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贸易战,还能停下来吗?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在短暂的平缓之后,近日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这让人不禁联想,在APEC峰会来临之前,特朗普到底意欲何为?是双方的极限施压,争取谈判筹码,还是会成为将来的一个固定动作?
我们不用关注过多的具体细节。到底是芯片禁令、“大而美法案”、电动汽车、锂电池、码头设备、港口问题,还是稀土;亦或是到底加征了多少比例的关税,采取了多少长臂管辖——这些都是具体的细节和技术问题。必须客观公正地得出一个结论是:贸易战的起因,是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民族主义、重商主义政策挑起的。
打贸易战,几乎刻在了美国的基因里。从汉密尔顿的国家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论、到对南方不利的关税政策引发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期间的贸易封锁,再到现在特朗普政府的四面出击,美国经济政策中的重商主义倾向一脉相承。
尤其是进步主义时代以来,美国大企业发现了一条“快速致富”的通道,那就是与权力形成同盟关系,美国政府保护大企业的利益,限制外国商品输入、打击外国竞争,大企业则“投桃报李”,为美国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体制已经蜕变为垄断国家主义,它只有时变的波动,而没有本质的不同。
这里我们首先就要澄清两个错误认知:
第一,认为关税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繁荣。
经验主义者看到,美国在19世纪一直在搞贸易保护,但是经济却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所以贸易战对本国是有利的;把关税当做“词典里最美丽的词汇”的特朗普,更是这样认识的。
然而,历史事件总是多因一果,不能把同时发生以及先后顺序,当成因果关系。
美国在19世纪之所以经济高速繁荣,当然不是加征关税的结果,而是在美国国内,实行了高度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看看西进运动时期、淘金热时期美国人的资本主义精神,美国政府的“放任自流”,就明白正是少管制、低税收,成就了美国的繁荣。
同时还要看到,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开疆拓土”的时期,要素市场的拓展,本来就对经济进步起到强大促进作用。这就好比一个老农,发现了一块优质的黑土地,那么即便他没有发生技术进步、即便他不与他人贸易往来,也能实现劳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而按照“报酬律”,当人口数量与生产要素相对不足时,大量引进移民,能够拓展劳动分工,促进要素的充分利用,也能够实现产出的增加。
另外,当时美国与世界的贸易数量,与今日也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正确的经济学结论是:国内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抵消了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贸易保护,美国经济将实现更快的增长。
第二,认为中美贸易战是意识形态之争,以及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意识形态之争是非常容易被“证伪”的。如果是意识形态之争,为什么同样的意识形态,美国却要对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等等国家四面出击,同样挥舞关税大棒呢?
用所谓意识形态因素来分析国际关系,是不触及本质、不得要领的。我们必须发现意识形态背后的经济因素。因为经济就是人类行动。
也并没有什么老二向老大挑战,试图取而代之的陷阱。这是一种零和博弈思维,侵略性民族主义思维,似乎一个国家的进步,必须以牺牲另一国家为代价。宽阔的太平洋,完全可以容纳两个超级大国,老二其实没有挑战老大的想法;老大不必打压老二才能发展,老二也不必挑战老大才能发展,老大老二其实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引领世界经济的繁荣。正确的经济学思维告诉我们,对抗从来不是出路,合作共赢才能造福双方,造福世界。
那么,既然既不是意识形态因素,又不是修昔底德陷阱,为什么贸易战却愈演愈烈呢?
因为经济动机。
米塞斯已经告诉了我们国际干预的基本经济原理: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对内实施经济干预,就必然对外实施贸易管制,否则国内干预政策就行不通。
这个道理亘古不变。例如美国对汽车产业实行国内保护,包括但不限于给补贴、照顾工会会员、价格干预、必要时给通胀利益以挽救其破产,其结果必定是,国内汽车产业陷入不思进取、循规蹈矩的泥潭之中,生产效率不断下降。
但是这些经济干预政策只能在一国主权范围内实施,它无法延伸到国外。这时候,国外更加市场化的汽车企业就能够以更加物美价廉的汽车,赢得美国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占领美国市场,将那些养尊处优的美国车企打得落花流水。
那么这个时候美国政客在汽车产业压力集团的鼓动下,采取的应对措施必然是,将国内干预政策设法延续到国外,这就是加征关税、贸易壁垒,让外国汽车丧失竞争优势,或者直接将外国汽车挡在国门之外,由此才能继续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如果不这样做,国内的干预政策在外部冲击下,就失效了。
这正是美国当年打压日本汽车的套路。
政客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把屠刀砍向本国消费者吗?难道他们不知道,国内那些“傻儿子”根本就扶不起来吗?
