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们要的预制菜明示管制成功了,灾难也来了 - 价值
这一场舆论风波的结果是注定的。
罗永浩说,九成人站他一边,那么普遍的观念,就一定会带来政策的改变,推动管制的出台。因为全过程民主嘛。
结果,必然是如此的。
我为什么连发几文批评罗永浩,就是因为我明白,罗永浩之舆论战的结果必然是如此。
今天不谈预制菜,我们来谈欧洲吧。
在欧洲,每一种食品包装上,都要以保护消费者知情权为目标, 贴上一个标签,以说明,是否是转基因。
欧洲人也觉得,这玩意儿好啊!透明、公开,保障了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简直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有人会说,欧洲人就搞得最好,法律规定得明明白白,让咱们吃得放心。
打住。
如果我今天告诉你,这个你眼中“消费者的福音”,很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代价高昂的“完美风暴”呢?
如果我告诉你,这张小小的标签,几乎凭一己之力,就让欧洲大陆的农业科技创新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停滞,甚至还间接地影响了非洲的粮食安全呢?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毁三观?
但事实就是如此。
欧洲在九十年代一样爆发了一场舆论战,这场舆论战的主角是环保NGO。
你注意啊,像“绿色和平”这种组织,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的核心产品,不是别的,就是“叙事”,是“故事”。
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公众的关注和捐款。那什么样的故事最能吸引眼球、激发捐款呢?
不是“科技进步让亩产提高10%”这种平淡无奇的好消息,而是“人类扮演上帝,创造出科学怪食,即将毁灭地球”这种充满冲突和恐惧的惊悚大片。
所以,当转基因技术一出现,他们立刻就嗅到了“年度最佳剧本”的味道。他们创造了一个流传至今的超级词汇——“Frankenfood”,也就是“科学怪食”。
这个词太有画面感了,把弗兰肯斯坦的恐怖形象,直接嫁接到了你的午餐上。
你看,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它绕过了你大脑里负责理性分析的那部分,直接点燃了你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原始恐惧。他们不需要在科学期刊上跟你辩论复杂的蛋白质结构,他们只需要在超市门口,穿着怪物服装,举着“Frankenfood”的牌子,就足以让你对货架上的玉米片产生怀疑。
这帮“故事大师”的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
恐惧,就是他们流量的密码。
欧洲的环保NGO,成功地将对转基因的恐惧植入了欧洲舆论。
当然,光有这些组织还不行,还有欧洲的农业生产者组织。
你想想,欧洲的农业是个什么状况?大部分是小农场,成本高,效率低。跟美国那种一望无际、用GPS开拖拉机的大农场相比,竞争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现在,美国人捣鼓出了转基因这个“超级武器”,种出来的大豆、玉米,不怕虫子,不怕除草剂,产量又高,成本又低。这要是浩浩荡荡地开进欧洲市场,那欧洲的农场主们还有活路吗?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怎么办?正面战场打不过,就得开辟第二战场。什么战场?规则的战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寻租”。
他们的逻辑特别简单:我没办法在价格上打败你,那我就让政府给你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
他们跑去布鲁塞尔游说,说:“议员先生们,我们不是反对竞争,我们是为了保护欧洲消费者的健康和欧洲独特的农业传统啊!美国人的东西,来路不明,有风险!”
你看,多高明。一场纯粹的“贸易保护主义”,瞬间就被包装成了“守护神圣家园”的崇高事业。而有机农业集团,更是这场运动的最大赢家。转基因被妖魔化得越厉害,他们“纯天然、无污染”的标签就越值钱。强制标签制度,等于政府出钱、出法律,帮他们给所有竞争对手的脸上,都刺上了一个“可能有问题”的字。这笔买卖,简直太划算了。
最后欧洲的政客出场了。
政客这个职业,他的第一目标是什么?不是追求科学真理,也不是推动社会长远发展,而是赢得下一场选举。
现在,一边是“故事大师”们已经把社会气氛烘托到这儿了,群情激奋,大家都觉得转基因是洪水猛兽;另一边是“精明农场主”们,他们可是实实在在的票仓,背后是庞大的农业工会和利益链条。
请问,你是政客,你怎么办?
是站出来,苦口婆心地跟选民解释“全世界科学界的主流共识是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然后被扣上“美国公司代言人”的帽子,丢掉选票?
还是顺水推舟,高举“保护消费者”的大旗,把自己塑造成人民的英雄,既赢得了掌声,又讨好了票仓?
