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最精妙的逻辑美学体系

图片

经济学是最精妙的逻辑美学体系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2-11-23 23:01 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通俗经济学97个

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中诠释思想史中的数学要素,认为数学是人类科学思维最富原创性的产物,是人类理性的结果。数学的抽象及其普遍作用,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篇章。

他对人类这种抽象的哲学思维能力的进步感叹不已,说“人类一定是花了好多年才走到这一步的……如果不研究每一个时代的数学观念,就像将哈姆雷特从《哈姆雷特》中去掉了一般。”

数学为什么如此重要?

怀特海说:数学的关键在于,在其中我们摆脱了特殊事例,甚至是任何一类特殊的实有,所以,没有数学真理是仅仅运用于鱼、石头和颜色的。数学被认为在完全抽象领域活动,超越了任何其研究的特殊事例。

1+1=2,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圆椭圆垂直平行等等数学和几何学概念,是纯粹理性的产物,它们是超越经验、独立于经验观察的,是内省认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现实经验世界中的任何物质和事态。从这些基础概念出发,可以不断推演,形成整个数学理论大厦,并用于指导实践。

就是说,1+1=2,是数学告诉我们的。它可以用来计算所有类型,一个人和一个人,加起来就是两个人;两个苹果分开装,就是一个口袋里一个。如此等等,无限适用,并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事态和特殊的经验,不涉及这些实有之间的关系。

所以怀特海说:如此分析的习惯激发了人类心智功能的每一个行为。它强调了以审美方式直接体察经验内容。特殊实有抽象化将这些实有与它们被认知时所处的特殊经验事态区别开来,将事实要素与它们所体现出的纯抽象条件区分开来,以便理解它们自身。

这就是本质直观。即从纷繁复杂的经验事态中抽离出最本质的东西。

这就涉及到一个前提,即它所依凭的逻辑基础,推理的起点必须是正确的,否则,一旦前提错了,结论必然错。

怀特海论述道:

当我们批评一个其基础是数学应用于特殊事例上的主张时,必须清楚地记得三个过程:

首先,必须仔细检查纯数学的推理以确保没有漏洞,没有因疏忽而产生偶然的不合逻辑之处;

其次,确保预先假定的所有抽象条件都成立,就是将数学推理开始的抽象前提确认一下,这是一个有着相当大难度的事件……最主要的危险是疏忽,即不知不觉中引入一些对我们而言非常自然的预先假定的条件,而事实上这些条件不一定总成立……过多假设的唯一效果就是减少了在数学推理过程中的审美乐趣,并且给第三个评论过程带来麻烦;

最后,第三个评论过程是验证我们的抽象假设在当前的特殊个案中是否可以成立。

关键的点已经出来了。怀特海说:

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第一章,甚至就在第一页。因为就在这最一开始的地方,作者的假设可能产生了失误。

那么,只要前提正确,推理无误,结果就必然为真。

反过来说,你要否定它,就必须从逻辑上驳倒它;如果做不到,那就必须承认它的正确性。

驳不倒,又不承认,属于撒泼打滚,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为什么如此抽象的东西,却不但符合,并且还能够用于检验现实世界呢?

因为这些条件完全是一般化的,不涉及任何特殊事态,不涉及不同事态下的任何特殊实有,也不涉及这些实有之间的关系。同时,普遍条件超越了任何一组特殊实有这样的事实,使变量这个概念进入到了数学。由于引入了变量这个概念,考察普遍条件时可以不需要任何特殊实有。这样,普遍抽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模式,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着外部世界,影响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抽象表述。

这就是抽象逻辑的必然性。推理从它们开始。通过理解关键性条件,条件模式的全部复杂情况就被开启了。总之,假如我们了解任一事态中要素的某种完全普遍的性质,就将了解同一事态下必然出现的无数其他同样普遍的概念。

道理很简单,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所有物质,不过是人类精神认知的结果。是脑子里先构想出一个“圆”,然后才用圆这个概念去造轮胎;变量总是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把具体细节都一一展现和重复展现出来,人们预测着旭日东升,而风却任意地刮着,云朵却遮蔽了红日。但是,不论怎样,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不会变的。

认识到抽象和普遍原则的作用,是人类理性的巨大飞跃。这意味着人类形成了理性的世界观,不再把世界万物当作神秘的存在。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二元的,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通过理性是能够认识这些规律的,并且,人类有手段能够把握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

就像人类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这种认识虽然现在看来是非常粗糙的,但是它却是哲学思维的开端,它表明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寻找终极的普遍规律,并以此来面对和解释世界。

我们知道,关于万物本源到底是什么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认知一直在飞跃。细胞、分子、原子、量子学说的发展,就是人类认知不断进步的过程。由此可见,发现事物的抽象的、普遍的、本质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

但是一旦这种抽象的本质被发现,由于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人类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演,深化对宇宙的认知。

可以说,越抽象的,越普适,越有用。

这是一个庞大的、层层递进、严丝合缝、精妙绝伦的逻辑体系,从一个简单而又本质直观的公理出发,能够看到整个宇宙。由此,怀特海称之为“美学体系”。

是的,逻辑美学。

先验的无法推翻的前提,严密的推理体系,精准的逻辑推导,无可辩驳的结论,处处透射着人类理性思维之美。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经济学。准确地说,是人类行动学。

形形色色的人,方方面面都不同,纷繁复杂的世界看似杂乱无章,但是有没有像数学那样高度抽象、普遍必然的东西呢?能不能像数学那样,“将事实要素与它们所体现出的纯抽象条件区分开来,以便理解它们自身”呢?

有。

人的行动有目的。

人总是采用一定的手段实现特定的目的,用一个主观上较为满意的状态替代不那么满意的状态。

这就是人的行动的先验的逻辑基础。你无法在逻辑上驳倒它,因为你若反对这个命题,将无可自拔地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因为你的反对本身就是有目的的行动。

让我们回顾前面关于数学的两句话:“这些条件完全是一般化的,不涉及任何特殊事态,不涉及不同事态下的任何特殊实有,也不涉及这些实有之间的关系。” “假如我们了解任一事态中要素的某种完全普遍的性质,就将了解同一事态下必然出现的无数其他同样普遍的概念。”

人的行动有目的,就是关于人类行动科学的完全一般化的命题,不涉及任何特殊的事态;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抽象的普遍的性质,所有人类行动的其他问题,都可以从这句话中推导出来。

这看似一句废话,但是请再次回顾“万物源于水”这句话的意义。这是理性认知的飞跃,“人类一定是花了好多年才走到这一步的”。

的确如此,从各种经济学学术流派关注于具体的事态,到寻找到这样一条人类行动的先验基础,并将它整合成一个解释人类社会行动规律的行动学,由此构建庞大而精密的行动学理论大厦,花了好几百年!

