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基建私有化导致效率不高?是私有化的错吗?

国家基建优于市场化的主张,不仅是在理论上、思维方式上完全背离奥派,就连历史都开始胡乱解读了。

一连写了七八篇文章。

甚至举出美国当代基建私有化效率不高的这种历史事实来作为证明,完全掉进了历史实证主义的错误方法论中。

但她说的是真的历史吗?当然不是。

理论先于历史的意思是,历史事实往往被裁剪,用于支持各种理论,因此,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历史解读。

我今天就用奥派的理论,回到真实的历史,看看美国铁路这摊烂泥,究竟是“私有化”的杰作,还是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把它捏成这副德性的。

风灵这篇题为《奥派经济学的“神话”在美国铁路面前破产》的狗屁文章,就是一通从头臭到脚的响屁!

它放这个屁,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你看,美国铁路是私有的吧?它搞得一塌糊涂,事故频发,效率低下。

所以,奥派经济学鼓吹的“产权私有化”是错的,还是我们政府插手的“国家模式”(比如日本、中国)好。

但你只要稍微有点脑子,把它裤子一扒,就会发现里面全是脓包和烂疮,根本站不住脚。

风灵,犯了一个致命的、堪称“智力灾难”的错误:她把“名义上的私有产权”等同于“自由市场”。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家养了条狗,狗的产权证上写的是你的名字,所以它是“私有”的。

但是,政府规定了这条狗每天只能吃二两饭,只能在晚上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拉屎,只能跟指定的母狗交配,走路必须走直线,叫声不能超过50分贝。

最后这条狗饿得皮包骨头,精神萎靡,连路都走不稳。

然后风灵跳出来,指着这条半死不活的狗,对全世界大喊:“你们看!私有化的狗就是不行!养狗还是得靠政府,政府养的狗(尽管花的都是你的钱)才膘肥体壮!”

请问,这条狗的失败,是“私有制”的失败吗?

放屁!这是管制和干预的失败!是那只无孔不入的“看得见的手”把一条好狗折磨成了病狗!

美国铁路,就是这么一条被政府用无数法规、牌照、补贴和限制给捆得结结实实的“私有病狗”。

它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奥地利学派的脸,反而为奥派经济学家们的警告,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血淋淋的案例。

今天,我就要从三个层面,彻底揭穿这个谎言,告诉你们真相。

一)历史的照妖镜

风灵的文章,天真地以为美国铁路一生下来就是几个私有公司在自由竞争。这简直是历史盲的梦呓!

美国铁路的“私有化”,从娘胎里就带着政府的“胎记”,而且是个巨大的“官商结合”的胎记。

19世纪中叶,美国搞西部大开发,铁路是头号工程。那时候的铁路公司是怎么来的?是靠市场上一点一点融资,靠服务客户发展起来的吗?不是!它们是靠政府史无前例的土地赠与发展起来的。

从1850年到1871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像撒钱一样,把大片大片的国有土地白送给铁路公司。

总共送了多少?超过1.75亿英亩!这相当于整个德克萨斯州的面积!政府不仅给地,还给补贴、给贷款担保。

联合太平洋铁路、中央太平洋铁路,这些今天巨头,哪一个不是靠着政府的奶水,甚至是“金奶水”养大的?

这叫什么?这叫“特许权”!这叫“官商勾结”!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

政府用纳税人的土地和钱,扶持了几个特定的“宠儿”,人为地制造了垄断和寡头。

你让那些没拿到政府好处的公司怎么跟这些“天选之子”竞争?

从根上,它就烂了。它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产物,而是一个政治分赃的怪胎。

好,政府把这些怪胎养大了,然后呢?

然后政府又换了一副面孔,开始“严加管教”了。1887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

这个ICC,就是美国铁路产业头上的“紧箍咒”,一戴就是一百年!

风灵说美国铁路“运作最差”,说铁路公司“各管一段”,政府“没有通过监管进行统一协调”。

我看到这里,差点笑掉大牙。这位先生大概是没读过书,或者读的是“特供版”的历史。美国政府对铁路的协调和管制,其深度和广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个ICC是干什么的?它几乎无所不管!

管价格:铁路公司运一吨煤、一车货,价格不是自己定的,要ICC批准。ICC为了所谓的“公平”,搞出了全世界最复杂的定价公式,把价格体系彻底扭曲。

  1. 管线路:铁路公司想开一条新线?对不起,ICC批准。想废弃一条亏损的旧线?对不起,ICC不批准,因为有“公共利益”。结果就是,大量亏损的“僵尸线路”常年存在,不断吸血。

  2. 管服务:提供什么服务,不提供什么服务,ICC都要插手。

  3. 管并购:公司之间想合并?ICC说了算。它成了决定行业格局的太上皇。

在这种天罗地网式的管制下,铁路公司还有什么“私有”可言?

