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既不私营,也不独立
前几天,川普当选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50%至4.75%之间。在记者会上,鲍威尔说即使川普要求他辞职,他也不会辞职,因为他无权解雇自己,法律不允许他这样做。
鲍威尔的一席话又翻开了多年来流传的一个神话:美联储是一个私营机构,它是独立于美国政府的。
世界上最高明的骗子总是以天使的面目出现。美联储百年以来,在美国政府、联储官员、御用经济学家的精心伪装下,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救世主式的神话:公众是巨兽,始终受扩大货币供应量的短视的欲望所驱使;政客容易屈服于民众的选票压力且贪得无厌。由此,通胀让经济蒙受了反复发作的繁荣萧条周期的伤害。必须要一些专家,不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受权力的操控,筑起坚固的工事,抵御公众通胀欲望和政客贪欲的进攻,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维护长远的公众利益,肩负起维持价格稳定和就业增长的神圣使命。
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美联储是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和12个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的。联储委员会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机构,其执行委员由总统提名,国会通过后任命。它是一个妥妥的政治机构、国营化机构。
事实上,把任何一国的中央银行视为私营机构,都是幼稚可笑的。
联邦储备系统由12家地区联储银行组成,它们是私营的吗?
是的。
如果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和股权结构,的确是私营的。在美国的企业类型划分中,它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这是很多人认为美联储是私营机构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个私营,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
美联储是根据《联邦储备法案》于1913年成立的。此前一帮金融大佬在杰基尔岛俱乐部的度假胜地召开了一次高度机密的会议。这次会议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金融巨鳄——摩根和洛克菲勒金融财团——主导的。会议由大名鼎鼎的J·P摩根亲自组织,参会的有洛克菲勒及其家族成员奥尔德里奇,摩根财团高级合伙人亨利·戴维森、保罗·沃博格,还有投资银行领域的库恩-勒布公司和铁路行业的哈里曼财团。这些人分属于摩根和洛克菲勒集团,并且相互之间都有密切的商业利益往来。
正是这次会议,让美联储这个巨兽得以诞生。
摩根和洛克菲勒有激烈的竞争和冲突,但是在成立一个中央银行上,却观点高度一致。
为什么?
因为部分准备金银行扩张信贷——也就是通俗的“印钱”——会面临储户随时赎回兑现的压力,当一家银行扩张信贷,它的客户在使用这种货币代用品进行交易时,会遭到对方的不信任,由此会去兑付现金。这时候就必然发生储备黄金流出,进而无法即时兑付,由此引发挤兑,银行破产倒闭。
如何能够一边捞钱,一边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摩根和洛克菲勒们的办法就是,如果各家银行形成一个卡特尔,同步协调地扩张,就能避免某一家因过度扩张而引发的黄金外流问题。但是紧接着的问题是,一方面,卡特尔内部有着天然的不稳定性,那些严守金融纪律、审慎经营的银行必然会抽身而去,从而导致卡特尔解体;另一方面,银行系统是一种高度依赖于民众信心的机构,这种信心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挤兑时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倒掉。那么如果大家都扩张,引发公众对货币贬值的恐慌,大家都去提取现金,不是全都倒闭了吗?
所以就还需要一个办法,那就是成立一家中央银行。这家中央银行来协调各家银行同步扩张,并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当某家银行发生风险时,中央银行就可以利用其储备予以救助,维护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方便他们同步地去印假钱而免于倒闭。
到这里,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已经理解了美联储的本质:这是大银行家与政府联手,寻求权力保护,以使货币体系服从于他们的私利的政治安排。卡特尔只有在权力的加持下,才能形成垄断地位。
熟悉芝加哥学派“管制俘获”理论的读者,也可以很快明白,大型私营企业并不厌恶监管,而是会呼吁监管,因为这是他们排斥竞争,进而赢得垄断收益的办法。出租车公司喜欢这样干,董明珠希望监管部门把企业往死里查并要求制定最高的行业标准,都是一类性质。
那么,尽管这些美联储之下的银行都是私营的,但是它已经是受到政府高度监管、不受盈亏约束而被政府照顾、不履行民商法规定的合同偿付义务的特权企业。这样的企业,即便的经济类型上是私营的,但是实质上就是国企。
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所有企业都保留了名义上的私营,但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如何生产经营全部要听从希特勒的命令。这样的企业,跟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产权人自我负责自负盈亏的私营企业,还有半毛钱关系吗?
