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交换是最大的骗局,双赢才是商业的真相

先问一个问题:你觉得 “等价交换” 这回事儿真的存在吗?

要是你点头说 “当然存在”,那可得留意了,你可能早就被教科书里的说法悄悄带偏了。

咱们先想象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周末的午后,你溜达进家街角的咖啡店,花 30 块钱买了一杯手冲咖啡。

这会儿你心里肯定在想:这杯咖啡味道不错,值 35 块呢,花 30 块买挺划算,不然也不会掏钱。而咖啡店的老板呢,心里也有本账,这杯咖啡的成本,包括咖啡豆、水电、人工啥的,加起来也就 20 块,卖 30 块稳赚不赔,不然也不会乐意卖。

就这么着,一笔交易成了。可你仔细琢磨琢磨,你的30 块与35块等价吗?老板的30块与20块 “等价” 吗?

根本不是!对任何一方它都是不等价的。这其实是 “主观价值错位”—— 你觉得自己赚了 5 块,老板也觉得自己赚了10 块,双方都觉得这笔买卖不亏,而且是双赢。

奥地利学派早就说过:价值是主观的。根本没有一把客观的尺子能衡量出 “刚好相等” 的价值。要是真的强行让交易双方的价值相等,谁都不赚便宜,那这交易当场就黄了。

再举个例子,你去菜市场买苹果。摊主说 5 块钱一斤,你觉得这苹果新鲜饱满,5 块钱一斤挺值,哪怕摊主说 6 块你可能也愿意买;可在摊主看来,这苹果进货价 3 块,卖 5 块有钱赚,就算你还价到 4 块,他说不定也乐意卖。你看,同样是一斤苹果,你和摊主心里的估值就不一样,正因为这种不一样,交易才能成。要是真得做到 “等价”,你觉得值 5 块,摊主也非得卖 5 块才不亏,那你可能会犹豫,摊主也没多少赚头,这买卖说不定就做不成了。

还有咱们网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 “限时折扣”“买一送一” 的活动。你觉得捡了便宜,赶紧下单,觉得自己花的钱买到了超出价格的东西;而商家呢,虽然看似让利了,但通过走量,降低了单位成本,总体还是赚的。这也是双方都觉得划算的事儿,根本不是什么等价交换。

既然等价交换不存在,那为啥市场还能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呢?

因为这种错位的主观价值就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能驱动资源不断流向更高效的地方。

就拿前面那杯 30 块的咖啡来说,咖啡店老板拿着这 30 块,可能去隔壁面包店买了几个面包当员工餐。面包店老板一算,这 30 块钱卖面包,成本也就 22 块,赚了 8 块,挺开心;面包店老板拿着这 30 块,又去加油站加了油,加油站觉得这笔生意赚了 5 块,也乐呵;加油站的员工拿着工资,说不定又去咖啡店请朋友喝了杯咖啡……

你看,每一次这种 “不等价” 的交换,都在把整个市场的 “蛋糕” 做大,因为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也最有效率的事,产出自然就增加了。咱们常说的 GDP,其实就是无数这种 “不对等却双赢” 的交易叠加起来的结果。

再说说咱们身边的小生意。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老板早上 5 点就开门,晚上 11 点才关门,就是为了方便大家随时买东西。你半夜饿了,下楼花 10 块钱买桶泡面,觉得太方便了,这 10 块钱花得值;老板呢,虽然辛苦点,但卖一桶泡面能赚 3 块,一天下来也不少赚。

图片

这就是双赢,你方便了,老板也赚钱了,根本不是什么等价交换,可就是这种交易,让咱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市场也越来越活跃。

还有那些开在学校旁边的文具店,学生们放学了总会去逛逛,花几块钱买个笔记本、一支笔。学生觉得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挺值;老板呢,薄利多销,也能赚不少。这种看似简单的交易,其实也是不等价的双赢,正是这些一笔笔的小交易,让整个市场充满了活力。

可要是把 “自愿” 这两个字从交易里拿掉,变成强制交换,那会发生什么呢?

咱们都听说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事儿,那时候农民必须按照 “国家牌价” 交粮食。政府觉得这个价格是 “等价” 的,可农民心里却觉得血亏。

你想啊,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浇水、施肥、除草,付出了那么多劳动,可按照国家牌价交粮,根本赚不到几个钱,有时候甚至还不够成本。那农民会怎么做呢?自然是少种点粮食,把多出来的粮食藏起来,干活的时候也没那么上心,磨洋工。

结果呢?粮食产量在 1958 年之后一路往下掉,到最后大家都得挨饿。这种强制把错位的主观价值 “拉平” 的做法,就像把好好的蛋糕直接烤糊了,谁都没好处。

就像以前有些地方搞的统购统销,规定农民必须把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固定价格卖给国家,不管市场上粮食价格多高,农民都得按这个价卖。农民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低估了,没有积极性,粮食产量自然上不去。而国家呢,虽然看似控制了粮食供应,但因为产量上不去,最后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就是零和,甚至是负和。

除了这种明码标价的强制,还有一种是道德绑架式的强制,结果往往是负和。

比如有些公司,老板总拿 “忠诚” 来说事儿,让员工拿着低工资干着超负荷的工作。老板觉得员工对公司忠诚是应该的,拿低工资也是理所当然;可员工心里呢,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心里憋屈,干活的时候就敷衍了事,摸鱼划水。

时间一长,公司的效率提不上去,业绩上不去,员工也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这就是双向损耗,整个公司的 “蛋糕” 还没分就先缩水了。

再说说恋爱里的事儿,有些人总用 “责任” 来逼迫对方继续投入。比如一方觉得对方就应该对自己好,不管自己做什么,对方都得包容,要是对方有一点不愿意,就说对方不负责任。这样一来,被逼迫的一方心里满是怨气,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最后可能不欢而散,这就是负和,两个人都受到了伤害。

