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在衰退系列14:美国,已经走进死路!

重商主义,就像那街头巷尾的小强,踩不死,打不烂,浇点开水都没用。你刚觉得它死透了,它就抖抖身上的土,又满血复活,得意洋洋地跟你说:“看,爷还活着呢!”

川普那张嘴里蹦出来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美国要多出口"“关税保护才能强国”——这不就是400年前重商主义那套破烂货吗?他还一本正经地把这陈年旧货当宝贝,摆出一副"我懂的都是你们不懂的"的嘴脸。

你麻痹,书都不读的人懂个屁!

什么是重商主义

那些玩意不就是当年一群国王想捞钱,然后丫的编出来一套理论,美其名曰"富国强兵”?说白了就是:

一、金银等于财富(智障才信)

二、出口多进口少(睁眼说瞎话)

三、政府管天管地(要权力)

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个屁,国王的钱袋子才是真爱)

第一个错误就离谱到家了。你家里堆满金子,结果没饭吃没衣穿,这叫有钱?傻逼才信。16世纪的西班牙把美洲的黄金往回运,堆得跟小山似的,结果怎么着?经济崩了!为啥?物价飞涨啊!那么多金子突然涌进来,物价能不涨吗?商品生产跟不上,制造业萎缩,失业率蹭蹭往上窜。最后西班牙国王连着违约三次,直接破产。

多讽刺,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穷得叮当响。妈的,现在某些政客还在这套路上使劲儿踩油门呢。

第二个错误更是扯淡。

“出口多进口少=贸易顺差=国家发财”?你是不是脑子被糠塞满了?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是啥?是为了获得你自己造不了或者造起来太贵的东西!

你把肉卖给邻居,却不买他家的菜,这邻居会跟你做一辈子生意?醒醒吧!贸易是互利互惠的,不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

更气人的是,一味追求出口会导致啥后果?老百姓的消费被压制啊!你们辛辛苦苦造的东西都卖国外去了,自己却用不上,这叫什么发展?这特么就是饿着肚子数钱啊!

第三个错误是最要命的——政府干预、保护主义能促进产业发展?放你的娘的狗屁!

法国那个经济沙皇柯尔贝尔,把这套玩意儿玩到了极致。国家主导一切经济活动,政府说什么该生产就生产什么,听着挺牛逼是吧?结果呢?把法国经济硬生生冻在了17世纪的水平!

这些官员除了收税、控制和管理,他们懂个屁的创新和效率?那些有特权的贵族和商人根本不在乎产业发展,只想着从政府那里捞好处。

最好的例子就是印花棉布这个事儿。17世纪,印花棉布在法国超级流行,但传统的羊毛、丝绸产业不干了,跑去告状说遭受"不公平竞争"。政府怎么做的?1686年直接禁止了印花棉布的进口和国内生产。到了1700年,干脆彻底禁止,连穿都不让穿!政府派间谍到处搜查,抓人抄家,有"数以千计的法国人因为穿印花棉布衣服被处死"。妈的,穿个衣服都能死,这是什么鬼世界?

这不就是现在有些傻逼政客推崇的"产业政策"吗?保护"夕阳产业",压制"有害竞争",为了所谓"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想保住自己的奶酪!

有人可能会说:“但东亚不都是靠政府主导、保护主义才发展起来的吗?日本、韩国、新加坡不都这样?”

这都是在放屁!

东亚模式压根儿不是重商主义,而是以市场为主的发展策略。它虽然有政府干预,但核心是通过提升竞争力、鼓励创新和市场开放来发展,不是靠垄断特权、阻碍创新和片面压制进口。

回头看看历史,重商主义给世界带来的不是繁荣,是贫困和冲突!

重商主义带来的历史悲剧

17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到处发垄断特权,被形容为"像个巨大的乌贼,用它那恶心的触角紧紧抓住国内贸易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从煤炭、肥皂到铁、皮革、书籍,全都被垄断。结果怎样?质量下降,价格上涨,有些商品贵了400%!老百姓吃亏,垄断者和国王分赃。

当年的重商主义就是一群商人勾结权力的游戏。他们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

如果你是做扑克牌的垄断商,你当然希望禁止别人生产扑克牌; 如果你是羊毛行会的,你当然希望禁止棉布进口; 如果你是东印度公司,你当然想要垄断远东贸易权。

这帮人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干的却是满足私欲的肮脏勾当。

更可悲的是,受害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那些本来有前途的新兴产业。英格兰的纺织业就是典型案例。政府立法限制新城镇工厂的织布机数量,延长学徒制年限,限制最高工资。目的啥?保护传统城市那些腐朽无效的行会,打压乡村那些创新高效的新兴产业。

这些措施如果真的严格执行,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就胎死腹中了。幸好当时英格兰的市场化程度比法国强,这些政策执行得不够彻底,才让创新企业勉强活了下来。

西班牙也是一样的悲剧。国王通过100条法律,硬生生把纺织业冻结在当时水平,实行卡特尔化。直接导致西班牙纺织业在欧洲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卧槽,正常人干得出这事?