那为什么要成立12家联储银行呢?
因为美国毕竟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吃相不能太难看,做样子都要做出一个反中央集权的姿态,以遮盖其垄断卡特尔的本质。
你该不会以为,过去的邮电局,后来拆分成了邮政、电信、移动、联通、邮储,所以他们就不是集权化的国有企业了吧?
热爱自由的人,都希望将国家职能私有化。那些说美联储是私营机构的人,这里的“私营”,也是以褒义和赞美的语态说出的。
的确,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私有财产。计划经济就是消灭私有财产,它意味着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混乱和浪费,以及贫困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私人的行为都值得自由主义者无条件地予以支持和祝福。
杀人放火盗窃抢劫,这些行为也是私人的,市场经济的警察机构应当坚决地予以打击。这些反社会的行为,不是应该国有化还是私有化的问题,而是应该消灭它。
金融业很重要,但是不论什么行业,都必须建立在产权原则之上,都必须服从民商法的基本原则,都必须诚实经营,才对市场经济有益。
一家银行,不论它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当它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通过发行无储备支撑的信用媒介,创造虚假的货币财产权的时候,那么它就是在偷窃储户和民众的财产,是一个抢劫犯,那么它就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应当予以坚决取缔。
这个道理很简单,两个人不可能是同一件财货的排他性所有者。但是部分准备金银行却一直在干这种事。当人们一同去银行提取现金的时候,部准银行将立即倒闭。事实上,部准银行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从事的是诈骗的生意。
所有部准银行,都是劫掠民众财富的共犯。银行业的高额待遇,就是从民众财富中偷来的结果。
以美联储为例,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货币扩张机构。
处在最上层的,是设在纽约等中心大城市的12家联储银行;往下面,是城市的储备银行;再往下,是地方银行。罗斯巴德论述了这个层级扩张的过程:
纽约中心储备银行以铸币和绿背纸钞为基础,金字塔式扩张银行券和存款账户;城市银行以铸币和存放于纽约中心储备银行的纸钞为基础,金字塔式扩张银行券和存款账户;地方银行则以上述两者为基础进行扩张。这意味着,如果纽约中心储备银行实施扩张并扩大银行券和存款账户的发行,对纽约中心储备银行有兑付要求的其他银行不会对其进行核查,相反,城市银行可以通过在纽约中心储备银行累积增加自己的存款,从而扩大本行的放贷和负债……整个国家都能统一且相对不受约束地实施通货膨胀。
这就是层层扩张的金字塔式通胀过程。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彻底的法币时代都是不兑现纸币,也就是,用纸币兑现纸币,扩张理论上可以是无穷的,只受到恶性通胀货币体系崩溃的制约。
美联储系统现在持有的最大资产是美国政府债券。从银行系统购买国债,就是给银行注入了一笔基础货币。当准备金率为10%,美联储购买1亿国债,理论上银行体系就可以凭空扩张出10亿的信贷资金,就可以将大众的财富通过这种手段洗劫一空。
从美联储成立至今,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已经丧失了95%以上,黄金价格的不断攀升,就是大众对美元投出的不信任票。货币扩张的政策,是绝对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
美联储不是私营机构。即便12家联储银行保留私有的名义,那也是垄断经营下的国营机构。即便它们真的是私营的,那也从事的是劫掠的勾当,不值得任何歌颂。
那么,说它是独立的,就更是胡说了。
首先,美联储是美国政府的提款机。