它们名义上是私有的,但实际上,它们的经营自主权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它们不是为市场和消费者服务的企业,而是为ICC官僚服务的提线木偶!

它们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定价,不能淘汰落后的线路和设备,不能自由地进行创新和投资。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整个铁路行业在20世纪上半叶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衰败。

当卡车运输和航空业兴起时,被捆住手脚的铁路行业根本无法有效竞争。

到了六七十年代,美国东北部的铁路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宾州中央铁路,集体破产了!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案。

请问风灵,这是“私有化”的失败吗?不!这是一个被政府管制活活掐死的行业的葬礼!是百年管制的必然恶果!

二)现实的放大镜

风灵提到,1980年的《斯塔格斯铁路法》让铁路货运价格“逐步放开”。

她想用这个法案来说明,看,放松管制了,但问题依旧严重,所以还是私有化不行。

这种论述,是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用“半截真相”来构造谎言。

《斯塔格斯法案》确实是美国铁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它放松了ICC对价格的部分管制,允许铁路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定价。这给奄奄一息的铁路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法案之后,铁路行业的投资回报率确实有所回升,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这恰恰证明了什么?证明了放松管制、走向市场是有效的! 是市场化救了美国铁路的命,而不是害了它!

但是,关键问题来了:《斯塔格斯法案》是彻底的“去管制化”吗?是把铁路还给真正的市场吗?

完全不是!

它只是把狗链子放松了几寸,但链子还在政府手里!ICC在1995年被废除,但它的核心权力被一个新的机构——地面运输委员会( STB)——继承了。

这个STB,就是悬在美国铁路头上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STB依然掌握着对铁路并购的最终否决权,依然对“市场支配地位”的铁路运费有管辖权,尤其是处理所谓的“专属托运人”的投诉。

什么叫“专属托运人”?就是某个企业,比如一个煤矿或化工厂,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通过一家铁路公司来运输货物。

这时候,STB就扮演了“价格法官”的角色。

这才是美国铁路问题的核心所在!

由于历史原因(政府的土地赠与和管制政策),美国形成了几个区域性的铁路寡头。在它们的网络覆盖范围内,很多客户根本没有选择。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失灵

面对这种局面,真正的市场化、奥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开放竞争!是允许新的铁路公司进入市场,修建新的线路,或者允许其他运输方式(比如管道、更高效的卡车)来竞争。

是彻底废除STB这种机构,让价格由供需双方自由谈判决定,让产权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

但美国政府做了什么?它选择了“管制”这条老路。它保留了STB这个官僚机构,试图用行政命令来“模拟”一个公平的价格。

这可能吗?奥派学到狗肚子里去了?搞公平价格会带来什么后果,不知道么?

STB的存在,导致了几个恶果:

阻碍竞争:任何想挑战现有寡头的新进入者,都必须面对STB复杂的审批程序。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几乎没有诞生任何一家新的大型干线铁路公司。市场被牢牢锁死。

  1. 激励扭曲:铁路公司知道,如果它们对“专属托运人”收费过高,STB就会来干预。同时,它们也知道,由于缺乏竞争,它们不需要提供最好的服务。于是,它们选择了一种“低水平运行”的策略:在不惹恼STB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维持一个“够用就行”的服务水平。

  2. 投资不足与安全隐患:这直接导向了风灵先生文章中痛心疾首的“安全问题”。

当一个企业处于一个缺乏竞争、价格受到管制、创新受到抑制的环境中,它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不是取悦客户,不是技术升级,而是应付监管和最大化现有资产的短期回报

为什么不愿意在安全上做长期投资?

因为在一个被管制的行业里,长期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今天你花几十亿更新了信号系统,明天STB一个新规,可能就让你血本无归。

既然没有新公司来抢我的地盘,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去提升服务?我只要把脱轨率控制在能让财报和股价过得去的水平,把重大事故的概率控制在一个可以“赌一把”的范围,就足够了。

类似的事件,在阿根廷也上演过,私有化铁路然后又强加管制,最后宣布私有化失败,又搞回国有铁路。

所以,风灵!你看清楚了没有?

美国铁路的安全事故、效率低下,恰恰不是“产权清晰、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产权清晰,但市场竞争被政府管制阉割”的结果!

你把一个太监的性无能,归罪于他是个“男人”,这是何等的荒谬!没有这些政府机构对市场中企业的阉割,美国铁路效率能这么低吗?

