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公有制不能产生正确的价格

图片

背景介绍:2014年6月21日,搜狐财经、人文经济学会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莫干山:1984的创新与动力”主题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召开,以此纪念30年前在莫干山召开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该会曾对中国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将分三期简报报告本次活动。本期简报报告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长茅于轼的演讲内容。

茅于轼:公有制不能产生正确的价格

中国改革30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使得青年人有机会大展宏图。1984年召开的莫干山会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值此莫干山会议30周年之际,有必要回顾当时的背景、取得的经验以及不可避免的局限,认清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双轨制助推价格改革:经验与局限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以后,粮食供应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把农村的承包经验运用到城市改革中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思路。但是承包不仅仅是不吃大锅饭,还要考虑投资多少产出多少,牵涉到价格体系。

价格改革是当时思想界的共识。在具体思路上,国家计委的主导思想是成本定价。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是变化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由于需求无法调查,成本定价便无法实施。通过调查供应方,只能得出平均成本,而它永远是小于边际成本的。

价格改革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计划价低于市场价,它与低工资相适应,是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人口当时都享受计划价,也受限于低工资,很难立即接受高于计划价的市场价。但是计划供应的问题是供应数量严重短缺。

莫干山会议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价格双轨制:原来计划价不变,但新开辟出市场,市场上的价格是自由的。这个建议实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没有人受损,还对一部分人有益,所以阻力较小,很快推行到各行各业。

由于采取了价格双轨制,跟俄罗斯相比,中国改革一路高歌猛进,没有停滞,更没有倒退。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计划商品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小,计划价也逐渐被市场价所替代,双轨价格就完成了并轨。但是也有一部分计划价一直保留至今,双轨制仍然在运行。

双轨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官倒现象。在国有制企业的承包合约中,规定的生产任务按照计划价交易,超产部分则遵循市场价。由于市场价普遍高于计划价,所以有寻租权利的人通过将计划内的产品改换成市场产品,就可从中获得溢价收益。官倒问题是莫干山会议当时没有想到的。

二、正确的价格建立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之上

另外一个莫干山会议没有讨论的问题就是所有权和价格体系的关系。科斯和诺斯都强调所有权的重要性,强调产权对于发现价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这些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传入中国(科斯与诺斯分别在1991、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理论并不为当时莫干山会议的参加者知晓。

很多事迹证明,中国的价格改革之所以大范围成功,是由于大量私营企业的产生。只有在私营企业的汪洋大海中,才能产生出正确的价格。但即使到现在,仍然有许多经济领域产权不够明晰,特别是投资品、土地、资金等,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

公有制不能产生正确的价格。这是因为价格是交换的结果,交易费用是生产价格信号的成本,而这两者都不会出现在公有制企业的考虑之中,即使有,也不是计划者的知识能够完全掌握的。公有制企业可以在价格上搭私企的便车,利用私企所发现的合理价格,做出有效的决策。

总之,纪念总结莫干山会议,就要在中国对价格理论再阐述、再发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在过去还是100年以后,正确的价格一定是一个健康经济体所必须的,所以可称得上价格万岁。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价格系统,才能达到有效率的一般均衡,使一切买卖畅通无阻。这样的价格系统,必须建立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