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基本类型与本质特征

本文讨论竞争优势的基本类型与本质特征。

一、竞争优势的基本类型

按工作机制不同,竞争优势的基本类型包括:规模、区隔(品牌等)、嵌入、网络效应、等。

**第一,规模:**规模经济几乎存在于企业所有职能领域中,包括生产、采购、研发、营销、服务网络、销售团队的利用和分销等。理解规模的最好方法是,随着经营良好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它们的单位生产成本也会变得更便宜。通过规模经济,一些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

**第二,区隔:**通过差异化将自身产品与竞品区隔开,能抵消竞争威胁。如果差异化的基础是有价值的,稀缺且难以模仿的,那么它们很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譬如,品牌就是典型的区隔模式,强势品牌意味着客户锁定的心理转换成本,能产生对竞争威胁的强大防御能力。

**第三,嵌入:**手机或汽车的配套企业、服装或半导体的代工企业,其竞争本质的本质就是“嵌入”,即配套或代工企业药将自身产品服务直接嵌入集成到客户运营系统中。此类产业链的领导者或定价权,一般是终端企业拥有,但也有例外。如果作为用户采用过程的一部分,客户无法淘汰或用竞争对手取代嵌入者,那“嵌入”就直接增加了转换成本或意味着拥有了定价权。

**第四,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数字世界中防御性的最佳形式。在科技领域,许多赢家通吃公司,都是由网络效应推动的。

二、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

同时,竞争优势也有层级,高层级的持续竞争优势一般都会具有“时间滞后性”与“要素可累积性”。

第一,时间滞后性: 所有企业都面临时间常数限制。如果某项竞争优势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行动来创造,那这本身就是关键的壁垒。更重要的是,模仿者在开始建立该项竞争优势时会面临着令人生畏的不确定性。它不仅需长期投资,还不能保证必然得到满意成果。显然,品牌资产创建、技术壁垒构筑,都具有极强的时间滞后效应。

**第二,要素可累积性。**复利效应的基础是“可积累性”。“伟大是积累出来的”,唯有具备“可积累性”才能最终取得复利。超额收益来自对“企业要素特质及结构”的理解。通常可会从“产品、客户、组织和价格”四个维度去思考企业的“可积累性” :即拥有迭代缓慢和路径依赖的“产品积累”,重复使用和记忆效应的“客户积累”,延迟满足和开放体系的“组织积累”,提价能力和跑赢通胀的“价格积累”

竞争优势的层级:单职能、多职能与生态系统

竞争优势三大层级:①单一职能竞争优势;②企业多职能系统综合能力;③产业价值链结构决定的寡头权力。

第一,基于企业****单一职能的竞争优势。

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成熟公司,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如下表)。前两个阶段,是公司新创及扩张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创业的典型技能与之最为相关。

技术型创业公司,技术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营销性创业公司,营销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技术优势,不意味着营销能力也强大;营销能力强大,不意味着生产能力优秀;品牌知名度高,也不意味着拥有品牌忠诚度。

在这两个阶段,竞争优势多数仍只是单一职能的,尚未进化出企业系统能力。一般来说,单一职能的竞争优势,持续性相对较差。

表:企业组织的成长阶段

图片

资料来源:(美)埃里克·G·弗拉姆豪茨、《成长之痛(第5版)》、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6月

第二,基于企业“多职能系统综合能力”的竞争优势。

商业竞争是总体战,所有企业都在“组织发展金字塔”的所有层面与对手竞争。市场、产品、资源、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六大关键环节互为依赖、相互支撑(如下图)。

《成长之痛(第5版)》提出:“金字塔前三层(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发展,且不容易被复制。长期来看,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通常在金字塔顶的前三层中,而不是产品和市场”。因此,二级市场证券分析,不只是对企业作营销、运营等单一职能分析,而必须作“企业多职能整体关联思考”。

图:组织发展金字塔

图片

资料来源:(美)埃里克·G·弗拉姆豪茨、《成长之痛(第5版)》、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6月

**对竞争优势的持续力而言,资源的重要性有层级之别。**低层次竞争优势,如: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便宜的原料等,是很容易被模仿取代的,因此生产成本的优势通常不如产品差异有价值。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包括高级技术的所有权、在单一产品或服务上的差异,这是一种营销时积累的品牌信誉或客户关系的持续,是相对稳固的竞争优势。