农业更惨。国王长期和牧羊业行会结盟,以牺牲粮食种植为代价扩展牧场。与此同时,谷物价格不断上涨,政府却对谷物设价格上限,还允许地主单方面提高租金。这种双重挤压导致大量农场破产,农村人口减少,到16世纪末,卡斯蒂利亚1/3的农田荒废,还要忍受周期性饥荒,只能靠进口度日。

谁是这场悲剧的赢家?不是普通西班牙人,不是农民,甚至不是牧羊人。赢家只有国王和他身边那帮权贵蛀虫。他们用重商主义的口号为自己谋利,却把整个国家推向深渊。

法国的故事更离谱。政府允许行会控制各行业,确定质量标准,作为交换,行会向王室纳税。到16世纪末,情况变本加厉,1581年,国王命令所有工匠必须加入行会。所谓的"质量标准"其实是限制竞争,抬高价格,禁止低价商品生产和进口。

这帮人连技术创新都扼杀了。17世纪初发明的织布机,当开始用于大众商品生产时,手工编织者向政府施压,在1680年成功禁止了织布机用于丝绸以外的产品生产。尽管四年后这个禁令被废除,但反复无常的政策已经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

最疯狂的例子是对待新式纽扣。17世纪90年代,一种按照服装材料制作的编织纽扣很流行,但手工纽扣生产者不干了,找政府帮忙。政府对新型纽扣的生产、销售甚至佩戴都征收罚款,还允许行会官员搜查民宅,在街上逮捕那些"戴非法纽扣"的人。你妈的,戴个纽扣都能被抓,这是人间吗?

对待印花棉布更是变态。1686年彻底禁止进口和国内生产,1700年连穿都不让穿。政府间谍四处窥视,举报谁穿了印花棉布。这种迫害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彻底扼杀了法国的棉布印花产业,大量企业家被迫逃往荷兰和英格兰。

结果怎样?法国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尽管16世纪法国人口是英格兰的6倍,早期工业也很有希望,但它的专制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把这个本可以领先世界的国家拖到了后面。柯尔贝尔吹嘘他的政策会让法国强大,但实际上只是让少数特权阶层暂时富了起来,整个国家的创新和活力却被扼杀了。

东欧的故事更触目惊心。重商主义与专制结合,直接导致农奴制复辟。15世纪初,东欧的农民已经获得了自由,城市和贸易繁荣。但到了16世纪,政府和贵族们看不下去了,再次把农民变成农奴。农民被强迫回到农场,被迫留在那里,还要无偿为贵族干活。

波兰贵族还通过法律限制城市商人活动,对他们征收高额通行费,甚至禁止波兰商人出口国产商品。这些政策摧毁了波兰的城市经济和国内市场。

正如米斯基明说的:“由于自私的贵族的成功筹划,摧毁了波兰的经济发展,以便保护他们自己赚钱的粮食生意,并确保农业劳动的充足供给,让他们的庄园能够获得最大剥削”。

匈牙利也一样操蛋,只不过他们是在养牛和酿酒上搞这套。贵族提高租金,把租金从货币改回实物,农民税收大增,徭役从一年7天增至60天。同时,贵族获得了葡萄酒销售垄断权和牛出口税豁免权。这样,贵族靠垄断权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农民和商人则被榨干了。

重商主义在东欧的结果是啥?不是"富国强兵",而是倒退回封建农奴制,掐死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些国家因此在之后几个世纪都落后于西欧,直到20世纪才勉强追上来。

重商主义的第二重灾难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家债务。

早期国家主要靠税收,但税有上限,老百姓交不起了,国王就想出了别的招:铸币贬值。但这毕竟是一次性操作,不能持续。

1685年,法国魁北克的总督发明了一种更"高明"的方法:把扑克牌分成四份,每份标上不同面额,用来支付工资和购物。这就是最早的政府纸币。五年后,马萨诸塞也搞出了政府纸币,名为支付士兵薪水。

