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什么时候崩?

巴菲特说,美元正在走向崩溃,那么,什么时候会崩呢?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先从美国国债谈起。

想象一下,任何一个组织要花钱,都得先有钱进来。

对美国联邦政府而言,主要的“进项”是税收——我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利润税等等。

然而,政府的“花销”——国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雇员薪水、以及对各种项目的补贴——往往超出了税收所能覆盖的范围。

当支出大于收入时,就产生了财政赤字,就像一个家庭入不敷出。

为了弥补这个窟窿,政府需要借钱。它通过美国财政部发行各种期限的“欠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美国国债,向全球的投资者(个人、企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外国政府等)募集资金。

购买国债的人,实际上是把钱借给了美国政府,政府则承诺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金,并在此期间定期支付利息。

年复一年的赤字积累,使得未偿还的国债总额不断攀升,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债务。

截至2025年初(请注意,具体数字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参考最新数据),美国国债总额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超过了36万亿美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谈到国债,就不能不提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美联储是一家“私人机构”,由一群银行家秘密控制,为了自身利益而操纵美国乃至世界的货币。

这种说法极具阴谋论色彩,但它并不准确,至少是极大地简化和歪曲了事实。

另一种说法则是,美联储只是一个私有机构,是不受政府控制的,其印钞是受到了私营机构强有力的约束的。

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需要理解美联储独特的结构。

它确实不是一个典型的政府部门,比如像财政部或国务院那样直接归属于行政分支。它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公私合营”或者说“独立于政府内部”的特点,旨在隔离货币政策决策与短期的政治压力。

美联储系统主要由三个关键部分构成:

联邦储备委员会

设在华盛顿特区,是美联储的核心决策机构。它由七名理事组成,这些人由美国总统提名,并需经过参议院确认。他们的任期长达14年,且不能连任(除非是填补未满任期后被重新任命),这种设计意在保障其独立性,使其不必过分迎合某届政府的短期需求。理事会负责制定关键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准备金率、监督和管理整个银行体系等。关键在于,理事会的成员是公共官员,由民选代表(总统和参议院)任命和批准,对国会负责。

  1.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这是美联储体系中决定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机构。FOMC由12名投票成员组成:全部7名理事会成员,加上5位来自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是永久成员,另外4个席位由其他11家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虽然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的产生机制带有一定的“私营”色彩(由地区储备银行董事会选举,但需经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但在FOMC这个决定货币政策的核心委员会里,由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的公共官员(理事会成员)占据了7票的绝对多数。 这确保了货币政策的最终导向符合所谓“公共利益”目标。

  2. 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

    分布在美国各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这些银行在法律上确实具有一定的“私营”特征。

    它们由各自区域内的会员商业银行(所有国民银行都必须是会员,州立银行可以选择加入)持有“股份”。但这种“股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上市公司股票完全不同:它不能在公开市场上交易,不能转让,其持有者(会员银行)每年只能获得法定的、固定比例(目前通常是6%)的分红,并且在银行决策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方面。

    这些地区储备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执行FOMC的政策、处理支付清算、监督区域内银行、向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储备银行运营产生的绝大部分利润(扣除运营成本和法定分红后)都必须上缴给美国财政部。 在大多数年份,这笔上缴的金额相当可观。这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私人企业截然不同。

因此,虽然美联储的结构复杂且包含非政府元素,但将其定性为“被私人银行家控制的阴谋组织”是错误的。** **

它的核心决策权掌握在由公权力任命和监督的官员手中,其运作受到国会的监督(需要定期向国会报告和作证),其利润绝大部分归于公共财政,其法定目标(如促进最大就业、稳定物价和温和的长期利率)是公共政策目标。

你说,这难道是个私营机构?

它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个在政府框架内享有高度运作独立性的、以执行“公共经济”目标为使命的机构。(这个引号要多打几个)

那么,美联储如何“印钞”并与国债产生产关系的呢?

现在我们回到国债和“印钞”的关系。

美联储“印钞”并非指开动印刷机印制物理钞票(虽然这也是其职责之一),其核心操作是在数字世界完成的,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当美国政府因为财政赤字需要大量发行国债时,如果市场上只有私人投资者购买,他们可能会要求较高的利息(收益率)作为回报,这将增加政府的偿债负担。

这时,美联储可以通过FOMC决策,指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交易台入场购买美国国债。

美联储通常不是直接从财政部购买新发行的国债(一级市场,法律对此有限制),而是在二级市场上从商业银行、券商或其他金融机构手中购买已经流通的国债。

关键在于美联储如何支付?

