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类的行动规律,不懂经济学,就不懂社会,更不用谈什么政治

经济学是什么?是人的行动规律。

可以说,不懂经济学,就不懂社会,更不用谈什么政治。

但经济学是什么,好象很复杂,我用最为简单的方式给你介绍一下。

我们为何行动?一切始于一个目标

想象一下你现在的生活。你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去上班或上学,晚上可能看看电影,读读书,或者和朋友聚会。

你做的每一件有意识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你不是像木偶一样被线牵引着动,也不是像石头滚下山坡那样纯粹受物理定律支配。

你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行动”,是因为你想要达成某个目标

这个目标,本质上是为了改变现状。

你可能感到有点饿(现状不满意),于是你行动起来去找吃的(目标:解除饥饿,达到更满意的状态)。你可能觉得目前的知识不够用(现状不满意),于是你决定去学习一门新技能(目标:提升自己,达到更满意的状态)。甚至看似消极的行为,比如拖延,也可能有其“目的”——比如暂时逃避压力,获得片刻的轻松(尽管长远来看可能不利)。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

人的行动,总是有目的的。

这里的“行动”特指我们有意识地去做的事情,不是指心跳、呼吸这种身体的自动反应。

这个简单的观察,就像一块基石,我们将在上面建造一座理解人类行为规律的大厦。

从“目的”出发,我们发现了什么?

一旦我们接受“行动必有目的”这个前提,一些有趣且重要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它们不是需要复杂的实验去验证的物理定律,而是蕴含在“目的性行动”这个概念本身的逻辑结果。

规律一:我们总是在做选择,选择反映偏好

既然我们行动是为了达成目标,而我们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都是我们用来达成目标的“手段”)总是有限的,我们就面临一个永恒的问题:** **

我们不可能同时做所有想做的事,也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目标。

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行动都包含着选择

你选择现在看这篇文章,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用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比如睡觉、看电视)。

你选择买这件衣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用这笔钱买另一件衣服或者存起来。

选择的存在,直接说明了我们有偏好

你会优先去做你认为更重要更迫切、或者你更喜欢的事情。

你之所以选择A而不是B,是因为在那个当下,你主观上认为达成A的目标比达成B的目标(或者达成A的方式比达成B的方式)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或效用。

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你的偏好顺序。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说,选择揭示偏好。

规律二:我们会“精打细算”——追求效率

既然我们的资源(手段)是有限的,而我们又想尽可能地达成我们的目标(目的),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倾向就是:我们要么试图用最少的资源达成某个既定目标,要么用既定的资源达成尽可能多的、或尽可能重要的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原则,或者说追求效率

它不是商学院教出来的技巧,而是我们有目的行动的内在逻辑。

你想尽快从家到公司(目标),你会下意识地选择最快的路线(节约时间这种资源)。你想买一部手机(目标),在功能相近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那款(节约金钱这种资源)。

你想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复习(资源),你会优先看那些你认为最可能考、或者分数占比最高的部分(最大化资源的效果)。

这种“精打细算”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管理时间、花费金钱,还是投入情感。我们总是在权衡投入与预期产出,力求“划算”。

规律三:价值是“我觉得”,不是“它就是”——主观价值论

我们行动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一个“更满意”的状态。

但什么是“满意”?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判断

同一件东西、同一个目标,对不同的人来说,价值可能天差地别。

一块巧克力,对于饥饿的孩子来说价值连城,对于正在减肥的人来说可能是负担。一本专业的学术书籍,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宝藏,对于对此毫无兴趣的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值。

这意味着,**价值不是客观地附着在物品或服务上的,而是由行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偏好、情境主观赋予的。*这就是*主观价值论

它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只有相对于某个人的某个目标而言的“有用”或“没用”、“值得”或“不值得”。甚至对同一个人来说,价值也是变动的。你极度口渴时的第一杯水,价值远高于你已经喝足后的第五杯水(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理解了价值的主观性,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有五花八门的需求和行为。

