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可能不懂媒体
胡锡进,在天水铅中毒事件后,发表了一个评论,意思是,这事得让媒体来调查啊,不要光靠官方,这样官方很被动啊。
不得不说,胡锡进干了一生的媒体业,但却是如此的幼稚。
今天,又有一个舆论事件,又有一份官方通告,说的是重庆两位癌症患者购药的事件。
官方通告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7541276528918912&wfr=spider&for=pc
原新闻链接:标题:流入市场的“临床试验”抗癌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3777054811987454&wfr=spider&for=pc
这个事是怎么引发舆情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好故事。一个能让你瞬间共情,瞬间愤怒,瞬间就想转发,并附上一句“必须严查”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关键元素:一个身患绝症、在39度高温下挣扎求生的弱女子。一个不断向她推销天价药,甚至把电话打到她老家的医生。一个神秘的、提供着来路不明药品的医药代表。
以及,最核心的、最能引爆你情绪的那个东西——一盒盒印着“仅供临床研究使用”的药。
“这是要拿我们当小白鼠吗?”
当这句话从患者口中说出,被记者写下,再通过手机屏幕传递给你时,你的大脑特定区域会被瞬间激活。
同情、恐惧、愤怒,这些古老而强大的情绪,会像洪水一样冲垮你理性的堤坝。
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你成了一个正义的战士,一个庞大舆论声浪中的一滴水。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叫大象新闻。
它成功了。它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了最大的流量。流量是什么?是钱,是影响力,是它作为一家媒体的核心KPI。
你的愤怒,被成功地打包、出售,变成了它的业绩。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件反情绪、反本能的事:拆解这个“好故事”。看一看它是如何被精心构建的,以及,那个无聊、复杂、没有戏剧性,但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你不能看穿这个过程,你的大脑就会永远是别人的跑马场,你的情绪就会永远是商家的提款机。保护你的钱包,保护你的健康,但首先,请保护好你的大脑。
第一部分: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
让我们把大象新闻的报道,不当作新闻,而当作一部微电影的剧本来看。你会发现,它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严格遵循着商业电影的成功法则。
法则一:塑造完美的受害者。
电影开场,必须在三分钟内让观众爱上主角,或者同情主角。
大象新闻的开篇写道:“山城重庆。39度的高温天气里,刘呈富推着轮椅爬坡过坎,不多时便汗流浃背呼吸短促。坐在轮椅中的李忠美怀里抱着30多斤重的制氧机,拖着枕头状氧气袋,丝毫不比丈夫轻松。”
这一段,没有提供任何核心信息。但它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情感奠基。它用最具体、最凄惨的画面,给你画了一个像:这是一个在为生命本身苦苦挣扎的家庭。他们已经够难了。
这种形象塑造是无懈可击的。任何对这个家庭后续行为的质疑,都会显得冷血、不近人情。
记者在这里为你设定了一个观看立场:你必须无条件地站在这对夫妇这边。你的情感,从第一秒钟起,就被牢牢锁定了。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手法。先用情感绑架你,再给你灌输信息。
法则二:设定清晰的恶棍。
好故事里,必须有坏人。越是脸谱化的坏人,故事越是简单易懂,传播越快。
这部“电影”里有两个主要反派。
第一个是医生李某。她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贪婪的形象。“不断向我推荐”、“电话追到了我家”。
这塑造了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医生形象。
尤其是在记者当面对质时,那句“你没有资格”,简直是点睛之笔。
它瞬间将一个可能只是傲慢或不耐烦的专业人士,变成了一个蔑视患者、草菅人命的恶棍。
第二个是医药代表冉登元。
他神秘、违规,是那个将“毒药”递到患者手中的执行者。他和医生的关系,被暗示为“勾结”。
完美的受害者,加上完美的恶棍,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世界就构建完成了。
好人对坏人,善良对邪恶。
你的大脑喜欢这种简单,因为它不需要思考,只需要选边站队。
法则三:制造核心悬念与恐惧。
这是整部电影的“戏肉”。那个让所有人不寒而栗的麦高芬——“仅供临床研究使用”的药品。
记者非常聪明地用了一句问话:“这是要拿我们当小白鼠吗?”
