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的教训:企业要怎么面对商业周期?

长久以来,人们对商业周期的成因众说纷纭。卡尔·马克思曾将商业周期视为资本主义的固有伴随现象,并以此将“大萧条”的责任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然而,这种观点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

事实上,商业周期的真正根源并非资本主义的特征,而是货币被垄断后,尤其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信贷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仅需在中央银行存入一小部分准备金,便可凭空创造出大量的信贷。

这种机制如同魔术一般,通过账面操作凭空增加了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

乍看之下,这似乎能刺激经济增长,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主张的:经济萧条源于货币不足,因此通过信贷发放、增加消费和投资,便能使经济走出困境。

然而,这种做法却严重扰乱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严格来说,投资的真实来源应当是储蓄。储蓄代表着社会资源的积累和对未来的让渡,它为真正的生产性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投资不是来源于真实的储蓄,而是通过信贷凭空创造,那么其直接后果便是通货膨胀。更严重的是,在复杂的经济生产结构中,这种信贷的随意发放会扭曲原有的供需关系,导致资源错配。

那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物资,反而可能被忽视,而大量资源被错误地吸引到那些通过信贷获取“热钱”的行业中。

虚假繁荣的诱惑与代价:企业家的误判

当信贷资金以低于市场实际利率的成本涌入特定行业,这会给企业家发出错误的信号,诱导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热钱”的推动下,即使是那些原本无利可图的项目,也会变得“有利可图”。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企业可能会盲目拿地,开发那些原本没有真实市场需求的房屋,只因廉价信贷的存在而感到信心十足。

这种基于信贷而非真实储蓄所建立的繁荣,我们称之为虚假繁荣,因为它缺乏坚实的基础,随时可能崩溃。

虚假繁荣对企业家而言,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在“人人都在赚钱”的氛围中,很少有企业家能够保持清醒,抵御盲目扩张的诱惑。

企业家也是凡人,拥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心理特征。

在繁荣时期,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由于对商业周期理论缺乏深刻理解,会变得盲目自大,忽视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对市场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

他们可能会认为当前的成功是自身能力所致,而非信贷扩张带来的暂时性泡沫。

然而,长期的通货膨胀策略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民众的怨气会逐渐滋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当通胀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为了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中央银行不得不踩下“刹车”,收缩信贷,提高利率,甚至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措施。

萧条期的考验:错误投资的清算

一旦信贷收缩,虚假繁荣的幻象便会迅速破灭。在通货膨胀时期产生的错误投资,加上企业在繁荣期对成本控制的长期忽视,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迅速紧张。

更为严峻的是,在信贷紧缩的同时,需求端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当经济前景不明朗,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时,消费和投资意愿都会大幅降低。

企业的原有产品和服务将难以维持过去的销量,不得不依靠繁荣时期积累的资金来补贴经营。

此时,问题便浮出水面:那些平时过度依赖信贷生存的企业,由于缺乏对成本的重视和对利润的积累,往往家底并不雄厚。

在信贷枯竭、销售回款锐减的双重打击下,它们将难以为继。大批企业顺理成章地批量倒闭,成为商业周期清算的牺牲品。

那些在繁荣期盲目上马的项目,由于资金链断裂而无法顺利完成,最终无法向客户交货,这正是许多知名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穿越寒冬的智慧:回归商业本质

没有了信贷的支撑,又缺乏稳定的销售回款,如果企业没有在平时经营中积累下足够的利润,将很难熬过漫长的萧条期。

因此,商业周期给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追求利润,即如何以更低的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

那些在繁荣期通过信贷扩张所赚取的“现金流”,实际上并非企业自身的真实财富,它们在萧条期是需要“还回去”的。

商业的最终归宿,永远是回归其原点:

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

如何以更低的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是两个简单的常识。任何企业,如果忽视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使命,忽视了严格的成本管控,一味地以扩大负债来追求发展,都将在商业周期的无情惩罚下付出惨痛代价。

只有那些真正专注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持续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的企业,才能在经济的潮起潮落中屹立不倒,最终实现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