至于“有限责任制”和“保险分摊风险”,更是可笑。

这些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制度安排,不是铁路行业独有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比如餐饮业,一家餐厅如果天天让顾客食物中毒,就算有保险,就算能破产清算,它也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因为顾客会用脚投票,跑到隔壁干净卫生的餐厅去。

美国铁路的问题在于,很多客户——那些“专属托运人”——他们没有隔壁的餐厅可以选择! 是管制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

三)世界的反光镜

风灵先生最后抬出了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优等生”,试图证明“国家兜底”的模式更好。

这个对比,更是充满了欺骗性。

先说日本。文章说日本新干线安全记录好,是因为“国铁主导建设”“国家兜底”。这又是一个只讲故事前半段的骗子手法。

她怎么不提,曾经的日本国有铁道(JNR)因为政治干预、工会臃肿、效率低下,在1987年“分割民营化”之前,背负了高达37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

这个债务,最后还不是由全体日本国民来买单?

新干线本身,在人口密集的“东海道”一线是盈利的,但那是以牺牲其他大量地方线路的亏损为代价的。

而且,所谓的“民营化”也并不彻底,政府依然在背后施加着强大的影响力。

日本铁路的“成功”,是一个建立在巨额历史债务和持续国家补贴之上的、有选择性的“橱窗工程”。你只看到了新干线的光鲜,却没看到背后被掏空的国民钱包和被牺牲掉的无数支线。

再说中国高铁。

把中国高铁拿来和美国货运铁路比,这本身就是一场滑稽的“关公战秦琼”。

一个是国家不计成本、以举国之力推进的、带有强烈政治任务和战略意图的客运基础设施工程;

另一个是历史包袱沉重、在严格管制下运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货运系统。

这有可比性吗?

中国高铁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奥派经济学的一个观点:价格信号的扭曲会导致资源的严重错配

中国高铁的建设成本动辄数万亿,其票价远远无法覆盖其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绝大多数线路都处于亏损状态。

那么,这个巨大的窟窿谁来补?是中国的纳税人,是中国的储户,是通过印钞和通货膨胀来补。

你享受了300块钱从北京到上海的便捷,但你没有看到,这背后可能有价值1000块钱的社会资源被投入了进去。

这多出来的700块,就是被隐藏的、由全社会承担的成本。这是一种“成本的社会化”。

美国铁路公司在管制下失去了长远目光,为了短期利润压缩成本,固然是一种灾难;但中国高铁这种将天量成本直接转嫁给全体国民的模式,难道就更优越吗?

奥派经济学从来不否认,政府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可以“创造奇迹”。

苏联能把卫星送上天,但苏联人民连面包都吃不饱。中国能建成世界第一的高铁网,但其代价是天量的债务和对其他民生领域资源的挤占。

这不是市场的胜利,这是计划经济的逻辑。用计划经济的“奇迹”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原则,这是本末倒置!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美国铁路的困境,到底是谁的错?

这口锅,“产权私有化”不背,“奥派经济学”更不背!

美国铁路的真正问题在于:

它诞生于政府的特许和扶持,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自由竞争的产物,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基因。

它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ICC这样的官僚机构捆住了手脚,丧失了活力和竞争力。

1980年后的“去管制化”并不彻底,STB的存在依然像一个幽灵,阻碍着真正的市场竞争,扭曲着企业的经营激励。

它是一个典型的“混合经济”怪胎,一个“官商一体”的畸形儿。它兼具了政府管制的僵化、低效和私有企业在缺乏竞争下的短视、逐利。

它的失败,恰恰是政府干预之恶的集中体现。

风灵的文章,洋洋洒灑几千字,却连这最基本的事实都看不清。

她把一个被政府管制得奄奄一息的“私有企业”,当成了自由市场的代表。

她把政府之手的恶果,当成了攻击私有产权的炮弹。

这种水平的论述,不配搞经济学传播。

真正的市场化是什么?

基于产权的行动自由。

是废除STB这样的管制机构,是允许任何有能力、有资本的人去修建铁路,去和联合太平洋、BNSF竞争。是在法律框架下,让企业和客户自由地签订运输合同,自由地定价。

是让安全责任和事故赔偿,通过没有上限的法律诉讼和市场声誉机制,真正地内化为企业的成本。

到那时,如果铁路公司还敢天天脱轨,客户会抛弃它,保险公司会把它拉入黑名单,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它只有死路一条。为了生存,它必须把安全和效率当成自己的生命线。

可惜,这一幕,在美国铁路从未真正上演过。

所以,请收起你那套陈词滥调吧!美国铁路不是奥派理论的“滑铁卢”,而是你们这些信奉“政府万能”的管制主义者们无法抹去的耻辱柱!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政府干预的愚蠢、傲慢和破坏力。

你们想要更多的管制,更多的“国家兜底”?美国铁路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美国这类的事件多如牛毛,大量私立的医院、私立的医疗保险公司,表面产权私有,但管制多如牛毛,所以效率低下。

美国的房产表面私有,但实际上年年要交房产税,土地用途需要审批,这是哪门子的市场经济?

一个名义私有,就把风灵给骗了?

这脑子,小心电诈集团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