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昔阿利司批判——为何对产权的干预是一切贫困与不公的根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中凡提及“国家”一词均以“利维坦”代替,“社会主义”一词,均以“索昔阿利司”代替。1878年,《西洋杂志》首次将“socialism”音译为“索昔阿利司”,读者在阅读时可在脑中直接进行替换。
我私下认为,霍普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自由意志主义思想家,大概率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是门格尔、米塞斯和罗斯巴德一脉相承的奥派当代掌门人。
正如霍普的导师罗斯巴德教授所言,在超越休谟“实然”与“应然”难题的基础上,霍普为自由意志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根基,自由主义成为一门科学,而非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
尤其是他对民主的祛魅,令人振聋发聩。他的每篇文章、每本著作,都至关重要。阅读可二老师翻译的霍普著作《民主:失败的上帝》一书,我被那种颠覆感深深震撼,而在此之前,我迷信民主。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而学界对此给出的答案,都无法使我彻底解惑,直到读到霍普的作品,才使我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霍普的作品,在中文奥派学习者中间,划下一道深深的鸿沟。一边认为霍普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自由意志主义思想家;而另一边,则认为霍普是对奥派传统的背叛。基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同志反目,老友割席。
我私下以为,相较于米塞斯的伟大篇章《社会主义》,《资社理论》亦不遑多让,而在夯实私有财产理论的基础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米塞斯。
**本论著系统探讨政治理论,深入研究索昔阿利司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道德基础。**在跨学科视域中,它将解析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如何构建社会制度框架以促进财富增长、消除贫困,以及如何设计社会运行机制以推动公正的社会秩序之形成。
但是,在讨论社会政治问题时,我将始终采用上述术语更狭义且更通用的含义进行论述和阐释。事实上,本论著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提出并阐释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及论证工具。
这些工具对于分析评估任何一种社会或政治制度、理解肯定任何社会变革进程、解释说明不同社会结构间的异同之处,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本论著的结尾,我们将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借助经济或道德的理论工具,方能梳理一系列零散孤立的社会现实或观点(否则它们只会呈现为混乱而极其复杂的现象),从而构建一个正确且连贯的经济与道德体系。
这种理论本身并非源于经验,**而是始于逻辑上无可辩驳的陈述(它截然不同于武断的公设[postulated axiom]),**并通过纯粹演绎的方式(有时亦会引入明确的经验或可被经验检验的假设),最终得出逻辑严密、无需经验验证的结论。
我期望证明,缺失这样的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至多产生一些关于因果关联或价值优劣的武断之见——这些观点的对立面完全可以像初始立场一样被轻易辩护,意味着它们根本无法在严格意义上获得任何确证!
**具体来说,我将提出一种关于财产和产权的理论。**我将证明,索昔阿利司——它并非马牌主义在19世纪的发明,而是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必须从概念上理解为对私有财产及私有财产主张的制度化干预或侵犯。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则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它建立在对私有财产,以及私产所有者之间互不侵犯的契约交换的明确承认之上。
隐含在我上述观点中的,以及在本论著过程中会越发明晰的,是这样一种信念:索昔阿利司和资本主义必定存在不同类型与不同程度之分,即对私有产权的尊重或忽视程度各异。社会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索昔阿利司或资本主义。
事实上,所有现存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索昔阿利司性质。(甚至如美国这般明显比其他社会更具资本主义特征的利维坦,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索昔阿利司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正日益索昔阿利司化,而且这一点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本文旨在证明,特定利维坦的索昔阿利司程度——表现为对产权干涉的程度——能够解释其整体财富水平。索昔阿利司程度越高,对财富创造与积累的阻碍越大,利维坦就越贫穷。
美国整体比西欧富裕,西德远超东德,瑞士领先于奥地利,皆因其索昔阿利司程度较低。同理,这也解释了19世纪最富有的英国为何沦落为欠发达利维坦。
