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补贴,4780亿美金陷阱,如何完成一场世纪骗局?

图片

上个月美国重启了因政府停摆而暂停的农民补助,金额30亿美元。

这是美方为中美对抗所付出的又一笔代价。

不得不说,时间过得好快!

贸易战已经打了7年了。

遥想2018年,特朗普站在聚光灯下,挥舞着那支签署了高达120亿美元农业补贴计划的笔,脸上洋溢着拯救者的自豪:

“我们为农民搞了个大的,前所未有的!”。

那场面,仿佛一位刚刚扑灭了一场威胁整个中西部大火的消防队长。

不过稍有记性的人都会觉得这一幕眼熟得令人发笑。

那场“大火”是谁放的?

不正是特朗普本人吗?

他亲手点燃了贸易战,先是对中国等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引爆全球贸易冲突,导致美国大豆、猪肉等农产品出口市场急剧萎缩,价格暴跌,把美国农民精准地推入了财政火坑。

然后,他转过身,从纳税人的口袋里掏出巨款,以“救助”的名义,塞给那些在火坑里挣扎的农民。

这他妈是什么操作?

这就好比你先抡起锤子砸烂了邻居的窗户,然后宣布自己是个慈善家,愿意自掏腰包(当然,这钱是从整个社区的物业费里出的)帮他换一块新玻璃,并因此要求他对你感恩戴德。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不过是“自由农场”惊天骗局在21世纪的一次华丽升级版演出。

剧本没变,演员换了,台词更浮夸了,但背后那套利用国家机器进行财富转移、并用华丽辞藻包装起来的本质,从未改变。

奥派经济学早就洞穿了这一切:

政府干预制造问题,然后用更多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循环往复,直至整个系统臃肿不堪,而真正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则沦为待宰的羔羊。

图片“自由农场”:一场蓄谋已久的“财政越狱”图片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96年,那个比尔·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听起来能让你感动到落泪的“自由农场法案”的年代。

当时,这套法案被包装成一场“农业新政”,一场迈向自由市场的伟大解放。

官方叙事宣称,它将终结施行数十年、扭曲市场、臭名昭著的“价格支持”体系。

所谓“价格支持”,就是政府用枪杆子做后盾,强行规定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必须高于自由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这听起来简直像是政府要自断臂膀,主动砍掉一个养肥了无数强大政治选民(那些早已富得流油的企业化农场主和农业综合企业)的巨型分赃项目。

这事儿太不寻常了,不寻常到任何一个有基本逻辑的人都会起疑:

华盛顿的政客,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高风亮节,甘愿得罪自己的金主?

果不其然,这他妈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精心设计的“财政越狱”。

一场标准的“诱购”阴谋。

补贴根本就没有消失,它们只是玩了一出金蝉脱壳,换上了一件更隐蔽、更无耻、更能欺骗选民的马甲。

公共选择经济学,这门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政治行为的学问,有一条铁律:

政客和官僚,绝非公共利益的圣徒,他们和所有人一样,追求自身利益(选票、权力、金钱)最大化。

因此,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去掩盖他们对那些本不该被补贴的强势群体的利益输送。

直接给一个开着私人飞机、在巴巴多斯有海滨别墅的农场主百万富翁,开一张几百万美元的财政部支票?

这吃相太难看,赤裸得像一场抢劫,纳税人迟早会掀桌子造反。

但如果通过“保护主义关税”、“价格支持”或者“环保补偿”这种弯弯绕绕、充满专业术语的方式,把钱悄无声息地塞进他们的口袋,大多数忙于生计的民众,就看得云里雾里,甚至被“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家庭农场”这种温情脉脉的口号所感动。

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旧有的“价格支持”体系已经在农产品市场造成了太多显而易见的扭曲和浪费——堆积如山的政府奶酪黄油仓库、为了维持高价而被强制休耕的肥沃土地、以及在国际市场上被诟病已久的倾销行为,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再也遮掩不下去了。

所以,统治精英们觉得,是时候换个更“现代化”、更“市场化”的新玩法了。

于是,他们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

一边高调废除“价格支持”,仿佛在倾听市场的呼声;

一边悄无声息地推出了一个叫“过渡费”的玩意儿。

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太有才了,足以载入政治修辞学的教科书。

什么叫“过渡费”?

