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喷预制菜,就是故意的坏!
罗永浩痛打西贝这件事情,怎么看怎么恶心。
事情是起因是,过气网红罗永浩“好久没吃西贝了,下飞机(陶舜注:知乎装逼腔)跟同事吃了一顿…几乎全是预制菜,实在是太恶心了”。
恶心人先说别人恶心,真有意思。
这顿饭吃了啥?据餐馆老板介绍,5个人16道菜,花了830元。餐饮位于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这是个什么位置呢?在顺义,机场边。
这顿饭如果是在机场内部,那价格至少翻倍。在机场外,被认为是郊区,所以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贵”。
你觉得贵不贵,其实不重要,价格是市场自主调节的结果。
罗永浩攻击的是预制菜这个点。预制菜这两年触动无知群众的敏感神经,觉得这东西不健康不卫生之类的。这当然是误解,作为菜,预不预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好吃吗,它健康和卫生吗?
现在无论是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都把预制菜妖魔化,这不大好。
麦当劳肯德基吃过没?那是预制菜。咖啡喝过没?那是预制咖啡豆磨出来的。谁有办法当场烤一盘咖啡磨出来冲煮给你喝?星巴克除了更贵的甄选手冲,黑咖啡、拿铁,都是用包装袋里的咖啡液调配出来的,有任何的问题吗?
别说星巴克了,瑞幸他们这帮中国的咖啡弟弟也是这样做的。
对预制菜的讨伐,在中国已经有两年。这里面折射什么事情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这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以为,只有现做的才是更好的品质,这是一种农耕文明的执念,并不现代。
实际上,好工厂出来的标准品,是更好的食品,中国有人发明了包饺子机,一小时能包好几千只标准化的饺子,难道手包的就更香?举例来讲就知道了,豆油,现榨的,我希望你别榨,你也别买,这里面的菌群和毒性控制大概率不达标,容易出事情的。工厂呢,它有多道科学工序,而且有食品监管,也相对的可追溯。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希望你信赖现代化的工厂,而不是手工的小作坊。
回到菜品。凡做过菜的人都知道,买菜,洗菜,切菜,炒菜,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我处理羊肉,一条羊腿切割切碎,分袋包装进冰箱,每次煮一包,这可以节约时间,还有一个节约时间法,那就是一块煮熟,分包冻住,要吃的时候解冻、加热,即可。
不是预制菜不好,预制菜更符合人性,更符合现实。
如果现代化的餐饮连锁店,都要每个员工这样流程当场做下来,一家店30个员工都不够用,而且一个完整的就餐时间,菜品供应不上,根本没法上桌。
这就需要把很多繁琐的工序提前,分模块处理。这很难理解吗?全球化时代,现在的分工协作,普遍都是跨国的,预制菜有什么好稀奇的。
英伟达的机器厉害不厉害?它的上游供应链,有一部分是中国公司在做的,今年A股市场的热门公司,有几家就是英伟达链条上的,那市值都炒得很高。什么公司买英伟达的产品,会要求,你全产业链都自己现做的?你买小米手机,小米汽车,要追溯所有零部件都是小米独立研发并且生产的吗?
这未免太可笑。这可笑的背后,是农耕思维:我豆子自己菜的,菜自己菜的,稻谷自己种的,自己脱壳,自己炒菜,自己吃。
你都要全流程自己搞,你怎么不回去原始社会蹲着。
此外,对预制菜的讨伐,还有漠视甚至蔑视他人劳动时间的意思。就是觉得吧,我消费者就是大爷,这顿饭不管人均30块或人均200块,我就要你配几个人做出更多的劳动。
其实这背后,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劳动时间不值钱的映射。
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时薪才多少?大家心里都有一把算盘吧!别装糊涂了,就这点时薪,还要劳动者做到啥程度?国际上,餐饮服务人员,在发达国家可以收到小费,在美国尤其贵,可能要达到全菜品的10-15%左右。就这,都不能对服务人员不礼貌,而是彼此以礼貌回应礼貌。
那么中国的餐饮,利润低就不说了,老板自己要创业自讨苦吃,但是服务和工作人员的时薪普遍低于白领和单位人,更是远远不及罗永浩这类有钱人。
而这些地位更高的人,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表现得非常自私,不仅毫无同情心,同理心,而且完全是失智的状态。
所以我必须简短地写出这篇文章,告诉读者朋友们,罗永浩才是又蠢又坏的那个恶心人。
罗永浩最近又炸了锅,怒喷西贝用预制菜,还顺带把整个预制菜产业骂了个狗血淋头。他振臂一呼,要国家出重拳管制预制菜,摆出一副正义使者的架势,好像预制菜是啥十恶不赦的毒瘤,害消费者健康,毁传统美食,背叛“良心餐饮”。
但咱冷静下来瞅瞅,这番义愤填膺的表演,真的是为民请命?还是只是他自以为是的“道德秀”?
