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独立性”:本世纪最成功的金融骗局

图片

在现代金融世界的圣殿里,香火缭绕,供奉着一尊金光闪闪的神像,它的名字叫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每天,无数的经济学家、评论员和政治家,都对着这尊神像顶礼膜拜,念念有词,仿佛其口中吐出的每一个音节,都蕴含着点石成金的魔力。

美联储的主席们,就是这套宗教仪式的大祭司,他们身披“技术官僚”的法袍,手持“数据依赖”的权杖,面容肃穆,向世人反复宣讲那个最核心的教义:

“我们是独立的,我们不受政治干预,我们唯一的使命是服务于美国人民,实现‘价格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

呵呵。

这套精心编织的说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无耻、最成功、也最具有腐蚀性的谎言之一。

它构建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职业摔跤表演。

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美联储和白宫、财政部似乎是两个独立的对手,为了“通胀风险”与“经济增长”孰轻孰重而扭打在一起,时而激烈争吵,时而放出狠话,让台下的观众——也就是你我这样的普通民众——看得眼花缭乱、心潮澎湃,误以为这真的是一场关乎原则和利益的真实较量,误以为那个叫作“美联储”的裁判,正在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勇敢地对抗着挥霍无度的政客。

然而,亲爱的观众,一旦幕布落下,后台的真相便会赤裸裸的呈现。

你会赫然发现,他们其实是同一个马戏团的演员,共享一个老板,分食一锅利益。

他们的争吵不过是剧本,他们的分歧不过是表演,所有的“鹰派”与“鸽派”之争,都只是为了维持这场大秀的悬念与吸引力。

他们共同服务于一个唯一的主人,一个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利维坦——那就是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其背后盘根错节的金融寡头集团。

要彻底洞穿这场骗局的本质,我们必须借助奥派经济学的X光机,穿透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技术术语,直视其骨骼与内脏。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残酷的道理:

美联储的唯一本质,就是政府的印钞机。

其所有复杂操作——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调整还是准备金要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政府能以更隐蔽、更无痛的方式,向美国和全球民众征收一种名为“通货膨胀”的税。

所谓的“独立性”,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伪装。

一个公开宣称“我就是为总统和财政部印钱”的机构,会立刻丧失所有公信力,引发民众的警觉与抵抗。

但一个看起来客观中立、充满学术气息、偶尔还会在无关痛痒的小事上和政府“唱反调”的机构,却能极大地麻痹民众的神经,降低他们的警惕性,让他们在“专业”、“科学”的催眠曲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财富被持续稀释的命运。

这正是罗斯巴德所揭露的:

国家与它所庇护的银行家联盟,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进行了一场“史上最庞大的反市场阴谋”。

图片神话的诞生——“1951年协议”的滑稽戏图片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那个被官方历史学家们奉为“独立日”的时刻——1951年的“财政部-美联储协议”。

官方的剧本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二战后,美联储不堪忍受财政部强迫其维持低利率、为政府巨额赤字融资的压力,终于在通胀飙升的背景下“奋起反抗”,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与财政部达成协议,从此获得了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开启了现代中央银行专业、理性、不受政治干预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奴隶解放”故事!

它把美联储塑造成了一个追求专业和真理、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就像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颅中全副武装地诞生。

但是,只要我们抛开那些官方的宣传稿,动用一点点奥派强调的“因果追溯”能力,去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精心包装的童话故事就会像纸糊的房子一样一捅就破。

首先,我们得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在那场决定“独立”的关键会议上,代表美联储去进行“抗争”的都是些什么人?

是那些公开呼吁独立、敢于对财政部说“不”的“鹰派”人物,比如前主席马里纳·埃克尔斯或者时任主席托马斯·麦凯布吗?

都不是。

他们一个也没被安排参加这场决定自己命运的谈判。

真正代表美联储去谈判的,是几位名不见经传、对上级意图心领神会的技术官僚。

而这些人,恰恰是过往政府干预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派他们去为美联储争取“独立”,就好比派一个监守自盗的库管员去和董事会谈判,要求按他的方案增加安保预算。

这合乎逻辑吗?

这根本是一场预先设定好结局的演出!

更有趣的,是协议达成后发生的“人事地震”。

那个据说是“独立”派精神领袖的美联储主席麦凯布,在协议签署后不久,就“痛苦地辞职”了——官方说法是个人原因,但谁都看得出这是权力斗争中的出局。

而接替他,坐上美联储主席宝座的,恰恰是在那场谈判中代表财政部利益的助理部长——小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

现在,请我们想象一下这个荒谬绝伦的场景:

两军交战,一方“大获全胜”,宣布自己获得了独立。

然后,胜利方的最高统帅立刻被解职,而战败方的参谋长,摇身一变,竟成了胜利方的新一代最高统帅!