它不需要动用任何预先存在的资金。

当美联储从一家商业银行(比如摩根大通)购买了10亿美元的国债时,它只需在其电子账本上,增加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储备金账户余额10亿美元。这笔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是新增的基础货币。

这个过程就像是美联储拥有一个神奇的支票簿,可以用它开出任意金额的支票来购买资产(主要是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这张支票的兑现方式就是增加收款银行在美联储的存款数字。

这一行为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第一、注入流动性,扩大货币供应: 商业银行获得了新增的储备金,这笔钱是高能货币。根据部分准备金制度,银行只需保留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比如10%),其余的可以放贷出去。

当银行贷出这笔新增储备金的90%(9亿美元)给某个企业或个人时,这笔贷款又会以存款形式进入另一家银行,后者又可以保留10%贷出其余90%…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由美联储注入的10亿美元基础货币,可以通过银行体系的信贷创造过程,派生出数倍于此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如M1、M2)。

这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效应”。所以,美联储购买国债的行为,直接扩张了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体系间接放大了整体货币供应。

第二、压低利率,为政府融资提供便利

美联储作为国债市场上的大买家,其持续购买行为人为地增加了对国债的需求。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需求增加会推高国债的价格,而国债价格与其收益率(利率)成反比。

因此,美联储的购债行为能够有效压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就是降低了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这使得政府能够更容易、更便宜地发行更多国债来为其庞大的开支融资。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美国国债名义上是财政部发行的,代表着政府对公众的负债,但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实质上是将一部分政府债务“货币化”了。

也就是说,用新创造出来的货币来为政府的旧债务或新开支买单。

因此,庞大的美国国债规模与美联储扩张其资产负债表(其持有的国债是其主要资产)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

这种依赖中央银行创造货币来支撑政府债务的模式,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首先,他会带来通货膨胀——这种无声的税收。

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实际增长速度时,太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结果就是物价普遍上涨,即显性的通货膨胀。

每一美元的购买力随之下降。

这对于依靠固定收入(如养老金)或持有现金储蓄的人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的财富被无形地侵蚀了。通胀就像一种隐蔽的税收,不需要立法通过,却实实在在地从民众口袋里拿走了购买力。

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后,美国政府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同时美联储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QE),随后在2021-2022年,美国经历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生活成本飙升,引发了广泛的民生问题。

奥派说,即使没有物价上涨,也是灾难。

因为坎蒂隆效应。

因为,新创造出来的货币并不会像直升机撒钱一样均匀地落在每个人头上。它总是通过特定的渠道注入经济体。最先获得这些新钱的通常是政府本身、与政府有合同关系的大企业、以及能够从美联储获得信贷的大型金融机构。

他们在物价尚未普遍上涨之前,就能用这些新增的购买力去购买商品、服务或资产。当这些钱经过层层交易,逐渐扩散到普通工薪阶层、小企业主和退休人员手中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上涨了。

结果是,先获得新钱的人受益,而后获得者(或根本没获得者)受损。这个过程加剧了贫富分化,因为它系统性地将财富从社会中后期接触到新货币的人手中,转移到了早期接触者手中。

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的上涨往往快于工资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拉大了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差距。

更严重的后果是扭曲了经济结构。

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人为压低利率,不仅是政府借贷利率,也包括整个经济的基准利率。

利率本应是反映社会时间偏好(人们愿意为未来消费而牺牲多少当前消费)和资本稀缺性的市场信号。被人为压低的利率向企业家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让他们以为储蓄很充裕,资本很廉价,从而倾向于启动更多、更长期的投资项目(比如建造工厂、开发新技术)。

然而,这些投资并非基于真实的消费者偏好和储蓄积累,而是由“廉价货币”驱动。这种由信贷扩张吹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被称为“虚假繁荣”或“泡沫”。一旦信贷扩张放缓或停止(比如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加息),那些原本就不经济的项目就会难以为继,导致投资失败、企业破产、失业增加,最终引发经济衰退或萧条。

这正是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核心逻辑: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干预是经济繁荣-萧条循环的主要根源。

美国政府有了美联储这个“后盾”的存在,使得美国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可能更加缺乏纪律。

政客们倾向于许诺更多的福利和项目,而不必担心资金来源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实在不行,还可以依赖美联储购买国债来“兜底”。

这削弱了财政责任感,导致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同时,大型金融机构也可能因为预期在危机时会得到美联储的救助(“大而不倒”),而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

随着美国国债总额的不断累积,即使在低利率环境下,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总额也变得非常庞大。利息支出已经成为美国联邦预算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