但这里关注的将不仅是整体财富影响,也不限于经济层面。首先,我们选取若干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索昔阿利司类型利维坦(尽管它们通常不以此命名,而是采用更具吸引力的称谓) 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在于阐明:任何地域、任何规模的干预,无论涉及何种领域或采取何种方式,都必然对社会结构造成特定的破坏性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被理论素养不足的浅层观察者忽视——**他们常被干预行为表面上的"积极"效果所迷惑,从而丧失洞察深层影响的能力。**然而,这些负面效应将持续存在,并随时间推移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引发比原始问题更为严重的连锁反应。
因此,诸如"廉价食品"“低租金"“免费福利"等索昔阿利司政策,绝非悬浮于现实之外的单纯利好。它们必然伴随着代价:食品供应萎缩与质量下降、住房短缺与贫民窟蔓延、排队长龙与腐败滋生、资本形成受阻或加速消耗、生活水平持续走低。
即便是东德相较西德更显著的团结精神,以及其对家庭亲友关系的重视(常被作为"积极面"提及),亦非孤立存在的现象。
这种社会情感恰恰是短缺经济催生的产物——当制度性匮乏成为常态,当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境遇的通道被堵塞,人们便不得不依赖"私人"关系完成基本生活事务(例如在他国只需电话预约的房屋维修)。
当"公共"生活处于"社会"全方位监控之下时,维系私人纽带便成为必然选择。
本文将深入剖析各类政策手段带来的特殊破坏性影响,具体包括:
(1)通过传统马牌主义政策实施生产资料索昔阿利司化和索昔阿利司化(即剥夺私人所有者生产资料);
(2)推行修正主义及社民主义以收入平均化为目标的再分配政策;
(3)采取保守主义政策企图借经济条例、行为规范与价格管制维持现状;
(4)实施以技术专家治国论为导向、实用主义的零敲碎打式社会与经济工程干预。
我将依次分析这些策略类型,它们截然不同且互斥。每种政策都存在不同的实施程度与方式,不同政策方案亦可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
事实上,每个社会都是这些因素的混合体,因为社会由多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成,这些力量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强度与影响力。
单独分析它们的原因(除却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无法同时探讨所有问题)在于,它们构成了与明显可区分的社会团体、运动、政党等相关的政策方案,且每种方案都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总体财富。
**索昔阿利司绝不能仅从经济角度加以剖析。**诚然,索昔阿利司,特别是其马牌主义或所谓的“科学索昔阿利司”,始终宣称在组织社会方面具有经济上的优越性,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所谓“生产无政府状态”。
即便事实证明情况与其宣称截然相反——索昔阿利司带来的是贫困而非财富——索昔阿利司理论本身也从未因此失去影响力。当然,人们一旦认清这一点,便不会被索昔阿利司所吸引。
然而,无论其经济表现如何,只要它标榜自身代表更高的道德、更公正的原则,以及更优越的伦理基础,便会引发无穷无尽的争论。
然而,本书旨在通过对不同索昔阿利司版本中隐含财产理论的深入剖析清晰地阐明,没有什么比这更背离真理了。
我们将证明,索昔阿利司所隐含的财产理论甚至无法通过人类行动准则所必需的首要决定性检验——即宣称其在伦理上正当与否的必要条件(即便非充分条件)。
这一检验体现于所谓的黄金法则或康德的绝对律令中:公正要求规则必须普遍适用于每一个人。
该规则不能为不同群体(如红发者与其他发色者,或女性与男性)设定差异化的权利或义务,因为此类特殊规则本质上不可能——更遑论在原则上——被所有人接纳为公平准则。
然而,所有索昔阿利司实践形式恰恰建立在类似“我可攻击你,而你不可反击”的特殊规则之上,这一点将在论述中逐渐明晰。索昔阿利司不仅在经济学层面,更在伦理维度上是一种谬误的社会组织制度。
相反,资本主义——这种完全基于承认私有财产及财产所有者间契约关系的社会制度,尽管在公众舆论中声誉欠佳——却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我们将证明,资本主义隐含的财产理论不仅通过了“普适性”的首要检验,更成为任何论证正当性的逻辑前提(die Bedingung der Moeglichkeit,即可能性条件):任何主张(尤其是宣称某些规范具备公平性)都必须——或至少隐含地——以资本主义财产规范的有效性为前提。
因此,否认其作为普遍可接受规则的效力转而支持索昔阿利司,这种论调实属自相矛盾。
私人财产伦理及其伦理正当性的重建引发了对索昔阿利司的重新评估。
事实表明,对利维坦制度的重新认识揭示了其存在基础——强制税收与强制成员身份(即公民身份),而这正与索昔阿利司财产观相契合。
若缺乏坚实的经济或道德依据来证明其存在价值,索昔阿利司与利维坦制度便可能沦为、并被解释为纯粹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于这些思考的引导,讨论最终回归经济学范畴。
最后几章聚焦于一项建设性任务:阐释纯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运作机制,将其视为伦理与经济层面索昔阿利司的必要替代方案。
具体而言,这些章节致力于分析基于私有财产伦理的社会制度如何应对垄断与所谓“公共品”的生产问题,尤其是涉及安防的领域,即警察与司法服务的供给。
有观点认为,与经济学文献中关于垄断和公共品的诸多论述相反,这两类问题或根本不存在,或即便存在,也不足以证明纯粹市场体系存在任何经济缺陷。
相反,资本主义秩序总是毫无例外且必然以最高效的方式,满足自愿消费者的最迫切需求,包括警察与司法服务领域。**随着这项建设性任务的完成,争论将圆满收束,同时彻底摧毁索昔阿利司在伦理与经济层面的智识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