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预测,管用就够了吗?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学者们总喜欢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让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比如,你可能听过用“给水泵注水”来形容政府花钱刺激经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同样有趣,却可能误导我们思维的比喻——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吉他弦理论”。
弗里德曼的“吉他弦”:一门只关心预测的理论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掌门人,他的“吉他弦理论”(也叫“拨弦模型”)是这样说的:
想象一下,经济就像一根绷紧的吉他弦。你把弦向下拉得越用力(代表经济衰退越严重),松手后它反弹的高度就越高(代表经济复苏越强劲)。
根据这个比喻,弗里德曼得出一个结论:一场剧烈的经济衰退之后,必然会跟随着一场强劲的经济繁荣。 反之,温和的衰退只会带来温和的复苏。因此,他认为,一次经济繁荣的程度,与下一次经济衰退的程度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简单说,是“衰退”决定了“复苏”,而不是“繁荣”预示了“衰退”。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一些现代研究似乎也为它提供了数据支持。比如,彭博社就曾报道,有学者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美国经济,证实了深度衰退之后往往是强劲复苏。
那么,弗里德曼的理论就无懈可击了吗?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看待经济学理论的独特视角。
弗里德曼认为,一个理论好不好,关键不在于它的假设是否“真实”,因为理论的假设永远是对现实的简化。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 只要理论“管用”,能解释数据波动,那就够了。
这种“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态度,也正是“吉他弦理论”最大的争议所在。
数据会说谎:描述不等于解释
弗里德曼的理论,本质上是用一个比喻,再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这个比喻。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曲线拟合”——先有一个猜想,然后想办法让数据看起来符合这个猜想。
问题在于,统计和数学方法,真的能“证明”一个经济理论吗?
答案是:不能。
这些方法是非常好的描述工具,它们可以告诉你经济数据波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比如“每次A发生后,B也跟着发生了”。但是,它们无法告诉你解释性的原因,也就是A和B之间内在的因果逻辑是什么。如果我们对数据“严刑拷打”足够久,总能得到一些看似支持我们假说的结果。
这就好比我们观察到,公鸡总在日出前打鸣,于是用数据分析得出“鸡鸣与日出高度相关”。但我们能因此说,是鸡鸣导致了太阳升起吗?显然不能。
要真正理解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用一个比喻和一堆数据来描述现象,而必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和成因。
问题的根源:繁荣与萧条到底从何而来?
弗里德曼的理论,其实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到底什么是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萧条”?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寻找答案。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经济世界里并没有什么规律性的繁荣与萧条周期。社会可能会因为战争或国王的掠夺而突然陷入危机,但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反复出现的商业起伏。
这说明,经济周期是现代世界的产物。那么,它和现代经济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许多经济学家,如穆瑞·罗斯巴德,将矛头指向了现代经济的“守护神”——中央银行。
他们认为,反复出现的繁荣-萧条周期,其根源恰恰在于央行。
故事通常是这样展开的:
- 人为制造的“繁荣”: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印钱”或“放水”。大量的廉价信贷涌入市场,让许多本来不可行、不赚钱的项目也能轻易获得投资。这催生了大量的泡沫,各种资源被从真正创造财富的实体部门,转移到这些虚假的繁荣景象中。这就是“繁荣”阶段。
- 不可避免的“萧条”:然而,这种靠印钱吹起来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当泡沫越吹越大,通胀失控时,央行不得不踩下刹车,收紧货币供应。那些依赖廉价资金生存的“泡沫项目”瞬间断了粮,纷纷倒闭、破产。这就是“萧条”阶段。
从这个角度看,萧条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坏事,而是对之前那场人为制造的、不健康的繁荣的一次必要的清理和修正。
先有“虚假繁荣”,才有“痛苦萧条”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理论的根本分歧了:
弗里德曼的“吉他弦”理论说
:衰退的深度,决定了复苏的高度。是“萧条”导致了“繁荣”。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繁荣的“泡沫化”程度,决定了衰退的痛苦程度。是之前不健康的“繁荣”,导致了后来的“萧条”。
打个比方,一个人在派对上喝得越多(虚假繁荣),他第二天的宿醉就会越严重(痛苦萧条)。宿醉的严重程度,是由他前一晚的饮酒量决定的,而不是说,一次严重的宿醉能让他下次派对玩得更嗨。
因此,一场经济衰退的规模,恰恰取决于在之前的繁荣时期,究竟产生了多少需要被清理的“泡沫项目”。泡沫越大,清理的过程就越痛苦,衰退也就越严重。
结语:别只看数据,更要懂逻辑
回到最初的问题,弗里德曼的“吉他弦理论”错了吗?
它的错误不在于观察到的现象——深度衰退后常有强劲复苏,这在数据上或许能找到印证。它的根本问题在于,它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和数据相关性,替代了对经济周期本质的逻辑性探究。它没有解释繁荣与萧条的真正来源。
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任何理论都可能只是漂亮的空中楼阁,即使它能用数据“自圆其说”。
所以,下次当你再听到“衰退越深,反弹越强”这种说法时,不妨多思考一步:在我们期待强劲反弹之前,是否应该先问问,之前那场不理性的繁荣,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毕竟,只有理解了病因,才能真正找到治愈经济顽疾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