注意,这是问句,不是陈述句。
它不直接下结论,但它设定了整场讨论的唯一议程。
它在你心里种下了一颗最毒的种子:非法的人体实验。
这是一个天才级的议程设置。
因为“当小白鼠”这个概念,触及了现代人最深层的恐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大的、看不见的机构所操纵,身体和生命被当作工具。
这种恐惧,比单纯的“买到假药”要强烈一百倍。
记者在这里利用了一个关键的认知模糊地带。普通人根本分不清“临床试验用药”和“临床研究用药”的区别。
前者是未上市的,后者是已上市的。
但对于公众来说,只要带“研究”二字,就约等于“实验”,约等于“不安全”,约等于“小白鼠”。
媒体是靠信息差赚钱的。在这里,他们利用这个信息差,制造了最大程度的恐慌。他们没有撒谎,但他们成功地误导了所有人。
法则四:引入“权威”,盖上印章。
电影的结尾,通常需要一个权威角色出来,总结陈词,升华主题。
报道的结尾,引用了律师的分析。律师说,这可能涉及“诈骗罪”、“生产销售假药罪”、“商业贿赂”、“受贿罪”。
这看起来非常专业、非常权威。
但问题在于,律师是基于什么信息做出的判断?是基于记者提供给他的、已经被“电影化”处理过的信息。
如果前提是“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使用了未上市的试验药品”,那么律师的结论当然是成立的。
这是一种叙事闭环。记者先用误导性的手法构建一个恐怖故事,然后找一个专家来评论这个故事,专家的评论反过来又“证实”了这个故事的恐怖性。
至此,一部完美的“电影”制作完成。
它有催人泪下的主角,有令人发指的反派,有惊悚的核心情节,还有权威的法律背书。它像病毒一样传播,收割着它想要的一切——流量。
而你,作为观众,贡献了你的眼泪、你的愤怒、你的转发。
你看了一场好戏,但你离真相,却远了十万八千里。
第二部分:无聊但真实的账本
现在,让我们关掉电影,深呼吸,来看一份无聊的官方调查通告。
这份通告,没有情绪,没有形容词,只有冰冷的陈述。它不追求让你哭,也不追求让你怒。
它只负责一件事:还原事实。
我们来逐一对比,看看真实的账本,是如何将那部“电影”打回原形的。
第一,核心恐惧的破产:“小白鼠”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这是整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一点。
大象新闻的核心卖点是:“患者被当成了小白鼠”。 事实是什么?官方通告写得清清楚楚:“患者李某美、唐某莲使用的标注有‘仅供临床研究使用’字样的药品,属于‘临床研究药品’,不是尚未批准上市的‘临床试验药品’,与正常上市销售的药品均按照国家批准的药品标准及处方工艺进行生产,未发现上述药品存在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请你把这句话读三遍。
“临床研究药品”,不是“临床试验药品”。
它已经上市了。
它的质量、工艺、标准,和你在药店花13220元一支买到的,一模一样。
这个核心事实一出,大象新闻构建的整个恐怖大厦,就地崩塌。
没有小白鼠,没有人体实验,没有用不安全的药物去残害患者。
那个让你毛骨悚然的核心恐惧,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媒体利用信息差制造出来的伪概念。
患者出现的肺炎不良反应,是这个药物本身说明书上就写明的、有1.7%发生率的已知风险。
无论她用的是市售药,还是研究药,这个风险都客观存在。
记者巧妙地将一个已知的医疗风险,嫁接到了“使用了研究药”这个行为上,制造了一个虚假的因果关系,这是整个报道中最不诚实的地方。
第二,恶棍的降维:从“魔鬼”到“违规的普通人”。
电影里的恶棍是魔鬼。现实中的“坏人”,往往只是在规则边缘疯狂试探的普通人。
医药代表冉某元
在“电影”里,他是个神秘的、输送“毒药”的阴谋执行者。
在“账本”里,他的形象清晰了:一个为了冲业绩,不惜伪造公章、伪造处方,去欺骗自己公司的销售员。
他的动机是什么?不是进行邪恶的科学实验。
而是为了完成那两笔79320元的销售订单。他向患者承诺“买6支,送一年”,这个“赠品”从哪里来?
