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铁路落后,私有化要背锅?

要我说,“风灵”女士的这篇大作,洋洋洒洒,文采斐然,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描绘美国铁路那“三重落后”的惨状时,更是让人仿佛亲临事故现场,闻到了氯乙烯的刺鼻气味。

我本以为风灵会正视土奥们的批评,来一场严肃的学术辩论,没想到却是一出精彩的脱口秀。只不过,这出脱口秀的剧本写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像是一锅“大杂烩”,把事实、偏见和一些自以为是的逻辑炖在一起,最后端出来一碗叫做“奥派逻辑失败”的心灵鸡汤。

我们先理清她到底想表达什么。她的核心论点,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产权私有化是万能药”这个奥派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在美国铁路面前破产了。

你看,美国铁路私有化搞得这么彻底,结果却是事故频发、客运废掉、货运拉胯,而中国和日本有国家兜底,反而搞得风生水起。结论是:铁路这种“国家动脉”就不能纯粹私有化,必须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保驾护航。

这逻辑,乍一听,还挺唬人的,特别是在数据和故事的包装下,显得那么铁证如山。但仔细一琢磨,就跟用一个坏掉的指南针去指路一样,方向错了,后面的每一步都走歪了。

第一,先谈谈“奥派原教旨主义者”这个靶子。

风灵女士开篇就立了一个靶子,叫做“奥地利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声称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问题都有一个万能解药:产权私有化”。这话说得……就好像奥派的祖师爷们都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只会念经的苦行僧。

这完全是对奥地利学派的断章取义。奥派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行动,是自发秩序,是市场过程。他们强调的是,在自由、自愿的交易中,通过价格信号,个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形成一种比任何中央计划都更优越的秩序。

产权私有化,在他们看来,是实现这种自发秩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万能解药。如果人人都像风灵一样愚蠢,又不虚心学习,私有化是没啥用的。

打个比方,你得了感冒,医生告诉你,多喝水,多休息,这是对你身体康复的必要条件。你不能因此就说“多喝水是万能解药”,然后到处宣传说“我朋友多喝水,结果癌症也没好,所以医生都是骗子”。

奥派也从未宣称私有化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是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清晰的私人产权能够更好地激励人们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长期的管理。

至于风灵女士所说的美国铁路问题,这恰恰是奥派最喜欢拿来举例的“混合经济”下的弊病。在奥派看来,美国铁路的落后,与其说是“纯粹私有化”的失败,不如说是“四不像的畸形产物——既没有政府高效的集中规划,也没有市场完全自由的竞争。

第二,剖析“私有化”的真面目。

风灵女士口中的美国铁路“私有化”,实际上更像是一出由政府和私企共同主演的“双簧”。她把美国铁路的问题归咎于“产权私有化”的“原罪”,却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避而不谈,或者说,谈得非常片面。

奥派的逻辑是,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私有的,那么其盈利和亏损将由企业独立承担。如果一家铁路公司为了短期利润压缩维护开支,导致事故频发,那么它将面临天价的诉讼赔偿、客户的大量流失、股价的暴跌,甚至最终破产。在这种压力下,理性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会认识到,长期的安全和效率才是真正的利润保障。

然而,美国铁路的情况是这样吗?风灵女士自己也提到了,“铁路企业根本不承担‘完全赔偿’”,因为“一部分由保险公司兜底,一部分在灾难事故中由政府出手买单”。她把这解释为“保险和有限责任”的制度缺陷,但她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不就是政府干预的后果吗?

正是政府在背后给铁路公司提供了“隐性担保”,让它们知道,即使出了大事故,也会有政府来擦屁股。这就造成了所谓的“道德风险”。当企业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它们自然会倾向于冒险。这难道是纯粹私有化的错?这分明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机制的结果。

如果美国铁路真的是“纯粹私有化”,那它的经营者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服务不好、事故不断,客户就会用脚投票,转投其他更可靠的运输方式(比如卡车运输)。

如果它的负面声誉越来越大,它的股价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俯冲,最终可能被更注重长期发展的竞争者收购或者破产重组。但现实是,美国铁路的客运确实“全军覆没”,因为私营客运公司无法在政府补贴的 Amtrak面前竞争;而货运,由于政府在法规、土地和基建上的深度干预,使得市场竞争根本不自由,客户根本没有选择。

风灵女士一边批判“私有化”,一边又感叹“客户别无选择,只能忍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奥派恰恰认为,竞争才是市场的灵魂,而垄断——由政府特许形成——都是自由市场的敌人。美国铁路的现状,正是政府的干预阻碍了有效竞争,最终导致了效率低下和缺乏创新。

顺便说一下,关于美国铁路被政府系统性的干预,请参阅罗斯巴德《现代美国的起源》。风灵很可能没读此书!

