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加拿大关税战:谁对谁错?

图片

美国与加拿大关税战:谁对谁错?

原创 古原 古老板的老巢 2025年03月31日 06:40 广东

这应该是一个美国人发的帖,支持川普对加拿大加征关税,因为要对等啊,对方给美国的农产品征的关税,简直是高得离谱啊。

如果你现在就认为加拿大政府错了,而川普加关税有理,那你也陷入了一个陷阱中去了。

加拿大人就有话要说了。

美国,这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虽少,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3%,但他们的收入却相当可观。2023年,美国农民家庭的平均收入高达9.8万美元,是全体美国平均家庭收入的120%! 那么,美国的农民是如何实现高收入的? 规模经营!

美国农场主通过巨量资本投入,购置现代农业机械,实现规模经营。平均每个农民经营2000亩耕地,规模效应显著。 这还不够,为了占领全球农业市场,美国政府还提供给这个全球效率最高的农业产业高额补贴。

美国政府每年拨出280亿美元直接补贴给农民,平均每个农民获得1.1万美元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使得美国农产品价格低廉到可以秒杀世界上所有的农业产品价格。

好了,现在你再来看这件事,是不是就开始迷糊了?很多人会继续犯错,又开始支持加拿大政府了,你看,你美国政府补贴农业,本来就效率这么高价格很低了,你还要补贴,那我们加拿大的农民还活不活了?不拿高关税阻击你怎么可以呢?

这种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依然犯了大错。

你想啊,如果你是一个加拿大人,美国政府补贴农业,这代表着你可以用低价买到大量的便宜的农产品,这不是大好事吗?加拿大人现在的痛苦就是各种物价都在疯狂上涨,食品也很贵,很多普通人买食品都存在巨大的压力了。

美国政府出钱补贴,实际上是将美国码农们本来赚到手的钱抢走,并将这一部分钱用来补贴给了加拿大的消费者,牺牲者是美国码农的收入,得利者是加拿大甚至全球的消费者。

这等于是在说,美国政府从美国民间征税,补贴全球所有人的餐饮消费。

既然美国人接受,美国政府愿意当这个冤大头,那何必阻止这种事呢?

那有人会说了,加拿大的农民受损了呀。

不会的,你这就是静态地思考问题,职业是可以换的,如果美国政府巨额补贴一直在,那加拿大何必搞农业呢,天天吃补贴过的美国农产品就是了,所有的加拿大人的餐饮支出都将减少,而其他领域的支出会增加,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万一有一天你不补贴了,土地还在那里呀,重新开始耕作就可以了。

正如机器的增加,取代了人力,但却不会制造失业。因为机器生产比人工生产成本更低,让物价更低,从而让人们可以消费更多。劳动力永远是稀缺资源,失业永远只是暂时的,只要生产效率更高,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

好了,说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两国政府都在做一件特别傻的事。

怎么说呢?就象张三一定要送给李四一袋大米,李四坚决不要,并且扇了张三一耳光,痛骂张三,你送我东西就是要我的命,你要送我东西,我就要罚你的款,然后张三恼羞成怒,那你家的便宜产品,我也不要了,必须给你惩罚,我要加价,就要买贵的。

这世间,就是有这么多荒唐的事。

农产品,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管制的产业,成为了美国政府与各国政府冲突的最大问题之一,但农产品又是一个非常小的产业,你看美国农业虽然是全世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行业,出口量占世界农业贸易很高比例,但这个行业只占美国GDP的1%。

也就是说,即使是川普费尽心思,把美国补贴后的低价农产品卖向了全世界各地,但对美国的经济改善程度也极其有限,毕竟,只占1%的产业,再牛又能如何?

