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不是选择,而是文明存续的必然法则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说过一句金句:“When goods don’t cross borders, armies will。”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当商品无法跨越国境的时候,军队就会跨越。

这个逻辑链条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壁垒导致孤立,孤立导致敌意加剧,敌意导致战争”。

在19世纪英国跟法国贸易壁垒之争的背景下,巴斯夏在《经济学诡辩》这本书中,虚构了一场法国钢铁厂主与英国地主之间的贸易战寓言。

这段充满讽刺的历史并非真实事件,而是巴斯夏为了揭露保护主义逻辑漏洞而设计的“思想实验”,其核心在于用归谬法证明:*贸易壁垒的本质是利益集团绑架国家机器、制造双输困局的荒谬游戏*

19世纪中期,英国地主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封锁法国农产品进口,声称“依赖法国粮食会在战争时饿死国民”。

而法国这边呢,钢铁厂主们则高呼“保护民族工业”,禁止英国钢铁进入法国市场。

双方政客一拍即合,各自竖起关税高墙,并煽动民众情绪称“对方在发动经济侵略”。

巴斯夏在此埋下关键伏笔:*两国的保护主义逻辑完全自相矛盾*

法国人认为“依赖外国钢铁是致命弱点”,英国人却认为“依赖外国粮食更危险”。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保护主义的本质:*任何产业都能以**“**国家安全**”***之名索取特权****

*故事的第一回合是,暴力对抗的破产。*

法国钢铁厂主“贸易保护主义先生”,最初试图用武力阻止英国钢铁流入,他计划武装仆从烧毁运载英国钢铁的商船,甚至刺杀英国钢铁商人。

但这一计划很快破产,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成本过高*:暴力手段需要巨额资金雇佣打手和武器,远超其利润承受范围;

*第二,反噬风险*:英国商人可能联合反击,导致自身性命不保;

*第三,道德困境*:公开暴力会引发国际谴责,反而削弱本国合法性。

巴斯夏在此揭示是的:*纯粹的市场竞争无法通过暴力维持,保护主义必须依赖更隐蔽的工具*

*于是故事来到第二回合:法律与谎言的合谋。*

暴力失败后,钢铁厂主转向“合法化掠夺”,也就是通过游说政府颁布关税法。

首先是法律的伪装,以“保护就业”“维护战略安全”为名,将贸易壁垒包装成公共政策。

其次是成本转嫁,政府动用公共财政建立海关警察,强制全体纳税人分摊保护主义成本。

最后是舆论操控,制造“外国倾销摧毁民族工业”的恐慌,将消费者利益与生产者特权捆绑。

英国地主则如法炮制,推动《谷物法》限制法国粮食进口。

巴斯夏讽刺道:*当法律成为劫掠工具时,**“**爱国主义**”***就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

因为最后结果是,法国工人被迫购买高价国产钢铁,英国农民不得不食用劣质本土粮食。

*当故事进入第三回合,我们看到的是:双输结局与逻辑反杀*

英国和法国的贸易战持续数年后,双方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法国这边的代价是,钢铁厂因缺乏国际竞争而技术停滞,产品质次价高,导致造船、机械等行业成本飙升,出口竞争力丧失。

而英国这边的代价则是,粮食短缺推高物价,工人实际工资缩水,工业品消费市场萎缩。

巴斯夏借英国经济学家科布登之口发出致命一击:

“你们法国人封锁钢铁,英国人封锁粮食,表面上是在‘保护本国产业’,实则让两国消费者沦为俘虏。若真担心战争断供,何不平时自由贸易、战时囤积物资?这比常年闭关锁国成本更低!”

巴斯夏通过这场虚构的,英国与法国之间的贸易战,完成了对保护主义的三重解构。

*第一,利益本质*:贸易壁垒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如钢铁厂主、地主)绑架全民利益的工具,与“国家安全”无关。

*第二,逻辑悖论*:假如所有国家都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全球化分工将崩溃,人类将退回生产效率低下的前工业时代。

*第三,历史预言*:贸易战不会带来安全,只会制造仇恨。当经济纽带断裂,军事冲突的概率将指数级上升。

也就是巴斯夏的著名论断:当商品无法跨越国境的时候,军队就会跨越。也可以更简洁地翻译为:“商品不过境,军队必越界”。

巴斯夏在一百多年前设计的这场英法之间“钢铁与土地之战”,今天仍在现代贸易冲突中反复重演。

他在《经济学诡辩》中早已预言:*任何以**“**保护**”**为名的经济割据,终将把世界拖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而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钥匙,仍是那句被遗忘的箴言:*“**自由贸易不是选择,而是文明存续的必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