行为经济学的“造反”:人类的三大有限性 - 价值

图片

▲理查德·塞勒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海明威说“如果不理解人的有限性,也就理解不了人性”;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谦受益,满招损”这样的警句。

可见,意识到人的有限性,往往是智慧的开始。

但正如经济学家索维尔所言“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人到底怎么有限,大部分人只停留在了宗教的劝诫、思想家的警醒、个人的经验感受上,缺少“科学”的解释。

直到一门新兴的学科——行为经济学的出现。

行为经济学使用脑科学、心理学等手段,研究人类行为,不仅颠覆了主流经济学很多前提与假设,构成了一种全新经济学范式;更重新审视了人类的本质,用扎实的“科学”告诉我们,人类不仅资源有限,理性、意志力、自私其实同样有限。

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性观。以至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一场认知的“造反之旅”。

一:理性是有限的

图片

▲塞勒在芝加哥大学讲座,万人空巷

启蒙运动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背后的支柱——“理性的力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俨然成为了新的上帝。

于是,很多人认为,理性是人类的终极答案,凭借理性可以解决这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很多人也开始认同这种理性的力量。

然而,塞勒却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非理性的。

《错误的行为****》 一书中,他发现,面对糟糕的现状,其实很少有人愿意止损。比如看一场电影,看到一半发现是个烂片,理性的做法应该是直接走人,省得浪费时间;但绝大多数人会坚持着把它看完,理由很简单,“来都来了”、“票都买了”。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效应”;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捡到了100元,然后又丢了50元。理性的看,其实是白捡了50元,应该高兴才对。但大部分人像丢失了50元那样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

再比如,面对小概率的赢利,如彩票、赌博,理性人应该逃避,但多数人是会选择赌一把,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而面对小概率的损失但却能带来超高的收益,比如保险,理性人应该跟进,但多数人会心存侥幸不投保,结果造成更大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小概率迷恋”和“风险厌恶”。

可见非理性,至少是有限理性其实才是人的常态。

二:意志力是有限的

图片

▲塞勒与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

从来不缺少鼓励我们坚持努力做成一件事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源于坚持不懈”,以这些话为根基,甚至衍生出了蔚为壮观的“成功学”市场。

但实际上,知易行难,大部分人往往是三分钟热血。这是为什么呢?

塞勒在 赢家诅咒 一书中告诉我们,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

人类的生活具有比较强的确定性是相当晚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食物随时都有可能断掉。所以,10万年的进化,把贪婪、及时行乐,落袋为安等短视行为,写进了我们的基因。

因此每个人天生都好吃懒做、不爱运动、喜欢甜食。也正因此,调动自己的意志力与本能斗争,耗时耗力,且效果有限。

另外,意志力本身也是资源的一部分,调动的越多,剩下的也就越少。所以,减肥、戒烟戒酒远比想象的要困难。

正是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在 《****助推》 一书中,塞勒认为公共政策要想真正服务大众,需要减少人的意志力调动。比如健康的食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员工的入职合同应该默认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等。

而对于个人成功来说最好把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的阶段性目标,让目标的确定性变得更强一些。

承认人的意志力就是有限,享受当下的小确幸,或许也是一种幸福人生。

三:自私是有限的

图片

▲2017年,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这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已经成为了很多人信奉的至理名言。“人人都是自私的”更是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就连亚当·斯密也都曾认可过这种“自私”的判断。

同样是塞勒,在 错误行为 一书中,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自私其实也是有限的。

塞勒做过一个实验。随机给学生A100块钱,让他与另一个学生B分配,给多少A说了算。只要B同意,分钱就达成。只要B不同意,双方谁也得不到钱。

这就是“最后通牒实验”。

理论上讲,B哪怕拿到一分钱,都是白捡的。A如果知道这一点,就应该尽可能的少给B。

但全世界不同民族的类似实验,都统一指向了一个结果,A和B均分。如果给B太少了,B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两个人谁都别得。A也知道,公平很重要,自己提出的分钱方案下意识向均分滑动。

这证明,人性当然有自私的一面,但对公平的渴望,利他带来合作,更是人性的底层。其实博弈论、演化经济学以及诸多的人类学调查,也都有类似的发现——合作利他才是人的本性。2019年的脑神经科学研究更是表明,利他行为可以缓解人的生理疼痛,我们的大脑在鼓励我们做好人。

所以说,“人皆有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善行是唯一不会亏本的投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绝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看透人性的真理。

随着塞勒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加上之前的卡尼曼、罗伯特·席勒的两次获奖。行为经济学这场造反之旅似乎已经成功,或者说已被招安。

但行为经济学依然是一个全新的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它没有理论经济学的深奥逻辑,没有制度经济学的漫长因果链和众多例外,没有计量经济学的复杂计算。

这意味着,门外汉只需要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与世界最前沿的研究同步,我们花最少的时间就可以收获最多的智力快感。

图片

▲塞勒《大空头》剧照

而行为经济学者中,最有影响力和开创性的,无疑当属理查德·塞勒。塞勒身上有一种研究者们稀缺的气质——有趣。在2015年,他甚至去电影《大空头》里面客串了一把,以至于在2017年获得诺奖后表示,能获得诺奖很开心,弥补了他2年前没能获得奥斯卡奖的遗憾。当人们问及他打算怎么支配诺奖奖金时,他更是暴露了段子手本质,也结合了自身的研究领域,说“当然是怎么不理性怎么花”。这样一个人的书,自然既妙趣横生,又贴近我们的生活。

诚挚推荐塞勒 “行为经济学三书” :《助推》、《赢家的诅咒》与《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