所以汉斯-赫尔曼·霍普说,发现“人的行动有目的”,比发现树叶是绿色的,要难得多。它并不是无根浮萍,反而是对人类行动规律的准确认知。

由此,经济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以不可辨驳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知道,这个伟大的发现者,是米塞斯。

米塞斯一定是精通希腊哲学的,从他几乎无所不包的论述、深厚的哲学基础、精湛的逻辑推理中可见一斑。他把希腊哲学中的逻辑之美天才地运用到了经济学之中,让经济学成为抽象于复杂和特殊事态的一般科学,进而精准地阐述了人类行动的本质。

有了“人的行动有目的”这样抽象的逻辑基础,就可以超越和独立于各种经验事实,通过这种先验的真实,一步步推演出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只要逻辑演绎的过程不错,那么结果必然正确。

稀缺、交换、价值、边际效用、需求定律、价格规律、成本、利润,等等所有的经济学定理,都是从人的行动有目的这句话推演而来。只要人类还是人类,它就错不了。

反之,那些经济学领域流行的谬见,错误的原因就是“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第一章,甚至就在第一页”,即推理的前提错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错误前提,那就是他们假设人类不是人类,而是石头和机器,可以用他们的公式计算出来。

这世界上是有真理存在的,你否认它,但它却照样起作用;有人以为他能耐大,可以违逆经济学真理办事,那也并不能消灭经济学,消灭的是人类本身。

你说现实世界里并不符合经济学定律的描述,所以经济学不是科学,甚至是错的。记着前面的话,“由于引入了变量这个概念,考察普遍条件时可以不需要任何特殊实有”,“这就是抽象逻辑的必然性”。因为现实世界有“变量”啊,正如怀特海所说:“实际经验中的圆形、球形、菱形等形态的性质,并未进入几何推理”。

什么意思呢?

几何学家处理的,当然是圆、直线等几何学概念,你不能给他一个“方的圆”、“弯曲的直线”让他去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圆不够圆,直线不够直,不是圆和直线的概念错了,而是现实世界有各种“变量”,导致它无法达成真正的圆和直线。简单地说,理论不会错,错的是现实。

那正确的方法不言而喻,现实世界里的圆不够圆,应当按照几何学定义的圆不断地改进,而不是削足适履地说:圆的概念错了,把圆的概念改了!

同理,现实世界许多事情不符合经济学定理,不是经济学定理有什么问题,而是现实世界错了,我们应当不断地向经济学定理揭示的方向努力,才能达成人类福利增进的目标。

一谈“自由贸易是和平的根本保障”这条经济学真理,有人就会说,现实政治根本就不是这样,你们这些学经济学的,太幼稚了、太理想化了。我们只能告诉他:那必然是政治错了。

一谈经济学是从一个先验的基础出发的逻辑演绎体系,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者就说,多么怪异,经济学居然能独立于经验,你们就像一帮宗教分子。

我们只能告诉他,只会观察经验事实,却不会从中抽象出普遍本质,他的脑子就是杂乱无章,已经退回到了泰勒斯之前的无知和神秘状态,这实际上否定了人类理性。多么粗鄙啊,古希腊人会嘲笑他的。

他也无法体会到,经济学像数学一样精妙绝伦的逻辑美学。

经济学是最精妙的逻辑美学体系

漫说 | 维护市场价格机制 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1-08-22 21:02

收录于合集

#漫说3个

#通俗经济学97个

图片“观念的后浪” 漫天霾 作品****图片

img

观念的后浪

爱自由!

45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塔利班为什么要死守自己的极端意识形态呢?今天头条的文章提出的“双向强化”机制,给出了一个解释。

德国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再见列宁》,大概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东德一位母亲,是虔诚的计划经济支持者,她患了心脏病,昏迷不醒。待她苏醒时,柏林墙已经倒塌。她的儿子为了让他免受刺激,向她隐瞒了事实,营造了一副一切照旧一如往常的状态,以让她继续活在自己的幻觉中,避免她经受不了现实的打击。

图片

要想让一个人放弃曾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信奉一生的某种思想和信念,比登天还难。一个拥有开放和反思精神的人,有可能内心已经转变和承认,但是表面上还是会坚持自己过去的错误。因为他一旦不这样做,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过去,那会令他崩溃。

很少有人能像《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那样,识破生活中的假象和幻觉,否定自己愚蠢的过往,迈出勇敢坚定的一步,拥抱崭新的未来。

当然,楚门到底是从一个虚幻的世界,迈向一个伪装得更为逼真的更大的虚幻的世界,这是另一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不禁让人感到悲哀,我们可能都是观念的囚徒。

图片

这就是“双向强化”中的“自我强化”,不用别人强制,自己就会强化自己的某种观念。

写了这么多文章,归根结底,只是要提醒自己和所有人,不要把权力理解为唯物主义的枪炮和机关枪,没有观念的支持,任何统治都无法维持。所以,我们必须传播自由的观念,才能期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说到价格机制的筛选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企业家就是非常会利用价格机制的人。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的目标群体,奢侈品品牌的企业,就是要用价格筛选出那些愿意付费的高收入阶层,他们会打造某种限量版,增强品牌的IP,培养品牌的忠诚度,穿着某一款迈克尔·乔丹曾穿过的限量版耐克球鞋的人,会感到物超所值,非常高兴地付费。

不要仇视这些生产奢侈品的企业,更不要说他们在歧视穷人。

一来,他们的目标群体就不是我们这样的穷鬼,它就是要赚有钱人的钱。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我这样的穷鬼就完全不可能买一个LV的包包,人的价值排序变动不居,不可以用函数来表达。

二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预想中的服务对象,买奢侈品的人也没有指责生产30块钱球鞋的企业歧视他们。况且,更多的企业是面向不同群体生产不同价位的商品,更不存在歧视问题。企业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就是通过服务消费者赚钱而已,说企业歧视这个那个的,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加戏。企业恨不得抱着你的大腿说:爷,您倒是买啊,这样我不就不歧视你了吗?