一部分是公司正规的慈善赠药,大部分,就是他通过欺诈手段从自己公司套出来的、本该用于正规临床研究的药品。
他不是魔鬼,他是个骗子。
一个对公司、对患者、对医院都撒了谎的销售。他的行为违法违规,应该受到惩罚。
但他的动机,是庸俗的、我们都能理解的“搞钱”、“冲业绩”。
但客观上,这两位患者通过他们免费拿到了市价几十万的药。以我们普通人的习惯来说,这两位患者应该感谢他们。
医生李某
在“电影”里,她是为了回扣,不顾患者死活的冷血屠夫。
在“账本”里,她的问题是:第一,向患者推荐了具体的销售人员,这违反了廉洁从业规定,是严重的利益冲突行为。第二,应患者要求补开处方,这是违规的。
她的诊疗建议本身有问题吗?没有。
卡度尼利单抗,是国家诊疗指南推荐的药物,给宫颈癌复发患者推荐它,属于正常的诊疗范畴。
所以,李医生的错,是严重的“职业失当”和“违规操作”。她破坏了规则,应该被处罚(警告、暂停处方权等)。
至于她和药代之间有没有金钱往来,纪委还在查。
但在媒体的笔下,她已经被钉在了“谋财害命”的十字架上。
这种“动机审判”,是舆论最喜欢,也最危险的游戏。
第三,阴谋的消解:没有勾结,只有“被碰瓷”。
“电影”里暗示,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重庆市中医院,可能参与了这个阴谋,因为药盒上印着它们的名字。
记者去采访,它们“否认”,这更增加了悬疑。
“账本”里写着:这两家医院,是“被碰瓷”的。是医药代表“伪造”了它们的立项文件和伦理审批文件,去骗公司的药。这两家医院也是受害者。
你看,一个精心编排的“医院参与其中,事后拼命否认”的阴谋论,在事实面前,就这么简单地烟消云散了。
第四,一个被刻意隐藏的关键事实:交易的本质。
大象新闻的报道里,对患者付出的79320元和她们实际获得的药品数量之间的巨大差异,是语焉不详的。因为它不想让读者去算这笔账。
而官方通告把账算清楚了:
李某美:付费购买6支,获赠5支慈善药,免费领取59支研究药。总计获得70支。 唐某莲:付费购买6支,获赠6支慈善药,免费领取78支研究药。总计获得90支。
每支药市价13220元。 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交易? 这是一个“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不真实)的交易。患者用不到8万元的代价,获得了价值近百万的药品。
即使后来进入医保降了价,患者的总支付价格还是低于市价。
我提这点,不是要“指责”患者贪小便宜。
在天价的救命药面前,任何人都想寻求更经济的方案,这无可厚非。
我要指出的是,这个交易的本质,是一个由销售人员主导的、以“巨大优惠”为诱饵的、非法的“私下协议”。
患者在这个协议中,是事实上的“受益人”(经济上),也是潜在风险的承担者(安全上,但已被清晰告知),更是欺骗行为的不知情参与者。
当风险(严重不良反应)真的发生时,整个协议的信任基础就崩溃了,她们从一个沉默的“受益人”,变成了愤怒的“受害者”和“举报者”。
这个转变是完全合乎人性的。
但是,媒体在报道时,刻意隐去了这个“交易”的本质,只把她们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无辜的、被下套的小白鼠”。
因为“一个占了巨大便宜的人反悔了”的故事,远不如“一个可怜人被当成小白鼠做实验”的故事有冲击力,有流量。
媒体,为了它的KPI,再一次选择了故事,放弃了真实。
第三部分: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分析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清楚了。
大象新闻的报道,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舆论操纵。
它通过情感预设、概念偷换、选择性呈现和权威背书,成功地将一个“销售人员为业绩违规欺诈,医生违规操作,患者占了大便宜,但遭遇已知药物不良反应后引爆”的复杂事件,简化成了一个“无良医代拿患者当小白鼠”的恐怖故事。
这个故事,除了人名和地名是真的,其核心逻辑和情感导向,都是建立在与事实相悖的基础上的。
世界不是由善恶驱动的,而是由利益驱动的。
媒体的利益是流量。所以它会把故事讲得尽可能耸人听闻。
很多人有一种习惯,遇到不平事,就呼吁“媒体介入”。他们把媒体想象成一个惩恶扬善的“侠客”。
这次事件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媒体不是侠客,它首先是“商家”。它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它可以为你发声,也同样可以为了流量而歪曲你的声音,甚至消费你的苦难。
现在你明白了吧。
地方政府抗拒媒体,是有他们一定合理的理由的。
当然,我并不是支持这种行动,我的观点早就讲过N遍了。
政府管得越多,问题越多,出什么事都会指向他,他因此左支右绌。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不在于怎么对待媒体,而在于,政府要去解决职能过多的问题。
如果医疗是市场化的,媒体当然也可以搞负面舆论,但,企业会处理,天天制造假负面的舆论,也将被市场抛弃。
在一个市场之中,没有人可以靠长期欺骗读者来赚到钱。
企业也不会去在这种媒体长期投入广告。
所以,问题不在于媒体天生追逐热点、迎合用户负面想象的行为,而在于减少管制。
胡锡进,可没有搞懂这个逻辑,他呼吁的媒体参与监督政府,其实是一条完全错误的路,正确的路,是政府的行政职能就不管食品安全问题了,交给市场,交给法院,让这一个问题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