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会造成货币不够用?别扯了!

图片

货币和其他的财货有一点不一样,按照奥派经济学的说法,它是未来可用的现时财货。也就是说,它放到未来可以拿出来立即使用,它有这种方便可靠性,所以货币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不确定性。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也即以物易物的时代,你想用两只羊去换一筐鱼,你必须找到那个需要你羊的卖鱼的人。这样交换就是很困难的,货币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每个人都心仪这样一种更加适销的商品,这个商品慢慢地就成了货币,它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我们知道了货币是源于商品的,就会明白每一件商品或者说财货,它进入个人的选择之中,都会符合一条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即便一个守财奴,他也不可能无限的吸纳或者无限的持有现金,他总是要投资到其它资产当中去的。你看,现在的首富,他是持有很多现金吗?不是的。所以你担心现金持有会导致货币不够用完全是多余的,人们肯定要配置其它的资产。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制度越稳定,人们的预期也就越稳定,那么不确定性就会减少,人们持有的现金就会很少,就是未来没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嘛。如果不确定性增加,制度变动比较大,那么未来现时可用的货币,拿来能直接消费的,它就会多持有一些。所以说现金持有量是波动的,它取决于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是不是给予人们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

货币的作用无非就是投资、储蓄、消费、现金持有,也就这些东西嘛。你说的这个不够用,只可能是所有的人都持有货币而不消费,这又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时间偏好永远是正的,大家明白吧?

也就是说,同质的财货,人们总是看今天的要比明天的价值高一些,就像你要借我的钱,肯定要有利息,这个就是纯粹时间偏好。所以你不能假想一种情况——未来货币可能要升值,我就持有货币,就不消费。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搞的话,那么货币就没有了,市场就没有货币了,这是不可能的,对吧?人们总是倾向于当下获得,同质的产品,当下获得的要比未来获得的,它的价值要高一些。

所以,我们从经济学的三个概念,也就是不确定性、边际效用递减,还有一个是时间偏好为正,都否定了现金持有会造成货币不够用。要知道货币只是一个交易媒介,媒介在货与货当中只是一个比率,并不存在够用或不够用的问题。你想,比特币才有多少?它的数量是有一个上限的,而现在一个比特币值多少钱?你再想那些超发货币的国家,你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搞吗?超发造成货币面额巨大,后面的零太多了,结果你要拿几个亿去买一把面条儿。利维坦没有办法,只能把后面的零抹去,但通胀策略不改变的话,这种方法也是没有作用的。

为什么全球的政府,都抛弃了金本位而改用了法币呢?因为法币的生产是没有成本的,以前是开动印钞机,现在连印钞机都不用开,银行里拨几个数字就可以了。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它造成的超发数量,是部分准备金额度的一个倒数,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法币各种超发的渠道,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本,但是金本位是有成本的,或者说金币本位,直接是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市场是有流通的金币或银币的,当然金银之间不能用官方的固定汇率定价,要根据市场的波动,让人们自由兑换。也就是说,金本位是受限的,为什么受限?因为黄金的开发是有成本的。

认为经济发展会造成货币不够用,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过去比特币刚出来的时候,多少个比特币才买了一杯咖啡,当时你会觉得一个人拥有几个比特币,是很厉害很富有的人吗?而现在,如果你有十几个比特币,又是什么身价呢?所以它的价值,和其数量是没有关系的。

货币的面额是无所谓的,还是要看它的购买力,因为你持有货币最终是为了消费,为了购买商品嘛~对吧?如果你拥有很多的货币,钞票比较多,面额比较大,但那只是一串数字。如果市场上缺少商品,你几十亿元也只能买一卷手纸,你还得抢!

为什么大家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呢?是因为所有的政府都是法币体系,法币之所以产生,就是政府为了超发,选了这样一个好用的工具。一边超发货币,一边还要搞市场经济,就会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呢?你手里的钱可能越来越多,但其购买力也没有非常明显地下降,物价没有明显地暴涨,因为超发的同时还在搞活经济、开放市场,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

如果你是一个实证主义者,那么你就会说,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你看他超发货币,货币量够用,又能刺激经济、刺激消费,然后经济发展的很好。大部分人或者凯恩斯主义者,都抱有这样一种想法,但奥派不是这样认为的,它是反事实推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通胀,没有超发货币的话,持续地经济增长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它会出现通缩,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在上升,或者说你拿到手的名义工资,以前是1000,现在可能是500了。但是你这500块钱的购买力,可能是过去2000块钱都不具备的,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增加了。但是,全世界都在超发,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出现,大家又不进行反事实推理,就很难理解奥派在货币方面,为什么总是坚持已经崩溃的金本位。

在货币方面,有人持有一种数量论,认为货币超发的数量,会平铺到市场当中,物价会普遍的上涨,正好符合货币超发的份额。实际上他犯了一个错误,即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其实货币是非中性的。这也是研究通胀的危害,即货币是怎样在市场当中铺开的,或者说坎蒂隆效应是怎么来的,最重要的一个思考题。

政府在经济层面,即宏观调控的手段,最好用的都是针对货币的。例如降息与降准,降息相当于降价,降低货币的价格,降准实际上就是放水,就是利用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向市场释放宽松的信贷,凭空造出更多的货币。

所以,不要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说的,什么我们实际上是处在通缩之中的。有时候,银行实行一些紧缩政策,它不是真正的通缩,只要看一下广义货币,即M2,大趋势一直是处在通胀之中的。不用怀疑,只要是法币,通缩几乎就是不可能出现的,通胀永远是大背景,因为法币这个东西,就是为通胀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