三来,市场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的过程,指导这个过程的,就是利润机制。要想扩大利润,就要扩大受众群体,扩大受众群体的方式就是降价,让更多人的人买得起。手机、电视、电脑、汽车,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市场的功劳。

所以,企业有着最大的降价动机,这才是常态。因为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讨好消费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更低廉的商品去服务贫困阶层,他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市场经济就是面向大众——而不是少数富裕阶层——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制度。

最近热议的共同富裕问题,道理其实好简单。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没有人不同意,区别只在于手段上的不同。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想共同富裕,就要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减少管制和干预,其必然结果就是广大的贫困阶层生活越来越好。

如果对企业的经营横加干预,那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使企业规模变小或者直接退出竞争,这样的话,供给就变少,价格就升高,就会把低收入阶层排除出购买的队伍,伤害最大的就是穷人。


前段时间我写了几篇文章,全都被删,许多读者在后台留言,想看这些文章。我也就运用了一次价格的筛选机制:请打赏至少10块,留下你的邮箱,以表达你真正想看。

因为愿意付出代价的,才是真正喜欢。

最终收到了6笔赞赏,我收入60。

如果把这个打赏金额上涨到50,估计就只有一个人要了;再涨到100,就没有人要了。你看,企业实际上是不能坐地起价的。

如果降到5块,可能会有15个人要,我会赚到75元。如果有人定价说这种行为只准打赏1块,那我就不卖了,你看着价格是1块钱,但是你实际上买不到。如果免费,那么可能会有50个人要,那我就忙不过来了,可能就一个人也不发送了,或者选择那些和我关系好的人发送了。

从中你可以从中看出企业服务最多数的贫困阶层时的运作逻辑;可以看出价格管制的后果;也可以看出,如果是官办的“免费”机构,它会怎么操作。

那就继续吧,这是我的小号,人少,喜欢文章的朋友,今天只要打赏4块以上(一篇一块钱),留下邮箱,就可以收到上次的几篇文章,自己感觉都还写得不错。

用付出代价的方式表达你真正的偏好。

谢天谢地,市场总是走在前!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1-10-08 07:57

收录于合集

#经济学评论179个

#通俗经济学97个

图片

**文|漫天霾 **

我们常常听有关部门的人说:“监管手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公职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制度上还存在监管漏洞……”举的例子往往是: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电商平台产品良莠不齐,带货主播博人眼球,外卖快递缺乏保障,新业态层出不穷,但监管手段和人员素质都落后于市场……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一副“正义凛然”的姿态,似乎是在说:市场是洪水猛兽,必须露头就打;充满“忧患和危机意识”,那意思是:离开了他们的监管,每个人都不知道如何判断和选择,一切都会乱套;其实是“霸气侧漏”:一定要将一切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任何不是自己设计和掌控中的事物,都无法容忍。

再也没有比这更狂妄和无知的事情了。一个是繁文缛节的官僚体系,一个是灵活务实的市场竞争,你怎么可能跟得上?幸亏你跟不上。你又何必去跟上——到底是市场的进步和人的福祉更重要,还是你的监管更重要?

市场会出现一些他们不愿看到的东西,但是监管会将人们希望看到的东西彻底扼杀。市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有监管却只会制造连监管者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更大的问题。

前者看似“乱”,规律却蕴含在自发秩序中;后者看似“不乱”,却如墓地般死寂。

所有经济进步,都是市场推动的;所有对经济进步的阻遏,都是监管造成的。市场前进两步,监管让它退一步。若是没有形形色色致命自负的监管,我们现今享受的福利要好得多。

从来都是市场在前方冲锋陷阵,管制在后方扯后腿。从来没有听说过监管能推动经济进步这回事,要是真的这样就好办了,把所有人都变成公务员不就行了?

谢天谢地,市场总是走在前!

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珍妮机的发明,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几何式增长,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大众的福利,理所当然地,也带给了哈格里夫斯夫妇日渐富裕的生活。

一天晚上,一伙组织起来的工人因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取代了他们,怒气冲冲地闯进了哈格里夫斯家里,他们不由分说,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最后有人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他们夫妇俩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

但是任何蛮昧迂腐的力量,都无法阻挡市场前进的脚步。随着水力、蒸汽动力的运用——用赫伯特·斯宾塞的话说——人类从“军事社会”迈入了“工业社会”,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使得劳动产出迅猛提高,人均寿命大大延长,那些过去营养不良,遇到瘟疫、天灾毫无抗风险能力的人变成了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阶级”。

当市场越来越壮大,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他们开始指责有人剥削他们。可是要知道,如果不是市场的力量大大超过陈腐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这个阶级。他们要么成为流民乞丐,要么因一次小小的擦伤感染而丧命,要么直接被饿死。

那时的工厂,环境必然是简陋的,工人的生活条件,当然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要忘记:相比于过去,他们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再也没有了性命之虞。他们之所去工厂,是因为那些“万恶的资本家”给他们开出的工资远远高于自己去生产的产出,而且不用自行承担风险。

贫穷不需要解释,富裕才需要解释。千百年来,人类在温饱线上挣扎,贫穷是常态。工业革命后200多年财富的爆发式增长才是需要被解释的特殊情况。

谢天谢地,市场总是走在前!

