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前景堪忧,凯恩斯主义的必然就是滞胀金融危机逼进
我在去年一整年,都在说一句话,美联储不会降息,理由是,通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降息是自杀。
当年,我被打脸了,去年年底降了一次。
但我又是正确的,我认为除非是大选因素导致的政治性降息,也最多一次,然后就不可持续。
结果证明了我的预测,就是降了一次后,就不降了。
今年九月,美联储再一次开启降息之旅了。这一次会如何呢?
事情,还得从美国劳工统计局(BLS)说起。
这美国劳工统计局扮演的角色,约等于古代王朝的钦天监。
钦天监不观测天象,只发布数据。而这些数据,就是美国经济的“天象”,是阴是晴,是风是雨,全凭上面的数字说话。
话说这个九月,钦天监接连发布了几份报告,让所有人都傻了眼。
第一份报告说,八月份全国只新增了2.2万个工作岗位。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好比一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卯足了劲,结果只挑动了一担水,而且水桶里还晃荡得只剩个底儿。
要知道,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每个月至少要创造10到15万个岗位,才能勉强维持失业率不上升。
区区2.2万,连塞牙缝都不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过几天,钦天监又出来说,之前六月份的数据报高了,经过修正,不是微弱增长,而是净减少了1.3万个岗位。
这下,市场彻底炸了锅。如果说第一份报告是给了大家一记耳光,这第二份修正报告,就等于是在脸上又补了一拳。
然而,最狠的还在后头。劳工统计局紧接着搞了一次“历史数据大修正”,非常诚恳地告诉大家:对不住了各位,从2024年3月到2025年3月,我们先前报告的就业增长人数,其实虚报了91万。
91万!凭空消失了。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修正了,这简直是魔术。
大卫·科波菲尔让自由女神像消失,美国劳工统计局让近百万个工作岗位人间蒸发。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但诡异的是,有一个人却异常沉默。
这个人,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这位总统还因为7月份的就业数据不合心意,怒斥劳工统计局“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甚至扬言要解雇局长。
可现在,面对如此难看、堪称“打脸”的数据,他却一反常态,既不咆哮,也不发推特,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事出反常必有妖。特朗普先生的沉默背后,藏着他的“小算盘”。
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些糟糕的经济数据,恰恰是他最想要的“政治筹码”。
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狠狠地抽向了另一个掌握美国经济命脉的机构——美联储。
特朗普真正的目标,是降息。
降息,说白了,就是让央行开闸放水,让市场上的钱变得更多、更便宜。这是特朗普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灵丹妙药,他相信,只要拧开这个水龙头,就能让经济这棵枯树重新焕发生机。
现在,就业市场这辆车眼看就要熄火,美联储还有什么理由不降息呢?
果然,市场的预期迅速升温。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奔走相告,赌的就是美联储顶不住压力,会在下周的会议上宣布降息。
而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9月17日,美联储宣布了年内的首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
特朗普如愿以偿。
然而,降息真的是解药吗?还是饮鸩止渴?
经济的病,病根往往在内部,在结构。
美联储这种中央银行,通过人为地压低利率向市场注入信贷(也就是“放水”),本身就是经济问题的根源。
这就好比给一个健康的运动员注射兴奋剂。短期内,他或许能跑出破纪录的成绩,但这会严重透支他的身体,扭曲他的新陈代谢,最终导致身体的全面崩溃。
这个过程,奥派称之为“商业周期”。
廉价的信贷就像一个错误的信号,它告诉企业家们:“嗨,大家手头都有钱,快来投资吧!”于是,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原本不可行的项目纷纷上马,到处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兴奋剂带来的“繁荣期”。
然而,这种繁荣是虚假的,是沙滩上的城堡。因为支撑这些项目的,不是真实的储蓄和消费需求,而是央行印出来的廉价货币。
当潮水退去(比如央行开始收紧信贷),人们才会发现谁在裸泳。那些被错误信号引诱的投资,就成了“错误投资”,最终只能以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和失业收场。这,就是不可避免的“萧条期”。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撒下的数万亿美元,正是那剂最猛烈的兴奋剂。它催生了短暂的虚假繁荣,也埋下了如今通胀高企、经济降温的祸根。
而现在,面对经济降温的“戒断反应”,特朗普政府的选择,不是刮骨疗毒,而是要求再来一针更大剂量的兴奋剂。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最麻烦的是特朗普政府开启了最糟糕的经济政策:对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
2025年4月,当针对全球数百个国家的商品的关税正式生效时,总统和他的支持者们将其誉为“解放日”,宣称这将开启一个美国制造业的“新黄金时代”。
他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高额的关税将把外国商品挡在国门之外,美国人会因此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制造业岗位将大量回流,美国将再次变得伟大。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看似很有吸引力的故事。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残酷的现实,却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经济规律不会变,关税,必然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在疫情后通胀本就高企的背景下,大规模加征关税无异于火上浇油。
数据显示,关税政策确实推高了价格,让本就为账单发愁的普通民众生活成本更高。
而关税政策的第二个,也是更具毁灭性的恶果,则是对本国产业的扼杀。
关税的支持者总想让美国人相信,关税打击的只是那些我们可以轻易在國內生产的“外国廉价消费品”。
但真相是,现代全球经济是一个复杂精密的供应链体系,环环相扣。受关税影响最大的,恰恰是美国本土企业进行生产时所必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机器设备。
这就像一个面包师,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呼吁政府对所有进口面粉征收重税。结果,他的面粉成本飙升,面包的价格不得不大幅上涨,顾客越来越少,生意反而一落千丈。
今天,美国无数的制造商,就成了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面包师。
他们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各种生产资料,一夜之间变得无比昂贵。这根旨在打击对手的大棒,最终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自己头上。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关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重振制造业,可现实呢?
