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外交大臣无证钓鱼被罚,是文明还是野蛮?
钓鱼需要许可证,无证钓鱼会被罚款,即便在自家的地盘上也如此,即便外交大臣也不例外,这在英美粉、清华大学某民主女神和小清新眼中,代表着什么呢?
代表着文明的温度,代表着规则的力量,没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值得每个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意林》体”、“《读者》体”,大概是这样:
“英国外交大臣因无证垂钓或面临2500英镑罚款”,这则不足百字的新闻背后,蕴含着英国规则的力量与文明的温度。没有位高权重的通融,没有重大公务的辩解,没有事出有因的豁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它恰如一面镜子,照见英国社会对规则的敬畏、对公平的坚守;它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在那荡开的涟漪里,藏着一个成熟社会最珍贵的文明底色。
环境局始终以法律为标尺公正处理,既护法律尊严,也给个体改正空间。外交大臣主动担责,亦传递出成熟社会的公民素养。当掌权者愿为疏忽买单,执法者坚守公平底线,社会便会形成“守规则有尊严,违规则付代价”的公共精神和良性氛围——这正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2500英镑罚款数额有限,意义却远超金钱:一个社会的文明,不取决于高楼高度,而取决于规则被遵守的深度;一个国家的公信力,不依赖权力威严,而源于“人人平等守规则”的信念。
这则小新闻折射的文明之光,恰是英国社会的动人之处:真正的强大,是对规则心存敬畏;真正的文明,是融入血脉的公平与责任。当规则成共识、公平成常态,这样的社会自会在秩序中生长出持久的温暖与力量。
是不是已经有内味儿了?
在《读者》和《意林》里的这些人看来,英美的空气都是香甜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它代表着文明、规则与秩序,是自由的灯塔。
可是什么叫文明?什么叫规则?什么叫秩序?
一切文明都与私有财产紧密相关。没有私有财产,社会就进入相互劫掠的动物丛林,那就创造不了任何繁荣,也谈不上任何文明,只有动物状态的饥饿、野蛮、斗争和杀戮。
私有财产本身就是一套行动的规则,它告诉人们产权的边界和行动的范围。产权是排他性的规范,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产权我做主;行使自己的产权,不能侵犯他人的产权,这就是互不侵犯的“第一原理”,就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只有在私有产权之上,才能建构良好的秩序。自由是秩序之母,而不是秩序之子。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形成互不侵犯、和平合作的秩序;而不是在所谓的秩序之下才能获得自由,那就是法西斯,就是奥威尔式的“自由即奴役”。如果抛开自由而仅追求秩序,那么监狱里最有秩序。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自由,那就是财产。
所以,产权就是文明,就是规则,就是秩序。产权与自由,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侵犯产权的行为,不论来自于个人还是组织,不论它的名字叫盗窃犯、抢劫犯、杀人犯、坐寇集团、黑社会,还是政府,都是反自由、反文明、反规则、反秩序,其实就是反人类。
那么,钓鱼需要许可证,没有许可证就要被罚款,即便是私人领域也不行,英国的这套规则代表了自由吗?它是正当的规则和秩序吗?