政府发现这招太好使了,很快就从最初的7000镑增发到了40000多镑。纸币诞生了,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

英国政府更绝,发明了中央银行这个复杂机制。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半官方机构,它迅速发行了76万镑货币,大部分用于购买政府债务。不到两年就因挤兑而无法偿付。但英国政府不慌,直接允许银行"延迟硬币偿付",也就是合法地违约。

这招开创了银行业的先例:只要银行因通胀而陷入困境,政府就允许其暂停兑付。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与法国的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允许银行延缓兑付达20年之久。

通过这种机制,政府获得了一种强大工具,可以不断创造货币,为自己的扩张和战争提供资金。谁买单?普通民众啊!他们的储蓄和工资因通胀而不断贬值。

重商主义的另一个"光辉遗产"是引发了几个世纪的贸易战和军事冲突。

当每个国家都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都想出口多进口少,都想保护本国产业打压别国产业,结果不就是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和报复性关税,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吗?

从1688年到1814年的124年间,英国至少有67年在与法国作战。这些战争背后,无不有重商主义的逻辑:争夺殖民地、贸易路线、市场份额。普通人在战争中死伤无数,而那些鼓吹重商主义的权贵们却从军火供应和战争债券中赚得盆满钵满。

看完历史,再看当下。

重商主义还魂

2017年以来,美国政府挥舞"301调查"、“232调查"这些大棒,对来自中国、欧盟、日本等地的钢铁、铝制品、太阳能电池板、洗衣机等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还美其名曰"美国优先”、“保护就业”、“维护公平贸易”,这不就是重商主义的老调重弹吗?

川普嚷嚷说,贸易逆差是美国"被占便宜"的证据,必须通过关税等手段"纠正不公平"。这逻辑听着像不像三百多年前重商主义大师托马斯·孟说的:“出口大于进口,国家就会富裕;进口大于出口,国家就会贫穷”?

现实是啥样的?贸易战打了好几年,美国贸易逆差不但没减少,反而继续扩大。2018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增长到891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到2020年,疫情期间略有收缩,但仍有6781亿美元,2021年又飙升到惊人的1.09万亿美元。

为啥贸易战解决不了贸易逆差?因为贸易逆差的本质不是"不公平贸易",而是国内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美国人爱消费不爱储蓄,政府撒钱又不愿加税,自然要靠借外债,用别国的储蓄来满足投资需求。

贸易逆差只是这种经济不平衡的表现,就像发烧是感冒的症状,不是病因。你再怎么物理降温,不治疗感染源,烧还是会反复。

更可笑的是,贸易战的代价谁来付?当然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和企业也要买单。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研究发现,2018年的钢铁和铝关税导致美国企业每保住一个工作岗位,就要付出90万美元的代价。哥伦比亚大学等研究机构表明,仅2018年,关税战就让美国人损失了71亿美元。摩根大通估计,关税使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多支出1000美元。

如今,美国政府不断推出"芯片禁令"、限制对华投资等一系列措施,继续加码这种重商主义政策。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曾抨击说:“美国的经济战略已经从全球化转向了封闭。这种封闭战略,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地缘政治上看,都不可行且充满风险。”

回到开始的问题,重商主义为啥像小强一样打不死?

因为它始终是权力的帮凶和同谋!无论是17世纪的法国国王,还是21世纪的美国政府,重商主义都是权力用来扩张和巩固自身的工具。

这种"死而不僵"的顽强,跟人类集体健忘有关。每次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总有人怀念"强国家",渴望政府出手干预一切。重商主义正好提供了一套看似合理的理论,让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经济,让商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保护,让普通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限制。

当然,重商主义的复活,也跟它天生的"民粹基因"有关。“我们被占便宜了”、“外国人抢了我们的工作”、“贸易赤字是国家耻辱”……这些口号简单直白,容易煽动情绪,特别适合政治动员。相比之下,自由贸易的好处往往是分散的、长期的、不那么直观的,很难形成强大的政治支持。

说白了,重商主义就是一种政治投机的经济理论,适合短视的政客,不适合长远的国家发展。

重商主义的当代表现就是各种产业保护主义。各国政府都爱扶持"战略产业"、“未来产业”,给予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保护。听上去很美是吧?“培育本国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多么高大上。