穆瑞·罗斯巴德一针见血地指出:

所有政府的“过渡”计划,最终都会变成永久性的。

说白了,这就是给那些可怜的、贫穷的、再也不能享受高价卖货特权的百万富翁农场主们,发一笔丰厚的“精神损失费”和“权力赎买费”,以暂时缓解他们失去政府宠爱后的“阵痛”与“不适”。

你以为这只是“暂时”的?

朋友,当一个政客拍着胸脯跟你说某个补贴项目是“暂时”的、某个税种是“临时”的,它的真实意思就是“我们打算让它永远存在下去”。

这是政治语言学的基本常识。

这个策略,完美地展示了国家机器是如何系统性愚弄和掠夺民众的。

这些所谓的“过渡费”,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没打算真的“过渡”到无补贴的时代。

美国的农业游说集团,如美国农场局联合会、全国玉米种植者协会等,其政治势力一分钟都没有减弱过。

法案墨迹未干,他们就已经在K街那豪华的游说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目标十分明确:

不但要让这些“过渡”补贴永久化,而且还要不断加码,扩大覆盖范围。

他们毫无悬念地成功了。

自此以后,年复一年,都会有雪片般的“农业补贴法案”、“补充开支法案”、“贸易调整援助”,像永不间断的财政输血,从国会山源源不断地飞出来,将企业化农场的福利金,推高到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根据美国环境工作小组的数据,在1995年至202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支付的农业补贴总额超过了4780亿美元。

而通过把这些计划巧妙地命名为“过渡”计划,国会山的绅士们也为自己,锁定了一笔永久性的、可再生的竞选捐款现金流。

那些农场主和农业巨头们,每年都得像中世纪的佃农一样向领主进贡,乖乖地带着数千万美元的政治现金,去华盛顿的旋转门“上贡”,以换取这些“过渡”计划一次又一次的顺利延期。

这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循环的腐败永动机:

纳税人出钱→→→补贴农场主→→→农场主用部分利润政治捐款→→→政客连任并批准更多补贴→→→更多税款流入……

汉斯-赫尔曼·霍普曾深刻的指出,这种干预主义循环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剥削,它削弱了真正的市场过程,奖励的是政治联系而非经济效率

图片棉花地里的合法抢劫: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图片

这个系统在现实中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今日美国》当年有一篇关于德州棉花农场主尤金·贝德纳茨的报道,堪称活生生的教科书案例。

那一年,贝德纳茨先生风调雨顺,大获丰收,地里收获了整整四千包棉花。

丰收,在真正的自由市场里,意味着供给增加,可能带来价格下降,消费者受益,但生产者需要靠规模和效率维持利润。

然而,在政府扭曲的补贴系统下,丰收对我们这些纳税人来说,只意味着一场更大规模、更理直气壮的抢劫。

新的补贴系统(直接支付)是这么玩的:

政府里的官僚,凭借其无所不能的智慧,先设定一个武断的、远高于国际市场均衡价格的“目标价格”或“参考价格”。

如果农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低于这个由政府拍脑袋决定的“支撑位”,那么,仁慈的政府就会用纳税人的钱,把中间的差额,直接、现金、一分不少地补贴给农场主。

也就是说,无论市场怎么波动,无论你种出来的东西在真正的消费者眼里到底值多少钱,政府都保证你,能以一个被强行拔高的价格获得收入。

这彻底摧毁了价格信号——这个市场经济赖以有效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

米塞斯在其巨著《人的行为》中强调,没有真实的价格信号,经济计算是不可能的,资源必然会被错配。

当时,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是每磅35美分。

而美国政府规定的那个神奇的“目标价格”,是每磅52美分。

一包棉花大约500磅。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让所有纳税人都会心碎的账。

贝德纳茨先生的每一磅棉花,都能从政府那里,理直气壮地拿到17美分(52 - 35 = 17)的差价补贴。

他收了四千包,每包500磅,总共是200万磅棉花。

200万磅×0.17美元/磅=34万美元。

看,政府,这个本应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机构,就这样,无缘无故地,强行从纳税人手中征缴来税款,给一个或许并不需要救济的农场主,开了一张34万美元的支票。

而消费者和纳税人,得到了任何回报吗?

一根毛都没有。

因为保护性关税的缘故,他们失去了选择更便宜进口棉花的自由,还要为国内的高价棉花买单,最后还得额外付一笔税来补贴生产者。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整个德州的棉农,在那一年,以这种赤裸裸的方式,从全国民众的口袋里,总共掏走了6亿375万美元的巨款。

而这,还只是棉花一种作物!