同样的,在较为发达的地方,包括加拿大在内,农业一样不是本国产业的重点,一样占比非常低,但却无比重视,要加巨额关税来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

美国一边在搞补贴,用美国的纳税人的钱补贴国外的消费者,一边还在用关税阻挡美国农产品效率更低的领域。

比如美国糖的生产效率就不如国外,那么美国政府就设立门槛。

美国的食糖进口受关税配额(TRQs)管理,允许一定数量的食糖以低关税进入美国。关税配额适用于进口原蔗糖、精制糖、糖浆、特种糖和含糖产品。

配额外关税较高,比如原糖为每公斤33.87美分,精制糖每公斤35.74美分等,除配额外关税外,还根据进口糖的价值或数量征收保障关税,当然支付较高的超配额关税的食糖和相关产品可以无限量进入美国。

我之前讲过,东亚人算是全球各区域中最为支持全球化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农业关税和加拿大一样,都是超级高的。韩国一些农产品的对外关税,甚至最高达到了400%,这与禁售没有什么区别了。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都因为农产品问题与美国发生过政治冲突。因为美国牛肉猪肉进口问题,在东亚各国都引发过很大的争议。

可以说,农产品明明就是一个非常小的产品,但却成为各国贸易战中冲突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原因是什么呢?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

这个技术日新月异、全球连接日益紧密、理论上我们可以买到地球另一端又好又便宜东西的时代,但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那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却常常贵得离谱,这不是怪事吗?

看看日本新闻,日本最近的大米涨到了二十块人民币一斤。日本人哪怕富有一点,恐怕也是吃不消的。

而美国的鸡蛋也涨到了天价,一打鸡蛋最高居然要9美元。

而中国老百姓多年来都不太敢吃牛肉,尽管国外的牛肉早就价格无比便宜,但就是吃不到。

而韩国人跑到中国,看到可以有西瓜自由,甚至放弃了海鲜。因为在朝鲜水果贵成了天价。

为什么各国进口的牛肉、水果、奶酪甚至大米,总要背负着沉重的关税?难道我们和我们的邻居做点互通有无的买卖,让大家都吃上更便宜、更丰富的食物,是什么深奥难懂的道理吗?

答案,和那些遮遮掩掩的政客以及云里雾里的“专家”想让我们相信的完全不同。

全球农产品关税之所以居高不下,只有一个核心原因:

各国扭曲的政治制度和由此滋生的、保护既得利益的僵化农业生产管制体系。 就这么简单。

无论是在所谓的“民主”国家还是其他体制下,都存在以下难以摆脱的困境:

第一个原因:选票政治与有组织的少数

在很多国家,农民虽然总人口占比不高,但往往组织严密、投票倾向一致、地理分布集中(尤其是在选举人团或特定选区制度下)。

他们是强大的游说团体。为了赢得或维持权力,政客们——那些永远在计算下一场选举的“人民代表”——天然有动机去讨好这些有组织的少数,即使代价是牺牲沉默的大多数消费者(我们所有人!)的利益。

设立高关税、提供巨额补贴,就是最直接、最廉价(对政客而言)的收买选票的方式。

消费者虽然人多,但利益分散,难以组织起来对抗这种政策。

于是,我们看到政客们在竞选时高喊保护“国家农业命脉”,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的政治生命。选票政治导致的短视,孕育了农业产业的灾难性政策。

第二个原因,官僚体系的自我繁殖与管制嗜好

一旦保护主义的口子被打开,庞大的官僚体系就应运而生。农业部、食品安全局、各种检验检疫机构……它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管理”和“规范”农业生产与贸易。

管制越多,部门就越庞大,权力就越大。这些官僚们天然倾向于制造复杂的规则、冗长的审批流程和苛刻的标准——其中很多标准并非真正出于科学或安全需要,而是变相的贸易壁垒(所谓的“非关税壁垒”)。

进口商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成本飙升,许多潜在的、能提供更廉价产品的竞争者干脆就被挡在门外。

官僚们乐见其成,因为这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与政客、某些大型农业利益集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共同维护这个让消费者和高效生产者吃亏的体系。

第三个原因,僵化的生产管制:

在这种政治和官僚体系的庇护下,各国国内的农业生产管制也往往变得僵化不堪。各种生产配额(比如牛奶、糖)、种植面积限制、特定的生产方式要求……这些管制措施,打着“稳定市场”、“保证质量”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保护那些效率低下、本应被市场淘汰的生产者。

它阻碍了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经营,阻止了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流向最高效的用途。一个国家内部的农业都被管得死气沉沉、成本高昂,它又怎么能拥抱自由贸易,让外部更高效的生产者进来“搅局”呢?

