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能赢?用奥派经济学告诉你答案

我们常听说,红军为什么能赢,是因为纪律严明、群众基础好、路线正确。但很少有人从“经济政策”这个角度去看。其实我越研究越发现,红军在井冈山和瑞金时期的很多做法,和奥派的理念高度契合。

说白了,红军在当时那个烂摊子里,搞了一套非常“自由市场”的玩法,反而救活了经济、争取了人心、壮大了队伍。

第一条:把地分给农民,让他们为自己干活

你让一个人给地主打工,他一天干四个小时都嫌累;但你告诉他这块地是你自己的,种得多你吃得多,他就愿意一天干十个小时。红军懂这一点。

所以他们在苏区最早的改革就是“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的田收来分给农民,写明是私有财产,不是国家公有,也可以自由交易。就这点,在今天都值得很多人反思。

这种方式,其实是在恢复被地主强占的私有产权。农民变成了自耕农,不用再给人交租、打工、看脸色,自然愿意死心塌地支持红军。

第二条:轻税制,穷人基本不用交税

红军的税收政策,说白了就是“有钱的交点,没钱的不收”。农民年产不到400斤粮食的,免税;商人资本200元以下的,免税;就算要交税的,也很低,2%-6%。

对比白区那边,苛捐杂税一大堆,农村到处逃荒、打劫、抗税。而苏区这边,大家反而争着种地、做买卖。

这就对了嘛。一个政府如果懂得先让人民活下去、富起来,再收点税,不但更持久,还更受欢迎。

第三条:市场放开,不搞“你不准干这个那个”

很多人误解红军是搞计划经济的,其实不然。苏区允许自由开店、摆摊、做买卖,甚至允许和国统区偷偷做点边境贸易(不涉敌就行)。

而且他们还鼓励搞合作社,但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组的,不是强迫组织。换句话说,政府没有把手伸得太长,而是允许群众自己组织经济活动。

这种“自发秩序”正是奥派强调的东西:市场自己有逻辑,别老想着政府去管一切。

第四条:货币靠谱,通货硬,人人愿意用

红军打土豪得来的银元,不是自己花了,而是统一刻上“工”字章,变成“工”字银元流通,作为自己的货币系统。后来还购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用来作为完全准备金,通过国家银行发行苏维埃纸币。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金本位”?货币有背书、有信用,流通才稳。

那时候国民党天天印钱,通货膨胀一塌糊涂,苏区这边反而货币坚挺、交易活跃。经济信心就这么慢慢建立起来了。

第五条:征粮也讲道理,先留够你家的口粮

红军不是强征粮食,而是“按户算账”:你家有多少人,要留多少口粮、种子、生活必需,然后剩下的才征一点,而且根据家庭情况来定。

有些地方甚至不叫“征粮”,而叫“拥军粮”,意思是“你自愿支援红军”。

这个心理差别可大了,前者是抢你,后者是你愿意给。这种细致入微的政策执行,其实胜过多少高喊口号。

第六条:农村经济搞合作,大家互助共赢

红军推“互助社”“合作社”,不是那种“你必须参加”,而是你有困难就来,我们帮你。没牛、没犁、没种子的,就几家搭伙干活、借东西、借钱。

你说这不就是乡村版的“信用联合体”?纯民间发起,效率高、成本低,互相信得过。

小结:红军赢的不是理论,是让农民吃饱饭的本事

我越看越觉得,当年的红军不是靠什么“主义”赢的,而是靠真正懂得基层老百姓要什么:

  • 给他们地种,
  • 减轻他们负担,
  • 让他们做点买卖能挣到钱,
  • 给他们一个能信的货币,
  • 不乱管,让他们自由干活。

这和奥派说的“私有产权、低税收、自由市场、稳健货币、有限政府”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不要小看历史。有时候成功不是因为喊得响,而是做得对。红军在那个时代做了“对的经济政策”,所以赢了民心,也赢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