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为什么争论不休

经济学为什么争论不休

刘(隽)

一、立场的分歧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就是,自然科学是对自然本体的客观探究,是发现不是发明,是发现自然的本体属性及其规律,不是发明自然的本体属性及其规律。因此,自然科学秉持科学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这种科学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原则是大学精神,即独立、自由、质疑、批判、包容。

但是社会科学就不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金字塔形的差序结构,古今中外都把这种结构称为阶级和阶层。阶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典籍中,阶级一词出现的频率浩如烟海,英语大词典和维基百科等也都有阶级这个词条。但是马克思主义非要说阶级斗争不可调和,非要主张暴力革命,这就是阶级的偏见。而有些愚蠢的中国人年轻时盲目地跟着正统的宣传鼓噪阶级斗争,现在又盲目地否认阶级的存在,硬说阶级根本就不存在,那是马克思编造的谎言,他们不知道阶级并不是马克思捏造的名词,阶级这个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存在了。为什么关于阶级有这么大的观点的分歧和对立呢?就是因为不同的阶级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分歧,利益必然表达为立场,而关于社会科学的所有立场都必然带有偏见。因此,社会科学不都是实事求是的,政治学的偏见最大,经济学也有偏见。

偏见就是不讲道理,不讲道理就是独断论。经济学与政治学一样有许多独断论。法学也有独断论,比如依据自然法就得出结论:恶法非法。但是有的法哲学和法理学观点却认为恶法亦法。

二、本体论的分歧

本体论是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存在本质的哲学理论。唯物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心论者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物质论是客观主义,精神论是主观主义,两种不同的观点影响到经济学,就出现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和分歧,比如客观价值论与主观价值论的分歧。

三、认识论的分歧

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论(后面将会详述),归结起来分为唯心论的认识论(比如理念论和唯理论)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比如唯名论)。经济学研究有的秉持唯心论,比如奥派就秉持理念论和唯理论,而古典经济学、芝派和凯派就秉持(客观)唯名论。哲学的分歧是根本性的分歧,因此不同的经济学派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四、方法论的分歧

1、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当数学家们对一些数学命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并且有人试图像物理学那样提出数学的终极理论体系时,年轻的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备性定理。他指出现有的数学体系是不完备的,有些命题在现有的数学体系下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要想证明这些问题必须提升数学的体系,在一个更高的体系下,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证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引起了数学和科学界的震撼,科学家们也发现,在现有的科学体系下,许多物理学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他们意识到了从牛顿定律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科学的进步源于科学体系的提升。几何学的演变过程也是这样,非欧几何把欧式几何提升到了三维空间,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这才解决了欧式几何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欧式几何是平面几何,它是一维线性和二维平面的,只有提升到非欧几何,才能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是受到了黎曼几何的启示才创立了相对论。康德发现了二律背反,黑格尔发现了二律背反的普遍性,这被称作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因为二律背反揭示了科学定律都不是绝对真理,使科学家们发现科学永无止境,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打破的,科学就是在否定或超越原来的科学定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进步的。逻辑学家也发现了逻辑学的局限性,认识到如果不把形式逻辑学提升到逻辑哲学如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系统论哲学,那么普遍的悖论和二律背反是无法破解的。

由上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即合理,因为不合理就不会存在。因此不要贸然全盘否定任何经济学理论,因为一种理论形成了流派还经久不息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然而存在即不合理,因为事物总是发展的,存在遵循时间秩序,假如存在绝对合理,那么一切都不会消亡,然而事实上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也就是不再存在。凯恩斯就说过:我们现在这些经济学理论将会过时并被人们忘记。因此不要把任何经济学理论视为绝对真理,那种把一种理论视为绝对的终极真理,并将其宗教化,当做宗教信条去信仰和膜拜的,是无知的表现。

几百年来的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了笛卡尔所创建的还原论方法。但是到了二十世纪

,还原论遇到了瓶颈使得科学研究触到了天花板。系统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应运而生的,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十来个分支,形成了完备的系统论哲学体系。经济学家大部分都不是逻辑学家,更不是逻辑哲学(包括系统论)家,罗素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者凤毛麟角,因此大部分经济学理论都存在着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所揭示的不完备性。因此,经济学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提升系统,在更高层级的逻辑哲学(包括系统论)层面对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是停留在目前这样主要运用一维线性的形式逻辑学进行研究。我在另文论述了资本主义即将终结,现有的经济学即将退场,守着老黄历孤芳自赏是没有前途的。

经济学研究有一条路径是客观主义的,即唯名论的,实践论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

另一条路径是主观主义的,包括超验论与先验论、理念论、唯理论(如奥派自然主义、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至上的方法论)。

前一条路径秉持了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认为存在先于理念,就如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属性,先有殊相后有共相,共相是殊相的抽象。

后一条路径是柏拉图理念论的,认为理念先于存在,本质属性先于存在,先有共相后有殊相,殊相是共相的多样性表达。经济学的两种(唯名论和理念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各有千秋,也都有局限性,都不能简单地互相否定,而是应该用系统论整合理念论和唯名论,创造出(统一场论的)系统经济学。

2、形式逻辑学与逻辑哲学

形式逻辑学是一维线性的思维科学,维度太低,不适于研究四维的复杂经济体系,因此基于形式逻辑学的经济学水平都不高。形式逻辑学与语法学一样,都只保障思维与表达在形式上正确,并不能确保在内容上正确,即不保证是否符合事实,不保障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也不保证符合道德伦理。依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基于形式逻辑学的经济学无法避免普遍的悖论和普遍的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确实都有理,但是却互相对立、矛盾、否定和排斥,就像二小儿辩日。形式逻辑学就是二小儿辩日的水平,不足以揭示市场经济这种复杂巨系统:集合系统、混沌系统、模糊系统、耗散结构系统、自组织系统、他组织系统、超循环系统的系统性规律,这种规律是“涌现”出来的,但是大部分经济学家并不懂得“涌现”理论,他们错把驻波当成了趋势。