根据供应管理协会(ISM)的数据,在经历了2025年初的短暂回暖后,制造业活动再次显露疲态。再看看就业数据,过去几个月,制造业的就业岗位持续减少,建筑业和矿业也同样如此。
许多制造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之所以陷入困境,恰恰就是因为关税。
这把挥向全球的关税大棒,最终成了一把挥向自己的双刃剑。它不仅没能开启所谓的“制造业黄金时代”,反而让美国经济的生产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
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美国未来的经济前景我们就可以预测了。
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萎缩(“滞”)。
以大规模关税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抬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扼杀了它们的活力。
同时,本该大刀阔斧削减的政府开支和管制,依然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捆绑着经济。这导致了美国经济生产效率的下降和潜在增长率的降低。
经济的“发动机”正在变得越来越弱。
另一方面,是货币端的放水(“胀”)。
面对经济降温的迹象,政府和美联储不是去修复那个日益衰弱的“发动机”,而是选择了踩下“印钞”的油门,试图用泛滥的货币来掩盖结构性的问题。
2025年9月的降息,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美联储很可能被迫开启新一轮的宽松周期。
一边是生产停滞、供给不足,另一边是货币超发、需求虚高。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个经济学中最可怕的怪兽便会诞生。
它的名字,叫做“滞胀”。
滞胀,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结合体。
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产出不见增长,甚至萎缩,失业率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物价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持续飞涨。人们的工资不涨,钱包里的钱却越来越不值钱,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过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曾深陷长达十年的滞胀泥潭。
当时的成因,与今天惊人地相似:错误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过度干预导致经济活力下降,叠加中东石油危机这一外部供给冲击。
最终,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刺激经济,结果却彻底点燃了通胀的火焰,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关税大棒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同70年代的石油禁运——都是对经济供给端的沉重打击。
而美联储正在被推向的降息之路,则与当年那个摇摆不定、最终向通胀投降的美联储,何其相似。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系列政策的最终结果,将与特朗普所宣传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还记得奥派经济学提到的“坎蒂隆效应”吗?这个理论由18世纪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提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新印出来的钱,在社会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
那些最先拿到新钱的人——通常是政府、大型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与权力关系密切的大企业——可以在物价尚未普涨之前,用这些钱购买资产和服务。而当这些钱经过层层传导,流到普通工薪阶层手中时,所有商品的价格早已水涨船高。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场大规模的财富再分配。它将财富从那些离印钞机最远的人(普通民众、储蓄者)手中,悄无声息地转移到那些离印钞机最近的人(金融精英、权贵阶层)手中。
这是一个多么辛辣的讽刺。一个以“反建制”、“为民请命”口号上台的政府,其推行的核心经济政策——降息放水,最终将以一种最隐蔽、最残酷的方式,掠夺他所声称要代表的民众,去补贴那些他曾猛烈抨击的华尔街和精英阶层。
那个他曾誓言要推倒的、充满通胀和腐败的围墙,最终,很可能由他亲手加固。
美国经济,这艘曾经无比辉煌的巨轮,如今正驶向一片充满迷雾的未知水域。船长和领航员们似乎完全采信了一种错误的“历史叙事”,他们认为今天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自由放任”和“无节制贸易”的结果,是普通人拥有的“自由太多”所致。
然而,任何对现实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与事实恰恰相反。美国的经济早已被各种规章制度和利益集团所“操纵”。
真正的病因,是那只“看得见的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是央行的信贷扩张扭曲了市场的信号,是庞大的政府开支扼杀了企业的活力。
现在,他们非但没有对症下药,反而开出了一剂混合了保护主义和货币放水的“毒药”。
除非能够悬崖勒马,放弃关税大棒,开始削减政府开支、放松管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重新发挥作用,否则,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靠着美联储的“放水”,将经济危机的总爆发时间再向后拖延一阵子。
而在此期间,美国将很有可能步入漫长的滞胀深渊。金融业和权贵们将变得更加富有,而代价,则由其他所有人承担。
滞胀局面将使美联储陷入两难的困境。
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下,通常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来抑制高通胀,或通过降息来应对高失业。
但当两者同时恶化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就会失灵:降息可能会刺激通胀进一步失控,而加息则会加剧经济衰退和失业。
其实凯恩斯主义的必然就是滞胀,程度不一样罢了。
滞胀的预期正在形成,当他变成市场很多人的共识时,下一场金融危机、市值危机,正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