你会相信这是一场真正的胜利吗?

这难道不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权力交接,一场旨在平息舆论、实际上却巩固了原有权力关系的双簧戏吗?

任命财政部的人来领导一个“独立于”财政部的机构,这是人类历史上对“独立”这个词最辛辣、最滑稽的嘲讽。

那么,这位被誉为“现代美联储之父”、“独立性奠基人”的马丁主席,在他长达近二十年的任期里,又是如何表现他的“独立性”的呢?

他自己说得非常清楚,毫不掩饰:

“我们是政府的一部分”

“我们有义务帮助(财政部)为赤字提供资金”

“我们永远不能从我们的考虑中忽略财政部的需求”。

他甚至公开支持肯尼迪总统的一项提议,要把美联储主席变成总统内阁的正式成员,让其任期与总统保持一致,将这种“家臣”关系制度化、公开化!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

这分明是毫不掩饰的“主仆”宣言!

米塞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信用媒介的膨胀,在政府眼中,是最好的解决财政困境的方法。”

而1951年协议,并非终结了这种方法,而是让它穿上了“独立”的华服,变得更加冠冕堂皇,更具欺骗性。

图片伪装的合作——“独立性”面纱下的财富掠夺图片

事实的真相是,“1951年协议”非但没有带来真正的独立,反而开创了一种更精致、更伪善、也更有效率的合作模式。

在此之前,美联储为政府融资的方式是相对粗暴的、公开的,如同直接开动印钞机对着财政部的账户狂轰滥炸。

协议之后,这种合作变得更加“市场化”、更加“技术化”,更加难以被外行看穿。

他们不再是“奉旨印钞”,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预期管理”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模型,来达到完全相同的目的——为政府的赤字买单。

他们用“合作”、“协调”、“考虑整体经济需求”这样温情脉脉的词汇,来掩盖两者之间“印钞机”与“花钱者”的共生关系。

这正是哈耶克所警告的“通往奴役之路”在货币领域的体现:

通过复杂的专家体系,让民众在无知中交出自己的经济主权。

这种伪装的“独立性”,在危机时刻会暴露得最为彻底,其掠夺本性也最为狰狞。

每当政府需要发动战争、扩大福利、或者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时,财政赤字就会像火箭一样飙升。

这时候,美联储的“独立性”在哪里?

它会立刻化身为最听话、最有效率的提款机,所谓的“价格稳定”目标被抛到九霄云外。

让我们看看近几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这正是奥派商业周期理论活生生的注脚。

越南战争与社会“伟大社会”计划期间,政府开支失控,美联储做了什么?

它顺从地打开了货币水龙头,制造了70年代的“大滞胀”,让一代美国人的储蓄在高速通胀中化为乌有。

这完美印证了米塞斯的论断: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政府掠夺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

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要救助那些因自身贪婪而陷入困境的华尔街大银行,美联储做了什么?

它抛弃了所有的审慎原则,推出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QE),其资产负债表像气球一样爆炸式膨胀,从不到9000亿美元猛增至超过2.2万亿美元。

它用新创造的货币,将金融精英的烂账转移到全体纳税人和货币持有者身上。

2020年新冠疫情,政府要給全民发钱,实施天量的财政刺激,美联储又做了什么?

它再次启动了疯狂的印钞模式,其资产负债表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从约4万亿美元飙升至近9万亿美元,直接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这每一次的危机中,美联储有没有一次,是真正站在美国民众的立场上,对政府不负责任的财政行为说“不”?

有没有一次,它敢于为了捍卫“价格稳定”这个核心使命,而拒绝为天文数字的国债买单?

一次也没有。

它永远是政府最可靠、最高效的同谋。

政府负责开出支票,描绘宏大的蓝图,收割选票;

美联储负责让这张空头支票能够兑现,而代价则由所有持有美元的人默默承担。

这就是它们之间永恒不变的分工。

所谓的“独立性”,不过是在和平时期,当政府花钱的需求不那么迫切时,美联储可以象征性地调整一个半个点的利率,表演一下“对抗通胀”的强硬姿态,以维持其专业、中立的人设。

这就好比一个被主人用锁链拴住的看门狗,在没事的时候,可以自由地在院子里叫唤几声,甚至对主人龇龇牙,显得自己很有威严。

但只要主人(政府)一声令下,它就必须立刻扑向指定的敌人,或者乖乖地摇起尾巴,打开货币的闸门。

图片无声的窃贼——通货膨胀税的真相与受害者图片

而这场“独立性”表演的最大受害者是谁?