3、形式逻辑学固有的缺陷和巨大的局限性

上面已经谈到了形式逻辑学的固有缺陷,它的巨大的局限性在于维度太低。具体地说,罗素指出,归纳推理只是基于大数定律的概率推断,并不表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罗素指出,演绎推理具有三个巨大的局限性。一个是常识性。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是公理,且不说公理并不绝对可靠(比如欧式几何学的五大公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非欧几何中都不成了),并且公理并不是不证自明的,所有的公理就是公认的真理,既然是公认的也就是常识,演绎推理基于常识推论出的结论仍然是常识。因此,演绎推理不适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它的价值只在于提醒人们要尊重常识,它就是提醒人们烧红的铁不要用手去摸,不要违背常识去做蠢事,不要违背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客观规律。演绎推理的第二个局限性是不适于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闭环能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吗?罗素继续说,演绎推理的第三个局限性是难以驾驭。人们试图用三段论层层推进,以此来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罗素说,但是这样的演绎推理就像是倒立的金字塔,大头朝上,从底部的塔尖向上层层递接推论,越往上越复杂,越难以驾驭,期间只要发生一个微小的错误或瑕疵,整个理论大厦顷刻瓦解崩塌。许多经济学理论就是建构这样的理论大厦,其真理性令人存疑,比如有些奥派理论,让人们觉得是空中楼阁照相馆。

4、逻辑哲学——系统论分析哲学

复杂巨系统

复杂混沌系统

复杂超循环系统

复杂耗散结构系统

复杂自组织系统

……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合

系统的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总体的功能属性不是其子系统、子子系统和基本“粒子”的简单相加

“涌现”——复杂巨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机制

“涌现”能表达为数学函数吗?

厂商理论

生产函数

成本函数

利润函数

价格函数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函数

边际利润

运筹学

盈亏平衡点暨量本利分析

竞争与均衡价格

竞争与价格的离散分布

竞争与价格的正态分布

——我罗列上述这些劳什子想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可靠吗?

第二个问题,经济学果真排斥数学计算吗?

5、逻辑哲学——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认为语言即世界,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经济学的许多争论都是无效的争论,因为鸡同鸭讲。比如价值和效用就是多义词,一个词却分解为不同的概念。当经济学的争论涉及到价值时,争论各方对价值的理解和定义是不同的,甚至有人对价值的哲学定义和经济学定义不甚了了,却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就是鸡同鸭讲,完全是无效的争论。人们对效用的理解也是如此,许多人把效用与价值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名词表达,这真是糊涂透顶了,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其内涵完全不同,把二者混为一谈还争论个啥子呢?完全是无效交流。这是一种语言腐败。

6、经济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术,术之下者谓之器。道者理也,术者法也,器者用也。

经济学可以进行理念论的研究,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经济学。也可以在术的层面即现象的层面探究其规律,这就是实证研究。也可以在器的层面即应用层面研究。那么就要首先确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究竟属于哪个层面。比如价值论。价值论研究的对象是商品的价值。价值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确定交换的比例。那么,首先就要把效用、产品、商品、交换、价值这几个基本概念搞清楚。效用是使用价值的同义词,指的是物品的有用性,没用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产品是劳动的产物,自然物品如阳光和空气未经劳动加工就不是产品,这些自然物就都没有(交换)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自产自用的物品不属于商品,因此也没有(交换)价值。因此就定义了商品的概念: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效用)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呢?商品的价值就是不同商品的交换比例。价值一词强调商品的价值构成,交换价值这个偏正短语强调交换的比例,而价格就是用货币尺度计量的具体的交换比例。而价值论集中探讨的就是价值的来源与构成。客观价值论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出发,先后出现了劳动价值论、(土地、资本、劳动三)要素价值论、(把一切物质投入都换算为成本费用的)全要素价值论——至此,客观价值的理论体系就成熟完善了。一些人用主观价值论否定客观价值论是十分荒唐的。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从哲学层面说,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也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价值论没有错误,它只是存在局限性,即它忽略了价值构成的其他要素,作为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并不能否定劳动作为价值创造的基础性作用。土地、资本、劳动及其他间接转移到商品中的费用全部都是商品价值的客观来源和构成,这是不能否定的客观事实。

但是价格的最终形成除了上述客观要素,还受到人们主观感受的影响,这些主观感受的对象包括效用的大小、稀缺性、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理性或随机的选择性,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影响了最终价格的确定和价格的波动。也就是说,主观价值论也是有道理的,市场营销学的消费者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各种促销策略和方法(比如有一千多种营业推广即零售商推销的方法)就是对主观价值论的应用。但是奇怪的是,没看见哪个论述客观价值论的人否定主观价值论,却看到主张主观价值论的人有许多喋喋不休地否定客观价值论,这是罔顾事实。我觉得他们就是想把奥派捧上神坛。一神教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伪奥派或土奥成了经济学的一神教。

我认为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都挺好的,但是都有局限性,它们不是对立的理论,而是互补的理论,通过互补建立起系统价值论才是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不要兄弟打架。

经济学确实可以也有必要在形而上学层面探讨,比如看不见的手、自发秩序、扩展秩序、建构秩序都属于形而上的理论。但是价值论要解决的是价格问题,是商品交换比例的确定,这纯属于实务问题,应该采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世俗的方法,不应该在形而上学和玄学的层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