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翻身当老板,主播们的春天到来

图片

董宇辉小作文事件,算是告一段落了,最后的结果,如我在第一篇事件评论一样,升职了,俞敏洪改变了产品路线的思路,将董宇辉定为高级合伙人,围绕着他来发展业务了。

这其实就是小董创业了,就是他开公司了,高级合伙人,肯定要给股权的,不可能只是个虚名,也即,小董也是股东之一了。

问题来了,是谁决定了这个事?

是俞敏洪吗?当然不是。

最著名的仇视资本的宣传者之一是巴斯菲尔德夫人,她是一名富商之女,她年轻时曾担任她父亲的秘书。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父亲的企业里,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我父亲即老板发出的指令。只有他发号施令,但没有任何人对他发号施令。”

他说的对吗?真的是企业主的发号施令在决定一切吗?在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看法。向她父亲下令的是消费者,是买主。

不幸的是,她看不到这些命令;她看不到市场经济中发生的事,因为她感兴趣的只是从她父亲办公室或工厂发出的命令。

同理,决定这一结果的,是董宇辉的全网粉丝们,特别是他直播间里的卖货的粉丝。

从这件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资本家(俞敏洪)可决定不了什么,真正决定企业要如何运作的,不是资本家,而是消费者。

的确,消费者没有在企业中有任何的地位,也没有任何的职位,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指挥不了任何人,但是,他们却是所有企业真正的主宰者。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流传着这么一些谬论。

比如:

千万不要被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产业,否则中国的老百姓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当中国的产业被资本所掌握时,资本这时就会大搞垄断,会鱼肉百姓,会让你花十块钱买只值一块钱的东西。

资本家们是黑心的,他们控制了我们的消费,他们想让我们玩什么,我们就得玩什么,他们想让我们买什么,我们只有买什么,我们不过是资本的菜。

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中国甚器尘上。

然而,这些观点,全部是大错特错,错到离谱。不仅仅错,当他变成政策后,就会变成一场经济灾难。

所有的资本,在没有权力加持的前提下,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迎合消费者,成为消费者的奴仆,在经济学上,这叫作消费者主权。

对于所有的经济问题,我们都必须牢记伟大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话,他有一篇名为“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精彩文章。

要理解经济制度的运作,我们须处理的不仅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必须关注那些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东西。

例如,老板对办公室职员下令,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见。但听不见的则是顾客对老板的命令。

事实上,在自由市场制度下,最终的老板是消费者。

即使是买错了东西,即使是民众们喜欢那些道德上被鄙视的消费品,这都不过在证明,民众们有权愚蠢。

因为民众们喜欢,所以生产者必须生产这样的产品来迎合他们,比如香烟。你有权犯错,才能证明你是老板。

若是市场上香烟都被政府宣布不能销售,那这时,谁是老板?政府才是老板,美国政府就曾经执行过禁酒令,这时的消费者就从老板地位变成了奴隶。

消费者至上,是在说,消费者也会犯错,消费者也会有不当购买或不当消费,但是,生产者必须服从,只有这样,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上帝。

自由市场中,并非一切生产都是所谓道德上正确的,而是他给予消费者权利,让他们可以犯错。

有人鄙视消费者在董宇辉直播间花高价买比超市更贵的产品,但这就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让消费者有权任性。

他一样给予消费者另一种权利,我只不要爽,哪怕你打折促销,我一样大量取关,天权直播时怼消费者,一晚上就取关数十万粉。

我不喜欢,哪怕你再便宜,又如何?

有人说我们是原教旨市场派,是极端的自由主义者,我们主张的不过是让消费者而不是权力来决定你要买什么。

一个商业单元的好与坏,只应由消费者来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放任,让消费者自己进行选择,而不是让一位大家长为他们选择。

还记得几十年前的国营商店吗?上面写着不许打骂顾客。

还得记以前的供销社吗?消费者需要卑微的向体制内的营业员请求拿产品看一下,还得赔着笑脸,怕被骂。

消费者主权在这时,荡然无存。

纯粹的资本,只要没有权力加持,是无法作恶的,他要获得利润,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听从消费者的指挥。