当然不是,因为它侵犯了产权。
这样的法律不是法律,而是专制命令。真正的法律是:老子在自己的地盘上钓鱼,关你屁事!这句话,话糙理不糙,它就是在阐述产权与文明。
《意林》的语言再煽情,它不叫文明;《读者》的姿势再优美,也不叫温情。他们反而在鼓吹野蛮。这两个杂志,要为一代人智力的退化和观念的败坏负上责任。
外交大臣也被处罚,把他们感动的热泪盈眶,似乎是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似乎是没有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是它改变不了的是这套规则本身是错误的,更改变不了国家的压迫性本质。
他的服从,并不是有“良好的示范意义”,而是一种高级的骗术。因为他自己就是压迫组织的一员,他的收入来自于征敛,他的权力恰恰就来自于管制,因此维持这种管制措施对自己是有利的,如果他否定这种管制,他的权力也将会被缩减。所以,为了他的长远的权力和经济利益,他可以忍受这一点“委屈”。他要取得相关许可证的机会和可能,比普通人要容易得多。
由此,他的认错认罚,让公众产生自我安慰的效应,带来了一种幻觉,似乎人人平等,连高官都不例外,所以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恶法的认同,增强了其合理性。
所以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吗?不,这是让权力的扩张更加畅通无阻。这叫“没有特权”吗?不,这并不是反特权,而是授予了利维坦更大的特权。
归根结底,《意林》和《读者》认识不到,国家是一个压迫性的组织。对待权力,从来不是追求所谓的关进制度笼子,而是消解权力本身。因为那个笼子,可以不断扩张,把所有“主权”所及范围内的一切人和事都纳入其中,让所有人逃无可逃。每个人,都是“制度”下的齑粉。
你需要做的,是摧毁这个笼子,逃离这个笼子,而不是扩大这个笼子,更不是加固这个笼子。
我们衡量一项规则是不是代表着文明和公正,并不是哈耶克式的“人人平等适用的抽象行为规则”,而是必须按照产权原则进行理性检验。
因为“平等”适用,从来不是法律公正性的衡量标准。让一种规则公正的,并不仅仅是人人平等适用,而是不能违背互不侵犯的产权伦理。
按照哈耶克的说法,人人平等地被强制兵役,就是正当的法律;人人平等地被剥夺收入的50%,也是正当的;每个周日不准做任何事,只准去教堂忏悔,也是正当的;每个周二不准开车,当然也是正当的。把逻辑贯彻到底,每隔1年,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杀掉人口的10%,其实也是公平而正当的。因为这的确符合“人人平等适用”,而且很“抽象”,不针对具体的人。
当立法侵犯人的产权,剥夺人的自由时,我们应当检视的是这种规则本身,它应当被废除,而不是追求所谓“人人平等”地被压迫。
许可证制度,就是这样一种侵犯产权的反自由规则。它起源于欧洲的国王特许权授予,是专利制度的原型,就是排斥他人准入、限制竞争的手段。史蒂芬金塞拉一语中的:专利制度就是特权授予,版权制度就是言论审查。
取得许可证的人,有了准入资格,没有许可证的人,就是在非法行动。它把社会分成了两个等级,有许可证的人是高级种姓,没有许可证的人是低级种姓。
如果一片水域是私有财产,那么产权人设定规则,并自负其责。英国的做法却是,哪怕是私人产权,也必须取得许可证,否则就罚款。这其实就是在说:只要政治权力可及范围内的一切资源、包括一切人,都是国有资源,使用它都必须得到许可。
按照这个逻辑,英国其实可以把空气国有化,颁发呼吸许可证,并对呼吸进行征税和罚款。
每个人、每件事都必须听从政府机构独断任意的命令,哪怕一项行动根本没有侵犯任何人,也必须得到许可才能行动。也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
对你进行处罚,不是因为你干了什么错事,侵犯了别人,而是因为:你不服从国家的命令——不管这个命令是对是错。这是极权主义的特征,充分揭示了国家是自由的对立面,它背离了自己维护产权的职能,在自我否定。
逻辑一致地贯彻许可证制度,那么任何行动都必须事前审批,否则不能行动。
这时候你想起什么了呢?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瑞德。他出狱后在超市打工:“长官,我要尿尿!”“这里没有长官,你想尿就去尿,不用打报告!”“对不起啊,不打报告,我尿不出来”。
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巨型的“环形监狱”,每个人都是在牢笼里的囚犯——平等地成为囚犯,平等地被压迫。
这就没有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的存在空间。其经济本质是法西斯极权主义。即一切财产名义上私有,但是如何使用该财产,必须按照纳粹当局的指令进行,因此这是名不副实的私有制,是实质性的国有化、全盘计划经济。
《意林》和《读者》,是中国社会社民主义分子观念的投射,他们缺乏经济学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是完全混乱的。对英美和中国的认识,都是荒诞不经的。他们代表着智力最为低下,思维最为混乱,情绪却最为热烈的一群人。
英国曾经是自由的灯塔,这个没错。当贵族们逼迫国王签署大宪章,限制其权力的时候,就算是(其实值得商榷,因为这是将征敛剥削行为固定化了,君主立宪比起传统君主制并不意味着进步,这个我们按住不表);当古典经济学家们发起思想革命,废除等级特权,打破对商业的歧视和限制,驳斥技术性失业的谬论,继而引发工业革命的时候,它是;当理查德·科布登、约翰·布莱特领衔的曼彻斯特学派废除谷物法,实行全面自由贸易的时候,它是。当它率先废除奴隶制的时候,它也是。
我们从来不否定英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历程和示范作用,它的确曾经代表着自由主义的巅峰。米塞斯也说,现代自由的思想,来自西方。
然而它现在不是了。它被社民主义俘获了。
英国工党、欧洲大陆的社民党,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政党,他们只是放弃了激进革命的纲领,在资本主义成果基础上,采取参与议会民主的方式费边推进社会主义,即民主社会主义、承认国家建构的保守主义的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来是要消灭国家,而他们承认国家本身,就是保守主义的)。
保守党也从不“保守”,社会保障制度和各类社民主义政策,就是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保守党政府发起和完善的,丘吉尔是福利国家的热情推进者,是一个战争狂人和法西斯狂徒。后世的所有保守党,都在推动福利国家和政府干预上不遗余力。看看现在英国议会的辩论,保守党和工党如出一辙地在呼吁什么?呼吁扩大预算、扩大福利、给永远填不饱的腐朽的NHS注资实行免费医疗。
英美和欧洲,现在的政府管制和干预,已经变态到何种程度了呢?
