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怼西贝,挖了个大坑,太坏了
这次罗永浩怼西贝,挖了个大坑。
西贝的老板,终究是玩不过这种网络流氓,马上就掉坑里去了。
我们先来看罗永浩是怎么挖的这个大坑。
短短几十个字,却有几个大坑等着贾国龙。
第一个大坑:预制菜就是便宜货
预制菜与便宜和贵,没有一点关系。预制菜只是一种菜品生产分工的方式,至于什么叫预制菜,其实没有任何标准。
如果按一些普遍的认知,所有的餐厅,都必然有预制菜。
因为餐厅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要应对爆发型需求的商业模式,很多菜需要事前切配、腌制、过水、过油、卤制等环节,到了客人到餐厅时,他们再将这些半加工的产品进行烹饪。
而商场店,基本上不具备有足够多的空间来做这些事。
大部分商场店都是连锁店,他们就要用到中央厨房,由中央厨房来加工这些产品,然后送到商场店备用,到客人到店后才开始生产。
更早的餐厅,他们厨房空间较大,就自己做半成品,然后放入冰箱备用。
今天没有用完的,明天接着用。有些产品,要提前一周做好,备用。
这是餐厅这种商业模式决定的。
到了现在,餐厅自己去做半成品、或是自己搞中央厨房,其实都不符合社会化大分工的趋势,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公司。
他们或者是做切配,将蔬菜切配好,送到餐厅,或是直接对食材进行一次加工,然后通过冷链送到餐厅,这些产品都完成了腌制、卤制或其他加工工艺,有些是全熟型产品,一些是半熟型产品。到了餐厅后,再加上其他配料炒制或加热完成。
也就是说,预制模式是任何餐厅必然采用的模式,无非是,由餐厅自己来预制,还是由中央厨房来预制,还是由第三方公司来预制的问题。
按上述这个标准,哪怕餐标是人均两千的高档餐厅,也必然要采用预制手段,否则,他根本开不了店,到了客人来店,临时切菜、配菜、腌制、卤制,你等两小时也上不了菜。
第二个大坑
罗永浩说,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话,并没有说餐厅的东西不好吃,就是认为是预制菜,所以恶心。
罗永浩这个流氓虽然后来说,他并不反对预制菜。但他早在这一段话中,就否定的预制菜,因为他将预制菜与恶心二字联系到了一起。
如果预制菜不存在安全问题,也挺好吃的,那何来恶心?
他就是一个民粹型的自媒体博主嘛 ,就是要迎合市场上反智反科学的舆论,仅仅根据是否是预制菜,就认定对方的产品恶心,这不是反智是什么?
前面说过,所有的餐厅必搞预制。当然有人会说,最好是当天预制,当天生产,这样菜品不过夜,不就新鲜了吗?
预制菜之所以现在能提出来成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产业,是因为科技进步了,因为很多速冻技术及冷链发达了。
因此,在餐厅行业,可以跨主体进行合作,是建立在不破坏食物基本营养,保持水份,不腐败变质的基础上。
就类似于原来早期的中国汽车厂,自己搞配件,自己搞一切生产,但现在的汽车厂,配套厂家数百家,绝大部分零配件,都采取外包式生产。
内部生产,就一定更安全吗?你只要做过企业就明白,你请一堆厨师来生产、管理,在商业面积这么贵的条件下,你能用多少高档的设备?你能用多少的现代技术来保持质量,你只能依赖于传统的技术以及员工的责任心。
但第三方生产,是放到了工厂,工厂的土地租金10块一平方,商场的租金是200一平方,工厂当然可以用到最好的各种设备,不仅能做么生产量高,成本低,还能做到比依赖员工责任心更可靠。
因为机器比人更可靠。
同时,采购方采取抽查质检的方式,监督第三方出品的产品,如果第三方生产质量有问题,会导致采购方受到极大损失,不仅在合同上约定责任,还需要成立品控部门,随时查找问题,以防范风险。
这其实是一个各方都赢的模式。
分工合作一定是效率更高,不仅是生产效率,安全管控的效率也更高。你一个商场店,能容下一个安检部门吗?但大的餐厅企业,供应链管理往往是一个庞大的团队。
餐厅成本低了,有了中央厨房或第三方合作机构,餐厅才能大规模扩张。
对于客户来说,客户又能吃到更便宜质量更高的产品。
食品安全事故,在这类企业中,极少见到。大量见到的食品安全事故,全部是小企业,小作坊,甚至是家庭里。
供应商也赢了,通过聚焦在一个单品中,做大做强,成为专业化的供应商。
这本来就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怎么就恶心了。
第三个大坑
罗永浩要求国家立法,要求餐厅标明是否是预制菜。
这看似中立客观,其实是扯淡。
如前所述,所有的餐厅必然采取预制手段,预制菜作为一个产业名字或许可以用一用,但作为餐厅生产的手段,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如果全部是餐厅自己卤制,自已腌制,放在冰箱里,需要时拿出来用,叫不叫预制菜呢?
