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 “手撕” 西贝:一堂精彩的逻辑思维课

01 一条微博,48 小时,全民 “吃瓜” 热潮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写下 78 字短评,瞬间搅动餐饮行业舆论:

“好久没吃西贝,今天吃了一顿,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实在让人恶心。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法律,强制餐馆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短短 48 小时后,# 西贝起诉罗永浩# 的话题强势冲上热搜榜首。舆论场瞬间分裂:有人为罗永浩拍手叫好,称赞 “罗老师敢说真话,替消费者发声”;也有人冷嘲热讽,直言 “网红又在借热点蹭流量,博眼球罢了”。

图片

恰逢周末和朋友小聚,我把这条微博截图发给正在备考的朋友阿哲,本想聊聊热闹,没想到他直接拉着我坐在咖啡馆角落,拿着纸笔花了 3 小时,把这条微博拆解得明明白白。最后他笑着说:

“你看,平时总说逻辑课没用,这吃瓜现场不就是最好的教材?一不小心就被‘思维寄生虫’缠上了。”

今天,我把我们俩的讨论笔记整理成这篇 “思维防割指南”,希望能送给每一位不想被情绪裹挟、渴望理性思考的成年人。


02 陷阱 1:以偏概全 ——“我吃 10 道,就能代表西贝 100 道菜?”

罗永浩在微博中给出的核心结论是:“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

阿哲看到第一反应就问我:“你先别急着站队,咱先掰扯三个问题:西贝菜单上到底有多少道菜?他这一顿吃了几道?他怎么确定吃的就是预制菜?”

一句话点醒我:这个结论里,样本数量、鉴定标准、抽样方式,三样关键信息全是缺失的。

阿哲说,这就是典型的 “以偏概全” 逻辑谬误 —— 用个人一次偶然的体验,就想概括一个连锁品牌所有门店的情况,跟 “我朋友买了个次品,就说这牌子全是垃圾” 没区别。

生活中我们也常犯这错:

“我两个闺蜜都离婚了,所以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我同事买的新能源车才开几天就趴窝,看来所有电动车都是工业垃圾。”

阿哲教我的防割口诀:个案≠全体,故事≠数据。别把自己看到的 “一小片天”,当成整个世界的模样。


图片

03 陷阱 2:归因谬误 ——“预制菜 = 廉价 = 原罪?”

仔细拆解罗永浩的言论,能读出他的潜台词:预制菜成本低就该卖便宜,西贝用预制菜还卖高价,就是黑心。

我一开始也觉得有道理,可阿哲随手搜了个例子:“你看,天猫上预制佛跳墙 398 一份,比不少餐馆现做菜还贵;西贝要是自己做羊排,人工、时间成本比预制菜高多了。”

他接着说,餐饮定价是供需、品牌、地段、人工等一堆因素凑一起决定的,跟 “是不是预制菜” 没必然联系。这就是 “归因谬误”—— 强行把两个没关系的事绑成 “因和果”。

生活里这种例子一抓一大把:

“她升职那么快,肯定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根本不是靠能力。”

“你之所以胖,就是因为天天喝奶茶,别的原因都不用想。”

阿哲的防割口诀:先问 “这俩真有关系吗?”,再问 “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别被单一理由蒙了眼。


04 陷阱 3:概念偷换 ——“冷冻生羊排 = 预制菜?”

后来西贝公关翻车的事,我也跟阿哲聊了:西贝工作人员拎着冷冻生羊排辟谣,结果被网友骂 “这就是预制菜”。

阿哲没急着评对错,先查了国标:“你看,国标说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包装好,加热就能吃’的产品,冷冻生羊排就是块原料,没加工没调味,怎么能算预制菜?”

他说,网友和西贝公关吵半天,其实是 “混淆概念” 了 —— 把 “食材原料” 和 “预制菜” 混为一谈,就像把 “面粉” 当成 “馒头” 一样荒唐。

生活里这种偷换概念的事也常见:

“转基因大豆油致癌”—— 先偷偷把 “转基因” 和 “有毒” 划等号。

“他连父母都顶撞,这种人公司怎么能要?”—— 把 “家庭矛盾” 偷换成 “职场不靠谱”。

阿哲的建议:先问 “这个词到底啥意思?”,把定义搞清楚再吵,不然就是鸡同鸭讲。


05 陷阱 4:立场绑架 ——“站消费者 = 正义,站商家 = 邪恶?”

聊到舆论站队,阿哲给我举了个例子:“要是把你、我、做餐饮的、市场监管的拉到一起聊这事,咱想法肯定不一样。”

我想了想还真是:消费者要便宜安全,商家要降本赚钱,监管要好管理,网红要流量。

阿哲说,站在自己立场看问题没问题,但可怕的是 “立场绑架”—— 觉得 “跟我不一样就是错的”,比如有人说 “你不骂西贝就是帮资本洗地”“你替消费者说话就是不懂做生意”。

生活中常听到这种话:

“你不支持罗永浩,就是在给资本洗地,根本不站消费者这边。”

“你敢替西贝说话,是不是收了他们的钱?不然怎么帮着商家坑人?”

阿哲教我的办法:先画个 “利益地图”,搞明白每个人想要啥,再决定该帮谁,别被立场绑着走。


06 陷阱 5:流量霸凌 ——“大 V‘跨栏’,小企业只能‘躺枪’?”