规律四:时间有价值,“现在”比“未来”更诱人——时间偏好

我们的行动发生在时间的长河中。

目标总是在未来才能实现,而行动的过程需要花费时间。由于生命有限,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天然地对当下的满足感有一种偏爱。

想象一下,给你两个选择:今天得到100元,或者一年后得到100元(假设没有通货膨胀)。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今天得到。

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时间偏好。我们倾向于更早而非更晚地实现我们的目标、获得满足。

这种普遍的时间偏好解释了很多现象。

比如,为什么借钱需要支付利息?利息就是对贷款人延迟消费(牺牲当下的满足)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人们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储蓄或长期投资?因为这需要克服我们想要“即时满足”的本能。

认识到时间偏好,有助于我们理解储蓄、投资、利率等重要的经济行为。

规律五:我们活在“预期”中,应对“不确定”——预期与不确定性

行动总是指向未来的,但未来是不确定的

我们无法百分之百预知我们行动的后果,也无法完全掌控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

你努力学习,是预期能取得好成绩。你投资股票,是预期它会上涨。你带伞出门,是预期可能会下雨。

我们的决策,依赖于我们对“如果我这样做,很可能会那样”的因果判断和概率猜测。

这意味着,行动总是伴随着风险不确定性

我们的预期可能落空,我们的计划可能失败。这也催生了一种重要的能力: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指创办企业,更广泛地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发现机会、承担风险、进行判断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在做关乎未来的决策时,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企业家的角色。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会犯错,需要不断从错误中学习。

规律六:行动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与调整

既然我们的行动基于预期,而现实结果可能与预期不同,那么行动就成了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

当你第一次尝试做一道菜,严格按照食谱操作(预期),结果味道不理想(现实)。下次你就会根据这次的经验调整调料(修正行动)。当你发现某种学习方法效率不高(现实),你会去尝试新的方法(调整手段)。

成功的行动会强化我们对某些因果关系的信念,失败的行动则促使我们反思:是目标定错了?是手段选错了?还是对环境的判断有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行动、反馈、调整,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积累知识和经验。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学习过程的体现。

规律七:我们的不同,让合作成为可能——交换与社会

还记得价值是主观的吗?这个规律加上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资源、技能不同,就为交换合作打开了大门。

你可能擅长做面包,但不擅长修电脑;我可能擅长修电脑,但做不好面包。你觉得你的面包换我的修电脑服务很值,我也觉得我的服务换你的面包很值。因为我们对各自拥有的东西和对方能提供的东西的主观评价不同,通过自愿交换,我们双方都能得到改善,都达到了一个比交换前更满意的状态。

这种基于自愿互利的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它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分工专业化——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或者说,生产成本最低)的领域,然后通过交换满足其他需求。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财富得以积累,复杂的现代文明才得以建立。社会合作,正是无数个体基于自身目的进行互动和交换而涌现出来的宏伟秩序。

从“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简单得似乎不言自明的前提出发,我们通过逻辑推理,一步步揭示了人类行为中一系列深刻而普遍的规律:

我们必须选择,选择体现偏好;我们力求效率,精打细算;我们赋予价值,价值因人而异;我们看重当下,时间具有成本;我们依据预期行动,应对不确定性;我们从行动中学习,不断调整;我们的差异促成交换,构建社会合作。

这些规律,共同描绘了一幅人类行动的基本逻辑图景。

它们并不预测某个人在某个具体情境下会做什么(因为具体的目的和偏好千差万别),但它们揭示了所有人类行动都必须遵循的形式结构内在逻辑。理解了这些基本规律,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把握个人决策的动机,洞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乃至理解整个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演变。

这正是经济哲学的魅力所在——从最基本的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出发,推导出理解我们自身和我们所处世界的有力框架。

经济学对每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价值是看清世界,知道那些政治行为的后果。因为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也我们所说的经济规律,政治行为只是某一种目的(或宣称的目的),他能否达到他的目的(或宣称的目的),是通过行为规律进行分析得出确定的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