钓鱼要许可;在自家院子里砍树,要许可;装洗衣机要许可,装空调要审批;自家院子里晒东西、不扫雪、不修剪草坪,要被罚款;暖气开太高,冷气开太低也要被罚款,甚至在自己家里晾衣服和穿着过于暴露被邻居看到了,都要被罚款。
在工商业领域,各类管制干预措施更是层出不穷。税负居高不下,赤字节节攀升,这就是税收干预,剥夺私有财产。贸易管制无处不在,扶持本国低效产业,导致进口受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劳动力市场几乎被窒息,最低工资、最长工时、同工同酬、超长休假、周末强制关门、不准解雇等等,侵犯自由契约,伤害最脆弱群体。压力集团主导政策,为一根黄瓜规定了长度、重量和弯度标准。建筑业和住房市场管制重重,导致建筑成本和居住成本居高不下。环保政策在欧洲更是重灾区,关闭核电站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导致动辄停电和电价高昂,水龙头出水流量和洗澡时间也有政府的法令规定;蛇要冬眠,虾会疼,猪舍面积不能少于8平米,牛圈要舒适,牛要有福利和照明要求,繁文缛节的环保审批让企业寸步难行……
各种管制政策叠加,已经彻底杀死了经济,摧毁了繁荣。
欧洲人天生懒惰吗?并不是。而是因为各种管制政策让他们无法工作和创业,它打击勤劳奋斗,只能选择躺平;是因为福利政策败坏人的德行,让他们吃嗟来之食而心安理得。
是他们不卷,会享受生活吗?更不是。各种压力集团的保护主义政策,让他们相互伤害,以生产者身份获得的利益在以消费者身份时加倍偿还,你在当医生的时候收割患者,患者在装空调的时候收割你,所以那所谓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然后,国内很多人,甚至欧洲人自己,都在自我欺骗,说这是低欲望,会享受生活,不卷。其实不过是,处处设限、没法满足欲望的自我安慰,他们吃不起、病不起,甚至死不起。
侵犯私有财产、一切走向国有化、福利主义、产业政策、管制和干预丛生、政党和压力集团主导政策,没有许可无法行动,生活细节都有繁文缛节的规则规制,这能叫自由吗?这样的经济体制,能称之为市场经济吗?管制杀死自由,杀死经济活力,杀死资本,个个躺平,一片颓废景象,这样的国家你能称之为资本主义吗,它哪里还有一点自我奋斗、积累储蓄、注重长远、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精神?
难道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只看它名义上宣称的是什么,而完全不顾其经济实质吗?
这是一块衰败的大陆,是一个不断去文明化的大陆。如果你要探寻英国和欧洲经济衰退和野蛮化的原因,都可以从这种转变中找出原因。因为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与繁荣,计划经济意味着奴役与贫穷。这是铁律,就连马克思都承认。
在我看来,英国在战后,为数不多的值得肯定的自由主义做法,撒切尔夫人半途而废的自由化改革算是一例;另外就是脱欧和苏格兰独立运动,这是权力去中心化的自由主义路径。只有走权力去中心化的道路,才能瓦解集权主义,个人自由与经济繁荣才能回归。
该学习什么、摒弃什么,是很清楚的。如果社会舆论认识不到这一点,颓废的欧洲,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现在,需要另一场“睁开眼睛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