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价格计算谈技术进步,都是乌托邦
一
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是消费者在指挥的,企业在利润机制的指引下行动。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企业,就会盈利并扩张。为利润而生产,就是为消费者需求而生产。所以,只要消费者需要更好的食物、房子、汽车、手机,以及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企业就会想方设法推动技术进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它不这样做,就会倒闭。
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需要并不是真实的需求。我想要一架私人飞机,但那不是真实的需求,因为我没有支付能力。
因此关键的因素是价格。
只有价格降到一定程度,才能让人消费得起,才能把需要转化为真实的需求。
因此企业一直在做的事情,不是“哄抬物价”,而是千方百计推动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进而降价。因为价格低,是竞争的不二法宝;只有价格低,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不是面向少数高收入阶层的奢侈品制造企业,而是面向普罗大众进行生产的企业。
这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比现在更加安全的食物、坚固的房子、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
不是因为市场提供不了,而是因为价格高得我们买不起。或者准确地说,一旦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其他更重要的需求就无法满足,未来的生活就会受影响。资本的稀缺,为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设置了限制,使供给无法提高,因此价格无法下降。资源的稀缺,导致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
因此,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商品,也不是质量越高越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我们能够买得起的,才是好的。
中国出口非洲国家的小商品,一看就是我们早已淘汰不用的东西,用我们当下的眼光看,老旧而劣质,但是在非洲很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资本稀缺,生产的很少,只能交换这些廉价的东西,才能切实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太好太贵的东西,他们根本就买不起,对改善他们的生活反倒无益。
说买不起,也不是说他就一定没有那么多钱,而是主观价值排序、当下与未来的权衡的意涵。他们买不起2000块一套的西装吗?不,他可能有2000元的存款。但是为什么“买不起”?因为这些钱他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买了西服就买不成食物和电驴了;他不想因为当下穿了一套2000元的西装而吃不饱饭,未来必须节衣缩食。
稀缺性,永远是人类生存面对的首要事实。那些承诺或者要求各种免费、各种最安全的食品、最优良的空气的人,就是在无视稀缺性。他们生活在乌托邦式的童话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真实的人间。
二
怎样造飞机、汽车、房子、以及各种东西,要依靠自然科学和技术。它能够告诉我们,某种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怎样实现该目标。一个人要想实现特定目标,就必须按照科学揭示的因果规律、技术指明的方法步骤来进行。
但是应当不应当使用这种技术把它们造出来,自然科学回答不了。
在沙漠里种粮食、搞海水淡化、把汽车造得跟坦克一样安全、把自来水全变成直饮纯净水,技术上能实现吗?能。但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价格高得人买不起,人们生活成本将直线上升。
吃不用化肥的、安全的有机食品,技术上也不存在问题。崔化钠同志种的有机蔬菜一斤80;斯里兰卡中了环保主义邪教的毒,淘汰化肥,结果马上陷入饥荒,群众占领总统府。淘汰煤炭,使用清洁能源,实现“碳中和”,技术同样能实现。但是你要承受电价上涨,并且动不动就停电的代价。
所以,技术并不是问题,价格才是问题。
那些动辄谈各种安全、要求管一管的人,你最好有点价格的概念。
米塞斯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
工程技术能确定怎样盖一座桥,以便在某个给定的地点跨越某一条河,并且承受某一既定的负载。但是,它不能回答,盖这样的一座桥,所需使用的物质类生产要素和劳动,是否抽取自某一更迫切需要使用它们的用途,以致使某一更迫切感觉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换言之,它不能回答,那座桥究竟该不该盖、该盖在什么地方、该有多大的负载能量,以及在许多种可能的造桥方式中该选哪一种。
那么,该不该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盖,就要进行经济计算。这是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计算就是成本收益的计算、资本会计的计算。这是一个心智工具,目的在于消除不适感,实现处境的改善。只有在有收益的情况下,投入才是合算的,因为这样才会积累资本。如果没有收益甚至亏损,那就意味着资本损耗。而资本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技术会被投入使用,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人均资本量增加,就是进步经济,人的生活水平就提高;反之,资本量减少,就意味着受穷。
