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意义成为有些国家统治策略的核心工具

为什么“让人人吃饱”在某些人眼里不是政绩,而是威胁?


一、写在前面:两个常识被彻底掀翻

我们从小被教育:“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

图片

这两句话,构成了现代治理的底层逻辑——只要百姓吃上饭,社会就稳;只要经济在增长,政权就有合法性。无论是古代“天命观”下的“饥荒=失德”,还是现代发展经济学中的“粮食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 → 动荡概率↓”,都在反复验证一个朴素真理:吃饱,是政治稳定的起点。

然而,有一个存在,像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了这套逻辑的裂痕。它不是战乱中的叙利亚,也不是被贫穷的老挝,而是——朝鲜。

图片

在这里,“让人吃饱”是宣传的口号,但也仅仅是口号。它不是政权的目标,它不仅不是政绩,反而被视为一种风险。 在这里,长期的、制度化的饥饿,不是治理失败的产物,而是统治策略的核心工具

这不是偶然,不是失误,更不是天灾。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工程:用饥饿筑起高墙,用粮食分配制造忠诚,用“半饱”压制思想,用“匮乏”换取控制。

本文将从六个维度,层层拆解这个反常识的现实: 为什么“吃饱”会成为政权的威胁? 为什么核武与制裁反而成了统治的帮手? 为什么“先军政治”本质是饥饿的再分配? 为什么国际社会越是“人道援助”,越可能加固高墙?

这不是一篇关于饥荒的报道,而是一篇关于权力如何利用饥饿的政治学分析。


二、逻辑主线速览(文字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核心目标:政权
约束条件:
  ① 外部信息渗透成本 ↑(互联网、U盘、脱北者)
  ② 内部组织镇压成本 ↑(民众觉醒、组织能力增强)

最优解:人为制造“适度饥饿”
    ├── 政策工具A:先军政治 → 资源向军队与精英倾斜
    ├── 政策工具B:核武+制裁 → 对内神话、对外甩锅
    └── 政策工具C:配给制 → 把“吃饭权”变成“忠诚期权”

均衡结果:
  高墙内:“低水平稳态”(饿不死、跑不动、想不了)
  高墙外:“道德恐慌”(人道困境、制裁悖论、干预无力)

三、吃饱为何成了高风险?——逐段拆解

3.1 马斯洛需求的逆向操作

在正常社会,人的需求遵循马斯洛金字塔: 生理 → 安全 → 社交 → 尊重 → 自我实现

但极权体制的高明之处,是主动打断这个链条。它不让民众爬到上层,而是用“半饥饿”把所有人死死摁在最底层——生理需求层

当一个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找米、找柴、找下一顿”,他就没有精力去思考“自由”“权利”“国家谎言”。 脱北者口述:“我们不是不想逃,是走不动。饿得连爬山的力气都没有。”

这种“低能耗生存状态”,正是政权所期望的。 饥饿不是副作用,而是控制手段:它消耗人的体力,也消耗人的想象力。

3.2 闲暇时间与“思想犯罪”的正相关

一个被忽视的规律是:思想的滋生,需要闲暇

公式:可支配时间 = 24小时 – 劳动时间 – 生理必需时间

在粮食充足的社会,人们有时间串门、听广播、看视频、讨论政治。 但在朝鲜,口粮紧张意味着:

  • 每天必须花数小时寻找替代食物(野菜、树皮、私酿);
  • 妇女要走几十公里山路捡柴;
  • 孩子放学后必须参与“创汇劳动”(如编织、捡废铁)。

这些“生存性劳动”挤占了所有闲暇。 没有闲暇,就没有信息交换,就没有组织可能,就没有“思想犯罪”

更讽刺的是:粮食越充足,脱北人数反而越多。 韩国统一部数据显示:

  • 1995–1998年(饥荒最严重):年均脱北不足1万人;
  • 2000–2005年(粮食部分恢复):年均脱北飙升至2.5–3万人。

原因很简单:吃饱了,才有体力跑;有体力,才有勇气逃

3.3 实证侧写:苦难期的维稳曲线

1990年代的“苦难行军”时期,朝鲜遭遇全面饥荒,数百万人死亡。 按常理,这种灾难应引发政权崩溃。 但现实是:脱北人数在饥荒最严重时反而最低

为什么?

