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振兴制造业,为什么屡屡失败?

一个简单的问题,困扰了美国政坛几十年。

美国曾经庞大的制造业,那个曾经支撑起中产阶级、让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巨人,还能回来吗?

从里根的“美国复兴”到奥巴马的“先进制造”,再到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到拜登的“重建美好”,可以说,每一任总统都信誓旦旦,砸下重金,宣称要让工厂的烟囱重新冒烟。

结果呢?制造业的就业占比仍在低位徘徊,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逆差依旧触目惊心。

不少人认为,川普眼光好看到了美国失去制造业的危机。

你错了。

自里根时代开始,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有制造业复兴计划,到了奥巴马时期,发展至高潮。

在奥巴马两个任期内,分别推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振兴美国制造业与创新法案》《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等一系列制造业发展计划。

即使是瞌睡乔,也搞了芯片投资计划,大力发展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业,而川普两任都宣称要把全球的制造业带回美国。

川普的关税战发动后,他直接告诉全球企业,要么被加关税,要么来美国生产,他用更加粗暴的方式来发展美国的制造业。

但几十年来,这些政策全部失败了。

毫无疑问,川普的计划也必然失败。政客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不值得讨论,所有的政客都宣称要将人民带向富裕。

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才是通向目标的正确手段。

反复失败

这根本不是什么全球化、自动化或者中国人工成本低的问题,而是美国自己内部的问题——一个被工会、福利主义、疯狂的环保规定和无处不在的土地与劳动力管制彻底搞僵、搞残、搞垮的营商环境!

在这个号称自由市场的国度,开办和运营一家工厂,竟然比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还要难、还要贵。

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中,美国历任政客要发展制造业的政策,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代价高昂的闹剧。** **

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唯一引擎,就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自由交换。

而决定一个地方是否适合生产的关键,就是其内部的成本结构和制度环境。

如果你的内部成本高到离谱,规矩多到窒息,那么无论你搞多少补贴、加多少关税,最终都只是在延缓不可避免的衰败,甚至加速死亡。这,就是美国制造业面临的赤裸裸的现实。

有人会说,里根时代不是有过复苏吗?是的,有过。

里根总统确实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减税,放松了一些管制。这就像给一个被绳索捆绑的人松了几圈绳子,他当然能喘口气,活动一下。

资本开始回流,经济确实有起色。但是!关键的绳索——特别是工会的特权和不断蔓延的环保与福利网——并没有被真正剪断。

里根政府与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会的对抗是个标志性事件,显示了当时美国政府对抗工会的决心。

但整体而言,工会在制造业(尤其是汽车、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

同时,福利体系在继续膨胀,环保署(EPA)的权力也在暗中滋长。

所以,里根的改革,充其量只是缓解了症状,并没有根治疾病。

他为市场松绑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远远不够彻底。

里根宣称的要控制美国政府支出的计划,并没有达到目标,他的任上美国国债突飞猛进,政府支出不减而只减税,毫无意义。

也因此,美国并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够钱花就印钱,成为了美国任何宣称要自由改革政客的常见套路。

任何偏离纯粹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的干预,无论初衷如何,最终都会扭曲资源配置,埋下祸根。

快进到奥巴马时代。

奥巴马带着变革的口号上台,承诺要用“绿色能源”和“先进制造”来复兴工业。听起来很美,对吧?但这完全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式傲慢,以为可以通过政府规划来创造繁荣。

奥巴马政府做了什么?他没有去触碰那些真正扼杀制造业的硬骨头,反而变本加厉:

奥巴马打着气候变化的大旗,实施了大量限制化石燃料的政策,推高了工业赖以生存的能源价格。工厂的电费账单噌噌上涨,这难道有利于制造业回流?简直是笑话!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为了一个遥远的、基于可疑模型的“气候目标”,牺牲了眼前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

在奥巴马任上,《多德-弗兰克法案》增加了金融监管负担,奥巴马医改(ACA)给雇主带来了新的合规噩梦和成本压力,环保署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台新规。

每一项新规定,都是套在企业脖子上的一根新绳索,都在增加运营成本,降低效率。这哪里是“帮助”制造业,分明是在往死里整!

