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统计数据”才是经济灾难的元凶

图片

刚刚看到一则旧闻,说特朗普当年大张旗鼓地解雇了那个劳工统计局的专员,并宣称她“伪造数据”。

结果,整个华盛顿的官僚和媒体都炸了锅。

他们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痛斥这是“香蕉共和国的行径”,是“破坏政府公信力”的暴政。

他们声嘶力竭地叫嚷着,统计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必须是“无党派”的,必须是“专业的”。

呵呵

这一派胡言,简直就是笑话。

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所有这些关于“准确数据”和“无党派专家”的呼喊,不过是国家这头利维坦巨兽在维护自己最核心的武器而已。

当通胀高企时,他们玩弄“基数效应”的魔术,大肆渲染同比增幅的“见顶回落”,却对你身边物价绝对水平仍在暴涨的事实避而不谈。

他们定义的“失业率”巧妙地将因绝望而放弃找工作的人排除在外,而那部分更真实的失业人口(U6)数字,通常比他们大肆宣传的官方数字(U3)要高出整整一倍!

这种选择性的“真相”,就是他们所谓的“专业”和“无党派”!

劳工统计局也好,其他任何政府统计机构也罢,它们的根本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呈现真相”。

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制造真相”。

它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全面干预,提供一个“科学”的、看似无法反驳的借口。

它们的本质,是利维坦的眼睛和耳朵。

斩断它们,或者至少让它们失明失聪,才是个人重获自由的第一步。

图片干预主义的炮弹图片

我们把话说得更透彻一些。

所谓“政府统计数据”,它的起源,绝不是为了什么纯粹的知识探索。

它的诞生,与中央计划和国家干预主义的膨胀,如影随形。

罗斯巴德,早就戳穿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这些海量的数据,政府的许多干预政策,根本就无从谈起,甚至会显得荒谬绝伦。

想一想,逻辑十分简单:

如果没有“失业率”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政府怎么可能去“解决失业问题”?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率”这个精心计算的数字,政府怎么可能去“稳定物价”?

如果没有“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大饼,政府怎么可能去“刺激经济增长”?

所有这些宏大的、听起来无比正当的“国家任务”,都必须建立在一套复杂的、由政府自己生产出来的“事实”之上。

而这些“事实”本身就可以被随意捏造:

2013年,美国的官僚们仅仅通过一纸公文,将研发支出从“成本”重新定义为“投资”,就瞬间让美国的GDP膨胀了3%!

这数字游戏,就是他们所有宏大叙事的基石。

统计数据,就是这些“事实”的砖瓦。

没有了这些砖瓦,那些干预主义的空中楼阁,就根本盖不起来。

更何况,这些砖瓦本身质量堪忧。

美联储和经济分析局定期、并且总是大幅地“修正”他们之前发布的关键数据。

今天告诉你的强劲就业数据,可能在几个月后被悄然下调。

当他们永远拥有“事后修正”的最终解释权时,你基于初值做出的任何判断,都成了可笑的牺牲品。

那些进步时代的狂热分子们,早就心知肚明这一点。

他们渴望一个由“专家”来管理一切的社会,一个由顶层设计师来规划所有人类行动的经济。

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动政府收集和系统化各种统计数据,目的非常明确:

不是为了“理解经济”,而是为了“规划经济”。

所以,我们必须直面一个冰冷的事实:

政府统计机构的存在,就是为了方便政府干预个人的生活。

它存在的每一天,都在为国家夺走个人选择的自由,提供最有力的炮弹。

它的每一个数字,都可能是个人财富被稀释、行动被束缚、自由被剥夺的序曲。

图片数据编织的铁网图片

我们先讲一个古代的故事。

古老的罗马帝国,为什么要搞“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

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服务民众吗?

呵呵

他们是为了更高效地征兵,更精确地收税,更彻底地控制帝国境内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

每一个关于财产、人口的数字,都立刻转化成了国家向公民索取资源的凭证。

当罗马的官僚们掌握了这些数据时,他们就能知道每个公民拥有多少田地,能够征召多少男人去前线送死,能够榨取多少金银。

这些数据,就是维持罗马这台战争和压榨机器运转的燃料。

数据越详细,国家的力量就越强大,而个人的抵抗能力就越弱。

再把目光转向二十世纪最宏大也最失败的中央计划实验——苏联。

苏联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就是数据崇拜的终极产物。

他们试图通过收集海量的统计数据——全国有多少螺丝钉,需要生产多少拖拉机——来彻底取代市场,用命令来管理整个庞大的经济。

结果呢?