因为:

  • 体力耗尽,无法长途跋涉;
  • 信息封闭,不知外界存在;
  • 社会解体,无人组织逃亡。

而2000年后,随着民间市场萌芽、粮食略有恢复,人们体力恢复,信息通过走私U盘、中国手机传入,脱北人数激增。

政权很快意识到:“适度饥饿”才是最优控制状态—— 饿到无力造反,又没饿到彻底崩溃

于是,2006年后,朝鲜重启核试验,强化边境管控,煽动民族主义,脱北人数再次回落。

这说明:政权不是无法解决饥荒,而是选择不解决


四、核武与制裁——自编自导的生存戏剧

4.1 核武:成本—收益账本

成本(国际)收益(对内)
制裁 → 外汇锐减“主体神器”神话,强化合法性
资源挤占 → 民生更苦把牺牲包装成“爱国奉献”
技术失败风险民族主义高潮,替代经济绩效

核武器对面朝鲜的真正价值,不在军事威慑,而在政治动员

每一次核试验,都是一场全国性的“精神注射”:

  • 官方宣传:“我们用一根火柴,照亮了整个民族的尊严!”
  • 学校教育:“敌人怕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主体铁拳’!”
  • 街头标语:“宁可三天不吃饭,也要保卫核国家!”

核武的真正“爆炸点”,不在丰溪里,而在国民大脑。 它炸出了一个幻觉:“我们虽穷,但不可侵犯。”

这种民族主义狂热,成功转移了人们对经济失败的不满。 与其让民众对比“为什么韩国人吃肉”,不如让他们相信“我们让美丽国颤抖”

图片

** **

4.2 制裁:三重礼物

国际制裁本意是施压,但在朝鲜体制下,反而成了统治工具:

  1. 经济失败外部化 “不是我们无能,是美帝封锁!” 所有民生困苦,都被归咎于“外部敌对势力”,而非政策失误。
  2. 信息壁垒加厚 制裁导致外资、NGO、互联网公司退出,外部信息流入减少。 思想控制成本大幅下降。
  3. 黑市特权化 官方与军方掌控进出口通道,成为最大“倒爷”。 民间要获得稀缺物资,必须依附权力网络,用“忠诚”换取“批条”。

制裁越严,权力寻租空间越大,体制越稳固。

4.3 观众与演员

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

  • 外部世界:扮演“恶霸”,提供道德制高点;
  • 朝鲜民众:扮演“被围猎的羚羊”,只能向唯一“猎手”(政权)求保护;
  • 政权:既是导演,又是唯一救生圈,完成闭环。

没有外部威胁,就没有内部团结;没有制裁,就没有“爱国叙事”。 这正是朝鲜为何越被制裁,越要发展核武的深层逻辑。


五、稀缺经济学——越少越听话的微观基础

5.1 配给券 = 忠诚期权模型

在朝鲜,吃饭不是权利,而是可交易的忠诚期权

假设:

  • 家庭口粮缺口30%;
  • 只有60%家庭能拿到“机动配给”(额外粮食);
  • 筛选标准:出身成分、思想汇报、举报表现。

结果是什么? 家庭必须加大“忠诚供给”来换取“卡路里回报”。 举报邻居、参加政治学习、公开表态,成为“投资行为”。

这就像金融市场中的“期权”: 你付出“忠诚”,换取未来“吃饱”的可能性。

5.2 黑市溢价与“关系投资”

官方粮价仅为黑市价的1/5,套利空间高达5倍。 谁能拿到“批条”?军队后勤、保卫部门、党务官员

普通人要进入黑市,必须:送情报、当眼线、表忠心

于是,黑市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权力渗透的毛细血管。 每一次交易,都在强化体制的控制网络。