这些所谓的“绿色工作”,往往效率低下,严重依赖补贴,根本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

政府补贴本质上是财富的转移,而非创造,它奖励的是政治关系而非市场效率,最终导致的是资源浪费和“结构性失调”。

奥巴马的八年,是典型的用“感觉良好”的政策替代“务实有效”的政策。

他关注的是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而不是企业能否盈利、工人能否找到稳定工作、消费者能否买到便宜商品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他非但没有改善营商环境,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

然后是川普。

但他开出的药方,一样是灾难性的——贸易战和关税。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粗暴:外国商品太便宜,抢了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要加关税,让它们变贵,这样大家就会买美国货,工厂就会回来。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对吧?但这是彻头彻尾的经济学文盲才会相信的鬼话!

关税惩罚的是谁? 关税惩罚了外国企业,但同样要惩罚美国的消费者。

当你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时,依赖这些原材料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建筑商、设备生产商的成本就上升了,他们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就算关税能暂时挡住一些进口商品,它也丝毫没有解决美国国内生产成本高昂的核心问题。

如果在美国建厂、雇人、应对监管的成本比在墨西哥、越南甚至中国高出一大截,你加再高的关税,企业也不会带来全球竞争力,或者干脆减少投资、停止扩张。

资本是逐利的,更是“胆小”的,它会流向成本最低、环境最友好的地方。这是无法用意志或关税改变的经济规律。

现代制造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一件产品可能涉及几十个国家的零部件和工序。

关税战,粗暴地打乱了这些高效的供应链,增加了不确定性,损害了那些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美国企业的利益。

像苹果这样的公司,难道会因为关税就把所有生产线搬回劳动力成本高昂、工会势力强大、环保要求严苛的加州吗?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重商主义的谬误,是一种“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它迎合了某种民族主义情绪,制造了“我在为你们而战”的假象,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整体经济效率,推高了生活成本。他

偶尔也提到了减税和放松管制(比如废除了一些奥巴马时期的规定),这确实是正确的方向,但真正的问题,那个他几乎没怎么碰的“房间里的大象”,依然是那个僵化的、昂贵的国内营商环境。

现在轮到拜登了。

他的“重建美好”和后续的《通胀削减法案》、《芯片法案》,本质上是奥巴马路线的延续和升级,甚至比特朗普的干预还要系统化、意识形态化。

拜登推行了大规模补贴+产业政策

政府拿出数千亿美元,试图“引导”经济走向它认为重要的方向——主要是绿色能源和半导体。这又回到了政府“挑选赢家”的老路。谁能拿到补贴?往往是那些最擅长游说、政治关系最硬的公司,而不是最具创新力、效率最高的公司。

这些补贴会暂时创造一些就业数据,但这是以扭曲市场、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当补贴停止时,这些“人造繁荣”就会像泡沫一样破灭。这完全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是对纳税人财富的掠夺。

拜登政府毫不掩饰对工会的偏爱,甚至在政策中明确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要使用工会劳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为地抬高劳动力成本,固化僵化的工作规则,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在工会权力巨大的底特律,我们已经看到了汽车工人大罢工带来的恶果。现在,拜登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新兴产业?这简直是在给刚刚萌芽的产业幼苗浇灌毒药!

拜登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执念比奥巴马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化石燃料的持续打压,对新能源不切实际的推动,对碳排放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一切都在不断推高能源成本和合规成本。企业不仅要应对EPA的规定,还要面对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提出的气候信息披露要求。

这种“全政府”式的气候运动,给实体经济戴上越来越沉重的镣铐。

拜登的政策组合,看起来雄心勃勃,实际上是走向一条通往经济停滞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死路。

他试图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用政治目标取代经济效率,用巨额债务为代价来购买短期的、虚假的“政绩”。

这与真正能够促进制造业复兴的道路——也就是彻底的自由化改革——背道而驰。

现在川普卷土重来,还是这一套。不会有什么卵用的。

那么美国制造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

四大毒瘤

那么,再次聚焦那头“房间里的大象”,那四个扼杀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毒瘤:

工会特权

在美国,工会被《国家劳工关系法》等法律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和保护,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支持的垄断。

它们可以强制工人入会或缴纳费用,可以通过罢工等手段胁迫雇主接受超出市场承受能力的要求,它们抵制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的管理措施。

