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衰退的标志物!炒美股必看
财经圈里经常提到一个现象,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又被认为是“经济衰退预警神器”的现象——那就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
因为这一现象,在这两年的美国经常出现。
今年2月26日,美国债券市场又释放出预警信号: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3个月期收益率之下,“收益率曲线倒挂”重现。
为啥这玩意儿一出现,大家就心里咯噔一下,觉得经济要“凉凉”?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1952年以来,美国每一次出现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的现象,往往会成为经济衰退的前兆。
但主流经济学并不能清晰解释这里面的原因,大部分金融从业者把这个当作一个历史经验。
我今天就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角度,抽丝剥茧,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道理给你说明白。保证不枯燥,逻辑清晰,让你也能成为半个“经济预言家”!
先讲一些基础知识。
什么是国债?什么是收益率?什么是收益率曲线?
我们一步步来,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
美国国债:简单说,就是美国政府向大家借钱时开出的“借据”。
你买了美国国债,就等于把钱借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承诺到期还本,并定期支付利息。根据借款时间长短,分为短期(如3个月、1年)、中期(如2年、5年、10年)和长期(如30年)国债。
国债收益率 :这就是你借钱给美国政府能拿到的年化回报率。
比如,你花990美元买了一张一年后到期、面值1000美元的国债(不考虑期间付息的简化情况),那么你的收益率大约是 (1000-990)/990 ≈ 1.01%。
市场上的国债价格是波动的,价格跌了,收益率就高了;价格涨了,收益率就低了。** **
收益率反映了市场对借钱给美国政府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和时间价值。
收益率曲线:把不同期限(比如3个月、2年、10年、30年)的国债收益率,在图上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收益率曲线。
它展示了在某个时间点,借钱给美国政府不同时长所能获得的回报率差异。
那好,正常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也就是说,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要高于短期国债的收益率。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通常比2年期国债收益率高,2年期又比3个月期高。
这很符合咱们的直觉,对吧?奥地利学派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时间偏好理论是奥派理论的基石之一。
人类普遍****偏好现在的满足而非未来的满足。
你借钱给别人,意味着你牺牲了现在使用这笔钱的机会(不能马上消费、不能马上投资)。
借出的时间越长,你牺牲的“当下满足感”就越多,需要延迟满足的时间也越长。
因此,你自然会要求更高的利息作为补偿。
借钱给政府10年,比借1年要求的补偿(利息率)肯定要高。
同时,还存在风险溢价 。
虽然美国国债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之一(违约风险极低),但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
比如,未来通货膨胀会不会超预期?利率环境会不会发生剧变?虽然风险低,但并非零风险。
持有长期债券意味着你要承担更长时间的不确定性,市场自然会要求一个额外的“风险补偿”,体现在更高的收益率上。
影响利率的还有流动性偏好。
短期债券很快就能变现,流动性好。长期债券要等很久才能拿回本金,或者在中途卖出时可能因为市场利率变化而亏损,流动性相对较差。
人们通常愿意为持有流动性更好的资产而接受较低的回报。反之,持有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就需要更高的收益率来吸引。
所以,正常情况下,时间越长,要求的利息(收益率)越高,收益率曲线自然就向右上角倾斜。
这反映了一个健康的、对未来有合理预期的经济状态。
那么什么是收益率倒挂?
当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反而高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时,收益率曲线就不是向上倾斜了,而是变成了向下倾斜,甚至完全“倒挂”过来。
最常被关注的指标是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2年期国债收益率”,或者“10年期”低于“3个月期”。
这就奇怪了!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时间偏好”和“风险补偿”,借钱时间短的利息居然比时间长的还高?这就像你去银行存钱,存3个月的利息居然比存3年的定期还高,是不是感觉哪里不对劲了?
为什么会倒挂?它在暗示什么?