比如大肠这种产品,需要购买回来清洗,然后卤制,然后再炒,才能成为一道菜,要么餐厅自己做完前面的工序,一次准备一百斤,放在餐厅里慢慢用,要么外包,哪一种算预制菜呢?
炒个红烧肉,也要事前先过水过油处理加工好,上午处理好,晚上炒,算不算预制菜呢?
哪有什么标准的预制菜?政府所说的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就是指的是推动食品加工细化,要不要推动再说,但是预制菜产业是社会化合作分工的必然,他只是一个代号,而无法精准定义在每一个菜品中。
如果你仔细分析菜品中每一款原料的来源,绝大部分都是预制好的,味精是临时做的吗?酱油是临时生产的吗?油是临时生产的吗?所有的配料,都是事前做好,有保质期,需要用上各种防变质手段,才能使用。
肯德基、麦当劳不就是预制菜么?否则哪来这么快的出餐速度?
不曾经是国人心中的高档餐厅么?
想逃离预制,就是想变回原始人。
但可惜的是贾国龙同学,被这个流氓玩了。
他马上跳进了这三个大坑当中,他开始否认自己在使用预制菜。
当他否认的这一刻,他就把自己变成了罗永浩。
罗永浩就是想要踩着西贝,踩着被污名化的预制菜概念上位,结果,你到好,先强烈否定自己没有搞预制菜。
否定的过程,不也是踩了预制菜一脚吗?不也是把自己深深的踩了一脚 吗?
西贝这次的应对,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但仅仅西贝一家不行,得中国大的连锁餐厅企业、调味品企业,联合一起,一起反击这种流氓。
不要怕负面舆论,科学传播,从来都是在负面舆论中进行的。
也不要认为民众就是乌合之众,要相信理性的力量,会压倒反智的力量。
越是在反智流氓自媒体博主嚣张时,越要站出来传播科学,人类走了几千年,才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让我们的食物前所未有的丰富 ,让我们的餐饮消费前所未有的安全。
那些认为原始餐饮生产更安全更营养的思维,完全是反科学的。
中国的食品企业,不应该在恶棍的威胁下忍气吞声,站出来,传播科学,影响大众,不如此,一次又一次的舆论攻击会将中国的大的餐饮企业和食品企业击垮。
罗永浩最近又炸了锅,怒喷西贝用预制菜,还顺带把整个预制菜产业骂了个狗血淋头。他振臂一呼,要国家出重拳管制预制菜,摆出一副正义使者的架势,好像预制菜是啥十恶不赦的毒瘤,害消费者健康,毁传统美食,背叛“良心餐饮”。
但咱冷静下来瞅瞅,这番义愤填膺的表演,真的是为民请命?还是只是他自以为是的“道德秀”?
罗永浩这波操作,简直就是对市场规律的无知和傲慢,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哈耶克说的“致命的自负”。
罗永浩的“真假”价值论,站不住脚
罗永浩的逻辑简单粗暴:现炒菜是“真”,预制菜是“假”,用预制菜就是欺骗消费者,伤天害理。他好像觉得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认定现炒菜的锅气和新鲜感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预制菜就是低人一等的垃圾。
但这套说辞,压根经不起推敲。价值不是东西本身自带的标签,而是消费者说了算。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每个人对它的需求和感受。罗永浩可能觉得现炒菜的香味值100分,但对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的白领来说,预制菜的快和省钱可能才是王道;对想在家三分钟搞定一顿饭的家庭来说,预制菜的便利性和口味稳定性就是最大的“真”。
有人愿意多花钱吃现炒,有人宁愿省点钱和时间选预制菜,这两种选择没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需求做出的理性决定。
罗永浩的毛病在哪?他拿自己的喜好当金科玉律,觉得自己爱的现炒菜就是“正确答案”,别人的选择都是“错的”,得被“纠正”。这不就是典型的“我比你懂你想要啥”的爹味思维?