消费者指挥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你生产错误,就没人买,就会亏损倒闭;消费者指挥企业用什么管理模式,你的管理模式可以导致成本过高,消费者也一样不买,于是倒闭;东方甄选管理不当,不改变,也要倒闭,企业的一切行动都服务于利润,但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自愿选择。

大量的企业倒闭,因为他们不符合消费者的意愿,消费者用手上的钞票将这些企业的厂房、工人、土地转移到另一家优秀的企业手里。

不是电商老板打败了实体店,是消费者选择了电商。

消费者还用购买某一种产品,放弃另一种产品,改变了供需,让稀缺的产品价格更高,他们在用这种行动指挥企业家生产急需要的产品,因为那个更重要。

价格上涨后,企业家晚上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因为只要生产够快,就能赚到更多的钱,你看消费者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资本就努力生产更重要的产品,在满足消费者更为重要的需求。

消费者愿意光顾那些能使他们以最低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的商店。他们不会同情实体店,因为价格太贵。实体店老板要想活下去,只有一个方法,努力把价格打下来,或是转行迎合消费者其他的需求。

他们购买与否,决定谁能继续拥有和运营那些工厂。

消费者可以让穷人变富,也能使富人变穷。

董宇辉的升职加薪,不是俞敏洪给的,而是消费者给的,是消费者用不购买的行动在威胁老俞,你要是不这样对待董,我们就不买你家的货。

消费者是无情无义的“老板”,充满异趣奇想,并且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值得计较。

他们丝毫不关心过去的丰功伟业和既得利益。如果有什么东西既使他们喜欢而又便宜,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原有的卖家。

作为买方和消费者,他们可谓铁石心肠,从不顾及他人。

并且这种需求会通过消费品,一级一级往上传达,最终传达到生产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手里。

消费者要求某一个工业品更便宜,于是企业就会要求供应商改善工艺,降低价格,上游供应商则会要求他的上游供应商改变价格,谁的便宜,我的买谁的。

消费者要求某一个产品质量要变高,于是企业就会在研发上竞争,谁的质量高,谁就胜出,失败的就将淘汰,于是各级供应商都努力研发并提升质量。

我们不需要把所有企业召过开个会,说你们要提高质量,要降低成本,消费者仅需要用购买展示自己的偏好,快递价格就打到了不到两块钱一单。

消费者最终决定的不仅仅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消费者们还决定市场经济中每一个成员的收入,是消费者而非企业家支付每一个工人和明星的薪水。

正是消费者花费的每一分钱,决定了一切生产程序的方向和所有商业活动组织的每一个细节。

这样的社会,你作为一个消费者,你不喜欢吗?为什么要担心自己被资本奴役呢?即使是一个企业规模足够大,市场份额足够高,他也必须服从于消费者,因为只要他犯错,消费者马上可以弃他而去。

比如微信,要是他开始收年费,五百一年,他现在不是唯一的社交通信工具吗?市场份额接近百分百啊,不需要几个月,全中国的消费者都将离他而去,因为只要没有政府规定只能让他一家经营,阿里马上上线一个产品,把所有的消费者全部吸过去了。

在一个自由市场中,资本是无法垄断的。因为消费者永远有用钱投票决定企业命运的能力。

这样的社会,就是自由市场理念要追求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你不渴望这样的社会吗?你喜欢看着中石油涨价却无可奈何吗?

资本恐惧论可以休矣,你真正要恐惧的,根本不是资本,是什么,你猜!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产出,是由无数人一起合作而成的,缺了谁,都不行,这种言论,往往也成为老板们管理时的鸡汤,经常用这句话来平衡各部门的关系。

这种思维也是错的离谱,因为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价值,并非来源于合作的产出是多少,而是来源于他们在市场中的定价。

平面设计师的收入应该拿多少,打开招聘网站就能判断,企业怎么可能根据什么权重,根据什么贡献率来评估每一个人的收入呢?不可能的,他是根据市场价来采购服务。

雇佣一个平面设计师和把平面设计工作外包给一个企业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外包公司跑来争功,不是很搞笑吗?