这根本就不是一道科学题,这是一道纯粹的政治计算题。答案,不言而喻。
好了,你看。“故事大师”负责制造恐惧,“精明农场主”负责利益捆绑,“选票计算器”负责将这一切合法化。一个坚不可摧的“神圣同盟”就此诞生。他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必须给转基因套上一个法律的枷锁。
而那个枷锁,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强制标签制度。
当这个“神圣同盟”开始行动时,他们需要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无法反驳的理论武器。他们找到了,这个武器叫——“预防原则”。
这个原则听起来简直太美好了。
它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当一个东西可能会有危害,就算科学上还没完全确定,我们也应该先预防起来,先把它管起来再说。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负责任?特别有远见?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不对啊。这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思维陷阱。
我给你打个比方。汽车刚发明的时候,如果按照“预防原则”,那肯定不能让它上路。为什么?因为它可能会撞死人,可能会污染空气,这些风险在当时都是不确定的。那怎么办?禁了呗。我们人类,今天可能还在坐马车。
电被发明的时候,也一样。它可能会电死人,可能会引发火灾。怎么办?禁了呗。
“预防原则”的本质,是用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限恐惧,去否定当下“确定性”的巨大收益。
它要求“零风险”,而一个追求零风险的社会,唯一的结局,就是停滞。
总有一帮精英,认为自己能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规则,来预知和管控未来的一切风险。但他们忘了,人类社会恰恰是在不断的试错和风险中,才得以演化和进步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试错机器。
而欧洲的官僚们,就挥舞着“预防原则”这把大锤,砸下了一套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严苛的转基因管理法规。这个法规的核心有两个:
超低的标签门槛: 只要你的食品里,转基因成分超过0.9%,对不起,必须贴标签。这个标准有多严?相当于在一大缸酱油里滴了一滴墨水,就必须整缸标为“墨水酱油”。
- 超高的审批成本: 任何一个新的转基因作物,想在欧洲上市,得先交上亿欧元的审批费,再花上十年八年的时间走流程。
你看,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名义上,它没说“禁止”你搞转基因。它只是说,你要搞,可以,但得先过我这九九八十一难。
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事实上的禁令”。
好了,法律通过了,标签贴上了。欧洲的消费者们,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知情权”,超市里一片祥和,几乎所有食品都干干净净,没有那个“可怕”的标签。
但代价是什么呢?
你是拜耳、巴斯夫这种欧洲本土的化工和农业科技巨头,你怎么办?你投入巨资研发出一个抗旱的玉米品种,本来想着能造福人类,结果想在自己家门口上市,光审批就得耗掉你十年光阴和一个亿欧元,就算上市了,还得被贴上一个“科学怪食”的标签,谁还愿意买?
商人的选择永远是理性的。既然欧洲这片土壤不欢迎创新,那我就走。于是,大量的科研中心、科学家、研发资金,从欧洲“胜利大逃亡”,全都跑到了对技术更友好的美国和南美。
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欧洲,这个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亲手掐死了自己在农业生物技术这个未来赛道上的所有可能性。
你可能会说,这对消费者有利呀!
你以为标签给了你选择权?恰恰相反,它让你没得选。
你想啊,你是食品公司的老板,比如达能。你知道,用转基因大豆能降低成本。但你敢用吗?你不敢。因为一旦用了,贴上那个标签,你的牛奶、酸奶可能就没人买了。为了避免麻烦,你的最优选择,就是彻底跟转基因划清界限。
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商家,都在进行这种“自我审查”。结果就是,在整个欧洲的超市里,除了极少数的进口商品,你根本就买不到任何转基因食品。
这个制度,它承诺给你“选择吃或者不吃”的权利,最终却只给了你“被决定了不能吃”的现实。这哪是选择权,这是选择权的彻底丧失。
转基因技术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降低食品的生产成本。拒绝这项技术,就等于人为地维持了高昂的食品价格。
这对谁的影响最大?不是那些住在巴黎市中心、逛有机食品商店的中产阶级。他们本来就愿意为“纯天然”的感觉支付高额溢价。
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低收入家庭。他们每天都在为这个由富人的恐惧和偏好所决定的政策,支付着一笔看不见的“恐慌税”。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股风气还蔓延到了非洲。很多非洲国家,明明饱受饥饿和干旱的折磨,他们急需转基因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的农产品很多要出口到欧洲,一旦种了转基因,就会失去欧洲市场。
你看,富裕的欧洲人,为了满足自己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宁愿让非洲的兄弟们继续挨饿。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穿着文明外衣的自私。
再看第二个故事。
这两年美国缺鸡蛋,甚至成为美国总统要去解决的事,这事很奇怪吧!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国,怎么可能缺鸡蛋?这不跟沙特缺石油一样是天方夜谭吗?
