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从来不需要“弹性”货币

你可能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一个经济体要增长,它的货币供应量也必须跟着增长,就像长身体的孩子需要更多饭量一样。如果钱的数量跟不上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经济就会“消化不良”。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它也是百年前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诞生的核心理由。当时,美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量严格受限于黄金的开采量。黄金的开采缓慢又昂贵,这就导致货币供应缺乏“弹性”。于是,主流观点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灵活的系统,在必要时能快速、低成本地增加货币供应。

这个理念被庄严地写进了《联邦储备法案》的第一句话:“本法案旨在……提供一种有弹性的货币。” 随后,美国国会更是将这一思想定为美联储的核心使命:维持货币和信贷的长期增长,使其与经济增长的潜力相称,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温和的长期利率。

可以说,“弹性货币”就是美联储的“初心”。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弹性”到底是谁的渴望?

如果我们去翻阅历史,会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当年呼吁建立中央银行、提供“弹性货币”的,并非广大的民众,反而是那些最有权势的银行家和商业精英。

历史学家穆雷·罗斯巴德在他的著作《美国货币与银行史》中揭示,所谓的“货币缺乏弹性”,其实是华尔街巨头们的一套精心包装的宣传说辞。

在他们口中,“缺乏弹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金本位制度管得太严,让他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扩张信贷、发放贷款来赚取更多利润,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要的“弹性”,是一种可以让他们“无中生有”创造更多信贷的权力,一种通货膨胀的权力。

当时,美国的金融界由两大巨头主导:一个是老牌的摩根财团,另一个是新兴的洛克菲勒财团。这两大集团在生意场上斗得你死我活,但在推动建立一个中央银行这件事上,他们的利益却惊人地一致。

为什么?因为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银行的放贷行为本身就充满了风险。它们希望有一个“最终贷款人”,在自己因为过度放贷而陷入危机时,能出手相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它们还希望有一个“总指挥”,来协调所有银行一起扩张信贷,大家有钱一起赚。

本质上,这些金融巨头们想要的“弹性货币”,是一个能将他们不负责任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巧妙地转嫁给全体纳税人的系统。

经济增长,钱就必须变多吗?

这自然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一个不断增长的经济体,真的需要不断增发的货币吗?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并不需要。

钱的本质是交换媒介。它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个只有100个苹果和100枚金币的小岛。此时,1个苹果的价格是1枚金币。第二年,岛民们技术进步,生产出了200个苹果,但金币数量依然是100枚。结果会怎样?很简单,每个苹果的价格会降到0.5枚金币。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实实在在地增长了(苹果变多了),但货币数量并未增加。发生变化的,是货币的购买力——每一枚金币现在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了。物价下跌,恰恰是生产力提高、社会财富增加的直接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增长的“缓慢和昂贵”,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而非缺点。

  • 它限制了通货膨胀:

    因为无法随意印钞,物价就能保持长期稳定。

  • 它约束了银行:

    银行不敢毫无节制地放贷,因为没有“央妈”会来兜底。

  • 它约束了政府:

    政府无法通过印钞来弥补财政赤字,只能量入为出,审慎理财。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之所以推崇金本位,并非出于对黄金这种金属有什么特殊的迷恋。正如经济学大师米塞斯所说:“黄金被用作货币只是一个历史事实,它绝非完美。” 他们真正看重的是,金本位制度将货币的发行权从政客和利益集团手中夺走,交还给了市场,从而为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

我们为何如此害怕“通货紧缩”?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立刻提出一个担忧:如果货币不增加,经济在增长,物价就会持续下跌。这不就是“通货紧缩”吗?教科书上说,通缩是经济杀手!

这种对通缩的非理性恐惧,在经济学界十分普遍。担忧主要来自两点:

  1. 历史经验:

    经济大萧条时期,通常伴随着严重的通货紧缩。

  2. 债务压力:

    如果物价下跌,意味着货币越来越值钱。对于欠债的人来说,他们未来要偿还的债务,其实际价值变高了,还债压力会越来越大。

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但往往混淆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通缩。

由生产力提升、商品变多而导致的物价温和下跌,是“好的通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就像今天我们买到的电脑和手机,性能越来越强,价格却越来越亲民。而由信贷崩溃、需求锐减导致的物价暴跌,才是“坏的通缩”,那才是经济危机的表现。

将两者混为一谈,就像因为害怕“坠机”而拒绝乘坐“飞机”一样,因噎废食。

结语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所谓“弹性货币”的需求,最初源于银行业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他们希望有一个系统来为自己的冒险行为买单。然而,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并不必然需要一个不断膨胀的货币供应。当我们的生产力越来越高,能创造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时,让物价自然回落,让每个人手中的钱更值钱,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或许,金本位制最大的“缺陷”——它的“缺乏弹性”——恰恰是它对政府和银行最有效的约束,也是它对普通人财富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