它主要持有的资产就是美国政府国债,就是给美国政府搞钱的,印一笔钱,把国债买回来,给财政部户头上写一串数字,美国政府就有钱花了。它的利润,也是上交财政部的。
各国央行都是这样的,无一例外。央行,就是国库的下属机构。
直接征税,会遭到民情的反对。通胀是一种隐秘的税收,它就是将民众的购买力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国家手中。
正是由于美联储的存在,为政府筹措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以支持其实施庞大的开支项目和福利政策、为战争融资而掩盖真实成本,美联储支持了一个“福利+战争型”国家,让美国政府膨胀为一头吞噬一切的怪兽。
这样的机构,跟独立二字,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次,美联储是银行业卡特尔的守护神。
无须赘述,它本来就是银行催生的。任何银行发生危机,第一个站出来救助的,总是美联储。
任何货币政策的出台,首要的考虑都是维护银行业的稳定经营;其次才是他们宣称的所谓经济目标,但一切货币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在嘉惠一部分人的同时,伤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为没有中立的货币。说某个货币政策,是“为了公众利益”,那是纯粹的骗人。
第三,美联储是再分配的引擎。
美联储是政客实施各类再分配政策的操盘手,道理很清楚,当它要照顾压力集团,那就印一笔巨款给他们,他们最青睐的就是华尔街和大型企业集团。因此美国的裙带资本主义,美联储可谓“居功至伟”。
这种反向的劫贫济富的再分配,必定造成生产结构的紊乱和资本的毁灭,底层民众生活艰难。于是,又会向底层发放福利,让他们吃一点华尔街吃剩下的面包屑。
美联储是政客收买人心的撒币机器。
第四,美联储是政客的跟屁虫。
当艾森豪威尔希望货币增速放缓时,他执政期间,货币供应量只增加了1.73%,是十多年来最低增速;当肯尼迪希望货币扩张快一点的时候,1961-1963年,货币供应量就增长了2.31%。林登·约翰逊希望实施他的“伟大社会”计划,要发更多的福利,货币增速立即翻了一番还多。注意,这发生在一任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任内。
格林斯潘这个原本的金本位拥护者,自从当上了美联储主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他对克林顿和布什的政策马首是瞻,极尽逢迎之能事。伯南克则与奥巴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捆绑在一起,力求抬高资产价格。
现在人们看到,鲍威尔是川普提名任命的,但是川普却经常批评他,鲍威尔还说川普无权解雇他,似乎给人一种独立的印象。然而我们要清楚,川普是想掌控更大的权力,他在2017年就说过,总统应该有制定利率的权力。这是权力之争,偶有龃龉,却不影响大势,跟独立没关系。
不要被那些表象迷惑,川普大选成功后的降息,本来就是川普一直以来的愿望,这是第一个投名状,鲍威尔很识趣的,等川普上台了,还会降。
表演,政客都很精通;两个人配合表演,让民众信以为真,他们也很在行。因为归根结底,他们是一伙儿的。
第五,美联储唯政府指令马首是瞻。
美联储是1977年《社区再投资法案》的实施者,这是美国版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在各届美国政客的推动下,美联储非常有“大局观”地启动了美国社会主义分房子的进程之中。它要求美国银行放弃金融审慎原则,给次级贷款人发放贷款,凡是违反美联储“平等机会”准则的银行,都会面临美联储的巨额罚款。在长期发放次级贷款的情况下,最终酿成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参阅: 美国大跃进 )
当然,美联储作为世界央行,还起到了推动形成美国的经济帝国主义的进程。
美联储,既不私营,也不独立。它是一个恶性肿瘤,将把美国、乃至世界推向毁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审计美联储、解散美联储、炸毁美联储,回归金本位!