罗永浩这波操作,简直就是对市场规律的无知和傲慢,活脱脱上演了一出哈耶克说的“致命的自负”。
罗永浩的“真假”价值论,站不住脚
罗永浩的逻辑简单粗暴:现炒菜是“真”,预制菜是“假”,用预制菜就是欺骗消费者,伤天害理。他好像觉得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认定现炒菜的锅气和新鲜感是至高无上的价值,预制菜就是低人一等的垃圾。
但这套说辞,压根经不起推敲。价值不是东西本身自带的标签,而是消费者说了算。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每个人对它的需求和感受。罗永浩可能觉得现炒菜的香味值100分,但对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的白领来说,预制菜的快和省钱可能才是王道;对想在家三分钟搞定一顿饭的家庭来说,预制菜的便利性和口味稳定性就是最大的“真”。
有人愿意多花钱吃现炒,有人宁愿省点钱和时间选预制菜,这两种选择没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消费者根据自己需求做出的理性决定。
罗永浩的毛病在哪?他拿自己的喜好当金科玉律,觉得自己爱的现炒菜就是“正确答案”,别人的选择都是“错的”,得被“纠正”。这不就是典型的“我比你懂你想要啥”的爹味思维?
市场是无数个体选择交织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优先级。罗永浩凭啥觉得自己能代表所有人,去定义啥是“好菜”?
市场不是你想的那样!
罗永浩喷西贝用预制菜,像是揭了啥惊天黑幕。但他压根没搞懂,市场是个动态的、自发的秩序,不是你想咋样就咋样的游乐场。西贝为啥用预制菜?不是因为老板脑子进水想坑人,而是因为餐饮行业成本高得吓人——人工、租金、食材,哪样不是钱?消费者还要求菜出得快、味道稳。西贝发现用预制菜能省成本、提效率,还能保证全国连锁店的口味一致,这不就是企业家抓住商机的本事吗?
这叫“企业家才能”,发现市场里没被满足的需求,然后用创新去填补。
如果西贝的预制菜真像罗永浩说的那么不堪,市场会自己动手收拾它。消费者不傻,吃得不爽就用脚投票,去别家吃现炒的。西贝生意下滑,竞争对手立马会抓住机会,提供更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东西。这就是哈耶克说的“竞争性发现过程”。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裁判,不需要罗永浩跳出来当道德警察。
更关键的是,价格可不只是个数字,它是个信号,传递着消费者的偏好。你选便宜的预制菜,说明你看重省时省钱;你愿意为现炒多掏钱,说明你更在乎口感和体验。这些信号会引导商家调整策略,决定是做预制菜还是现炒菜。罗永浩喊着要政府管制预制菜,等于是在要求政府把这个信号系统给掐了,用一纸命令规定啥是“好菜”。这不就是米塞斯批判的“经济计算问题”?政府哪有本事知道每个消费者心里的真实需求?一个官员再聪明,也不可能搞清楚你是为了省五分钟吃饭时间,还是宁可多等十分钟也要吃现炒土豆丝。强行管制,只会把资源搞乱,创新搞死,效率搞垮。
管制?那才是真坑!
罗永浩喊着要政府管制预制菜,觉得自己是在保护消费者,可这想法简直天真得可爱。哈耶克早就警告过,管制这玩意儿,看似正义,实则后患无穷。
第一,管制扼杀创新。 预制菜能火,不是因为商家偷懒,而是因为背后有无数技术突破——供应链优化、冷链保鲜、口味还原,哪样不是企业家砸钱砸脑子搞出来的?如果政府听罗永浩的,一刀切限制预制菜,商家还敢投钱研发吗?到头来,整个餐饮行业都会变僵尸,消费者能选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
第二,管制害消费者。 罗永浩以为管制是为消费者好,但真管起来,预制菜价格涨了,供应少了,受伤的还是那些靠它省时省钱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得花更多钱买饭,或者被迫吃自己不喜欢的替代品。这哪是保护?分明是拿“为你好”的旗号,剥夺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第三,管制养肥寻租者。 一旦政府插手,监管机构、游说团、利益集团就全冒出来了。某些企业会花钱搞关系,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规则,挤死竞争对手。监管者也可能借着审批许可捞油水。这哪还是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就是个权力的游乐场!
罗永浩的愤怒,归根结底是种“理性自负”。他觉得自己比市场聪明,比消费者明白,以为靠几个精英的脑子就能设计出比市场更好的秩序。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早就说过,这种对政府管制的迷信,最终只会让自由完蛋。
别瞎掺和,让市场自己来
罗永浩喷预制菜,确实让大家开始关心食品安全和餐饮文化,这没毛病。但他喊着要政府管制,就是条死胡同。奥地利学派告诉我们,真正的消费者保护,不是靠政府发号施令,而是靠自由竞争的市场。
消费者才是老大,他们每花一分钱,都是在投票。不喜欢预制菜?那就去吃现炒,商家自然会跟上。喜欢预制菜?那市场就会继续推陈出新,给你更好的选择。
罗永浩的“坏”,不是他关心食品安全,而是他自以为是的“救世主”姿态,试图用自己的偏好绑架市场,用政府的枪顶着消费者的头。
这不是保护,是傲慢;不是正义,是无知。正如那句老话:“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罗永浩,醒醒吧,别再拿你的“真价值”去砸市场的锅。让消费者自己选,让市场自己跑,世界会比你想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