主流经济学可能会从预期理论(市场预期未来利率会下降)、流动性溢价理论等角度解释。
但奥地利学派,特别是结合其商业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具因果链条的解释。
我们来用奥派的理论,来解读这个故事。
故事的开端:信贷扩张与人为压低的利率。
奥派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往往在于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对信贷和货币供应的干预。为了刺激经济(或者出于政治压力),央行常常会人为地压低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使其低于由社会真实“时间偏好”决定的自然利率。
它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债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
被人为压低的低利率,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企业家们看到借钱成本很低,以为社会上的真实储蓄很充裕,人们愿意推迟消费、进行长期投资。
于是,他们开始纷纷上马那些只有在低利率环境下看起来才有利可图的、更长期的、更“迂回”的生产项目。
什么是“迂回”生产?比如,直接打鱼是比较直接的生产;但花时间造一条更好的渔船,甚至建造一个渔船工厂,就是更“迂回”但可能最终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这种项目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本投入。
在人为低利率的诱导下,企业家们可能过度投资于房地产开发、高科技研发、重工业扩张等资本密集型、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奥派称之为 “不当投资”或“错误投资”。
这些投资并非基于真实的社会储蓄和消费偏好,而是被虚假的低利率所“勾引”出来的。这阶段,经济看起来一片繁荣,投资旺盛,就业增加。
信贷扩张不仅仅是降低了名义利率,它还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和信贷量。
钱多了,商品和服务却没有同等速度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累积。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开始上涨,生活成本提高。
眼看着通胀越来越严重,威胁到经济稳定(或者政治声誉),中央银行(美联储)不得不开始****踩刹车。
它们开始提高短期利率(比如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并可能通过出售债券等方式收回流动性。这个政策转向,往往是比较急促和猛烈的。
这时候,收益率曲线倒挂的关键时刻就来了:
市场参与者(那些聪明的投资者、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之前由低利率驱动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那些“不当投资”在利率升高后将难以为继。
他们预期到,随着信贷收紧,很多项目会破产,投资会萎缩,失业会增加——也就是经济衰退即将来临。
既然预期到未来会发生衰退,那么大家也自然会预期到,为了应对衰退,中央银行最终将不得不再次降息。所以,虽然当前的短期利率很高,但市场预期未来的利率会走低。
随着衰退预期升温,投资者会寻求更安全的资产。
美国长期国债通常被视为避风港。大家纷纷购买长期国债,推高了其价格,从而压低了其收益率。
美联储直接控制的是短期利率,其加息行动会迅速推高短期国债的收益率(比如3个月、2年期)。
市场也预期到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抗击通胀,短期利率会维持在高位,因此要求更高的短期回报。
长期收益率相对稳定,甚至下降:为什么长期收益率(比如10年期)不跟着短期一起飙升呢?这里体现了市场的预期和奥派理论的精髓:
综合起来看, 当前的紧缩政策推高了短期利率,而对未来经济衰退和降息的预期,以及避险情绪,则抑制了长期利率的上涨,甚至使其下降。** **
短期利率上行,长期利率下行(或上行缓慢),两者一交叉,收益率曲线就倒挂了!
奥派认为,收益率倒挂之所以是可靠的衰退信号,并非仅仅是统计上的巧合,而是因为它****深刻地反映了经济体内在的失衡和即将到来的痛苦调整:
它是对“不当投资”的清算预警。
倒挂意味着借贷成本(尤其是短期滚动借贷)急剧上升,这对于那些在低利率时期上马的、依赖持续低成本融资的长期项目是致命打击。
这些项目原本就是“人造牛市”的产物,缺乏真实储蓄支撑。
当融资环境逆转,它们将难以为继,破产、清算、裁员就不可避免。
这个清算过程,就是经济衰退。
收益率曲线是由成千上万的市场参与者用真金白银“投票”形成的。
当曲线倒挂时,它表明市场的集体判断是:当前的紧缩是必要的(因为之前的泡沫),但这种紧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活动收缩。
它反映了市场对央行政策失误(先是过度宽松,后是猛烈收紧)后果的预期。
人为低利率扭曲了资本结构(过度偏向长期项目)。倒挂后的衰退,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调整过程,目的是清算那些错误配置的资本,使其重新流向更符合真实社会偏好的领域。
倒挂就是这个调整风暴来临前的“天气预报”。
所以,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透视镜”来看,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并非什么神秘现象,它是一场由中央银行主导的信贷扩张盛宴走向终结的信号,是市场对前期“不当投资”泡沫即将破裂的集体预警。
也是经济结构因人为干预而扭曲,即将进入痛苦但必要的调整期(衰退)的强烈暗示。
它之所以往往能准确预测衰退,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从“虚假繁荣”到“痛苦清算”这一转变的关键节点——即货币政策的猛然收紧与市场对未来经济下行预期的交织。
当然,每次倒挂的具体情况和后续衰退的程度、时滞会有所不同,但其背后反映的经济逻辑——即对时间结构、资本结构和货币干预后果的深刻洞察——正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对理解商业周期和金融信号的独特贡献。
下次再看到收益率倒挂的新闻,你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个数字的大小比较,它背后可能正上演着一出被政府干预导致的“繁荣、扭曲、清算”的商业周期大戏。
想学奥派么?先从基础的学起吧。推荐这本书,米塞斯的大作很多不容易看懂,但这一本,最适合小白入门了。
炒股却不懂商业周期,那是不行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