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算”出来的,还是“想”出来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点“烧脑”但特别重要的话题:经济学家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一提到经济学家,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这样的:一群人围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他们敲着键盘,建立各种数学模型,试图预测下个季度的GDP、通胀率或者股市走向。

没错,这确实是当今主流经济学界的日常。他们相信,通过统计和数学,我们能从历史数据中淘出金子,总结出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理论、判断经济冷暖。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 “数据派”

但问题是,这条路真的能带我们找到经济世界的真相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济学世界的两大“门派”之争。

主流兵器:用数据预测未来

“数据派”的代表人物,当属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的观点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有点“不求甚解”。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搞清楚经济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真实运作方式”。所以,一个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是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它能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

举个例子。一位经济学家认为,老百姓花多少钱(消费),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多少可支配收入。于是,他根据这个想法,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然后用历史数据去验证——嘿,发现收入和消费的关系还挺密切!于是,这个模型就被用来预测未来的消费趋势。

如果哪天这个模型预测不准了怎么办?也好办。要么修改一下,要么再加点别的变量,比如利率、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等,看看哪个加进来之后,模型算得更准。

你发现了吗?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家关心的核心是:**消费数据和其他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强。**只要能找到一个“最佳拟合”的公式,任务就算完成了。这就像天气预报,我们不一定需要理解风云雷电的“灵魂”,只要能建个模型准确预报下雨就行。

“相关”不等于“因果”:数据的陷阱

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科学,对吧?但它有一个致命的软肋。

只谈相关性,不问因果性,很容易掉进陷阱。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夏天冰淇淋的销量和溺水死亡人数总是同步上升。我们能说,是因为吃冰淇淋导致了溺水吗?当然不能。它们俩之所以“相关”,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炎热的夏天。

回到刚才消费的例子。我们发现消费和收入高度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就是消费的“原因”。会不会有其他变量,和消费的相关性更强呢?如果找到了,我们是不是又要说那个新变量才是“原因”?

这样一来,经济学就变成了一个不断寻找最佳相关性的“数据游戏”,我们只是在描述现象,而不是在解释本质。我们知道了“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

另辟蹊径:从“人”出发的经济学

面对“数据派”的局限,另一大学派——奥地利学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其代表人物,是思想深邃的大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米塞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不应该是冰冷的数据,而应该是一个不证自明、无法反驳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人,是会为了达成目的而行动的。”

这听起来像句废话,但你仔细想想,它坚不可摧。因为任何想要反驳“人会行动”这个观点的人,他本身就必须采取“反驳”这个行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个他想推翻的道理。

米塞斯将这种从“人的行动”出发推演经济规律的方法,称为 “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他认为,整个经济学大厦,都可以从“人是有目的的行动者”这一块基石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搭建起来。

为什么经济学不能照搬物理学?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不都是靠观察、假设、实验验证吗?为什么经济学就不能这么干?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有根本的不同。

一个物理学家,他可以观察到电的现象,但他永远不知道电的“本质”是什么。他只能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即便验证成功,这个定律也只是“暂时正确”,随时可能被一个更优雅、能解释更多现象的新理论所取代。

但在经济学里,我们恰恰知道那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市场进程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不是什么神秘的外部力量,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有目的的选择和行动。

米塞斯说得好:

“物理学家不知道‘电’是什么,他只知道那些归因于电的现象。但经济学家知道驱动市场过程的是什么。正是因为这份知识,他才能将市场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人本身,那我们就不需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去“猜测”原因,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数据去“验证”一个我们本已确知的道理。

比如说,我们普遍认为,收入高了,消费自然就多了。但“人的行动”理论会告诉你,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每个人拿到一笔增加的收入后,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决定怎么花。他可能会觉得,眼下扩大投资比多买几件衣服更重要,于是选择把钱存起来或投出去,而不是立刻消费。人的反应不是自动的,中间隔着一层“评估和决策”。

再比如,基于人的行动逻辑,我们知道人总是更看重“今天的苹果”而不是“明年的苹果”(时间偏好),所以正常的利率不可能是负数。如果你在数据中观察到了负利率,一个纯粹的“数据派”可能会修改模型来适应它。但一个“逻辑派”则会追问:是什么扭曲了人的正常行为?他很可能会发现,这是央行货币政策等人为干预的结果。

结论:超越数字,理解人心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经济学到底是“算”出来的,还是“想”出来的?

“数据派”试图通过计算,在纷繁的数据中寻找预测未来的密码。这在很多时候很有用,但它往往只能告诉我们 “是什么”,却答不出 “为什么”。过度依赖定量分析,可能会让我们迷失在相关性的迷雾里,看不见真正的因果。

而以米塞斯为代表的“逻辑派”则提醒我们,经济学的根基,是对“人”的理解。它是一门关于人类选择的科学,其内在逻辑是质朴而深刻的。人的价值判断、主观感受是无法被量化、被塞进数学公式的。

要想真正洞察经济世界的运行法则,我们既需要数据的佐证,更需要一个能“站得住脚”的逻辑理论作为向导。这个理论,不是从数据里跑出来的,而是源于对我们人类自身行为的深刻洞察。

毕竟,经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目标的人。理解了人,才能真正理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