市场是无数个体选择交织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优先级。罗永浩凭啥觉得自己能代表所有人,去定义啥是“好菜”?
市场不是你想的那样!
罗永浩喷西贝用预制菜,像是揭了啥惊天黑幕。但他压根没搞懂,市场是个动态的、自发的秩序,不是你想咋样就咋样的游乐场。西贝为啥用预制菜?不是因为老板脑子进水想坑人,而是因为餐饮行业成本高得吓人——人工、租金、食材,哪样不是钱?消费者还要求菜出得快、味道稳。西贝发现用预制菜能省成本、提效率,还能保证全国连锁店的口味一致,这不就是企业家抓住商机的本事吗?
这叫“企业家才能”,发现市场里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用创新去填补。
如果西贝的预制菜真像罗永浩说的那么不堪,市场会自己动手收拾它。消费者不傻,吃得不爽就用脚投票,去别家吃现炒的。西贝生意下滑,竞争对手立马会抓住机会,提供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东西。这就是哈耶克说的“竞争性发现过程”。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裁判,不需要罗永浩跳出来当道德警察。
更关键的是,价格可不只是个数字,它是个信号,传递着消费者的偏好。你选便宜的预制菜,说明你看重省时省钱;你愿意为现炒多掏钱,说明你更在乎口感和体验。这些信号会引导商家调整策略,决定是做预制菜还是现炒菜。罗永浩喊着要政府管制预制菜,等于是在要求政府把这个信号系统给掐了,用一纸命令规定啥是“好菜”。这不就是米塞斯批判的“经济计算问题”?政府哪有本事知道每个消费者心里的真实需求?一个官员再聪明,也不可能搞清楚你是为了省五分钟吃饭时间,还是宁可多等十分钟也要吃现炒土豆丝。强行管制,只会把资源搞乱,创新搞死,效率搞垮。
管制?那才是真坑!
罗永浩喊着要政府管制预制菜,觉得自己是在保护消费者,可这想法简直天真得可爱。哈耶克早就警告过,管制这玩意儿,看似正义,实则后患无穷。
第一,管制扼杀创新。 预制菜能火,不是因为商家偷懒,而是因为背后有无数技术突破——供应链优化、冷链保鲜、口味还原,哪样不是企业家砸钱砸脑子搞出来的?如果政府听罗永浩的,一刀切限制预制菜,商家还敢投钱研发吗?到头来,整个餐饮行业都会变僵尸,消费者能选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
第二,管制害消费者。 罗永浩以为管制是为消费者好,但真管起来,预制菜价格涨了,供应少了,受伤的还是那些靠它省时省钱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得花更多钱买饭,或者被迫吃自己不喜欢的替代品。这哪是保护?分明是拿“为你好”的旗号,剥夺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第三,管制养肥寻租者。 一旦政府插手,监管机构、游说团、利益集团就全冒出来了。某些企业会花钱搞关系,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规则,挤死竞争对手。监管者也可能借着审批许可捞油水。这哪还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就是个权力的游乐场!
罗永浩的愤怒,归根结底是种“理性自负”。他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比消费者明白,以为靠几个精英的脑子就能设计出比市场更好的秩序。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早就说过,这种对政府管制的迷信,最终只会让自由完蛋。
别瞎掺和,让市场自己来
罗永浩喷预制菜,确实让大家开始关心食品安全和餐饮文化,这没毛病。但他喊着要政府管制,就是条死胡同。奥地利学派告诉我们,真正的消费者保护,不是靠政府发号施令,而是靠自由竞争的市场。
消费者才是老大,他们每花一分钱,都是在投票。不喜欢预制菜?那就去吃现炒,商家自然会跟上。喜欢预制菜?那市场就会继续推陈出新,给你更好的选择。
罗永浩的“坏”,不是他关心食品安全,而是他自以为是的“救世主”姿态,试图用自己的偏好绑架市场,用政府的枪顶着消费者的头。
这不是保护,是傲慢;不是正义,是无知。正如那句老话:“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罗永浩,醒醒吧,别再拿你的“真价值”去砸市场的锅。让消费者自己选,让市场自己跑,世界会比你想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