他们其实知道。但是我们要明白:政客的唯一目标,就是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和支持率,而不是保护美国人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压力集团利益诉求高度统一,只要游说成功,代表着巨额的垄断利益;而消费者无法形成压力集团、利益多元而分散、受损并不直观可见。那么很明显,在民主政治下,政客的选择必然是,保护压力集团利益,因为一个压力集团,代表着可以决定总统宝座的关键选票。
他们会编造一套叙事:你们处境变差,不是因为国内政策有什么错,也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咄咄逼人的外国竞争者夺走了你们的利益和岗位。现在我作为救世主来了,要制造业回归国内,要美国优先,要对你们的敌人下手来保护你们了。
同时,干预第一定律——失败就是成功——告诉我们,对于政客来说,经济干预的失败并不是坏事,他们反而可以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干预得还不够,由此在干预之上叠加干预,这意味着可以攫取更大的权力。
正如罗斯巴德所言:当今世界关税的目的,并不是财政目的,而是政治目的,它是为了用一个新的干预,掩盖旧的干预主义政策的失败。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经济学原理,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呢?
只要美国国内仍然是压力集团主导经济政策,仍然是干预主义横行,那么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就不会停止。只有程度的差别。
如果停止了,允许外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自由进入美国了,就意味着美国国内短期将出现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从长期看,这当然是正确的,是为过去错误的经济政策买单。低效的企业,当然应当破产;错误配置的生产结构,当然应当被瓦解。这正是市场经济不断筛选高效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造福消费者的过程。随着国际劳动分工和自由贸易的扩展,美国国内消费者可以享受全世界更好更便宜的商品,国内资本将重新积累,生产结构将得到优化,国际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造福于交换双方。
然而要命的是,民主制度下的美国政客,时间偏好超高,他根本就不关注长远。只有四年或者八年任期,关注什么长远呢?他们倾向于在自己任期内榨干美国的资本价值,代价由后任——其实是美国民众——来偿还,把矛盾不断地向后累积和延续。只要平稳度过自己的任期,到谁手里炸了,关我何事呢?说不定到那时人们还会错误归因,将特朗普作为一个有担当、爱美国的英雄一样膜拜,把后任的美国总统视为一个没有大刀阔斧实施更强干预政策的窝囊废。
美国历史,不就是这样书写的吗?哈丁总统采取不干预政策平稳渡过经济危机,在美国历史上臭名远扬;而干预狂魔罗斯福,则每每出现在最伟大的美国总统排行榜前列。
现在特朗普之所以四面出击打贸易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经历长期的通胀,尤其是疫情以来的大撒币之后,美国已经陷入了商业周期的严重萧条之中;叠加美国国内繁文缛节的经济干预政策,美国大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全球竞争力全线下降。
美元霸权看似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它是一剂毒药,正在慢慢腐蚀美国经济的肌体。美国人作为坎蒂隆效应中最早接收新增货币的人,的确从中大量受益了,用一张张纸就换回了全球的商品,让他们可以少生产而多消费。
这就是美国所谓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你生产的少,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是美元纸币,大量的消费依靠进口,怎么可能不是逆差呢?
实际上就是盗窃行为,因为除了盗窃,一个人怎么可能不生产、少生产而多消费呢?