家庭里也有这种情况,有些父母用 “孝顺” 来锁死子女的选择。比如子女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父母觉得那份工作不稳定,非要让子女考公务员、进国企,还说 “我们这都是为你好,你不听就是不孝顺”。子女要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心里不开心,工作也没动力;要是不听,又觉得对不起父母,心里愧疚。这种代际冲突,其实也是一种负和,大家都过得不舒心。

还有邻里之间,有时候也会有这种道德绑架。比如你家装修,邻居觉得你家装修吵到他了,不是好好沟通,而是说 “大家都是邻居,你就不能晚点装修吗,太不考虑别人了”,要是你不答应,就到处说你坏话。结果呢,你装修不顺利,心里窝火,邻居也因为这事心情不好,邻里关系也闹僵了,这也是负和。

自由市场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三根重要的保险丝:

第一根是信息透明 —— 商品的价格、质量啥的,大家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就像咱们去超市买东西,货架上的商品都明码标价,你能清楚知道自己花多少钱能买到什么,不用担心被坑。

第二根是退出自由 —— 要是觉得这交易不划算,心里不爽,你能随时走人。比如你去一家餐厅吃饭,觉得味道不好,价格还贵,下次再也不来了,这就是退出自由。

第三根是合约自愿 —— 没人拿着枪逼你签合约,所有的交易都是你情我愿的。就像你找工作,和公司谈好工资、工作内容,双方都同意了才签劳动合同,这就是合约自愿。

可要是这三根保险丝断了,那错位的主观价值就会从推动市场发展的动力变成破坏力十足的爆炸力。

你看那些黑市,就是因为信息不透明,价格都是卖家随口定的,买家也不知道到底值不值,很容易被坑。而且在黑市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没地方说理去,这就是信息透明这根保险丝断了的后果。

还有现在常说的 “躺平”,其实也是一种对强制交换的无声反抗。有些年轻人觉得工作压力大,税和社保拿走了一半,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选择躺平,不努力工作,也不追求升职加薪,因为现在社保连双方商量好了不交都不行,退出自由这根保险丝出了问题。

人口外流也是一样,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不好,工作机会少,待遇也差,还没有好的发展前景,人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搬到其他地方去。这其实就是因为当地的市场缺乏自由,强制的因素太多,导致人们用脚投票,选择离开。

长期的负和交易,会把整个社会拖进存量互害的泥潭。就像一个村子里,大家都觉得自己吃亏了,不愿意付出,只想着从别人那里捞好处。你偷我家一个鸡蛋,我拔你家几棵菜,最后整个村子的风气越来越差,谁都过不好日子。

而且必须允许主观价值表达,才能形成真正的价格,企业家才知道消费者更需要什么。

咱们生活中,主观价值表达无处不在。就拿买衣服来说,有人觉得一件纯棉的 T 恤穿着舒服,愿意花 100 块买;可有人觉得化纤的 T 恤款式更时尚,50 块也觉得值。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主观价值,服装店老板才能根据大家的喜好来定价和进货。如果大家都不能说出自己觉得这件衣服值多少钱,老板就只能瞎猜,很可能进了一堆没人要的衣服,最后赔本。

再说说手机市场,以前的手机功能很单一,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可随着人们主观价值的不断表达,有人希望手机能拍照,有人希望手机能上网,有人希望手机续航时间长。手机厂商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不断改进产品,才有了现在功能多样的智能手机。要是大家都不能表达自己对手机的需求和期望价值,手机可能还停留在只能打电话的阶段,企业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还有餐饮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有人喜欢清淡的。正是因为消费者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主观价值 —— 经常去符合自己口味的餐厅吃饭,餐厅老板才能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口味,进而调整菜单。如果消费者不能表达自己的喜好,餐厅老板就不知道该做什么菜,很可能做出的菜没人吃,最终关门大吉。

在菜市场也是如此,买菜的人会根据自己对蔬菜新鲜度、价格的主观判断来选择买哪家的菜。如果大家觉得这家的菜新鲜,价格也合理,就会常来买,这家摊主的生意就好;反之,要是大家觉得菜不新鲜,价格还高,就不会来买,摊主自然就知道要改进了。这种主观价值的表达,让蔬菜的价格在市场中自然形成,既符合消费者的预期,也能让摊主有合理的利润。

要是不允许主观价值表达,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有些地方的商品价格是政府统一规定的,不管消费者觉得值不值,都得按这个价买。这样一来,企业就不知道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生产的产品很可能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就像以前有些地方统一生产某种款式的衣服,不管大家喜不喜欢,都只能买这种,结果很多衣服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既占用了资金,又浪费了布料。

所以说,允许主观价值表达是形成真实价格的基础,也是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消费者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商品的价值判断,企业才能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才能更繁荣。

所以啊,别再被 “等价交换” 的童话骗了。市场根本不是什么天平,非要追求两边一样重;它更像是一台发动机,通过一次次不等价的双赢交易,不断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自由也不是什么奢侈品,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它更像是做蛋糕的烤箱,有了它,才能做出更大、更美味的蛋糕。

把自愿还给每一笔交易,让每个人都有随时说 “不” 的权利,允许大家自由表达主观价值,这样每一次说 “好” 的交易,才会变成双赢的不等价交换。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 “蛋糕” 才会越做越大,我们每个人也才能分到更大的一块,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道理,不管是买东西、找工作,还是和人相处,都要记住,自愿、自由和主观价值的表达才是让大家都受益的关键。别被 “等价交换” 束缚了思想,也别接受那些强制的交易,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双赢,让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