成本也不是会计成本,而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实现较高排序的目标而舍弃的次优目标的价值。一块地,可以用来种粮食,年产出2000元;也可以盖商品房,年产出2000万,如果光是看账面上的会计成本,它还是盈利的,但是那分明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了2000块儿放弃了2000万,这意味着更加迫切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人们的福利受损了。你说大家没有这么傻,可是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的效果,就是这样。
资源是稀缺的,同一种资源,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有人想用这种资源制造A,有人想用来制造B,那么谁应当去使用这种资源呢?自由市场上,就看谁出价高。谁出价高,就意味着需求更迫切,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效用发挥到了最大化。相反,出价低或者没有人愿意出价,就说明需求不迫切。
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在通过货币价格表达自己的主观价值和机会成本。价格机制就是这样有效配置资源,把最迫切的需求作为优先排序,由此打造了一个高效而运转顺畅的经济。
所以,经济计算就是价格计算。
价格计算只能在货币经济中才能实现。脱离了货币谈价格计算,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把一只梨和一个苹果加总,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计算基础,那就是货币价格。货币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交换媒介,是唯一一种与所有商品都有交换比率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价格,就是计算各种财货的公分母。
只有引入货币价格,才能比较投入与产出。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技术,不过是理论家和工程师的纸上谈兵和消遣,或者是那些社会工程师狂妄自大的短视与颟顸,他们挂在嘴上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如何如何,因为总是别人在为他们的胡作非为和好大喜功付出代价。
然而务实的行动人面向的是未来,他必须知道,和当前事态,以及当前使用的技术手段相比,采用其他技术的预期收益是不是一个改善。没有经济计算,他就无法确立行为的后果,就是将自己的未来置于更差的境地中。
三
价格是什么呢?
价格就是交换比率。你用一个苹果换我两个梨,那么苹果的价格就是两只梨,或者说一只梨的价格是1/2个苹果;在货币经济中,是同样的道理:你用5块钱交换他一个苹果,我们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价格是5元,也可以说一元钱的价格(购买力)是1/5个苹果。你说你用5块钱购买一个苹果,他也可以说他用一个苹果在购买你的5块钱。
你们之间在交换什么?显而易见,是在交换财产。
私有财产权是交换的基础,没有私有产权,交换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没有交换的概念了,也就没有价格了;没有价格了,就无法进行经济计算了,成本、收益、利润这些概念也就统统不存在了。那么到底生产什么,如何经济地生产,就无从得知了;人们迫切需求的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了。因为没有人们的出价,你当然不知道什么最迫切。
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依靠一只大手来决定来生产什么了,消费者到底需求什么就靠边站。但是到底应当怎么组织生产,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是无头苍蝇,只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造导弹,那就把所有资源集中过来造导弹;明天炼钢铁,那就把所有资源集中过来炼钢铁。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一个控制一切的大手,集中全社会所有资源和最优秀的科学家组织生产,可以生产出飞机导弹。但问题就在于,手段的稀缺性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的,即便他们权势遮天,也没办法凭空创造出可用资源;人们需要的并不是导弹,而是茶叶蛋。于是就发生了能造出原子弹,却吃不起茶叶蛋的悲剧。
即使他知道大家都需要茶叶蛋,但是由于它将一切资源收归国有,消灭了私产,就没有了交换,也没有了市场价格,他又如何最经济地生产茶叶蛋?每种资源都有竞争性用途,价格是表达需求迫切性的指标,没有价格体系,就根本不知道应当配置多少资源去生产茶叶蛋,并且不影响其他满足。那么到底应当如何把资源分配到茶叶蛋和馒头上去呢?到底是生产茶叶蛋还是馒头更有效益呢?
他都不知道的。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无法计算成本收益,消费者无法表达偏好,资源就无法被配置到迫切的需求上。结果必然是经济的混乱和难以计量的浪费,所有人需求无法满足,陷入极端的贫困之中。
所以,计划经济的混乱和匮乏,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消灭了私有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