但历史早已证明,由政府挑选"赢家",往往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和腐败蔓延。就像当年法国政府扶持的奢侈品产业,表面光鲜,却阻碍了更有活力的大众消费品行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大力补贴的某些"新兴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困境。

更讽刺的是,那些最早抛弃重商主义、实行经济自由化的国家,如今却成了新一轮重商主义的急先锋。这就像历史倒车:当发展中国家拥抱市场、推动改革时,发达国家反而开始怀疑市场、加强干预。

面对重商主义复活,经济学家们的声音越来越小,政治人物的嗓门却越来越大。曾经,经济政策讨论是基于数据和理论的理性辩论;现在却变成了情绪宣泄和身份政治的角斗场。重商主义不必证明自己有效,只需煽动足够民族情绪;自由贸易不仅要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还要应付各种政治污名化。

我查了一下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经济学家态度,结果很吓人:90%以上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关税战有害,会损害美国经济。但这些专业意见在政治话语中几乎没市场。反而是那些喊"我们被中国/墨西哥/德国占便宜了"的言论,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美国人的视野因此越来越窄:谈贸易只谈逆差,不谈全球价值链;谈产业只谈保护,不谈创新和效率;谈经济只谈国家实力,不谈民众福祉。

美国这些政客将会进入了一个怪圈:因为害怕,所以关闭;因为关闭,所以落后;因为落后,所以更害怕。

真的对自己的制度有信心,打开国门啊,让所有企业去竞争啊。

结论

总结一下,重商主义为啥这么受政客喜欢?

一是给政府扩权提供了"正当性";二是能为特定利益集团捞好处;三是能在短期内制造"繁荣假象",满足政治需求。

但这些都是政治上的"优势",不是经济合理性。重商主义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刺激某些产业,增加就业,赢得选票,但从长远看,它扭曲市场信号,降低经济效率,阻碍真正的创新和增长。

哈耶克早就警告说,政府干预经济的"知识问题"是无法克服的:中央计划者永远无法获取和处理足够信息,做出比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决策。

重商主义正犯了这个错:它假设政府知道哪些产业该发展,哪些技术有前途,哪些贸易是公平的。但现实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往往陷入信息不足、视野有限的困境。

这不就是今天吗?真正了解全球产业链复杂性的专家很少发声;政府官员和媒体只知道片面统计数据;普通民众则被各种简化口号左右。在这种环境下,重商主义政策很容易被包装成"国家利益"而获得支持。

更危险的是,重商主义往往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联手,形成一套强大的政治叙事。“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竞争”、“维护国家荣誉”……这些口号一旦与民族情感挂钩,就很难用理性讨论来反驳。

今天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经济效率为论据,而是扯什么"国家安全"、“供应链韧性"等难以量化和验证的概念。这种论述上的转变,使得重商主义更难被经济学批判所动摇。

重商主义承诺国家强大,却带来经济扭曲;

它宣扬保护就业,却导致整体就业减少;

它标榜保护本国产业,却让消费者付出更高成本;

它声称纠正不公平,却创造新的不公平。

更讽刺的是,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美国,恰恰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没有国际分工和全球市场,它们今天的繁荣将无从谈起。一边享受全球化好处,一边拆解支撑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重商主义之所以被一致反对,是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学最基本原理:自愿交换创造价值;专业化提高效率;竞争促进创新;市场价格传递信息。这些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建立在逻辑分析上的科学认识。

历史证明,真正强大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抛弃重商主义、拥抱开放的国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这靠的不是重商主义保护,而是科技创新、产权保护和相对开放的贸易环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赶超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尽管有高关税时期,但美国崛起的关键是国内市场整合、规模经济、创新创业和人力资本积累,而非简单贸易保护。

二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实现高速增长。他们确实用了一些产业政策,但成功核心在于教育投资、出口导向和逐步开放,而不是封闭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干预是有时限的,目标是培育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企业,不是永久依赖保护。

中国的改革开放更证明:脱离闭关自守,融入全球分工,才能经济腾飞。1978年到201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5%,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这成功正是建立在对重商主义逻辑的突破上:不再把贸易视为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的机会。

反观那些长期奉行重商主义的国家,如17世纪西班牙、18世纪法国、20世纪拉美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停滞、通胀和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保护主义不仅没培育出强大的产业,反而助长了寻租和腐败,最终损害了国家整体竞争力。

所以,当有人再次鼓吹重商主义时,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历史教训已经够清楚了,走回头路只会重蹈覆辙。真正的富国之道不在筑墙自保,而在创新开放;不在零和博弈,而在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