看看汽车行业的UAW,看看西海岸港口的ILWU,他们的所作所为一次次地证明,工会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组织的利益和现有会员的铁饭碗,而不是企业的生存、消费者的利益或整体经济的活力。

只要这种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力垄断存在,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僵化性问题就无解。

  1. 福利主义

    不断扩张的福利体系——失业救济、食品券、住房补贴、各种名目的社会援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不工作的收入与辛勤工作的收入差距不大,甚至由于隐性成本(如通勤、置装)而相差无几时,工作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这导致了劳动力参与率的结构性问题,使得企业(尤其是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制造业)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支撑这个庞大福利体系所需的高税收,直接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进一步削弱了经济活力。

  2. 环境法规

    没有人反对清洁的空气和水。但美国的环保法规,在实践中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畴,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驱动的、程序繁琐、成本高昂的负担。

    从NEPA(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的冗长评估,到EPA对各种排放物的严苛标准,再到各州层出不穷的地方性规定,企业想要新建一个工厂,甚至改造一条生产线,都可能陷入长达数年、耗资巨大的审批泥潭。

    这种“环保原教旨主义”不仅扼杀了制造业,也阻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实质上是在牺牲当代人的福祉去追求一个模糊不清的未来理想图景。

  3. 土地与劳动力管制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各种地方性的土地使用规划限制了厂房选址和建设;严苛的建筑规范推高了建设成本;

    最低工资法(尤其是在联邦和州层面不断提高)人为设定了劳动力价格下限,使得低技能工人的就业更加困难;

    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则在许多行业设置了不必要的准入门槛。所有这些管制,都在微观层面不断蚕食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运营自由。

    对外来劳动力的限制,对美国的制造业是进一步的打击。

结论

几十年来,美国的政客们就像一群蹩脚的医生,面对美国制造业这个日渐衰弱的病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开错了药方。他们把责任推给外部因素(中国、全球化、技术),却绝口不提美国内部的沉疴痼疾。

他们热衷于宏大的政府计划、慷慨的补贴和保护主义的壁垒,因为这些能带来选票和政治作秀的机会。

但他们恰恰回避了最根本、最必要、也最困难的改革——那就是削减政府权力,解除对市场的束缚,恢复真正的经济自由。

有人天天说,放开竞争,美国制造业全跑了怎么办?

美国其实是全世界最好发展制造业的地方。

他有着将近50%的平原面积,中国只有15%。有着两大洋的全球海运便利条件,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还有着南美洲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本国境内又有足够发达的基础设施,铁路港口一应俱全,还有美国高度发达的科技业。

同时美国政府还有全球最强大的政治实力。

如果美国是因为制造业产品很多,全球各国抵制美国工业品,那么川普搞关税战,还有几分道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制造业衰弱非常严重。

你本国都没有什么制造业,却要求外国与美国达成贸易平衡,这是无比搞笑的事情。

美国就象坐在矿上的穷人,天天为制造业外流而担心。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途的,从来不是自然禀赋,而是市场经济制度是否被全面执行。

唯一的出路,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自由市场革命:

废除赋予工会特权的法律,让劳资关系回归自愿协商。

大幅削减福利开支,让工作比不工作更有吸引力。

彻底改革环保法规,用基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原则取代意识形态驱动的过度管制。

放松土地使用和劳动力市场管制,让企业能够更自由、更低成本地运营。

这才是让制造业和其他所有行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唯一途径。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工会、环保组织、官僚体系)的阻挠。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呢?

看看现在的华盛顿,两党似乎都在比赛谁更能干预经济,谁更能挥霍纳税人的钱。他们还在做着“政府引导增长”的美梦,还在用关税和补贴这些老掉牙的工具进行无效的挣扎。

所以,不要再问美国制造业何时能够“回来”了。只要美国政客不肯面对国内这些自我施加的枷锁,只要政客们继续用花言巧语和无效政策来欺骗民众,那么答案就是:** **

永远回不来了。

我们将继续看到美国工厂的迁徙或倒闭,继续看到美国人生活成本的上升,继续看到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缓慢而痛苦地沉沦。

繁华要消失,是很快,很容易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行为,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少人,总是认为,有一个良善的目的,那就够了。

远得很呐,什么样的手段能达成目标,这是科学,才是值得关注的。在一个经济科学未能普及的世界,这种反复用错误手段来达成目标的事情,会不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