企业中,什么东西的贡献率最大,我告诉你,是水。如果办公室没有水喝,全部人得渴死,是外卖员,因为如果这些人不吃饭,一天都工作不下去,但是,提供水和外卖的服务无比廉价。

这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了送一份外卖就是五块钱,送一瓶水就是十块钱,虽然他的重要性无比重要,但却根本不值钱。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空气,没有空气,你能办企业么?但企业老板需要为空气付费吗?不需要,因为太多,随时都有,所以不要钱。

如果以重要性排序,评估谁为企业创造 了更多的价值,送水工、外卖员岂不是应该排在董宇辉前面?

董宇辉值多少钱,取决于市场上挖他的价格。

如果董宇辉自己出去就能赚十亿一年,那么,新东方用几千万的薪资和股权绑定他,是占了大便宜,是董年轻不懂事,被这些中年油腻男的温情脉脉所忽悠了。

更多的老板有一种思维,我培养了你,给了你平台,现在你能力强了,名气大了,离开我就是道德败坏。

这也是扯淡,从来不存在什么培养,每一次合作的达成,是相互的选择,是合作互利,董宇辉成长的过程,新东方没有获利吗?当然有,而且获利颇丰,合作的过程中,员工出名了,成为明星了,这只是合作的一个正向副产品罢了。

这种正向副产品随处可见,所有去其他公司任职的员工,都会摆出自己的简历,这些简历都在证明一个人的能力,这也是合作的副产品,但伤害了谁吗?没有,恰恰相反,这种副产品早已在薪资中有了定价。

很多人想办法要去更有名气的企业,接受更低的岗位,接受更多的工作要求和历炼,就是这一副产品的对价。

而很多员工名气的副产品,是事前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因此没有价格,不管任何一家公司搞直播,都有可能碰到员工莫名其妙就火了,事前大家没有预计到,因此,没有对价。

这属于意外之财,因此,不是谁培养了谁。

如果一个职位,有确定性的会产生对员工个人的副产品,比如有利于他找到更好的下一个职位,你放心,市场一定会对他进行标价。比如,有人不要钱也会出演电影。

老板们缺乏基本的市场常识,导致他们喜欢用道德来批评员工。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个电影公司选择了一个演员,最后他大红大紫了,以至于这家电影公司都请不起他了,他说我培养了他,他忘恩负义,这不是扯吗?按这种逻辑,中原电影制片厂是拍《少林寺》的国企,李连杰现在得感谢他吗?不需要,合作而已。

中国的公司文化 ,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思维的遗留色彩,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人工作一样,不分贵贱,这种思维,在广泛的舆论讨论中都可以看到,甚至变成了政策,比如,说没有农民,你们吃得上饭吗?

但在市场中,谷就是贱,中国的大米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但这还是得到补贴后的价格,没有补贴,大米还得降一半。因为全球的大米产量很高,不管大米多重要,他就只能是这个价。

企业的员工,不过是老板购买的一种服务,和普通人上街买一瓶水是一回事,不同质的员工,就是不同质的产品,你不能说,我要办个婚宴,想请一台大奔当婚车,却只愿意出面包车的钱。

他们从来不是一个集体,而是相当于你请了一个装修队。你自己家请个电工,请个水工,请个泥工来装修,你会给他们开会说,我们是一个集体吗?哪来的集体?试问,一家公司在一起办公,不就是一个老板请了一个装修队来家里搞装修吗?

一些公司老板还喜欢搞什么主人翁精神,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吗?装修工人是这个家的主人吗?当然不是啊,老板才是主人,员工不过是请来的合作者。

只需要把员工也当作一个一个独立的企业,就清晰明了了,你也是老板,我也是老板,难道电工不是老板吗?也是,他天天接业务,自己做生意。每一个员工也是老板,大家是市场中平等的主体,你赚你的钱,我赚我的钱,咱俩不是一个集体。

主人翁精神,有时是老板欺骗员工让他多付出的手段,有时,则是企业内市场观念消灭殆尽的结果,结果就变成了小编怼董宇辉争功,这和泥工和水电工争功有什么区别?

电工和水工哪个功劳大,这种问题不是疯了吗?他们的市场价是多少就是多少,与功劳一点关系没有。

俞敏洪的白左味和爹味很重,如果开会反省,如果还天天讲什么企业文化 ,不能将基本的市场规则搞清楚的话,可能白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