世界上第一位因超速被罚款的汽车司机,是一位英国人,名字叫沃尔塔·阿诺尔德。这件事发生于1896年1月20日,他的车速只有13公里/小时。当时四轮马车的时速大约为16公里/小时,但是他仍然被荒谬地进行了处罚。

其依据是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机动车法案》,也即荒谬至极的“红旗法案”。其中规定:至少要由3个人来驾驶一辆车;必须有1个人在车前50米以外步行作引导,并且要手持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时速不得超过6.4公里/小时(4英里/小时)。

为什么会出台这种令人笑掉大牙的法案?因为汽车的出现对于马车夫、马车制造商、养马的人,以及与之相关所有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于是这些人无耻地寻求英国政府的保护,英国政府“尊重民意”,就出台了这样一个丢人现眼的法案。

都是为你们好啊,汽车这种钢铁怪物,走慢一点就更安全。所以把它的速度限制成蜗牛,或者干脆取缔它,最安全。

市场上任何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既得利益集团总是恨之入骨,权力掌控者总是按捺不住管控的欲望。利益集团会主动寻求“管制俘获”争取垄断特权,掌权者的想象力会限制市场前进的脚步。

网约车、共享单车出现时,出租车行业如丧考妣,恨得咬牙切齿,他们使用下三滥的手法,除过在舆论上诋毁,还在行动上破坏。

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中,养三只以上鸭子是资本主义,商贸流通是投机倒把,“傻子瓜子”的年广久是“牛鬼蛇神”,搞个“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要像签生死状一样捺上血手印。企业要创新造福消费者,还得乞求老爷们盖上若干个印章“恩准”……

难道不觉得这是咄咄怪事吗?创新、生产财富、造福于消费者,居然要批准,居然是犯罪,甚至居然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贫穷不一定限制人的想象力,致命的自负却一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他们似乎认为这社会上的一切都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从来认识不到,自己才是进步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不得不感佩市场的强大坚韧的力量,不得不感恩那些市场的“促进者”、开拓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在现有的市场基据下小心翼翼寻求突破。

幸运的是,市场犹如压在巨石下的种子,只要稍有空隙和雨露,就会破土而出顽强生长。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东西总是势不可挡,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并逐渐发展壮大,用福利增进的雄辩事实让人们接受它,并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观念浪潮。

凯歌高奏的市场将那些陈腐的观念和落后的传统产业打得丢盔弃甲,并以崭新的姿态证明那些管制者、阻挠者不过是人类历史上螳臂当车的小丑角色。

谢天谢地,市场总是走在前!

市场走在前,就是观念走在前。市场的每一次胜利,都是观念的胜利。

市场和监管,就像一个坐标轴,往市场的方向前进一步,就是繁荣富足;往监管的方向倒退一步,就是贫穷落后。若想让一个行业、一个国家走向兴旺发达,就要发挥市场的力量;若想让它们走向衰落甚至灭亡,那就去呼吁监管。

放心,没有监管搞不砸的事。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重重阻碍,市场进步的速度会更快,福利必然会提升到远远高于目前的程度。反过来说,监管让我们丧失了多少本应享受的福利。人们看到物质福利在进步,那是因为市场在这场拉锯战中终究占据了上风,但是往往意识不到,也无法预见到,他们因此错失了什么,那本应得到的,要远远大于目前所得。

人们总是认识不到市场的伟大,自由的珍贵,但没有市场和失去自由时的窘迫却刻骨铭心。当监管的黑云遮蔽了市场的阳光,苦难就随之降临。

然而这时候,市场并没有死亡,它会以被扭曲的模样甚至“黑市”的面目出现。这为监管提供了抹黑的机会,把一切罪过都归结于市场。

人们不知道,那面目狰狞的样子,其实是被监管毁容的温良女子,若不是她,苦难只会更加深重。要怪,当然怪那个毁他人容貌的恶棍。

再强悍的权力,也有它改变不了的人类生存状况。在风雨如晦的岁月,市场仍然在指引着人们分工合作、自由交换,把她温情的雨露撒向人间。市场并不需要谁的设计和教导,就能自发运行,人们就能自行领会。

因为市场就是自由,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几乎刻进人类的基因中。

市场可能被打败,但它却从未投降。

不要摧毁精英为大众服务的制度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1-10-03 00:28

收录于合集

#经济学评论179个

#通俗经济学97个

图片

文|漫天霾

对市场经济理论,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若从“精英”和“大众”的角度看,它就是一个精英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制度。

这里面的“精英”,绝不是指专制社会里的世袭贵族、达官贵人,科举时代里的进士或者现在的“985”“211”,也不是指特定的某类人或者群体。市场经济中的精英,就是最会为最多数的人服务,最能为大众创造价值的那些人。

他们是“自然精英”,是消费者通过“金钱投票”“选”出来的精英。

也就是说,他们永远没有“阶级”分野,一直处在变动中,谁最会长期服务最多数的人群,谁就是精英。他们永远是“新贵”。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手机,以及办公和家庭用的所有产品,所使用的知识和技术都无比精深,构造和工艺流程都极端复杂,但是却都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在向大众供应,生活水平由此得以普遍提升。

社会大众正是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其原因正如米塞斯所说:

“一大批天分更高的人在服务平庸的人,最聪明的头脑忙于用科学研究最复杂的成果制造更好的机器和装备,赋予那些对制造原理一无所知的人”。

为什么这些最聪明的人没有将我们这些平庸的人变成他们的奴隶——他们完全有“智慧”和“能力”这样做,反而殚精竭虑、战战兢兢地在为我们服务呢?因为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让我们实现了对他们的“驯服”,让他们即使再聪明,也得听从我们的调遣。

我们在用“金钱投票”的方式不断地筛选他们,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服务我们的用途上,我们就把钞票投给他们,让他们变成富裕的“精英”。

一个精英当然有权轻蔑地对待大众,不迎合大众“庸俗”的喜好,这是他的个人主权,但是他就必须承受我们不给他“投票”以至于使自己清贫的代价,并且最好不要对此有所怨言。因为那是他自己选的。

所以,在这种“经济民主”制度的运行下,我们——消费者——最“独裁”的地方在于:我们喜好无常,但是却永远是“正确”的。

有些人要高唱道德,有些人要贩卖情怀,有些人博同情,有些人谈贡献,有些人说他学历高,都没用,我们是最脚踏实地、最“势利”的一群人,谁能给我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和服务,让我们花钱最少,觉得“买到就是赚到”,我们就喜欢谁。

否则我们就“讨厌”他,把他从精英的队伍“开除”出去。哪怕他过去对我们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也“翻脸不认人”。例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

为此,他们甚至要放弃自己高雅的审美和追求,去迎合一帮我们这样“低俗”和“粗鄙”的庸众。原因无它,我们是消费者。没有我们的“恩赐”,企业就成长不起来,他也当不成精英,再聪明都没用。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魔力。它让每个人的智慧充分施展,于是制造出了层出不穷令人意想不到的商品,同时实现了所有人之间的和平合作。想成为精英吗?那就使出你的浑身解数,制造出能够造福大多数人的产品,通过服务他人的方式来实现。