造就出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工厂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吨位指标,拼命生产无人需要的笨重钢板,而拒绝生产轻薄高质的钢材。

这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经济的结构性畸形。

无论他们收集了多少数据,无论他们的计划多么详尽,他们所谓的“统计数据”,最终都成了欺上瞒下、掩盖真相的数字游戏。

这并非孤例,看看现代的阿根廷,其政府因系统性操纵通胀数据长达十年,最终在2007年遭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公开训斥!

工厂为了完成指标,生产出无数无人需要的劣质品。

农民为了上交粮食,不得不饿着肚子。

这个数据驱动的计划经济,最终不是走向了繁荣,而是走向了彻底的停滞和崩溃。

它的失败,用最惨烈的事实证明了:

在一个复杂的经济体中,中央计划者根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

数据越多,对现实的扭曲就越严重。

图片“无知”的幸运图片

那么,没有政府统计数据,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吗?

经济就无法发展吗?

这当然是又一个弥天大谎。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历史的截面:十八世纪的英国,那个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时代。

那个时候的英国政府,哪有什么庞大的劳工统计局?

哪有什么精确的GDP数据?

它的统计机构,相比于今天,简直原始得可怜。

然而,正是那个时代,英国的经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无数的发明家在车间里摸索,无数的企业家在市场上搏杀。

他们根本不需要政府来告诉他们市场需要什么。

他们依靠的是分散的、自发的市场信号——价格、利润、亏损。

这些信号,比任何政府发布的“官方数据”都更及时、更准确、更真实。

这个伟大的时代,恰恰是在一个政府的统计触角还远未深入经济肌理的时代发生的。

这本身就足以证明,政府统计数据,根本不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说:

政府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恰恰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天然限制。

看看中国古代,每当王朝末期中央控制力减弱,地方豪强便会大量隐匿人口和土地以逃避税赋。

这种官方的“数据缺失”,在客观上反而成了民间休养生息、抵抗过度压榨的非正式手段。

让我们再看看中世纪的欧洲。

在那时,国王的权力是高度分散的。

他没有一个官僚体系,更没有一个能够精确统计全国人口、财富的机构。

他甚至连全国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农庄都搞不清楚。

这种“无知”,恰恰限制了他剥削臣民的能力。

他不能轻易征税,因为他不知道谁有多少财产,更无法有效征收。

他也不能轻易征兵,因为他不知道谁有多少壮丁,更无法有效动员。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反直觉,但在一个没有现代统计工具的时代,政府的“盲目”,恰恰是人民的“幸运”。

图片戳穿谎言图片

所以,回到今天的美国劳工统计局。

它发布的“就业数据”,听起来是多么的无害和专业。

但这些数据,真的只是为了让你了解经济现状吗?

当然不是。

它首先是为了给政府提供一个“问题”——比如“失业率过高”——然后政府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介入,去“解决”这个被它自己的数据定义出来的问题。

当政府声称要“解决失业问题”时,它会怎么做?

它会印钞,会刺激经济,会搞各种补贴。

所有这些干预,都会扭曲市场,制造出新的资源错配,最终导致更大的灾难。

这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甚至连那些关于“通货膨胀率”的官方数据,也充满了欺骗性。

他们会定期、隐蔽地调整CPI的构成权重。

当住房成本疯狂飙升时,他们就技术性地调低其权重,从而“计算”出一个更温和的数字来麻痹你。

对比几十年前的算法,今天的官方通胀率被系统性低估了!

当美联储疯狂印钞,稀释你手中的每一分钱时,政府的统计机构会用一套复杂的算法,把这个“通胀率”变得看起来很温和。

他们会调整计算方法,排除某些上涨过快的商品,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掩盖真相。

他们甚至会发明出“核心CPI”这种荒谬的概念,告诉你“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不算核心通胀”,试图让你相信,你吃饭、加油、取暖的开销暴涨,与“基础通胀”无关——这是何等无耻的谎言!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对政府通过印钞进行的那场大规模财富转移,保持麻木不仁。

这是国家最完美的抢劫工具,因为受害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抢劫。

因此,对政府统计机构的任何攻击,都必须被视为一场思想战役中的关键一枪。

当有人试图破坏这些机构的“公信力”,试图让它们的数字变得“不准确”时,他实际上是在削弱国家干预你生活的能力。

我们必须明白:

这些机构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你提供信息。

这些机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国家提供控制你的工具。

切断政府的这些“眼睛和耳朵”,摧毁那些看似“关键”的知识准则,政府干预的整个威胁,就会几乎完全消除。

这是遏制政府权力,解放个体自由,最彻底、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思想之战。

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向公众揭露一个赤裸裸的真相:

你我被告知的那些“经济数据”,是谎言的温床,是奴役的工具,是国家用来控制我们生活最隐蔽也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