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越多,问题越多?旧金山住房黑市的经济学警示 - 价值
最近,旧金山唐人街有三家廉价旅馆的老板被罚了笔巨款——超过80万美金。他们的“罪名”之一,是“非法改造、合并或增加了未经授权的居住单元”。
这听起来像是普通的违章建筑案,但它揭开了一个让旧金山这座国际大都市颇为难堪的秘密:一个庞大且失控的住房“地下黑市”正在野蛮生长。
一个无处不在的“地下市场”
这起诉讼案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旧金山为了打击这个地下市场,可谓是焦头烂额:
- 有人把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塞进了15个租客,被告上法庭。
- 一个开发商建的公寓单元数量,是政府规划师批准数量的三倍,最终被罚了120万美元。
- 甚至还有一个略带邪教色彩的团体头目,买了一艘二手拖船,停在旧金山湾,计划通过在船上出租房间来规避住房法规。
几十年来,“未经授权的居住单元”在旧金山遍地开花。很多独栋房屋旁边加盖的“姻亲房”(in-law suites),因为普遍没有许可证,被当地人戏称为“法外之徒套房”(outlaw suites)。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呢?早在1993年,市建筑检验局的局长就被曝出自己偷偷经营了两套这样的“法外套房”长达十年。2021年,类似的故事又在另一位高级建筑检察官身上重演。
市政府当然也想过“招安”。2014年,他们推出了一项政策,试图让这些地下单元合法化。但结果呢?收效甚微。一份2019年的官方备忘录显示,将一个“黑户”单元改到合规,平均成本高达6万美元。在政策推行的两年里,只有140个单元完成了合法化。而据估计,当时整个旧金山依然存在着多达5万个这样的“黑户”单元。
这就让人不禁要问:好端端一个世界级都市,怎么会催生出如此庞大的住房黑市?
黑市 ≠ 自由市场:一个常见的误解
一提到“黑市”,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完全自由,没人管”的画面。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解。
真正的自由市场,基石是受保护的私有财产权和充分的市场竞争。而黑市恰恰相反,它是在正常的财产权不受承认、合法交易被限制、市场竞争被压制的地方才会出现的怪胎。
经济学家布鲁斯·杨德勒曾提出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私酒贩与浸信会教徒”理论。他发现,在美国禁酒令时期,除了虔诚的教徒们真心希望禁酒,最高兴的竟然是私酒贩子。为什么?因为禁酒令帮他们扫清了所有合法的竞争对手,让他们可以独占市场,牟取暴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过度的税收和繁琐的法规,效果和“禁酒令”差不多。它们不会让需求消失,只会把交易从地上逼到地下。
过度监管的悖论:好心如何办坏事
黑市的出现,暴露了一个“监管的悖论”。
明智的政府监管,本意不是要摧毁市场,而是要补充市场——比如设定质量和安全标准,确保商家在“价格竞争”的同时,不会牺牲消费者的安全。
然而,一旦监管过了头,反而会得到比监管不足更糟糕的结果。 它会彻底扭曲正常的“价格-质量”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毒品市场。过去,人们甚至可以从西尔斯百货的目录上买到纯度有保障的海洛因。而现在,由于交易被全面禁止,黑市上的毒品为了规避打击、降低成本,混入了大量芬太尼等致命物质,变得空前便宜,也空前危险。
旧金山的住房黑市也是同样的逻辑。当合法的住房因为各种限制而变得极其昂贵时,绝望的租客只能选择那些危险的“黑户”。比如,曾有一名男子每月花400美元,租住在一个别人客厅里的木箱子里,这个“公寓”严重违反了消防法规,最终被政府查封。
消防法规本身是绝对必要且明智的,是为了避免1906年旧金山大火那样的悲剧重演。但在一个压抑的监管环境下,当人们被逼进黑市时,所有法规——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成了一纸空文。
问题的根源:被侵蚀的财产权
旧金山的住房黑市,根源在于这座城市对私有财产权的背离。
需要澄清的是,旧金山的市民当然还可以拥有房产。但财产权不仅仅是“拥有”,更重要的是“使用”的权利。 在旧金山,业主如何使用自己房产的权利,几乎完全受制于他人的意愿。
除了严苛的区划法规(Zoning Regulations),旧金山还对每一份建筑许可都实行“自由裁量审查”(Discretionary Review)。这个制度听起来很民主,实际上却意味着,你家想加盖一个房间,任何一个市民——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邻居——都可以站出来提出反对,迫使你参加冗长的听证会。
这些政策,使得在旧金山合法地建造或改造房屋变得异常困难和昂贵,直接导致了住房的“人为稀缺”。
于是,旧金山的住房市场被撕裂成了两半:一边是受政府法规层层捆绑、供给严重不足的合法市场;另一边,则是一个不受任何保护,但也因此免于合法市场竞争的非法黑市。
如果旧金山真的想铲除住房黑市,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住房回归市场。 这意味着要坚定地保护业主的财产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和供给。
毕竟,要想让阳光照进那些阴暗的角落,最好的办法,就是拆掉那些人为制造的高墙。
纽约市长的“良药”可能是普通人的“毒药”
最近,纽约市长竞选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引人注目的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他自称“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听起来非常诱人的政策,比如公交免费、政府给新生儿家庭派送“婴儿篮”大礼包等等。这些口号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
然而,掀开这些温情脉脉的宣传,我们会发现其核心政策主张,可能是纽约市有史以来最大胆的政府干预计划。其中,他提出的两项“王牌”政策——设定超高最低工资和冻结房租——很可能会让纽约重蹈覆辙,再次陷入上世纪70年代那种生活困顿的泥潭。
这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背后其实是简单而深刻的经济学逻辑。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30美元时薪:是“地板价”还是机会的“天花板”?
