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暴跌!怎么办?也只能凉拌!

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面的数字,已经不是“警告”,而更像是一份“判决书”。2024年,我们国家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只有 610.6万对

这个数字本身已经很低,但更恐怖的是它的变化率:它比上一年,断崖式暴跌了20.5%!一年之内,五分之一的跌幅!在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指标里,这都属于“休克级”的警报。我们的结婚率,也因此坠入了历史的冰点,仅为 4.3‰

与此同时,离婚登记的有 351.3万对。这意味着,每当有1.7对新人牵手走进民政局,就有一对夫妻在那里分道扬镳。这个“婚离比”,高得令人心惊。

如果你对这些孤立的数字还不够敏感,那好,我给你看一下过去十年中国结婚人数下降的速度,就能感受到它的角度有多么决绝,它的趋势有多么不可阻挡。

知道2015年一年结婚登记人数是多少吗?这是历史的高点,1224万对。

也就是十年过去了,减少了一半。

如果仅计算初婚人数,那应该是2015年的44%左右,减少近六成。

这不是滑坡,这是自由落体。这不是趋势,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宿命。

好了,数据看完了,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听过太多解释了。

最流行的,也是最能引发共鸣的,就是所谓的“三座大山”论——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成本。这个理论说,是这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结不起婚,生不起娃。

这个解释听起来无懈可击,因为它完美地贴合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焦虑。

但是今天,我必须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三座大山”论,不是真正的“病根”。这个解释让我们以为找到了敌人,但其实打错了靶子。

真正从根上瓦解现代婚姻的,是三股我们看不见,但却如同地壳运动般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

*第一、家庭的瓦解*

婚姻,本质上是两个合伙人创办的一家追求“产出最大化”的“家庭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生产一种独特的产品,叫“家庭产出”。

比如,高质量的子女抚养、温馨的情感支持、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稳定和谐的性生活、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家族网络的巩固等等。

在过去几百年,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极其高效且稳固的。它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经济学里一个美妙的概念:“比较优势”

简单说,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专业化分工。

男性,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他负责打拼,为公司赚取“营业收入”(工资)。

女性,在内部家庭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社会习俗上),她负责精耕细作,把收入转化为高质量的“家庭产-出”。

这个模式在当时是天作之合。一个男人去织布绣花,他放弃的是打猎耕地的更高收益,机会成本太高。

一个女人去闯荡社会,她要面对巨大的社会阻力和收入天花板,机会成本也高。所以,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婚姻这个长期契约进行“内部交易”,使得整个“家庭有限公司”的产出最大化。

1+1****远远大于2,这是传统婚姻能够维系几千年的经济学底层逻辑。

它不是温情脉脉的道德说教,而是赤裸裸的效率优势。

但是,今天,这家“公司”的根基,被动摇了。

动摇它的,不是什么人心不古,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称颂的进步之一:女性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史诗级崛起。

今天的城市女性,她们拥有高学历、高技能,她们的人力资本存量丝毫不逊于男性。她们是程序员、是金融分析师、是律师、是企业家。她们在市场上赚取高薪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很多男性。

现在,你再让一个年薪百万的女性高管,放弃她的职业生涯,回归家庭,去当一个全职太太,这家“家庭有限公司”的账,就要重新算了。

她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不再是“少赚点零花钱”,而是每年上百万的真金白银,是职业晋升的黄金通道,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天地。这个成本,高到无法计算,也无法承受。

当女性的外部市场价值(赚钱能力)和男性的内部家庭价值(做家务、带孩子的能力)越来越趋同,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就彻底失去了经济学上的合理性。双方的“比较优势”不再互补,合作生产的“增值效应”大大减弱,甚至变成了负数。

“家庭有限公司”通过分工来提升效率的这个核心竞争力,基本就瓦解了。一家不再能创造增量价值的公司,它的吸引力自然会急剧下降。这是第一把手术刀切开的真相:婚姻的经济基础——合作共赢,已经瓦解。

这家公司,从经济学上讲,已经没有成立的必要了。

*第二、社会分工的扩大*

任何一家公司,都得面对市场竞争。咱们的“家庭有限公司”也不例外。在过去,它的很多“业务”是具有垄断性的。

想获得稳定的性生活?结婚。 想养老送终?结婚生子。 生病了有人照顾?结婚。 想在社会上获得体面的身份?结婚。

但现在,你看看“家庭有限公司”的竞争对手们:

市场本身成了强大的竞争者。

饿了?有外卖App,八大菜系半小时送到家,口味比大多数配偶做的都好。

家里脏了?有家政服务,专业高效。

需要情感慰藉?有心理咨询师、有付费社交、甚至有虚拟偶像。

女性原来难以脱离男性的安全保护,但现在安全问题小区有保安、出门有警察。

女性原来做不了的重体力活,现在一切皆可外包。

要搬东西,找搬家公司,所有你能想到的体力活。都有人干。

而男性也一样,以前要吃顿好饭不容易,现在最便宜的拼好饭只要10块钱,就送上门,门口更有多种多样的餐饮让你选择,找个女人过日子的分工价值大大降低。

至于性生活,不少男女开始找搭子,可以一夜情,可以同居不婚不育,可以天天换人。

甚至还有隐形的地下市场和成人娃娃。

社交软件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寻找短期伴侣的“搜寻成本”。这使得非婚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容易获得。

另外,未来的生育技术,比如人工子宫、更成熟的代孕技术,可能会把生育和婚姻彻底解绑。

过去需要夫妻俩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生产”的东西,现在只要你掏钱,市场都能以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方式提供给你。婚姻的“生产”功能被极大地削弱了。

你看,当外部的替代品又多又好,“家庭有限公司”的“产品”就不再是独家供应了。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你自然会货比三家。一算账,发现自己单干,再从市场上购买各种服务,好像活得也挺好,甚至更自由。那干嘛非得把自己和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合伙人”深度绑定,签一份终身合同呢?

*第三、婚姻合同的风险*

前面解释了公司“为何不值得开”,那么接下来就要解释它“为何不敢开”。

结婚证,就是“家庭有限公司”的 “合伙合同”。

一份好的商业合同,应该权责清晰、风险共担、预期稳定。但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群体,越来越觉得婚姻这份“合同”的风险变得难以承受。

为什么?因为在长期的法律变化中,为了保护传统婚姻中的“弱势方”(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我们的婚姻法及司法实践,引入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

这个初衷是绝对善良且正义的。它旨在纠正历史上的不平等。

但是,任何制度设计,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些善意的保护,在客观上,可能造成了“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称”。

让我们冷静地、纯粹从一个理性“投资人”的角度,来评估签署这份“婚姻合同”的风险: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和社会认知中,婚后财产分割往往会向女方和抚养子女的一方倾斜。这对于资产较多的一方(通常被认为是男性)来说,结婚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存量和未来的增量资产,置于一个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敞口之下。

一旦“公司破产”(离婚),他可能面临一半甚至更多的资产损失。而对于资产较少的一方,这个金融风险几乎为零。这种单向的巨大风险,会让任何一个理性的“投资人”望而却步。

现代法律普遍实行“无过错离婚”,这极大地解放了人性,是文明的进步。但从合同角度看,它也极大地降低了“违约成本”

当一方可以轻易地、低成本地撕毁合同时,另一方在合同内的“专用性投资”——比如为了家庭放弃事业、投入巨大的情感和时间——就变得风险极高。

对于那个可能被分割财产的男性来说,他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随时可能被“清盘”的股东,而“清盘”的发起权掌握在对方手里,且对方无需承担太大的后果。这种不安全感是致命的。

在离婚诉讼中,法院通常倾向于将年幼子女的抚养权判给母亲。这同样是善意的。

但对于男性来说,这意味着一旦离婚,他不仅可能失去大部分财产,还极有可能失去对孩子的共同生活权,变成一个需要支付高额抚养费、并且只有“探视权”的周末父亲。这种“人财两空”的潜在风险,是一个巨大的威慑。

我必须再次强调,我在这里不带任何价值判断。我不是在评判法律的好坏,而是在用经济学的“风险评估”模型,来模拟一个潜在结婚者的内心计算。

当一份合同,对于一方来说,潜在收益模糊不确定(现代婚姻的情感价值越来越难获得),而潜在风险却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于另一方来说,风险极低,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离婚可能成为一种“获利”的手段。

那么,这份合同的条款本身,就会成为阻止交易达成的最大障碍

社交媒体上,无数关于离婚后“净身出户”的案例,无论真假,都在不断放大这种恐惧。结果是什么?理性的男性会选择“风险规避”。

要么无限期延长考察期,要么干脆就选择不进入这个“高风险市场”,转而寻求同居等风险更低的替代方案。

婚姻的法律契约,因其不对称的风险设计,正在吓跑大量的潜在签约者。这家公司,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已经变得不敢开了。

*第四、当国家成为婚姻的最大竞争对手*

接下来,我们要解构的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所谓“三座大山”(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成本)是压垮婚育的罪魁祸首。

这个说法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因为它说出了我们的痛。但,它真的能解释根本问题吗?

如果“三座大山”是根本原因,那逻辑推论就是:只要我们把这三座大山推平,给大家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结婚率和生育率就应该回升,对吧?

好,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福利制度的“样板间”——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芬兰。那里,国家几乎帮你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那么,他们的婚育状况如何?