然而大众的平庸也是确真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哲学,最容易受那些自视为“精英”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蛊惑。这些知识分子缺乏谋生的技能,完全不懂大众的需求,却总是自视甚高,自封为天生骄傲的“精英”。他们不愿意接受大众的检验,对那些服务消费者的自然精英充满嫉妒,为自己地位低、收入低耿耿于怀。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卑劣的办法:

与权力结盟,为权力的合法化背书,以赢得豢养,谋求衣食无忧的永久特权,并且把矛头直指那些真正的市场精英。

99%的所谓知识分子,走的都是这条路。

他们放弃思考、放弃尊严、放弃市场,供职于财政供养的单位或者大学,皓首穷经地论证管制和干预的合理性,连篇累牍地教授反市场的所谓“经济学”,生产一大堆垃圾文件和垃圾论文,一笔一笔骗取纳税人的资金,毁灭自然精英和社会大众辛勤生产创造的财富。

然后,对那些财富生产者指手画脚,对市场的自由交换横加指责。

大众在他们营造的公众舆论下,形成了反市场的心态,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长远利益和利益和谐,总是试图消灭市场上的自然精英,以为将他们消灭了,就能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却不知道,一旦消灭了他们,摧毁他们服务大众的市场机制,自己的处境会急转直下,并且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伪精英将他们踩到脚底的制度。

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不平等,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说大众普遍智力和能力低下,得罪了人民群众。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世界总是由极少部分聪明的精英主导的,大众只不过是亦步亦趋地跟随他们的脚步。差别只在于,是像狗一样跟在人家后面听从命令,还是像消费者一样:要想让我跟你走,你必须听我的,用本事和能力赢得我的认可。

前者是奴隶社会,后者是市场经济。

人怎么可能平等呢?每个人的出生地、天赋、身体、能力、长相都不同。不能因为姚明比我们个头高就将他的腿锯掉,不能因为冰冰长得漂亮就将她毁容,不能因为李彦宏雷军聪明就将他们打成脑残,当然,也不能因为马老板有钱,就将他的钱没收!

将他们都消灭了,的确就“平等”了。可是以后谁还敢个子高、长得漂亮、聪明而有钱?那么,谁为你我这样的庸人提供服务?

你说没有马云,自然会有李云张云出来。傻瓜啊,你真的相信那种历史唯物主义教条?到那时,谁还敢出来啊,先锯腿、先毁容、先变蠢、先变穷才能出来,到时候遍地都是脑残。

我们虽然平庸,但还有比我们更平庸的人,所以也应该把我们先打残。最后,世界上剩下了一堆蠢蛋穷鬼。平等了,妥了。

人们总是对那些真正造福于他们的人充满仇恨,却对那些盘剥他们的人充满期待和感恩。他们说不出马云怎么伤害他们了——因为本来就没有;但是却出于嫉妒和蛊惑,希望借助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其摧毁——但自己并不能拿到一分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高兴。他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富有,本身就是自己金钱投票的结果,然而现在却要否定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主权。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放弃自己正确的选择,摧毁那些精英为自己服务的制度,用另一波“精英”对自己的强制取而代之。后来的这些“精英”,将不再听从我们的调遣,而是不由分说地命令和抢夺。

哪里有这么愚蠢的动物?花好多钱,请了一大帮人来奴役自己,然后拍手称快?

市场经济不是先入为主的立场,而是经济学的必然推论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2-12-05 16:58 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

#伦理16个

#通俗经济学97个

我们并不是出于主观的立场和偏好,所以热爱市场,反对干预,而是由于市场经济,就是经济学原理的必然推论。

这个是很好证明的。

经济学就是交换学,它是研究人类行动规律的科学。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换。自由交换有利于增加双方福利,否则交换就不会发生。那么任何对交换的干预,都将减损双方福利,降低双方的效用。因此干预是反经济的,经济后果是灾难性的。

人们交换,是在交换什么呢?在交换私有财产。因此干预交换就是在侵犯人的财产权,不让他自主地决策如何使用自己的财产。那么它在伦理道德上也是卑劣的。

通过财产的交换,两个人的财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优化,正因为交换双方都对对方手中的财货评值高,所以才交换,因此交换发生之后,实现了两个结果:一是双方的财产价值都提升了;二是由于财产结构更加优化,意味着可以实现未来的更大产出。

交换创造财富。阻碍交换的任何经济举措,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是否定人的自由意志的,是侵犯财产权的,是会造成经济灾难的。因此是反经济的。

私有财产,也不是我们偏好它,或者说它符合增进人类普遍福利这个功利主义的目标,所以它是好的,而同样是逻辑的必然。

谈及权利,必然是人际之间的规则,一个人的世界、人与动物的世界,没有权利的存在。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就有人际间的规则存在,这个规则必然是私产规则,即私有财产与先占。其他所有规则,都是无法成立的,任何对它的反驳都将陷入自相矛盾之的述行冲突之中。

规则必然在两个人的命题交换中产生,通过论辩而来。论辩是一种行动,行动必然涉及稀缺资源的占用。人首先拥有他自己的身体,他必须有立锥之地。只要论辩,就已经承认了人对自己身体无可辩驳的所有权。

否定这一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否定本来就是行动,就需要使用自己的身体。如果你要证明A,必须以B为条件,但是你又否定B,那么你将不可自拔地陷入践言冲突之中。因此这时候,它就上升为公理。

注意,并不是从人拥有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事实,“推导”出人的自我所有权的。并不能用事实来推演理论。而是从论辩公理——这一先验的行动公理的子集——得出的必然结论。

如果不是这样,要么就是将一个人置于另一个人控制之下,社会就分为两个阶层,一个是奴隶主,一个是奴隶。规则失去了普遍适用性,这断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不是规则的基本含义。要么就是公有,这符合普遍适用的规则定义了,然而一个人要行动必须征得另一个人的同意,而另一个人的同意也必须征得他人的同意,他才能同意。如此循环往复,谁都没法行动。这样,人类将立即灭亡。所以公有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一个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在现实中更不可能。

现实世界存在公有制,并不能“证伪”先验的私产伦理,更不能证明它的正当性。事实上,现实中存在公有,恰恰是因为它公有得不彻底,引入了私产的要素。就像当年的苏联,一直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和交换,用国际市场的价格进行经济计算,如果彻底地公有,它根本撑不了那么长时间。因此苏联的公有制,不仅不能证伪私产伦理,反倒是恰恰证明了私产伦理的先验有效性。