第四个原因:流行的错误观念

加拿大人、美国人都在谈要供给安全,这是最常见、也最具迷惑性的借口。他们说,高关税是为了保证国家在危机时刻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但,真正的安全来自于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包括可靠的进口来源)和强大的购买力。。

依靠高关税保护国内低效的生产,反而可能导致国内粮价过高,在危机时穷人更买不起。

而且,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农产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强行追求“自给自足”只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整体生活水平下降。

想象一下,瑞士非要自己种香蕉,成本得多高?

真正的安全是建立在开放、灵活、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基础上的,而不是关起门来假装自己什么都能种。高关税恰恰是通往粮食不 安全的道路,因为它限制了选择,抬高了成本。

其次是保护农民。 听起来充满人情味,但往往是个谎言。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和关税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是大型农业企业和土地所有者,而不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农。

小农往往因为无法达到复杂的补贴申请要求或生产规模而被边缘化,甚至加上补贴小农生产后的收入依然远低于参与工业生产。

更讽刺的是,一个国家的高关税,可能恰恰伤害了另一个国家的贫困农民,因为后者无法将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卖到前者那里去。

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 这种理由常常被用作贸易保护的幌子。

一些国家设定一些超出必要范围、甚至缺乏科学依据的苛刻标准,其真实目的就是阻止外国产品进入。

比如对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甚至包装标识提出一些其他国家难以达到的要求。

这已经不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而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饭碗。真正的食品安全应该依靠透明、科学、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管,而不是伪装成技术壁垒的贸易保护。

全世界的灾难

欧盟的CAP简直是政治干预农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教科书式案例。

每年数百亿欧元的巨额补贴,大部分流向了少数大地主和农业巨头。同时,欧盟对外部农产品设置了复杂而高昂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为了保证欧洲的食品供应和农民生活水平。

胡扯!这实质上是用全体欧洲消费者的钱(更高的食品价格和税收)来豢养一个庞大、低效且不公平的农业体系,顺便取悦法国、德国等国的强大农业游说团体。

为什么欧洲的牛肉、奶制品那么贵?去问问布鲁塞尔那些靠制定繁琐规则为生的官僚们,去问问那些在议会里为农业补贴摇旗呐喊的政客们。

他们会给你一套关于“欧洲生活方式”或“战略自主”的漂亮说辞,但骨子里,这就是政治分赃。

美国,这个自诩为自由市场灯塔的国家,在农业问题上同样虚伪得令人作呕。

每隔几年通过一次的农场法案,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利益输送法案。

对糖、花生、棉花等特定作物的补贴和进口配额、关税保护,让美国消费者每年要为这些商品支付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

为什么?因为这些行业的游说力量在国会山根深蒂固。政客们为了几个关键州的选票,不惜牺牲全国消费者的利益和国际贸易关系。

他们甚至把“食品券”(SNAP)计划也塞进农场法案里,形成一种“城市票仓换农村补贴”的肮脏交易。这哪里是经济政策?这是用纳税人的钱玩弄政治平衡木。

仅仅从毒贩开始走私鸡蛋,就能明白,鸡蛋也是不能自由进口的。美国补贴自己的优势农产品,用贸易保护自己劣势的农产品行业,他是没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加拿大的关税的。

自己取消补贴和关税,才是正道。

日本和韩国。他们对进口大米征收的关税高得令人咋舌(日本曾高达778%!)。他们会告诉你,大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保护稻农是为了维护“粮食自给自足”和“乡村景观”。

听起来很高尚,对吧?现实呢?这保护了国内效率极低、老龄化严重、规模狭小的稻农群体,让他们能继续以远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出售大米。