让我们用冰冷的数据说话,不再停留在模糊的印象里。

北欧国家的结婚率长期处于欧洲的低位。以瑞典为例,其结婚率在过去半个世纪,基本都在每千人4到5对 之间徘徊,和我们现在暴跌后的水平差不多。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就进入了低结婚率时代。什么东西替代了婚姻?是 “同居”。在瑞典,超过30%的伴侣选择同居而非结婚,这个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

更重要的是生育率的真相。

这是最关键的数据。我们看到的北欧整体生育率,比如1.5、1.6,是被生育意愿更高的移民群体“美化”过的。

一旦我们剥离移民数据,只看本土原生居民,那画面就非常残酷了。

芬兰: 根据芬兰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芬兰的总和生育率跌至 1.26的历史最低点。这个数字,已经比“低生育率”的代名词日本还要令人绝望。芬兰统计局的专家明确指出,芬兰裔女性的生育率远低于此,是移民女性拉高了平均值。

挪威: 根据挪威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挪威总和生育率降至 1.40的历史新低。报告同样指出,移民女性的生育率(1.76)显著高于挪威本土女性(1.32)

瑞典: 瑞典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了类似趋势。瑞典本土女性的生育率常年维持在1.5左右,而外国出生的女性生育率则接近2.0。

这些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无比重要的启示:

真正影响现代人婚育选择的,不是生活有多“苦”,而是不婚不育的“退路”有多好。

高福利的社会,恰恰是为个体提供了最完美的“不结婚”的退路。在过去,家庭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唯一保险公司。

养老、医疗、失业,你都必须依靠家庭。所以,你必须结婚,必须生孩子,这是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而高福利国家,用国家的力量,系统性地替代了家庭的这些核心功能。国家成了你的“终极保险公司”。

它等于在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说:“你放心去追求自我实现吧,你的养老、医疗,有我兜底。你不需要依赖一个不完美的配偶,也不需要依赖一个不确定的孩子。”

当不结婚、不生育的“后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比传统家庭这条路走得更轻松、更自由时,一个理性的现代人,会怎么选?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三座大山”论,是一个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归因。它让我们把矛头指向了生活的“痛苦”,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是“退路”太好。它让我们误以为,只要解决的经济压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而北欧的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给钱,并不能买来婚姻和生育。福利制度,才是婚姻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和替代品。

婚姻的功能,正在被一个更强大的主体(国家)所系统性地替代,使其从生存“必需品”沦为了生活“奢侈品”。

看完上述的分析,你再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到底是“资本品”还是“消费品”。

资本品是指,孩子们具备某一种功能,比如,养儿防老。

而消费品是指,孩子是为了满足某一种个人偏好,比如,再稳定的婚姻,开心的家庭生活,优秀孩子的成就感。

生育中,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两种功能都是具备的。

但是在农村很多人希望生男孩子,在更贫困的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偏好男孩要传宗接代(消费观),还因为现实中,男孩起着重体力劳动和承担父母养老的“资本品”功能。

当现代福利制度将孩子的资本品属性全部取代时,生孩子用来消费(传宗接代、维系婚姻、享受天伦之乐)的人,就会减少。

毕竟生孩子不仅有快乐,还有苦闷和烦恼,还要让他学习好,甚至还要考虑他买房结婚,那生太多,与消费观念就形成了冲突。

生儿育女本来作为结婚重要的目的之一,也在消解。

*最后的结论:放弃幻想*

好了,分析完成,我们现在可以拼出一幅完整的、虽然残酷但却无比清晰的图像了。

当今世界结婚率的雪崩,不是一场道德的滑坡,不是爱情的消亡,更不仅是某个政策的失误。

它是一场深刻的、由经济结构、法律框架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共同驱动的、难以逆转的社会结构性转型。

这其中,既有社会分工这些正面因素推动,也有婚姻法律和社会福利这些负面因素的推动,哪一个权重更高,不好判断。

发钱催婚催生? 北欧的现实告诉我们,这只会让人更心安理得地享受单身和同居生活。钱,买不来婚姻。

宣传传统家庭观念? 在个体主义和自我实现成为最高信仰的今天,这无异于刻舟求剑,宏大叙事早已失去了感召力。

限制离婚,增加结婚的“神圣性”? 这只会吓跑更多还在门口犹豫的人,让结婚率跌得更快,因为这进一步加大了“合同风险”。难离就更难结。

有人说,如此下去,那岂不是中国将没有人了?

这也是杞人忧天,2025年上半年,中国结婚人数就反弹了。生育率也总有一天会反弹,不必担心会灭族,人类总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生育观念。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不要管嘛。

对于那些天天要求管一管的人,那没办法,只能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