阿哲还算了笔 “声量账”:罗永浩 1800 万粉丝,西贝公众号才 200 万,“就像一个大人跟小孩吵架,大人嗓门大,就算小孩有理,也没多少人听见”。

他说,大 V 用 “恶心”“黑心” 这种情绪化词说话,就是 “流量霸凌”—— 靠算法给的优势压制对方,让小企业没机会好好辩解。

生活里这种事太多了:

外卖骑手迟到 5 分钟,被博主拍视频曝光,点赞百万,骑手号直接被封;

小镇奶茶店用植脂末,被达人一句 “科技与狠活” 骂到关门。

阿哲提醒我:转发前先问自己 “我这么做,会不会成了‘网络打手’?” 别随手转发就把人逼到绝路。


07 陷阱 6:民粹狂欢 ——“骂资本 = 政治正确?”

聊到网上满屏的 “资本黑心”“割韭菜”,阿哲问我:“你先想明白,资本到底是啥?”

我答不上来,他解释:“资本就是钱、资源加组织方式,西贝 200 家店、2 万员工,没资本搞冷链、培训,根本开不起来。”

他说,很多人不管啥问题都骂资本,这是 “民粹式归罪”—— 把资本当靶子,觉得骂它就是 “站在老百姓这边”,其实是逃避真正的问题。

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

“房价高,全怪开发商黑心,是资本在炒房。”

“孩子内卷,全怪教培资本搞出来的。”

阿哲的防割口诀:把 “资本” 换成 “工具”,再问 “谁在用这工具?按啥规则用?好处给谁了?” 别光骂工具,忘了看用工具的人。


08 陷阱 7:讨论 = 辩论?——“非黑即白” 上瘾症

我跟阿哲说,网上吵来吵去,总觉得要么站罗永浩,要么站西贝,没别的选。

阿哲笑了:“讨论又不是辩论赛,非要分个输赢。真正的讨论是找办法,不是争对错。” 他还列了几条解决思路:

国家出预制菜分级标准,明确啥是预制菜、啥标准合格;

第三方平台让餐馆公开 “用了多少预制菜”,让消费者看着选;

商家标注预制菜,平台给点流量奖励;

消费者觉得不好就换家吃,别网暴;

媒体搞个 “事实核查”,别让谣言乱飞;

大 V 说话时标个 “情绪指数”,提醒大家别光看情绪。

图片

他说,总想着 “非黑即白”,就是 “二元对立” 陷阱 —— 觉得事情只有两种可能,其实中间有一大堆路可走。

生活里这种例子随处可见:

“不支持立法标注预制菜,就是反对消费者。”

“不谴责西贝,就是在洗地。”

阿哲的建议:先画个 “思维光谱”,看看除了黑和白,还有没有其他颜色,再做选择。


09 贾国龙的回应:商家视角下的三重逻辑漏洞

聊到贾国龙那句 “西贝 100% 没有预制菜”,阿哲直摇头:“这话一出口,就犯了三个逻辑错,典型的公关翻车。”

(1)混淆概念:偷换 “预制菜” 的国标定义

阿哲翻出国标给我看:“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包装好,加热能吃’,但贾国龙把它说成‘全熟菜复热’,等于缩小了概念范围。”

他接着说:“西贝中央厨房把羊排切块、牛肉预煮、酱料真空包装,这些都是工业化预加工,早符合预制菜定义了,只是没全熟而已。他用‘没全熟’当借口,就是偷换概念。”

(2)绝对化断言:全称命题的 “一戳就破”

“100% 没有” 是把话说死了,阿哲说:“逻辑上,这种‘所有都不’的命题,只要有一个反例就能推翻。后来网友拍的微波炉加热鱼柳、冷冻羊排,不就把这话戳破了?”

他说,这是 “草率概括”—— 没查清楚所有菜品,就敢说 “全没有”,最后只能被事实打脸。

(3)自相矛盾:与过往事实的 “自我冲突”

阿哲还翻出旧闻:“贾国龙之前在行业群说‘高级菜都要预制’,西贝还申请过预制菜专利,现在又说‘100% 没有’,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他解释,这违反了 “矛盾律”—— 两个相反的说法不能都对,要么之前说的是假的,要么现在说的是假的。商家为了反驳乱说话,反而丢了可信度。


10 写给流量时代的我们:守脑如玉,比守身如玉更难

那天跟阿哲聊完,我才算明白,为啥他总说逻辑课有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次热搜都是 “思维寄生虫” 的繁殖季,想不被当韭菜,阿哲教我的 “七步防割诗” 得记牢:

  1. 停:觉得自己情绪上头了,先别转发评论,冷静 5 分钟;

  2. 问:看看事件里的定义、样本、因果、立场、证据,少了哪样?

  3. 查:花 10 分钟搜搜国标、论文、官方信息,别光看网友说;

  4. 画:把相关方的诉求画出来,搞明白谁想要啥;

  5. 算:看看双方声量平等不,别帮着大 V 欺负小企业;

  6. 比:找两条中间路,别非黑即白;

  7. 晾:结论先放一晚上,第二天再看要不要说。

阿哲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记着:

“逻辑不是冷冰冰的公式,是帮你在情绪海里不淹死的救生衣。”

希望这篇指南,也能成为你下一次吃瓜时的 “救生衣”。毕竟,热点会过去,流量会消散,但清醒的思维方式,会一直帮你在复杂世界里站稳脚。


【互动话题】

你曾在哪个热点事件里,踩过以上这些思维陷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我们一起 “解剖” 它,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