谁买单?是每一个日本和韩国家庭,他们被迫为最基本的主食支付不合理的高价。这本质上是用全体国民的福利,去维系一个在经济上早已不可持续的体系,只因为它在政治上难以撼动。所谓的“文化保护”,不过是政治惰性和既得利益集团拒绝改革的借口。

结果呢?日本大米也出现短缺。

你以为只有富国才搞这套把戏?那就太天真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眼看着发达国家这么玩,也有样学样。

它们可能没有那么庞大的补贴体系,但通过关税和各种进口限制来保护本国的某些(往往也是效率不高、有政治背景的)农业部门,也是家常便饭。有时是为了保护脆弱的农民(虽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消费者也同样贫穷),有时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关税是最容易收的税之一),但归根结底,还是政治考量压倒了经济理性。

他们没有认识到,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玩得起”这种昂贵的保护主义游戏,是因为其经济其他部分相对发达;而发展中国家模仿这种做法,只会让自己更深地陷入贫困和低效的泥潭。

出路在哪?

**那么,出路在哪里?答案和问题一样简单明了:**拆除这些由扭曲政治和僵化管制构筑起来的关税壁垒和贸易障碍。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农产品能够基本自由地流通,会发生什么?

消费者将是最大的赢家: 食品价格将大幅下降。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种类更丰富的食物。这意味着实际购买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教育、医疗、娱乐或其他消费,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高效生产者将脱颖而出: 无论他们身在哪个国家,只要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好的农产品,就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这将激励创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低效生产者面临压力,但这是好事: 是的,那些依靠保护才能生存的生产者将面临严峻挑战。但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残酷之处,也是其活力所在。

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本)将从低效领域解放出来,流向更具生产力的地方,无论是转向种植更具比较优势的作物,还是进入其他行业。阵痛难免,但从长远看,这是整个经济体变得更健康、更富裕的必经之路。政府应该做的,不是用关税保护落后,而是提供社会保障和再培训,帮助那些受冲击的人适应变化。

全球资源配置更优化: 巴西的牛肉、新西兰的奇异果、越南的大米、美国的玉米……各地将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这将极大地减少浪费,提高全球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率。

农产品要实现了全球自由贸易,战争都打不起来。因为一旦出现战争,全世界就有某一种农产品可能要断粮了。

当然,这条路说起来容易,走起来却异常艰难。为什么?因为触动既得利益比登天还难。

强大的农业游说集团会动用一切资源(金钱、人脉、媒体宣传)来阻止改革。他们会制造恐慌(“外国劣质食品入侵!”、“农民要破产了!”),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向政客施压。

习惯了管制的官僚体系会抵制任何削弱其权力的变革。他们会强调改革的“风险”,制造各种技术性障碍。

短视的政客往往缺乏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勇气和意愿,因为改革的阵痛是眼前的,而收益是长远的(可能发生在他们下台之后)。维持现状、继续讨好那些关键选票群体,对他们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

公众的认知误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人被一些错误口号所迷惑,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为这些高关税支付“隐形税”。媒体和教育往往也未能充分揭示这个问题的真相。

全球农产品关税高企的根源,不在于什么深奥的经济理论或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而在于各国普遍存在的、以牺牲多数人利益来维护少数既得利益者(包括政客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由此衍生的僵化管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却又被刻意掩盖的真相。

解决之道也同样明确:必须打破政治对市场的粗暴干预,削减乃至取消那些扭曲贸易、抬高价格的农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让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发挥作用,让竞争带来效率和低价。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民众的觉醒。

让常识回归我们的餐桌,让自由贸易的巨大力量惠及每一个需要食物的人。选择权就在美国加拿大民众,乃至东亚民众手中:是继续忍受政治操弄下的高物价,还是拥抱开放、竞争和由此带来的普遍富裕?答案,难道还不明显吗?

世界本可以、也应该是一个让我们能以“白菜价”享用全球美食的地方,阻止这一切的,是流行于公众舆论中的那些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