技术进步导致失业?别杞人忧天了!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3-01-28 23:39 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

#失业1个

#通俗经济学97个

#经济学评论179个

请关注我的新小号:

img

漫天铁锤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这位先生对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失业忧心忡忡。吊诡的是,他的微博认证是:互联网科技博主。

图片

按照他的逻辑,其实应当首先取消互联网科技,互联网让邮递员、纸媒、电报、电话等行业从业者失业,或者收入减少,是罪大恶极的事业。

这种脑回路实在是令人惊奇!互联网明明造福了亿万消费者,而且他自己就从事这个行业,然而他居然看不到这一点,也看不到这个行业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而且是高收入的工作,带动了无数产业。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这位互联网科技博主,而是要“借题发挥”地揭露其中的谬误。

不得不说,“事实”,在许多人眼中,是不“存在”的;能看到什么样的事实,取决于他具备什么样的观念。

“技术性失业”,是一个古老的迷信。对技术进步造成失业的恐惧,让许多“忧国忧民”的“觉醒者”,变成了满身散发着恶臭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绊脚石。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当年发明“珍妮”纺纱机,掀开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有一帮手工纺纱从业者跑到他家里,将珍妮机全部砸毁,并且放火烧掉了他的家,逼得他不得不举家离开兰开郡。这伙暴徒,就是打着“技术性失业”旗帜的“卢德分子”。

汽车刚刚发明的时候更邪门,马车夫怎么办?养马的、造马车的人怎么办?于是他们鼓噪英国议会通过了遗臭万年的“红旗法案”。法案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并且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4英里 (每小时6.4公里)。那个滑稽而荒诞的画面,大概是这样:

图片

爱迪生更是罪孽深重,你发明电灯干什么,蜡烛生产商怎么办?煤油灯销售商怎么办?他们不但恨死爱迪生,而且恨太阳,若是没有太阳,蜡烛不是销量剧增,安排更多的就业了吗?于是弗里德里克·巴斯夏模仿他们的语气,写了一篇辛辣而讽刺的《蜡烛制造商关于禁止太阳光线的陈情书》!

你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人?这就是一帮反人类分子!

就业这个事情,有什么难的呢?

劳动力跟其他要素一样,在自由市场上,只要你要价低,自然能实现出清。所以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是没有失业问题的。是工会、最低工资法和各种劳动管制法规,侵犯自由契约,人为制造了失业。然后他们又装模作样地解决失业问题。

即便不讨论这一点,按照“卢德分子”们的做法,把所有科技产品和替代手工劳动的机器全部砸碎,所有人就立即回到了石器时代,这时候,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全年无休”还不一定填饱肚子,所有人全部“就业”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不是举了一个例子吗,工人们在用人海战术挖运河,没有机器设备,官员向他解释,这是为了安排就业。弗里德曼说:那何不用勺子挖运河呢,这样岂不是能安排更多就业?

所以你看,就业根本不是问题,以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业,才是问题。

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广阔的市场上,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嫌工资太低。他在等待和选择,找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那些领着失业救济金的人,之所以不着急找工作,就是因为工作带给他收入的边际价值,还不如吃不饱饿不死地在家躺平。你能发多少失业救济金,就能创造多少失业。马萨诸塞州的失业救济金,比劳工阶层工资的中位数还高,谁去工作才是傻子。

那怎么样创造出更多的更高收入的工作呢?

就要靠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了,劳动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了,单位时间的产出更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因此收入就高了。

但是技术进步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资本积累。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本,才能在投入到技术进步后,不至于降低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水平。技术相对于资本,是过剩的。这世界上的技术千千万万,为什么并没有全部投入使用?

因为缺资本。

海水淡化,沙漠里种粮食,所谓“清洁能源”,技术上能实现吗?能。为什么不干?因为没有那么多资本。而且一旦那样干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反而会使人变穷,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非洲国家为什么穷?不是因为没有技术,技术都是现成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就是因为缺资本。

美国工人为什么比中国工人工资高,是因为劳动技能差距很大吗?或者是因为美国政府保护劳工权益吗?并不是。是因为美国200多年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雄厚资本,人均占有资本量高,由此美国人可以不断投资到周期更长的技术进步中,劳动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产出高,所以工资高。

所以,是人均占有资本量的多寡,决定了收入水平。

那么要想让所有人有更好、收入更高的工作,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积累资本,增加投资。而积累资本和增加投资,需要财产权的稳定可预期,让所有人能自主决策自主行动。

也就是,奉行市场经济。

那技术进步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了,企业裁员了,劳动者不就失业了吗?

任何人,哪怕不懂经济学理论,仅凭经验观察,都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技术进步让更多人走出家庭、离开农业耕作,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中,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实现了生活水平的直线上升。

工业革命以前的就业率高,还是之后就业率高?中国改开前就业率高,还是这40年就业率高?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

所以这些“技术性失业”论者,简直就是没有一点历史感的睁眼瞎。

这是一个经验的总结。我们更需要的是,从理论角度阐明,为什么技术进步并不会导致失业,反而会增加就业?

互联网平台兴起,实体店从业者失业了吗?并没有。

多数从业者会快速适应和热情拥抱新技术,用同样一个小店,将过去只能在小县城做的生意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在家里就可以直播卖货了,过去是对着店里和路过的十来个人吆喝,现在一吆喝就是几万人,而且还省去了昂贵的店铺租金,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们并没有失业,反倒是以更高的收入就业了。

那些墨守成规拒绝做出改变的少数人,是消费者淘汰了他们。明明在互联网平台是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要光顾你同类的实体店呢?市场不等你,消费者不等你。市场总有失败者,然而这就是消费者主权的体现。

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养马的、造马车的都失业了吗?

更不是。

技术进步催生一个新兴的汽车产业,从采矿、钢铁、橡胶、塑料,到司机、修理工、装卸工,一个长长的产业链从无到有地产生了,安排的就业是马车时代的数万倍。

经济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经济不能光看局部,而要看整体;你也不能光盯着那些暂时失业的人,而看不到新兴产业有更多的人就业。

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是:

第一,事实上更常见的,并不是技术进步了,所以裁员了;而是技术进步了,需要更多的劳动者了。

一个行业为什么会发生技术进步?