第三,重新审视日本和中国的“成功”。

风灵女士把中国和日本的铁路模式,概括为“国家兜底的‘有限市场化’”,并以此作为反例来证明美国模式的失败。这个论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它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成本。

首先,日本新干线确实安全,但日本国铁在民营化之前,是世界负债最高的国营企业之一,其债务高达37万亿日元,几乎把日本财政拖垮。

日本政府花了巨大的代价才完成了“分割民营化”,把铁路运营划分为不同的私营公司,以引入竞争和市场活力。

新干线的成功,与其说是“国家兜底”的胜利,不如说是在经历了国有体制的巨大失败之后,找到了一种结合公私优势的特殊模式。

即使如此,日本的普通铁路,在某些线路也面临着盈利困难和维护不足的问题。

至于中国高铁,其成就看似举世瞩目,这一点似乎无可争议。但是,风灵女士只看到了其“社会效益”,却巧妙地回避了其巨大的经济成本。

中国的许多高铁线路,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其建设成本极高,但客流量远低于预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些亏损,最终由国家财政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来承担。

换句话说,其高效率和安全性,是以全体纳税人的巨额补贴为代价的。

奥派从来不否认,政府可以通过巨额投资来建设基础设施,并在短期内实现看似外在的效率。但奥派会追问:这些钱从哪里来? 是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来。这些钱用在其他地方,会不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

比如,让这笔钱留在市场去支持私营企业的创新,由企业家们去投资研发新技术,由民营企业去改善医疗教育。在奥派看来,这笔钱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有机会成本的。

风灵女士把中国高铁的成就归结为“国家兜底”,这就像是说“我朋友吃药,所以他病好了”,但却不告诉你他吃的是天价特效药,而且这药钱是由整个村子一起凑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只看到看得见的东西,而忽略了看不见的东西”的错误。

关于这个问题,我已在批评风灵的多篇文章里讲了,在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驳斥“产权逻辑有边界”的谬论。

风灵女士在文章结尾,下了一个结论:“奥派的产权逻辑原则上没有错,但它有边界。铁路这种……必须有公共制度来保证血流畅通。”

这个结论,听起来很谦虚,但实际上是偷换概念。她把“产权私有化”等同于“没有任何制度约束的私有化”,然后来批判这个自己臆想出来的靶子。

奥派的产权逻辑并非没有制度约束。恰恰相反,它认为清晰的产权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如果产权不清晰,那么所谓的“制度约束”不过是空中楼阁。奥派强调的“制度”,包括法律体系、契约精神、公平公正的司法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私人产权,确保市场能够在规则的框架下运行。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如果美国铁路真的出了问题,那不是私有化的错,而是制度的错。是政府的过度干预,是行政垄断,是错误的法律,让“短期逐利”的恶果可以转嫁给社会。

真正的问题不是“产权私有化”本身,而是“伪私有化”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低效。

风灵女士用“私家花园”来比喻私有化,这比喻很有意思。

一个私家花园,如果主人不维护,它就会荒草丛生。如果这个花园的主人,知道自己种的菜卖不掉,会有政府来兜底收购,那他还会用心去打理吗?

如果他知道自己种的花枯死了,会有保险公司赔偿大部分损失,那他还会每天浇水吗?美国铁路的问题,恰恰是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私家花园”,而是一个被政府和各种规定牵绊、被各种隐性担保和特殊利益集团绑架的“公共花园”。

总而言之,风灵女士的论述,就好比是一个医生,看到了病人身上有伤口,就指着手术刀说:“你看,这刀划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刀!”而忘记了是手术刀救了病人,是医生用错了刀,或者刀上有细菌,才是真正的问题。

美国铁路的问题,不是私有化的“原罪”,而是政府干预和不完全市场的“后遗症”。将前者作为批判对象,不过是转移了视线,混淆了视听,最终得出了一个貌似深刻,实则荒谬可笑的结论。

如果要问我,风灵这篇大作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我只能说,它成功地把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政治偏见和逻辑漏洞的寓言故事。而这个寓言故事,就像是风灵女士笔下的美国铁路一样,看似庞大,实则不堪一击。

现在,风灵女士,如果你还在好奇,那我的问题是:既然你认为中国高铁的成功模式是“国家兜底”,那你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像中国铁路一样“高效”?难道它们没有“国家兜底”吗?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学艺如果不精的话,很容易被人家抓到漏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