是怎么发生的呢?也是由舆论推动的。
2010年,美国有一部纪录片叫《食品公司》爆红于网络。
这个纪录片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
一边是,昏暗灯光下,挤在狭小、冰冷的“格子笼”里,羽毛脱落、眼神呆滞的蛋鸡。另一边是,明媚阳光下,在绿草地上悠闲散步、自由刨食的“走地鸡”。
然后他形成一个舆论叙事:
“格子笼”= 残酷、不人道、工业的异化。
“散养” = 自然、快乐、有良心。
任何一场能改变社会航向的运动,都源于一个无法抗拒的好故事。而“快乐鸡”的故事,堪称近二十年来最成功的舆论叙事之一。
这部纪录片用强大的影像力量,在无数中产阶级消费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和愧疚的种子。
从此,选择“笼养鸡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变成了一种“道德污点”。
马上,这种叙事被另外一群利益群体利用。
这帮人可不只是讲情怀,他们是顶级的生意人。他们敏锐地发现,“快乐”是可以定价的。
他们的商业模式,就是把“叙事大师”们创造的“道德溢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格溢价”。
一个“有机、散养、非转基因喂养”的鸡蛋,可以卖到普通鸡蛋的3到5倍。
但是,这种高价产品,在自由市场上,只是一个小众选择。怎么才能把“小众”变成“主流”呢?答案不是靠市场竞争,而是靠规则。
这个叫“寻租”。就是说,我不通过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来赢得市场,我通过游说政府,制定一个有利于我、打击我竞争对手的法规来赚钱。
对于高端鸡蛋生产商来说,最好的法规是什么?就是强制取缔“格子笼”。
一旦法律规定,所有鸡蛋都必须是“非笼养”,那么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那些以极高效率、极低成本生产鸡蛋的传统大型养殖场,就瞬间被废掉了武功。
所有人都必须站到他们划定的“高成本”赛道上来比赛。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当社会舆论已经被“叙事大师”们点燃,当中产阶级选民开始把“动物福利”当成一种政治正确的表达,当“精明的寻租者”们带着政治献金和游说团队敲开办公室的大门……
请问,你是政客,你怎么办?
是站出来,为那个高效但“不性感”的传统养殖业辩护,告诉大家“格子笼”能有效防疫、降低死亡率、保证鸡蛋清洁?然后被贴上“冷血”、“为大公司代言”的标签?
还是顺水推舟,高举“人道主义”和“消费者选择”的大旗,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充满爱心的、进步的政治家?
答案不言而喻。
就这样,“叙事大师”负责制造道德压力,“精明的寻租者”负责提供经济动力,“选票的猎手”负责将这一切转化为国家暴力。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这个故事,从个人情感,正式走向了公共议程。
当一个故事足够深入人心之后,法律的登场,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加冕礼。
这个进程,是从州到联邦,步步为营。
第一阶段:星星之火(2018年之前)
加州,永远是这类社会运动的试验田。2018年,加州通过了著名的“12号提案”,规定到2022年,所有在加州销售的鸡蛋,都必须来自“非笼养”的母鸡,并且为每只母鸡提供了明确的“最低生活空间”。
这个法案,听起来只是一个州的内部事务。
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管了加州本地的生产者,还管了所有想把鸡蛋卖到加州的外地生产者。
加州是美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招“市场准入”的杀手锏,等于把全美国的鸡蛋生产商,都拖下了水。
第二阶段:巨头的“投诚”
在强大的舆论和法律压力下,零售和餐饮业巨头们,开始排着队“投诚”。沃尔玛、麦当劳、星巴克……几乎所有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大公司,都纷纷发表声明,承诺将在2025年之前,实现供应链100%“非笼养”鸡蛋。
这种“自我革命”,看似是企业的良心发现,实则是最理性的商业计算。
一方面,可以博取巨大的公关声誉;另一方面,他们也预见到,全国性的强制法规,只是时间问题。早转型,早主动。
第三阶段:联邦的加冕(假设的关键节点:2022年)
当加州这样的“风向标”已经立法,当市场上的巨头们已经“望风而降”,联邦层面的立法,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想象,在202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全国家禽福利与食品安全法案》的法律。这部法律,将加州的标准,推广到了全国。
它设定了一个“大限”:自2024年1月1日起,全美国境内,禁止销售任何来自“格子笼”系统的鸡蛋。
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动物保护组织宣布这是“历史性的胜利”,媒体盛赞这是“文明的里程碑”,消费者感觉自己即将吃上更“道德”的鸡蛋。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然而,从“格子笼”转型到“非笼养”,不是把笼子门打开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要推倒旧鸡舍,建设全新的、符合空间标准的、拥有不同栖息区域的现代化鸡舍。
这需要什么?天文数字的资本投入。
根据行业估算,改造一个现代化的蛋鸡养殖场,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大公司,比如美国最大的鸡蛋生产商Cal-Maine Foods,他们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去贷款、去融资,来完成这场昂贵的“升级”。