马姆达尼的第一个重磅承诺是:到2030年,将纽约市的最低时薪提高到30美元。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对于打工人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但经济学告诉我们,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最低工资”在经济学里有个名字,叫“价格下限”(Price Floor)。它就像给劳动力的价格画了一条底线,规定任何低于这个价格的雇佣都是非法的。这听起来是在保护员工,但它往往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失业。
想象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开了一家小餐馆,雇佣了一位洗碗工。这位洗碗工每小时能为你创造20美元的价值(比如,他洗的碗能服务多少客人,带来多少收入)。因此,你愿意付给他15美元的时薪,你赚5美元。这是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买卖。
现在,政府突然规定,时薪不得低于30美元。你还会雇他吗?恐怕不会了。因为每雇佣他一小时,你就要亏损10美元。作为一个理性的老板,你只有三种选择:
- 解雇他,自己去洗碗,或者买一台更贵的洗碗机。
- 大幅缩减他的工作时间。
- 削减其他福利,比如免费午餐或者培训机会。
无论是哪一种,对这位洗碗工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这个道理可以放大到整个城市。企业,尤其是那些利润微薄的小企业(比如街角的咖啡店、社区里的理发店),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结果就是,那些技能最弱、议价能力最低的群体——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经验的移民——会最先被劳动力市场拒之门外。他们本来可以通过一份较低薪水的工作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但这条路被“好心”的政策堵死了。
纽约市目前的最低时薪是16.5元左右,这已经让一些低技能岗位感到了压力。如果真的飙升到30美元,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而会是更大范围的就业市场,其引发的失业潮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最低工资的讽刺之处在于:它本意是帮助那些收入最低的人,但最终伤害最深的,恰恰是这群最需要工作机会的人。它没有抬高他们的生活“地板”,反而可能封住了他们向上攀爬的“天花板”。
租金冻结:为何好心可能换来无房可租?
马姆达尼的第二个大招是:立即冻结所有“租金稳定”公寓的租金。
这个政策听起来更得人心了。在纽约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谁不希望房租永远不涨呢?但经济学界对“租金管制”的看法,几乎是罕见的一致:这是一项彻头彻尾的糟糕政策。
租金管制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也就是给商品(这里是租房服务)设定一个最高价。后果是什么?短缺。
还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政府规定,最新款的iPhone手机最高只能卖1000元,而它的市场价本应是8000元。结果会怎样?所有人都想买,但苹果公司几乎不会再生产和销售了,因为卖一台亏一台。最终,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这款手机,或者只能在黑市上用更高的价格买到。
房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房东无法通过提高租金来覆盖维修、税收和通胀带来的成本时,他们会怎么办?
停止维护。
既然不赚钱,为什么要花钱维修漏水的管道和失灵的暖气?所以,租金被管制的公寓往往居住条件越来越差。
寻找规避手段。
比如,偷偷把房子放到Airbnb上短租,因为短租不受管制;或者想方设法骚扰租客,逼他们搬走,这样就可以把房子重新装修后以市场价出租。
退出市场。
最终,很多房东会选择干脆把房子卖掉,或者改造成不受管制的商业地产。这样一来,市面上的出租房源会越来越少。
这些不是理论推演,而是纽约已经发生的事实。自2015年纽约市开始尝试租金冻结以来,受管制的公寓数量下降了3%,空置率低到几乎为零(这意味着找房难如登天)。与此同时,那些不受管制的公寓租金飞涨,因为所有租房需求都涌向了那里。
马姆达尼先生将恶劣的居住条件归咎于“贪婪的房东”,但他或许没意识到,这些后果正是他的政策所一手造成的。冻结租金,并不能变出更多的房子,只会让现有的房子变得更少、更破。
结语:经济规律不相信眼泪
马姆达尼的计划远不止于此,他还想开办国营杂货店、大规模兴建社会住房、并大幅增税,让纽约成为全美税负最重的城市。
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善良的,是为了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然而,经济世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就像物理定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好心如果违背了规律,往往会办成坏事。
价格,无论是工资还是租金,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传递供求关系、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强行扭曲这个信号,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和效率的损失,而最终为这一切买单的,往往还是那些政策本想帮助的人。
希望纽约市民在投票时能多一分冷静的思考。毕竟,治理一座伟大的城市,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