特朗普和鲍威尔骂战升级,他要抱薪救火
特朗普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骂战升级,他再次向鲍威尔施压要求美联储降息,形容对方行动总是“又慢又错”,并扬言“越快下台越好”。他已经连续几次公开威胁:“如果我让他离开,他就得走人。我对他很不满意,而且已经明确告诉他了。”
而鲍威尔则不鸟特朗普,他说自己正在等待更加明朗的市场信号,担心过早降息可能加剧已经超过2%目标的通胀问题。他反过来警告特朗普,近期推动的关税政策可能推升通货膨胀、拖累经济成长,让美联储在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政策目标之间面临艰难抉择。
鲍威尔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提名的,现在他还不听特朗普使唤,进一步给公众强化了一种印象:人家美联储是独立于美国政府的,特朗普拿他也没辙。
这都是神话一样的印象。
着急降息为哪般?
特朗普为啥要着急降息呢?
因为他的确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是个经济学白痴。
美国的通胀本来就居高不下,其根源本来就是美联储货币超发昼夜不停,以支应不断增加的政府福利和其他开支。美国政府的债务已经突破36万亿,现在还要继续提高债务上限、提高军费,每年的利息支出就上亿,比军费还高。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国债增加了约9万亿,到了拜登任内,疫情肆虐,可劲发钱,国债又攀升了约9万亿。这些债务要如何化解呢?最终都是债务货币化,即美联储印钞解决。
美国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海量印钞之下,必然造成制造业的空心化;国内各项管制和干预叠加,进一步打击生产供给能力。那么生产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却一直在增加,美国人又是货币“坎蒂隆效应”中最靠近货币源头的,所以结果就必然是物价上涨。
本来就面临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又开始搞贸易战,进一步减少了供给、增加了生产成本,那么物价就要飞上天,民众买鸡蛋都买得肉疼了(墨西哥毒贩,开始走私鸡蛋了!)
这种情况若是持续,别说其他人了,就算支持特朗普的铁杆红脖子,也要起来造反了。老百姓才不管谁在台上、吹得多漂亮,吃饭才是最重要的。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恰恰应当是降低货币供应量、减少政府开支对物价的推动力、减少管制和干预、提升生产能力、多进口物美廉价的商品。然而美国政府和特朗普的种种做法,完全与经济学原理背道而驰。
“干预递增效应”出现了,在干预之上叠加干预,用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要求降息,增加货币供应量。
以特朗普的尿性,降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就是继续给美国政府融资,补贴因贸易战而成本上升的企业、大豆牛肉没法出口的红脖子,以及给因消费物价上涨而受损的人群发钱。由此减少民间的反对浪潮,稳固自己的地位。
大撒(S)币(B)嘛。
降息的后果
降息是什么意思呢?
美联储每次公布的时候都说“联邦基金利率”,意思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成员银行之间的资金余缺进行调控。当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就意味着资金拆借成本降低,由此可以调整和补充成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
谈到准备金,熟悉货币扩张原理的读者马上就清楚了,降息就可以为成员银行扩充准备金提供条件,只要准备金增加了,银行就可以按照“货币乘数”成倍地扩张货币供给了,而且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就降低了,更有信贷需求了,由此将信贷资金注入市场,在实际储蓄并未增加的情况下,掀起人为的虚假繁荣。
这就是“杠杆”。美联储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动作,撬动整个市场。
所以,降息,就意味着大放水。
其实,即便是特朗普没有施压,美联储一直都在放水,因为美联储的主要职责,就是印钞机昼夜不停地放水:
只不过,特朗普嫌放得还不够猛,要用降息这种手段把水龙头拧满了才行。
但是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它是由时间偏好决定的。时间是有价值的,同一财货的现在价值高于未来。现在财货相对于未来财货,是有溢价的;反过来说,未来财货对现在财货,要打个折扣。这个差额就是利息,其比率就是利率。
利息是无法被消除的,因为人必定有消费需求,要想活到五月,必须首先活过四月,他总是偏好现在满足胜于未来。人在行动,本身就证明了时间偏好的存在,他想尽快满足欲望,否则他就不行动。
是什么在决定人的当下和未来之间的选择呢?就是利率。