但是,那些经营了几代人的中小型家庭农场呢?他们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法律给出的短短两年的过渡期,对他们来说,不是“升级”的路线图,而是一张“死亡判决书”。
结果是什么?在2022到2023年间,美国有数以千计的中小型鸡蛋生产商,在无法承担改造成本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关门大吉。
这是整场危机的第一个关键节点:鸡蛋的总产能,在这个国家的根基处,已经开始大规模、系统性地萎缩了。
你以为“非笼养”只是成本高一点吗?不,它的生产效率,比“格子笼”要低得多。
更高的死亡率:“非笼养”环境下,母鸡可以自由活动,但也意味着更多的相互啄斗、疾病传播和意外伤害。鸡群的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更低的产蛋率:稳定的环境,是母鸡高产的保证。“格子笼”系统,像一个精密的“产蛋车间”,为每只鸡提供了标准化的饮食和环境。而“非笼ย养”的“自由”,也带来了更多应激反应,产蛋率随之下降。
更高的破损率和污染率:鸡蛋不再是顺着传送带被干净地收集起来。它们可能被产在任何地方,被踩踏、被粪便污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这是危机的第二个关键节点:不仅生产者的数量在减少,留下来的生产者,他们每一只鸡的产蛋效率,也在显著下降。
供给的阀门,被拧得越来越紧。
本来,市场上应该同时存在两种鸡蛋:一种是便宜、高效的“笼养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另一种是昂贵、有“故事”的“非笼养蛋”,满足中产阶级的偏好。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偏好,自由选择。
但《全国家禽福利法案》用一纸命令,消灭了那个“便宜的选项”。它等于强行告诉所有生产者:“不要再去理会消费者对‘价格’的需求了,你们所有人,都必须按照我规定的这个‘高成本模式’去生产!”
这导致了整个行业巨大的资源错配。大量的资本,没有被投入到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上,而是被迫投入到了如何“达标合规”上。
2024年1月1日,大限来临。
全美国,还有至少30%的蛋鸡产能,没有完成合规改造。一夜之间,这些养殖场生产的鸡蛋,成了“非法产品”,无法进入市场流通。
而那些已经完成改造的养殖场,由于效率的下降,也无法弥补这个巨大的产能缺口。
一场完美的供给侧休克,就这样发生了。
普通民众的感受是:一夜之间,超市里的鸡蛋,先是价格翻了一倍、两倍,几天之后,货架就彻底空了。当初那些为“快乐鸡”欢呼的消费者,此刻,却成了连最基本的“鸡蛋自由”都无法实现的最大受害者。
最后,因为一场小小的动物疫情,让美国人在去年今年“享受"最高一个鸡蛋近一美元的价格,因为供给端早已被破坏、被管制。
管制下,必然导致短缺。
好了,复盘到这里,两个故事差不多讲完了。
结论是什么呢?
第一,警惕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管制。 当一种管制,赋予你某种“权利”的时候,你一定要多问一句: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那些看不见的代价,往往很昂贵。
第二,学会区分“事实”与“叙事”。 转基因、预制菜安不安全,这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而转基因是不是“科学怪食”,这是一个“叙事”问题。
很多时候,动员社会、影响决策的不是事实,而是那个更吸引人、更能激发情感的叙事。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必须得有能力,穿透那些花里胡哨的叙事,去看到背后的事实和利益。
第三,真正保护消费者的,不是标签,而是竞争。
一个真正选择丰富的市场,是让所有玩家都能上场比赛的市场。让“纯手工”的去和“高科技”的竞争,让“有机的”去和“转基因”的竞争,让消费者用自己的钞票去投票,最后胜出的,一定是那个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方案。
用一个强制性的标签,把一个重要的选手提前罚下场,这不叫保护,这叫垄断。
预制菜加工的所有企业,现在都应该发抖了。
具体管制出台后的严苛程度,决定了这些企业最终的命运。
管制下,必然导致短缺。
继续作吧,如果类似的管制不断出台,中国人本来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进各种馆子消费的现实,搞不好,过一段时间,就得成为历史了。
罗永浩啊,他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也是必然的。
预言一下罗永浩怒批预制菜的后果
第一、管制必然出台 因为普遍的舆论,必将推动相关的管制出台。
第二、对连锁餐厅的打击 所有连锁餐厅必然受到重击,想要达到管制的标准很难
第三、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狂欢 有了检查预制菜标签的权力,那么,权力就可以寻租换钱
第四、供给减少 由于达成管制要求的成本上升,企业将减少,从而人为形成短缺
第五、价格上升 由于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人们消费较大餐厅的能力将下降
第六、预制菜供应链将大幅萎缩 由于企业订购减少,不少在盈亏边际上的企业将退出市场,中小企业将大量被淘汰
第七、新鲜现炒的餐厅出现更多食品安全事故 由于去工业化,靠人力来支持的餐厅增加,从而导致更多的食品生产不确定性,市场力量驱动的食品安全提高不复存在,苍蝇馆子的卫生条件将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