是所有的普通人,尤其是那些依靠固定薪水和储蓄生活的中产阶级和穷人。

奥派经济学早已阐明,通货膨胀并非物价普遍上涨,而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其根源在于货币数量的扩张。

当美联储印制新的货币(如今主要是电子数字)来购买政府债券时,它并没有创造任何新的财富。

它只是像往一锅汤里不断兑水一样,稀释了现有每一美元货币的购买力。

这个过程极不平等:

政府是第一个拿到新钱的人,它可以用这些还没贬值的钱去支付军费、福利和各类合同。

然后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银行、大企业,它们是第二批拿到新钱的人,可以用近乎零成本的资金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推高资产价格。

当这些新钱经过金融体系的层层传导,最终流到普通工薪阶层手里时,市面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早已被推高。

普通人手里的储蓄和缓慢增长的工资,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残酷真相。

它不是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像天气一样无法控制。

它是一种隐蔽的、非法的、未经民众同意的税收。

它是一种财富转移的超高效工具,从那些持有现金、依靠固定收入的社会中下层手里,把财富悄无声息地转移到能够优先获得新货币的政府和大金融精英的手中。

而美联储,这个所谓的“独立”、“中立”的机构,就是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系统化的财富掠夺计划的总工程师和首席执行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还把这个掠夺过程包装成了一门高深的“科学”。

他们发明了CPI、PCE等各种经过精心“调整”的复杂指数,然后通过权威的媒体告诉你,每年2%的通胀是“健康的”、“必要的”,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什么叫“健康”?

每年让你的购买力稳定地缩水2%,这叫健康?

这好比一个医生告诉你,每年让你稳定地失血2%,对你的血液循环系统有好处。

这是何等的荒谬绝伦!

哈耶克在其巨著《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指出,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必然导致通胀,而所谓的“适度通胀”不过是掩盖掠夺的借口。

2%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民众的福祉。

它只是为了给政府的持续借贷和开支,提供一个“温水煮青蛙”式的融资环境。

它让通胀税的征收,变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从而可以长期、平稳地持续下去,直到危机总爆发的那一天。

图片打破枷锁——走向货币的自由竞争图片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任何幻想。

它不是一个对抗政治压力的堡垒,它本身就是政治机器的一个最核心、最关键的部件。

它不是一个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机构,它是一个服务于政府及其裙带金融集团的工具。

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绕开诚实的税收和国会预算的透明约束,为政府提供无限、隐蔽的资金来源。

那么,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不是去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真正的“独立”中央银行,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一个由政治任命、拥有货币垄断特权的机构,永远无法独立于政治权力。

也不是换一个更“鹰派”的主席,因为再鹰派的主席,也改变不了其作为系统“看门人”的角色定位。

这些都只是在现有欺诈体系内的修修补补,是试图用更多的政府监管来解决政府本身造成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从奥派的视角看,唯一的、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废除美联储,结束政府对货币的垄断,让货币的生产和定价回归自由市场。

让黄金、白银,甚至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通过自由竞争来决定谁是最终的、最受市场信赖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

只有当政府再也无法通过凭空印钞来支付其账单时,它那无限扩张的冲动才会被真正的硬预算约束所遏制。

只有当货币的价值,是由千百万市场参与者的自由选择,而不是由一个秘密会议室里的十几个“专家”投票来决定时,普通人的储蓄和劳动成果才能免于被系统性地、持续地掠夺。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当鲍威尔们站在聚光灯下,用那种沉稳、自信、充满专业术语的语调谈论着“数据依赖”、“模型预测”和“我们的独立性”时,你必须看穿那身皇帝的新衣。

你必须明白,他不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

他只是那个在后台为摔跤手递毛巾、递兴奋剂、并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的经纪人。

而你,就是那个买了门票,怀着看一场公平竞赛的期待,却注定要被这场精心设计的假戏耍得团团转、最终还要为自己的被骗而付费的观众。

醒来吧!

是时候拆毁这座虚伪的圣殿,赶走那些装神弄鬼的祭司了。

我们的财富,我们子孙未来的命运,绝不能寄托在一场永不谢幕的骗局之上。

货币的自由,才是所有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