旁边的小麦、玉米、大豆、大米、花生……几乎每一种主要作物的农场主,都成了这个庞大抢劫系统中分工明确、利益均沾的“合法强盗”。

图片糖、乳制品与“供应黑手党”图片

还有一些更野、更隐蔽的玩法,比如糖农和乳制品生产者。

他们主要不直接依靠差价补贴,而是玩起了更高端的“供给侧操控”。

美国政府通过一套复杂的“关税配额”和“国内供应限制”系统,严格限制外国廉价糖的进口,同时在国内通过政府的“营销指令”,操纵甘蔗和甜菜的种植面积和销售量。

其结果就是,人为地在美国国内制造了糖的供应短缺,成功地将国内糖价,长期推高到全球市场价格的两到三倍!

根据美国商务部自己的数据,美国糖价常年比世界市场糖价高出50%到100%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美国人吃的每一块蛋糕,喝的每一瓶可乐,舔的每一根棒棒糖,所有用糖来生产的东西,都变得比它本该有的价格,贵了一大截。

每一个美国家庭,每年都在不知不觉中,为这份“甜蜜的负担”多支付了数十甚至数百美元。

这本质上是一种累退的消费税,对低收入家庭的伤害最大。

这套系统保护了谁?

保护了佛罗里达州那几家规模巨大、政治背景深厚的甘蔗种植园主,以及中西部少数甜菜种植巨头。

他们的人数可能只有几千,但他们通过扭曲的市场,向三亿多美国消费者征收了数十亿美元的“隐形税收”。

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圈地运动”,只不过抢劫的工具不是篱笆,而是联邦法规。

乳制品行业的情况如出一辙。

美国政府通过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价格支持”、“产量管制”和“进口壁垒”组合拳,确保牛奶、奶酪、黄油的价格维持在高位。

政府甚至会定期购买大量的奶酪、黄油等产品放入“国家奶酪库”(没错,这东西真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供应,撑住价格。

这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破窗经济的谬误:

把财富用于购买并不急需的商品以减少供给,却被算作促进了GDP。

图片谁才是真正的“价格欺诈者”?图片

你看看,美国政府通过农业补贴和管制干的这些事,本质上是什么?

就是通过系统性地抬高基础食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来增加所有国民,尤其是最贫穷阶层的生活成本。

他们制造了结构性的、持续的通货膨胀。

他们让民众为面包、牛奶、肉类、糖、以及所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支付了远高于自由市场水平的价格。

然而,最讽刺、最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什么?

是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愚蠢地、固执地相信着那个被政客、既得利益集团和主流媒体合谋灌输了几十年的谎言:

是“贪婪的”跨国公司、是“不受监管的”自由市场,导致了生活成本的上涨;

我们需要仁慈而全能的“大政府”,通过更多的监管、更多的补贴、更多的干预,来“拯救”我们,来打击“价格欺诈”。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个每天都在他们餐桌旁、在超市货架上、在餐厅菜单里,对他们进行系统性抢劫的元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市场失灵”,而恰恰是那个他们寄予厚望、指望其来“匡扶正义”的政府本身。

农业补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血淋淋的、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巨型证据。

它无情地告诉我们,所谓的“保护家庭农场”(The Family Farm),实际上保护的是仅占农场总数10%,却拿走超过70%补贴的大型农业企业。

所谓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际上是在保障一个低效、浪费、依赖财政输血的利益集团的永续存在。

所谓的“稳定食品价格”,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永久性地抬高所有食品的价格。

而这一切的巨大成本,最终,都由美国的普通工薪阶层、中产阶级、贫困家庭,在沃尔玛的收银台前,在加油站的计价器上,用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一分一分地,默默支付。

这是一场沉默的战争,一场由政府发动、政客指挥、利益集团受益、而全体纳税人被迫参战并支付埋单的,永不结束的财富转移战争。

奥派的先知们早已预言:

干预主义是一条滑向奴役之路。

农业补贴,就是这条路上一个最泥泞、最肮脏、却也是最根深蒂固的脚印。

无论是特朗普7年前的120亿,抑或是最近这次的30亿,都不过是往这个无底洞里,扔进的一捆捆印着“我们信任上帝”的绿色纸钞,然后听着那深不见底的洞中,传来几声既得利益者满足的饱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