5.3 边际效用递减的逆袭

经济学经典理论:收入越高,一元钱的边际效用越低。 但在饥饿政治学中,逻辑反转:饥饿感越强,一口饭的边际效用越高,可兑换的顺从度也越高**。**

政权刻意维持“低收入+高饥饿”状态,目的就是:提高单位资源的政治回报;用最少的粮食,换取最大的服从。

这就像“饥饿杠杆”:饿得越狠,越愿意为一口饭放弃尊严**。**


六、先军政治——资源分配的制度化排序

6.1 预算硬约束下的“三六九等”

等级卡路里/日对象
一级2800–3200核心军官、保卫司
二级2200–2500平壤公务员、高校师生
三级1800–2000地方工人、农场员
四级<1600山地农户、失势阶层

这些数字不是随意分配,而是身份的生理化体现。你的胃,就是你的阶级。

6.2 军队:消费者 + 分配者 + 商人

军队不仅是武力机器,更是:

  • 最大消费者:优先获得粮食、燃油;
  • 最大分配者:控制配给系统,决定谁吃谁饿;
  • 最大商人:通过“第39号办公室”经营矿山、纺织、海鲜出口,掌握外汇。

军队 = 最大雇主 + 最大商人 + 最大维稳机器,三位一体。

6.3 可牺牲部门的“经济剩余”榨取

对四级人口:口粮低于生存线 → 自寻野菜、私酿烧酒;违规被抓 → 罚款、劳改、连坐;劳改产出(煤炭、林木)→ 流入军工或出口。

饥饿本身被货币化:“饿→违法→惩罚→榨取”形成闭环, 连苦难都能被体制再利用


七、历史对照——为何不再回到中苏输血年代?

7.1 1970–1980:奶妈模式

  • 石油、粮食、化肥按“友好价”输入;
  • 工业依赖经互会(CMEA)分工;
  • 对外依赖度 > 50%。

表面“现代化”,实则脆弱。

7.2 1990:苏崩溃,奶妈断奶

  • 输入中断 → 工厂停摆;
  • 外汇归零 → 1994年全面饥荒;
  • “苦难行军”开始。

7.3 政权学到的核心教训

  • 外部依赖 = 政治自主度 ↓
  • 经济开放 = 信息渗透 = 思想失控
  • 与其“富而思变”,不如“穷且依附”

7.4 战略转型:把贫困武器化

政权不再追求“吃饱”,而是:

  • 主动压缩民生,换取“自主”;
  • 用核武+民族主义对冲经济失败;
  • “饥饿”正式写进统治公式,不再是临时困难,而是长期战略。

八、国际视角——制裁、人道与道德困境

8.1 制裁的“精准”悖论

目标:打击精英,保护平民。 现实:精英掌控资源通道;平民更依赖黑市;制裁抬高黑市门槛 → 平民更苦。

制裁可能无意中成了独裁者的帮凶

8.2 人道援助的两难

  • 走官方渠道:被“税收化”,成为奖励忠诚的筹码;
  • 走民间渠道:规模小、风险高、易暴露信息。

援助越多,体制越能宣称:“看,敌人怕我们,连粮食都不敢给!”

8.3 道德责任与政治现实

国际社会陷入三角困境:

选择后果
加大制裁平民更苦,但可能加速内部分化
放松制裁政权喘息,继续核冒险
维持现状慢性饥饿永续

没有“完美解”,只有“最不坏”的灰度决策


结论

** **

  • 粮食不只是卡路里,更是权力杠杆;
  • 饥饿不只是天灾,更是人造高墙;
  • 制裁若缺精准,也可能成独裁帮凶;
  • 只有当墙内人把“吃饱”当起点而非终点,高墙才会坍塌。

结语:

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对“粮食”二字多了一层政治学的冷峻, 对“吃饱”多了一层伦理学的温度, 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

因为让思考扩散,就是对高墙最温柔的撞击。 而每一次撞击,都可能让某个人,在某个深夜, 因为多知道了一点真相, 而决定—— 不再为一口饭,出卖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