但问题在于,作为最靠近货币增发源头的美国,物价也总是率先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使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丧失成本竞争优势,并纷纷逃离到有成本优势的国家。
你会说,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是可以将通胀输出到国外的啊。问题是,货币扩张的水龙头,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一轮又一轮,不等这一轮扩散完,下一轮就已经在路上——要照顾的压力集团和要收买的人太多了!即使他们说要降低通胀,也只不过是要降低货币超发的速度,超发还是一定要超发的。
正如汉斯·森霍尔茨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作为消费者,大多数美国人从美元本位制中获益;但作为生产者和劳动者,不幸的是,许多人却感受到了一些痛苦的影响。他们成为了这个体系中成本和价格结构的受害者,这种结构使得他们因价格过高而被挤出市场。许多美国人失业,是因为他们无法与那些急于将商品运往美国市场以赚取美元的外国生产商竞争。
无论还有哪些其他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困境,美元纸币本位制都是造成我们工业萧条和经济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遭受最大损失的是那些“顺差”国家的居民,他们年复一年地忠实地将商品运出并接收美元。他们手中握着大量正在贬值的美元。
如果我们要追溯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美元纸币通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美元纸币通胀,导致美国政府可以发放廉价信贷、给企业海量的补贴、救助低效的企业令其免于破产,并让这些压力集团成员不劳而获、从业者取得了与其生产能力不相符的工资率;也正是通胀,让美国企业丧失全球竞争力,掏空美国制造业的根基,导致资本和企业的逃离;同样也正是通胀,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让政客们可以实施国有化、集中资源和权力、进一步实施经济干预,他们可以无节制地增加赤字,并以债务货币化的方式化解债务,不断扭曲生产结构,将美国拖入滞胀的深渊之中。
而越是国内经济衰退,就越是要打贸易战,才能保护国内产业集团,收买自己的选票;越是失业率高企,就越是要举债、叠加通胀给民众发钞票、发补贴。不到美元彻底崩溃,这个骚操作就不会停止。
为了挽救经济,也为了挽救自己,还会设法增加出口,然而办法却是,贬值自己的货币。由此,开启一个罗斯巴德描述的一战二战“货币循环”:汇率浮动、竞相贬值、敌对的货币集团、外汇管制、关税和贸易配额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崩溃。
其实,法币货币体系,本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在国际上需要“需求的双重巧合”的直接交换体系。它将瓦解国际劳动分工,堵塞自由贸易,减少国际投资流动,把世界从和平合作,推向各个小集团的相互对抗之中。
一战二战,殷鉴不远。
所以从短期看,我很悲观,美国发动贸易战是停不下来的。只要美元增发不停,美国国内经济干预不止,盘根错节的美国国内压力集团持续作妖,民主制度下的美国政客,必定要打贸易战,只有程度的不同。美国国内干预每增加一分,美国生产能力每下降一步,贸易战的烈度就增加一分。这是经济学原理揭示的,也是政客作为一个人的行动逻辑决定的。
以休谟、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降,自由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好处,是经济学中被论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几乎任何人,都本能地知道,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国际劳动分工、比较优势、合作共赢、产出增加、造福双方国民、和平降临。
遗憾的是,民众缺乏经济学自我教育,政客和压力集团一己之私,导致国际金本位退出历史,国家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占上风,民众相信“全能政府”而不是自我负责的资本主义精神,世界由此被割裂,所有人都付出了生活水平下降(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的代价,并面对战乱的威胁。因为商品进不去,军队开进去。经济危机之下,民众错误归因,民族主义高涨,特别有利于野心家和强势人物登场;若是世界经济各自为战,一方与另一方没有贸易往来,打仗的成本很低,在认为本国有能力取得战争胜利时,打一仗让对方屈服,甚至把外国变成本国领土,又何妨呢?
长期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观念变革。如果美国民众不支持健全货币,不改变干预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拥抱自由市场的观念,那就没有改变的可能。只有美国民众观念觉醒,认识到美元霸权是诈骗,保护主义就是在保护一部分人的同时伤害所有美国消费者,重拾自由市场的观念与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摧毁贸易战的思想土壤。
我们中国,面对美国的贸易战,也不必过度恐慌,应当坚持既定的开放战略,坚定的走和平合作的道路,实施单边自由贸易,把美国贸易战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广阔的世界,并不只有美国,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谁呢?是东盟。别说全球市场了,单是发展好亚洲市场,继续扩大与亚洲各国的开放合作,减少国内管制和干预,支持玩命“内卷”,就足以让中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人民享有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准。
当美国走向封闭的时候,它是错的;那么,我们持续扩大开放,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开放,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