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社会主义棘轮”效应的范例

想象一个只能朝一个方向转动的齿轮,我们称之为“棘轮”。每转动一格,它就“咔哒”一声锁死,再也无法退回原位。

在过去的八十年里,英国的经济政策就如同这样一个棘轮。每当工党上台,便会大力推动国有化和福利扩张,将棘轮向前转动一格;而当保守党接手时,除了撒切尔夫人那段短暂的“革命”时期,他们大多只是接受了新的现状,而未能,或者说不愿,将棘轮转回去。

这个“社会主义棘轮”效应,最终将英国带到了今天的境地:公共服务步履维艰,国家债务高达2.7万亿英镑,税收负担回到了二战后的最高水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从二战后的硝烟中说起。

二战后的十字路口:全民福利还是公私合营?

1945年,工党在一片欢呼中赢得了压倒性胜利。怀揣着对社会主义理想的炽热信念,新政府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有化运动。煤炭、铁路、钢铁、医疗、能源……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统统被收归国有。到1950年,一个庞大的“国家队”企业和覆盖全民的福利体系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战败的德国和日本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建立了“混合经济”模式,即在国家战略规划和监管框架下,充分赋予私营企业活力。历史证明,后者的重建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仅仅几年后,工党政府就发现自己陷入了“钱花光了,点子也用完了”的窘境。住房短缺依旧,部分食品还需要配给,而庞大的改革带来了高税收和持续的紧缩。更糟糕的是,英镑在1949年被迫大幅贬值,从1英镑兑4美元暴跌至2.8美元。经济困境为变革埋下了伏笔。

“混合经济”的共识:一条只进不退的单行道

1951年,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承诺收紧钱袋子,重新上台。50年代的英国经济确实迎来了复苏,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消费信贷的兴起。分期付款让汽车、家具、家电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有趣的是,尽管政府试图控制信贷来抑制通胀,但市场总有对策。零售商推出自己的信贷计划,金融公司提供银行之外的贷款,邮购目录也支持分期……消费需求根本刹不住车。

更关键的是,在这整个时期,几乎没人提议把那些国有企业再卖回给私人。除了被反复“折腾”的钢铁行业(1953年私有化,1967年又被国有化),大家似乎都默认了这种“公私混合”的经济模式。即便公共服务质量下滑、投资严重不足、劳资关系日益紧张,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固守着这个“战后共识”。

到了70年代,国家出手“拯救”企业成了家常便饭。大名鼎鼎的劳斯莱斯公司因研发新发动机而陷入财务危机,政府的第一反应不是寻求市场解决方案,而是直接将其国有化。面对此起彼伏的罢工潮,政府同样用国有化的方式“摆平”了造船厂和汽车公司。

到1979年,方向已经再清晰不过:无论是为了解决投资不足、平息劳工风波,还是拯救濒临破产的战略性公司,“国有化”似乎成了历届政府的万能解药。棘轮,又向前转动了好几格。

撒切尔革命:短暂的“刹车”与转向

1979年的英国,在“不满的冬天”中走到了崩溃边缘。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上台,不仅是政府更迭,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革命。她坚信自由市场的力量,大刀阔斧地推行私有化,将电信、航空、能源等巨头重新推向市场。

这是“社会主义棘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强力逆转。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业,而支撑他们渡过难关的,恰恰是不断扩张的福利体系。

撒切尔的继任者梅杰,虽然理论上也信奉私有化(比如备受争议的铁路私有化),但在花钱上却毫不手软。他推出了一个叫“私人融资计划”(PFI)的东西,听起来很美妙:用私营部门的效率和创新来建设公共项目。

说白了,这不过是一种“财务魔法”,本质上是把今天的建设成本挪到未来几十年去支付,好让眼下的政府账本看起来更健康。对纳税人而言,这就像是办了一张利息高昂的信用卡,短期看似轻松,长期却要付出沉重代价。

新瓶装旧酒:谁也停不下的惯性

18年后,工党在托尼·布莱尔的带领下重夺政权。为了显得“与时俱进”,布莱尔修改了党章中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款。许多人以为工党改头换面了,但事实证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上台后,他们很快就将经营不善的铁路公司(Railtrack)重新国有化。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政府更是毫不犹豫地出手救助,将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收归国有。

至于保守党留下的PFI,工党只是给它换了个马甲,叫“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然后继续向那些昂贵的项目里大把撒钱。这种模式的风险很高,依赖政府合同的公司一旦管理不善就极易崩溃,2018年建筑业巨头Carillion的倒闭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可即便如此,政府依然沉迷于这种“外包”的短期便利中,无法自拔。

从2010年到2024年,保守党执政期间,工党总指责他们搞“偷偷摸摸的私有化”。但实际上,政府只是把公共服务的“交付”环节外包给了私营公司。结果是,股东的腰包鼓了,但政府职能臃肿、成本高昂的根本问题却丝毫未动。当铁路运营公司再次倒下时,保守党政府的选择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国有化。

80年后的账单:谁来为这场“实验”买单?

如今,历史的齿轮似乎又要转动了。新上任的工党政府正计划成立一个名为“大不列颠铁路”的新机构,这无异于事实上的铁路再国有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水务行业或许岌岌可危。

回顾这近八十年的历程,我们看到了一幅清晰的图景:每一次工党执政,都将“社会主义棘轮”向前推进一格,伴随着更多的国有化、更严的监管和更高的纳税人成本。而除了撒切尔时代,保守党政府大多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切。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由公共和私营部门混杂提供的、昂贵却低效的公共服务系统。我们背负着天量的国债和沉重的税负,却换来了一堆权责不清、反应迟钝、性价比极低的公共机构。

这场持续了八十年的社会经济实验,其代价是惨痛的。而可悲的是,至今似乎仍未有哪个政府,真正有勇气去拨乱反正,停下这个不断转动的棘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