是消费者“命令”他们的。消费者说,你技术太落后,我需求量很大、很迫切,而且我还想要更新更好的,你要是不投资于技术进步,我们就不给你金钱投票,淘汰你。

正因为消费者需求很旺盛而且“喜新厌旧”,所以即便你技术进步了,也需要更多的劳动者来满足这些需求。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过去有的,现在想要更多;过去没有的,现在要有。只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二者螺旋上升,才能出现一个个新的产业。那些过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现在得以满足。

而要满足这些更大更新的需求,就会创造更多的就业。

第二,即便是那些暂时失业的、最平庸的人,也会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技术进步会大幅度增加供给,因此物价下降,让人们可以花费更少,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便对那些失业者,也会降低生活成本。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花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催生新一轮技术进步,更多新兴的行业和企业涌现,劳动者就不仅能重新找到工作,而且以更高的工资率就业。

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劳动生产率提升,工资提高,都会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加入;而劳动力是稀缺的,这时候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发生短缺,企业家竞争劳动者的办法,就是开出更高的工资。否则他怎么可能将劳动者从另一条生产线上拉过来呢?

因此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本行业,而且提高了其他行业的工资率,对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和劳动者,都是有利的。

那些总是担心机器替代人力的人,同时也是呼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休闲及福利待遇的人。因为他们认为,似乎只有自己才关心劳动者。

他们意识不到,这是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

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他们反倒恰恰应当支持技术进步。

过去全年无休终日劳作,还不一定能吃饱饭,现在技术进步了,劳动生产率几何式提高了,工作10天就可以一个月吃饱饭。如果你是一个低欲望者,完全可以剩下20天躺平休息。这难道不应当支持吗?

要是有朝一日,技术进步得让人工作一天就可以吃饱365天,按照他们的观点,这么造福劳动者的事情,难道不应当是热情歌颂吗?

人之所以不断地工作,就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要了还想要,这又关技术进步什么事呢?技术进步恰恰为人们不断满足新的欲望提供了条件,你怎么还反对开了?

所有技术进步,不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人类的时间,让人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休闲,改善劳动者的处境吗?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不就是迎合人“懒惰的需求”吗?你那么关心劳动者,怎么就见不得劳动者多休息一下呢?

不要自己一方面网购得不亦乐乎,一方面发神经地说实体店生意不好了怎么办。那你去光顾实体店不就行了?更不要自己一方面享受着技术进步的成果,一方面装腔作势地摆出忧国忧民的姿态,担心劳动者失业。劳动者不用你担心,他们倒是应当担心你这种呼吁,会将他们打回原始状态。

之所以批评“技术性失业”的迷信,原因就是,这不但是一个伪命题,而且是对人类福利增进的宣战。


经济学的脸,都被这帮孙子丢尽了!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霾 2022-10-12 00:06 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

#通俗经济学97个

#诺贝尔8个

#专家列传24个

图片

文|漫天霾

1

10月11日,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个“计量经济学家”获得了这个奖项。这其中尤为值得说的,是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戴维·卡德(David Card)。

图片

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呢?

使用“倍差法”,选择最低工资法发生变化的加州快餐店作为“控制组”,而最低工资未发生变化的亚利桑那、佛罗里达等州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最低工资法并不会造成失业、降低工人群体的福利,反而不仅提高了加州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还提高了该州原本工资超过最低工资工人的收入。

所以,最低工资法有利于劳工福利提升。由此“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对最低工资的见解”。

就这?

就这!

妈呀,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也能上……小沈阳~~~

这TM还用你研究?中国有最低工资法,朝鲜没有最低工资法,中国工人收入快速增长,朝鲜却不增反降。所以你就能、就敢得出结论:中国工人阶层福利的提升是最低工资法的功劳?

这还颠覆呢!你怎么不说,发现了一种能自动升空的物体,颠覆了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见解啊?

啥经济学道理都不讲,是个人都能明白,工资率的上升,不是靠立法能解决的。如果能靠立法解决,那倒好办了,立法规定月工资1万、10万、100万,劳工阶层境况就改善了,个个都成百万富翁了,为什么不去干?

中国劳动阶层工资率提升,是改革开放,经济进步的成就,跟最低工资法没关系。

朝鲜工资低,是因为他们闭关锁国,经济落后造成的,即使有最低工资法也没用。

加州最低工资法,“提高了加州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好简单啊!现在能在快餐店工作的人,都是工资大于等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人,否则工会就要闹事,加州政府就要罚款啊!那些创造不了这个工资所对应的价值的人呢?被解雇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得到雇佣啊!

“原本工资超过最低工资的人收入也增加了”?好简单啊!本来雇佣了5个人,两个优秀的每人每月3500,另外三个平庸的每人每月2500;现在最低工资规定为3000,好,裁掉那3个人,留那两个最优秀,以一当三,每人每月发5000。

那些被裁掉的,从没有被雇佣的,戴维·卡德看不见了,在他的所谓“数列”和精美的曲线、函数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人。用排除了他们之后的数据去算工人工资提高了,那不是一算一个准吗?

先打枪,后画靶子,百发百中耶!

谁要是说,你这算法不对,应该把那些被解雇的、没有被雇佣的算进来,否则就是选择性使用数据。

他两手一摊:你这不科学,因为没有数据,有数据的才是科学的、重要的。

你要是再说,当然没有数据了,因为他们收入是零,或者变成乞丐,或者躺在家里吃失业救济金了。

他耸耸肩:那又怎样?他们不属于劳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属于超低收入阶层——对了,你不要把他们称作乞丐,那是歧视,你怎么这么没有同情心啊——我研究的是前者,不是后者。你看我这数列、图表、方程、函数、曲线,多么精准,不会错的!

实际上,要是按照他的方法,我甚至可以比他还“颠覆”:提高最低工资可以增加就业。“论证”如下——

一个强劲增长的经济体,工资率也会节节攀升。立法总是会滞后,因为法律颁布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于时代。市场工资已经每月2500了,立法规定最低工资还是2000,提高到2600吧,没问题!经济发展已经把工资率提升到2800了,企业还到处在抢劳动力。你看,提高最低工资,有利于就业耶!

严刑拷打之下,数据也会招供。

把病人都杀了,“世界健康率”是100%耶;把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都送进毒气室,剩下的都是纯种雅利安人耶!