利率是一种特殊的价格。人类生存总是要面对稀缺性这个基本的事实。利率告诉人们,有限的储蓄如何在现在和未来之间配置。较长的迂回生产过程有较大的生产力,但是为什么人们不是无限地延长生产过程呢?因为这样做就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从现在调用到了遥远的未来,必然影响当下满足。决定这个行动的,就是利率。
时间偏好低,利率低,资本就丰饶,投入到较长生产过程就有利可图,并且不影响当下满足;反之就无利可图,当下消费要缩减,未来还要受穷。
我们知道,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指挥棒,引导有限资源的正确配置,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经济。任何对价格的扭曲,都必将造成资源配置的混乱,最终影响消费者的福利满足。
那么,对利率这种特殊的价格的干预,后果必定是一场灾难。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人为压低利率,给企业家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号:有更多的储蓄可供调用,投入到远离消费端的资本品生产过程中是有利可图的。由此,企业家拿到信贷资金后,纷纷上马时间周期长的大型项目。
这时候,企业家在市场上竞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本品项目生产出现大幅扩张,土地价格和工资率上升,就业增加,经济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实际的储蓄并没有增加,只是信贷资金增加了,增加了的资金,在市场上竞买并没有增加的生产要素,必然就是物价上涨,将有限的资源,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调用到了资本品生产中,将本来应当缩短的生产结构错误地延长。这就是生产结构的扭曲。
随着信贷扩张的持续,结构性扭曲更加严重,消费品生产不足而资本品生产过剩,而真实生产和储蓄并没有扩张,因此这就是空中楼阁。银行也不敢持续不断地放贷,因为这将导致恶性通胀,经济毁灭,银行破产。于是开始提高利率,这时候,拐点出现,一大批被错误延长的生产结构无法继续,那些大项目难以为继,破产倒闭,生产要素成为一堆破铜烂铁,工人失业,一场经济危机由此袭来。
商业周期现象,都是由此而起。它不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它始终是一个货币操纵现象。
在美国当前的形势下,若继续人为压低利率,放松银根,就是雪上加霜。它将导致资源继续绑定在错误的生产结构中,让错误的投资得以持续,阻碍市场自然的调整和出清过程。其最终结果就是生产结构继续扭曲,资源配置持续紊乱,企业低效生产,产出降低,物价上涨,失业率高企。
这就是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陷入长期滞胀之中。这是197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美元脱离金本位成为脱缰野马后,已经发生的历史。
然而人类不吸取教训。特朗普意识到了关税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物价通胀压力和痛苦,想要通过降息、扩张货币供应来缓解这个压力。这就是抱薪救火。
他快80岁了,只有这一届任期了,时间偏好超高,在他的价值排序表上,自己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狗急跳墙地要求降息,他心里想的不过是: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可是怕就怕,这么乱搞下去,任期还没结束,美国人民就要闹革命了,第二颗子弹就在路上。
美联储,能“独立”吗?
面对特朗普的频频施压,鲍威尔保持了定力,声称要保持美联储的独立性,没有降息。
在美国当前情势下不降息,当然是正确的,降息会让本来就高企的通胀率飞上天,进一步加重美国民众的困难,会拖垮美国经济。鲍威尔任期长一点,所以时间偏好就比特朗普低一点,比他更注重一点长远。可以特朗普说,老子等不及啊,我就是要“抓现成”。矛盾由此爆发。
即便是从特朗普天天嚷嚷的贸易收支平衡来看,减少货币供应量也是正确的。增加货币供给,美国的物价首先上涨,将打击出口,不是更加贸易不平衡了吗?当然了,给特朗普这种骨灰级重商主义者讲这些,都是对牛弹琴。
但是你要是由此认为鲍威尔是个白莲花,美联储有定力,有不受特朗普干预的“独立性”,是美国经济稳定的保护神,那就幼稚了。
美联储声称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和充分就业。但任何有历史观念的人都会看到,百年美联储既没有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也没有让就业充分。美元在一个世纪内已经丧失了95%以上的购买力,黄金价格暴涨就是对美元的不信任投票,它稳定什么物价水平了?不论是1920年代尤其是胡佛任内的疯狂信贷扩张引发大萧条,还是罗斯福任内失业率保持在15%以上,还是次贷危机中无数人破产和失业,它充分了个毛线的就业率?
