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科学的目的只不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恰当的陈述!
薛定谔:科学的目的只不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恰当的陈述!
全文字数丨2248
阅读用时丨大约15分钟
埃尔温·薛定谔(全名: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埃德伯格,物理学家,生前是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荣誉教授,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薛定谔的主要作品包括《波动力学四讲》《统计热力学》及《生命是什么?》等。其中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他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使得他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薛定谔的主要贡献在于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这一方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通过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波函数,进而求得物理量的期望值,为人们理解和预测量子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薛定谔还对固体的比热、原子光谱及镭的放射性、统计热力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入研究。1933年薛定谔因发展了原子理论,与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61年1月4日因患肺结核病逝于维也纳。
创造力最重要的,并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埃尔温·薛定谔
牛顿在掉落的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在疾驰的火车中,发现了相对论。我们总觉得科学很神秘、需要很高的学术造诣,但科学其实就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之中。
只是,我们看不见,因为我们都用习以为常的思维来看待这些现象。苹果落地,这能有什么秘密?从小我们都知道苹果会落地,因为太习惯,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
我们从来不会去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落地是匀速落的还是加速落的?速度变化有没有规律?就像现在,我们也不会去问手机为什么能打视频通话?为什么远隔万里也能看到对方?
我们不关心这些问题,因为这一切都太普通、太熟悉了。可见,阻碍我们探索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学识,而是因为“太熟悉”而没了探索的兴趣,更是因为太习以为常而不想过多追问的惰性。
生命似乎是物质的有序而且有规律的行为,它不完全遵循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倾向,而是同时部分地遵循着被维持下来的已有秩序。
——埃尔温·薛定谔
最近看到一种说法,说人其实是基因的奴隶,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说,生命是基因的奴隶。基因没有生命,无法发展与演变,所以,它借助生命体完成自身信息的传承与发展。
《人类简史》里也有一种观点:不是人类驯服了麦子,而是麦子驯服了人类。麦子利用了人类对食物的需求,让人类不断的改进麦子,使得麦子得以长存下来。人类也因为麦子,从游牧时代跨越到了农耕时代。
生命有没有秩序?当然有,生、老、病、死就是一种秩序。但是,生命不会严格的按照某一种秩序发展,也不会完全的从有序向无序演变。生命就是这样,一边不断打破原有的秩序,一边又被新的秩序约束。
科学从不强加于人们任何事物,它只是陈述,科学的目的只不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恰当的陈述。
——埃尔温·薛定谔
科学,准确的来说是人类的科学。为什么说是人类的科学呢?因为它是以人类的感官作为感知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而这些理论事实上,也仅仅是用于人类自身的生活。
就像我们觉得红外夜视仪很酷,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打破人类自身的视觉限制,帮助我们在夜间看见各种物体。但是,对于蛇来说红外夜视仪就像个鸡肋,啥用没有,因为蛇本身就能在夜间看到一切。
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科学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其实依然是受了人类观测能力的限制的。因为,人类只有观测到,才能记录、才能总结、才能形成基础理论。而如今人类的观测能力是否到了极限?没有人知道。
而随着人类的观测能力的不断发展,旧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如果人类真能像阿凡达那样通过触须就能交换所有信息,也许人类的科技会被全部颠覆。因此,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观测能力的发展。
对意识来说,没有曾经和将来,只有包括记忆和期望在内的现在。
——埃尔温·薛定谔
什么是意识?生理学认为,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象或回忆。
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脑区都没有,不过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
所以,意识没有曾经,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因为它只是信息的短暂“存储”,做完判断后,信息就会写入记忆区,而“暂存区”便会被重新清空,进入下一次“运算”。
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保持着永恒的活力。
——埃尔温·薛定谔
从13世纪到17世纪左右,“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直到16世纪,“日心说”的提出,才让“地心说”逐渐退出人类的视野。而时至今日,宇宙仍然是那个宇宙,只是学说却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代。
之前有人跟我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推论,我并没有反驳,因为我觉得没有哪一种学说能真正的万古长存,曾经认为是绝对真理的“地心说”、“日心说”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个笑话。
很显然,科学也有生命力,也会萌芽、会成长、会凋零、会逐步退出人类世界,在成长中发展,在发展中演变,在演变中不断选择,一部分凋零消逝,另一部分得以暂时的保留。
即使是现在,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现代化社会,科技创新感觉已经到了瓶颈阶段,但是,是真的到了么?还是仅仅是自认为到了?没有人知道,因为我们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也无法超越我们感官的限制,一切都是我们觉得,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