这些人可不就是纳粹行刑队的吗?通过最低工资法,表演自己的同情心,还能表现自己对“希特勒”的衷心,剥夺那些低技能劳动者以较低的工资打动雇主的权利,让他们被解雇,或者永远不会得到雇佣,把他们逼入了绝境。

你大爷的!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一个假冒的奖项,其真名叫做**“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瑞典中央银行经济科学奖”。**它并不是诺贝尔的遗愿,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家族也早就对此提出了异议。它是由瑞典央行资助的一个奖项,其资金来源于政府,来源于干预主义和通货膨胀的源头瑞典央行,已经决定了其干预主义和反市场的本质。

但这并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我们只想讨论,为什么这么显而易见的错误会大行其道?

哈耶克在1974年非常意外地获得这个奖项的时候,曾经发表了一篇演说,题目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他对这个奖项的态度。他讲的内容,更是清晰透彻地为我们揭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他说:

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造成了这种局面(注:指严重通货膨胀)。此时此刻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沾沾自喜:我们的学问已经引起了一大堆麻烦。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与物理学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学中,以及在研究的现象十分复杂的其他学科中,我们能够取得数据进行研究的方面必定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那未必是一些重要的方面。

在谈论市场和类似的社会结构时,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是我们无法计算的,对于它们,我们仅仅具有很不精确的一般知识。由于这些事实在任何具体场合中的作用无法用量化证据加以证实,于是**那些发誓只接受他们所谓的科学证据的人,便对这些事实不屑一顾,他们因此也生出一种十分惬意的幻觉:**他们能够进行计算的因素,才是惟一相关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句话:人不是物件,不能用物理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的行动不是条件反射,而是有目的的复杂活动;人类社会也不是化学实验室,通过一个变量去观察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人类社会和人的行动,没有常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函数。**你利用大数据,发现我每天下午必经小广场旁边的一座人行桥,然后会点一份粉丝汤外卖,就以为这像物理学实验一样确定,待在桥边说,你该吃粉丝汤了。我会说:滚,老子今天不想吃饭,不行啊?

自然科学中,在实验室里假定某个条件,通过不断地改变某个变量,测试结果,最终总结出一个规律。然而这个规律只是未经推翻的东西,并没有必然性。哪怕观测到的全是白天鹅,澳洲只发现一只黑天鹅,它就被证伪了,原有结论立即失去“科学”的地位。

**然而人类社会不是这样。人类社会不是实验室,也没法进行实验。事件总是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会引起结果上的变化。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理解,来把握其中关键性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武断地将只能观测到的量误认为是必然的因果联系。

今天下雨了,我去了一趟广州,你要是认为“因为下雨,所以我去了广州”;鸡叫了,天亮了,你要是认为鸡不叫天就不亮,除了说明此人是个神经病,还能说明什么?

经济学告诉人们,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低了,消费者的需求量会上升。

但是你观察到,突然下雨了,平时卖10块钱的伞,这会卖到了15,还供不应求。然后你宣称自己有了重大发现,经济学定理错了。

可是,下雨了,你眼瞎啊!

同理,真空状态下,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影响,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你非要问:那我这车怎么不匀速直线运动?

地面有摩擦力,空气有阻力,前面还有座山,你还想匀速直线,会不会撞死啊?

定理只揭示普遍规律。条件变了,结果就会变。这不是常识么?

人是会随机应变的理性生物,不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就是水,也不是加入一个变量就必然有另一个确定不移的变量。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是数理和计量的方法无论如何也无法测量的。试问: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测量的主观价值排序,市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和信息,你怎么测量?

你不能为了所谓的“精确”,就把自己能测量的量当作因果关系,而把真正起作用“不精确”的东西置之不顾。你更不能把人当石头来研究,不能拿人类社会做实验,那就是把人不当人。

然而那些数理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恰恰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方法失之毫厘,结论谬以千里。这就是他们会得出荒谬结论的根源所在。

3

然而这样的经济学家却为什么大受欢迎,且屡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为有强大的势力在支持他们,那就是主张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控制的各国政府。

如果经济政策能够像物理可控实验一样,能够准确地观测,发现其确定的结果,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种把人的行动组成的社会用数学方法表达的欲望,让那些数理经济学家着迷。

而他们的研究,能够为国家干预个人行动、管制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所以怎么能不成为诺贝尔奖的座上宾呢?

一个个如果都跟米塞斯一样,认为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障财产权和维护国内安宁,不能干预经济,不能侵犯人的自由选择,好了,那他们的权力如何扩张,拿什么寻租,以后还怎么让人们对他们俯首帖耳?把奖项颁发给要削减自己权力的人,不是自掘坟墓吗?

再说了,像哈耶克那厮,给你发奖,你却“反对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识抬举,当面打我的脸,那好,以后你们这种人都靠边站,合我心意的才有资格领奖。

可是社会是人的行动的结果,不是谁设计的结果。社会的运行,自有其自然秩序,不是立法万能的。

工资率的高低,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资本积累越多,就越能推动技术进步,因而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间的产出就越高,所以工资就高。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激发人们进行财富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制度机制。这个制度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就是保障财产权。

但是最低工资法却恰恰是在侵犯企业财产权。它否定了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自由契约,不但为企业、也为劳动者的自由选择套上了枷锁,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成本提高,减少雇佣,产出降低,劳动者的处境变差。

这是经济学定理。古今中外,谁都逃不掉它的支配,就像人无法逃脱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确定不移。无视这些定理,并不能证明这些定理错了,而是证明了自己的狂妄,并且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那些名头很大的人,迎合了管制的欲望,讨得了政府的欢心,让那些美国政客在提高最低工资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用来讨好选民,但是他们同样既不会改变这样做的恶劣后果,更无法改变亘古不变的经济学规律。

不要觉得他们名头大就正确。有人还曾经论证过水稻亩产四万斤呢,你信不?

理论,并不因名气和头衔而正确。

说到底,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学没关系,它恰恰是反经济学的,它让经济学变成了一种政治宣传。所以它是一个语言腐败,应该改名了,就叫“冒牌的诺贝尔奖之政府干预背书奖”。

让我们再用哈耶克的演说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社会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便应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不至于再去充当那些极力想控制社会的狂妄之徒的帮凶;这种做法不但会使他成为自己同胞的暴君,并且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文明——它不是出自哪个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成长起来的——的毁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