这些“神圣职责”,都是幌子。美联储就是美国政府授权成立的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机构,说穿了,它就是印钞票的地方。它成立的初衷,以及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抢劫民众财富,就是美国政府的提款机,就是为美国政府控制经济服务的,因为通过印钞票,就可以轻易地改变生产-收入关系,方便地照顾裙带关系户,稳定政客的支持率、稳定美国的政治建构。
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任何一次大规模战争和军事干预,背后都是美联储支持的。看看每一次经济危机前后、每一次战争中疯狂的货币扩张就知道了。正是美联储受美国政府指令,不断地扩张货币,种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让大规模的战争得以持续。
美联储要为频繁发作的经济危机和美国的帝国主义进程负直接责任。
把一个政府授予垄断特权,为自己搞钱的机构,说成是独立,是非常荒唐可笑的。难道它要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吗?
即便我们不看这个本质,从具体的货币政策上看,它也从来不独立。
当艾森豪威尔希望货币增速放缓时,他执政期间,货币供应量只增加了1.73%,是十多年来最低增速;当肯尼迪希望货币扩张快一点的时候,1961-1963年,货币供应量就增长了2.31%。林登·约翰逊希望实施他的“伟大社会”计划,要发更多的福利,货币增速立即翻了一番还多。注意,这发生在一任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任内。
这个威廉·马丁倒是实诚,他自己都说了:我们所说的独立,是在美国政府内部的独立,而不是独立于美国政府。
美联储官员和它雇佣的数百名御用经济学家,整天塑造美联储独立的神话,明明是一个制造火灾的犯罪分子,却被人们当作救火英雄一样膜拜。这是一个高明的骗术。
民众现在这么容易上当了吗?他们之间偶然的争斗,不过是政客和官僚集团之间的一次利益分歧。政客要面对汹涌的民意,公务员则稳坐钓鱼台、永远按照他们那一套条规办事、永远想要维护和扩张自身权力。从具体政策上说,有时候他们双方都是错的,有时候他们之间会起争执,但是你要由此认为公务员是独立的,就是一心一心谋大众福利的,那就太幼稚了。
有时候他们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比如这次美联储就相对正确一点,但是我们要看他的长期。一个抢劫犯,偶尔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塑造自己“抢劫合理”的印象,却绝对改变不了他是个抢劫犯的事实。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正义与邪恶的二分法,更常见的是两个恶霸在争斗,给他们治下的民众精心共同表演一场双簧,让已经精神溃败的美国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幻觉:有人在守护我们,在替我们的未来把关,在抵抗民众的短视和政客的贪得无厌。到美国人付出沉痛代价的时候,两个恶霸就会出来相互甩锅,甩到最后好像谁都没责任。
川普现在都给自己留退路了,他说鲍威尔偏向民主党意识形态。到时候,一个“逻辑链”是:经济下行,我已经站在伟大的美国农民、伟大的美国钢铁工人一边,让放水刺激了,他不放,所以不怪我;他之所以不放,是因为他是民主党特务,所以都是民主党的错。
“放心”,当贸易战的硝烟散去——必定会散去,特朗普他打不下去的——或者到了中期选举临近的时候,鲍威尔一定会降息放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早就想好了。
这个机构的主要使命就是放水,所以在崩溃之前可见的未来,你永远不用担心他不放水,日常放水没停过,大放水只是需要一个看起来正当的理由和时机,骗过老百姓罢了。
想想看,若不放水,其逻辑结果就是,再不印钞了。跟米莱和罗恩·保罗的宏伟目标一样,那就应该到“炸毁美联储”的时刻了。这样一个对民众重大利好、对自己却不利、无法再抢劫的事情,他们怎么可能去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