如果未来利率持续上升(无论是市场驱动还是为了抑制通胀而由美联储主动加息),那么支付国债利息的负担将急剧加重。

设想一个情景:某一年,美国政府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加上其他必须的开支,远超其税收收入,而且在市场上以合理成本发行新债也变得困难(因为投资者对美国偿债能力产生怀疑,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这时,政府可能面临几个艰难的选择:

1、大幅削减开支: 涉及削减国防、福利、基建等,政治阻力极大。

2、大幅提高税收: 可能扼杀经济活力,同样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反弹。

3、债务违约: 直接宣布无法按时足额偿还部分或全部债务。这将是灾难性的,会瞬间摧毁美国政府的信用,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其后果难以估量。

4、依赖美联储进行更大规模、更无节制的“印钞”: 即让美联储购买天文数字的国债,实质上是用新印出来的、没有任何实物或生产力增长作支撑的货币来支付到期的本息。

如果美国被迫走上最后一条路——恶性通货膨胀式的债务货币化——那将是对美元信用的终极考验。

当市场参与者(包括国内民众和外国投资者)普遍认识到,美国政府正在通过无限“印钞”来稀释债务、赖掉实际购买力时,对美元的信心将土崩瓦解。

人们会疯狂抛售美元,抢购任何他们认为能够保值的资产,如黄金、白银、房产、土地、甚至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或者换成其他被认为更稳健的主权货币。

这将导致美元汇率急剧贬值,在国内引发失控的超级通货膨胀。想象一下物价一天数变、人们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的场景,那将是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彻底崩溃。

同时,由于美元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金融交易计价货币,美元的崩溃将引发全球性的海啸:

全球贸易会瘫痪, 大部分国际贸易合同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的剧烈波动和信用丧失将使国际贸易难以进行。

全球金融市场会崩溃, 全球金融体系深度依赖美元,美元崩溃将触发连锁反应,导致全球股市、债市、衍生品市场等剧烈动荡甚至崩盘。

各国外汇储备和各国民间持有的美元价值归零, 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将遭受惨重损失。

最后,美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失去货币霸权,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将急剧下降。

其国内 超级通胀之后往往是深度的经济萧条,失业率飙升,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可能引发政治不稳定。

这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不乏因政府滥发货币、债务失控导致货币崩溃和国家衰落的先例(如魏玛德国、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

虽然美元崩溃的具体时点和形式难以预测,但无视这条由债务和货币扩张铺就的道路所指向的潜在终点,那就是一个必然。

要阻止这一切,先要财政平衡,这是第一步。

但财政平衡,又有不同的路径,不同观念的人,他们的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第一种财政平衡思路:减支

在不增加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减少财政支出。现代共和制下,大部分的支出并非完全由行政机构的人消费掉了,更多的一种财政转移支付,比如补贴,福利制度,退伍军人福利等等。

这种减支往往面临的就是民意巨大的反弹。

米莱在阿根廷就开启了减支,削减政府对于交通、能源、退休金、大学教育经费的各种补贴,准备卖掉亏损的国企等。

川普也在国内搞减支,但效果可以说基本没有,因为他同时还在增支,比如军费就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超过一万亿美元。

他还宣布,绝不向福利开刀。

因此,川普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敢于下手减支的政客,真正优秀的政治人物(如米莱),是敢于顶着民意压力,将各种对民众的福利砍下去的,以实现财政平衡。

第二种财政平衡思路:增收

美国民主党就是这种思路,财政钱不够花了 ,怎么办?增税。

民主党任上提出多项增税主张,包括大幅上调资本利得税,个人所得税。

用增税的方式来进行财政平衡,从长远来说,只是代表着对生产者的更大的剥夺,是在进一步毁掉经济的基础。

川普表面上站在了民主党的对立面,他要在国内实施减税,但他更荒谬的是,要提高关税以实现财政平衡,他不停地在宣称,美国要收取高达上万亿美元的关税,以达成财政平衡目标。

因此,美国左右两党,当下提出的各种主张,基本上都是朝着美元崩溃的方向去走。

美国会出现米莱吗?难!

美国传统的共和党政治人物,是对福利制度深恶痛绝的,但是,他们这些年不停地在退让,到了川普这一届,已经在竞选时和当选后反复誓言:

绝不动美国的福利系统,绝不砍福利。

那,就是死路一条!

福利系统崩解,导致各种大崩盘的国家多的是,不少美国这一个。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朝着这条死路一路狂奔。

不仅美元会崩,五十年内,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管多大,多小,都会经历一次福利主义导致的财政崩盘。

吃打不记打,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