高层次的竞争优势通常有一些特征**:**

①既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与生产能力,也拥有更强大的营销渠道能力,等等,各职能相互匹配、相互进化,已生成为一种企业系统综合能力。

②高层次竞争优势,通常是借由长期积累并持续对设备、专业技术、高风险研发、营销的投资而来,即具备“要素可积累性”。广告、营销、研发等投资会创造许多有形无形的资产,表现在外的就是公司信誉、客户关系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能抢先行动的企业就表示它比同业更早投资发展相关领域,竞争者必须投下相同甚至更多的资源才能复制同样的优势,找到切入的机会。

③最长久最扎实的竞争优势是,不断投资品牌、渠道、生产、研发等各项目,并使有关特征表现得更好,进而培养出自行发展的动力(即:拥有自我进化能力)。当企业快速且持续地在研发、市场开拓、全球服务网络及新品推出等方面投资时,通常会使竞争者更难以招架。

同时,公司组织要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能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非线性发展(即拥有自我熵减能力)。“要把公司打造成一个耗散型组织,要做到以下三点:①促使公司远离平衡;②促使公司更加开放;③集中资源发力突变性机会,从而让公司的成长曲线变得陡峭”。这三点,李国飞称之为“熵减三法则”《李国飞:价值投资的三个维度2019年11月》。

第三,产业价值链结构决定的寡头权力。

“企业竞争优势最终存在于某个行业中企业的产业化能力;…这些能力的核心来自于企业与其客户间的相互关系,及行业内的劳动分工,等等。当环境改变时,处于该行业中的公司很难再重新获得优势地位”(《领先之源》第22页)。在温特制生产模式下,单一公司已不再将自身定义为一个独立个体,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全球生态系统中。由此,单一公司的竞争优势也都内嵌在全球大分工的生态系统之中。当产业组织模式及要素条件变化,微观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也会变化。

因此,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真正的优势公司,**是产业价值链主导者,也是行业规则塑造者:

①**产业价值链主导者:**一个产业价值链,需清晰稳定的权力结构方能维持自身的发展。获得优势的公司,能控制价值链,也能充分利用价值链的力量。换言之,此类企业不仅能利用自身产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还能利用自己在价值链的主导地位来打败竞争对手。也一般都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势力去维护产业秩序和产业效益,避免行业内低水平恶性竞争。

**②****行业规则塑造者:**整个产业价值链,只有制定明确的标准,方能使价值链中各部分紧密联系、协同合作,以迎接市场超高速增长需求爆发阶段的来临。

标准的本质意义不是技术,而是权力。当市场将价值链中的领先产品标准设定为同类产品的标准,进而成为整个价值链的标准,那“行业规则塑造者”将对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级超一流企业,正是通过对行业游戏规则和技术标准的控制和垄断,取得优势地位并获取超额利润的。如:通信设备,就是一个标准为王的行业。2G时代的摩托罗拉,3G/4G时代的高通,都是依靠主导标准制定、掌握核心专利而获得丰厚收益。在5G时代,华为等中国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已首次获得编码规则制定权。

图:四种企业类型

图片

基于上述两种竞争优势特质,首选“价值链链长领导型企业”与“价值链链节垄断型企业”:

**(1)链长领导型:**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哪家企业在负责牵头管理,把产业链中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组织在一起,哪家企业就是“链长领导型企业”,如苹果、小米等。“当今世界产业链的竞争不仅是核心技术和资本的竞争,更是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竞争。谁能提供行业标准,谁就能更好地控制产业链,成为行业龙头”(黄奇帆,2020年)。制定产业链的行业标准,是该类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也是最核心的选股观察标准。

**(2)链节垄断型:**在一些技术壁垒极高的关键链节,哪家企业通过专利发明、技术标准制定等实现了市场垄断,哪家企业就是“链节垄断型企业”,如高通、英特尔、台积电等。这种技术驱动型寡头企业拥有强大的在位竞争优势,后进入者的投入回报很低,在位企业一般毛利率较高。

**链长领导型、链节垄断型,统称为“价值链枢纽股”。**40年来中国企业虽进步巨大,但链节垄断型企业仍极少,链长领导型企业也只有少量几家。退而求其之,在一些资源型或生产型的关键链节,部分中国企业通过全球并购或生产规模扩张也成为了全球领导者。这种企业也值得关注。

表:产业价值链控制强度

图片

第四,国家制度结构决定的寡头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