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小子如何改变命运

img

穷小子如何改变命运?(上)

1

繁星点点,写满了天空。天上星河转,你在人间说着做着老着病着快乐着悲伤着。然而,这一切是否依然是命中注定?好吧,就让我们姑且承认命运。那么,穷小子如何才能改变命运,获得好运气

穷人才喜欢谈命运。所谓坏运气,你总是碰到倒霉的事情;所谓好运气,你常常拥有意外之喜。穷小子改变命运,恭喜你!从此你突破了出身阶层的束缚。那么,究竟如何改变命运呢?不不不,不要假设你能改变命运。命运总是随机的,偶然的。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假设你可以操控命运。当你被命运撞了一下腰,你要做的事情是,找人轻轻地,扶你一把。而这个人,就叫做:贵人。

2

说说我碰到的第一位贵人——我的外公。去年九月是外婆八十大寿。四代环绕,一堂欢笑。而我身为长孙,却人在异乡。家人体贴地发来现场照片,不由地注意到,外婆与众人合影背后是外公遗照。不由地,思念汹涌而来,哀念外公这位爱书人。

上学时,没碰到什么好老师,同学家长多半不爱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高考前夕,都在恐惧,自己是否会像长辈们一样,会按部就班地成为一名小镇工人或农民。在家乡那样落后而美丽的湘南小镇生活,那是一种窒息的美。

幸好,还有外公。小时走南闯北的艄公,之后返乡种田的外公,却意外地喜欢读书。自幼被外公隔代抚养,受老人影响,意外养成读书习惯,算是侥幸躲过一位小镇青年命中注定的阶层劫数。以致长大后,爱书成痴,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渐渐藏书数万。累了倦了,我就用书垒一部床,一堆枕头,一堆好书,睡醒了看,看累了睡,快哉!

同样,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二位贵人是我的初中班主任:刘老师。那时,我是一个孤僻且脾气暴躁的坏学生。那时,刘老师刚刚从乡下调到这所刚成立没多久的小镇中学任教,而我是她带的第一批学生。正是因为刘老师她的责任心与爱心,带出了一批优秀学生。让我再次躲过一个少年的青春期劫数

3

你看,无论是阶层劫数还是青春期劫数,总是有贵人在适当时候扶你一把。所谓贵人,你多年后,依然感恩的那些人

贵人有大小真假。当你急着拉肚子的时候,给你递来手纸的那位隔壁老王也是贵人。然而,伴随年岁增长,能够在你生命中持续发生作用的人却不多。遇见贵人而不自知,也是年少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那么,什么样的人是真贵人?大贵人?

同样,可以使用前文中介绍过的「高阶算命术」来判断谁是你的真贵人。贵人要么是认知能力领先一般人太多,比如爱因斯坦、诺奖得主之于人类都是贵人;要么是行为模式能够与你形成共鸣,或者激发你的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论);或者提高你的安全感(依恋类型);或者让你变得更放松、更开放(大五人格模型)。

最后,就是在语言模式与环境模式上,贵人不是战争隐喻,贵人不会觉得——我将很多东西教给他,自己就会损失什么。贵人更多是成长隐喻——我欣赏他,因此乐意看见他的成长。在环境模式上,贵人则是适应环境,而非逆势而为。

4

真贵人常常符合上述标准。当然,符合所有标准的那叫做大贵人。那种让你慢慢变得更受金钱等外在动机束缚的人,不是真贵人而是假贵人。就像一位同学所言:

生命的某个阶段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人都是贵人,他们帮助自己升级自我认知,当然也阶段性的形成新的认知遮蔽。贵人帮助自己离功利远,离爱和智慧更近。

一个简单地判断对方是否是真贵人的标准,就是他一定是不断在成长的。你会发现,骗子常有贵人相助,有种青年导师,十年前写的文章与十年后写的,水平差不多。这种人难以成为「真贵人」。时代变革往往静悄悄发生,不要被时代欺,也不要自欺。假贵人常常在帮助你自我欺骗。

5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穷小子如何改变命运」的案例。今天下午,当我让同学们聊聊自己身边发生过的真实案例,云月同学提到自己爸爸的故事:

说一个俗气一点的吧。我爸农村小伙子,2000年他老板一定劝他买房,那时候我爸懵懵懂懂吧,但是出于对老板的信任,于是贷款买之。后来企业发展了,为了留住人才,用房贷绑住我爸,然后他老板一直出资一直推动我爸持续买房。然后2000年之后的房价像火箭一样,再后来我爸靠着房子增值,抵押贷款什么的开办了自己的企业。本身2000年的时候,我爸还是个高级打工仔,并没有什么财富。但是被他老板这么一逼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立足,并跨进中产阶级。

以我爸的经历来说,当时对于30岁的他,他的老板是他身边能直接接触到最成功的人了。而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是从穷小子白手起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敢于下海,证明了老板的眼光和能力。再加上老板对我爸有知遇之恩,我爸也是从体力劳动者通过学习技术成为当时公司的总工程师,所以我爸就选择信任对方。

总结一下就是:1:基于贵人的过往经历和成就;2:对方对你有知遇之恩。

还有一点就是真的不能放弃自己,我爸当年从穷苦的农村好不容易熬到中专毕业,一开始出外打工做的都是体力活,但是人穷志不穷,自己学习技术,(现在我家还有一大箱九几年的电子电路的期刊和书籍),然后辗转于各种国企,那会儿人们普遍认为国企待遇好,做上了电子工程师的技术岗,后来随着国企的倒闭潮。随后选择和当时规模还不大的那个贵人老板的私营企业,和企业一起做大,最终坐上总工程师的位置,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拿了很多证书。我爸后来自己创业要做外贸,40 岁还能够坚持每天 6 点钟爬起来学英语,他现在去国外不需要翻译的。

那么,如何好运气地遇见真贵人或大贵人?怎样成为别人的真贵人或大贵人呢?且听下回分解。

小结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门外清流叠嶂。星星沉默不语。在命运面前,你我都是文盲。

穷小子如何改变命运?(中)

1

思想触摸得到语言,摸不着诗歌。太阳一天又一天出现,贵人在哪里?找啊找,贵人就在你的身边。就像云月爸爸的贵人正是他的老板。奇怪的是,年轻的穷小子灰姑娘常常遇见贵人而不自知。就像Paul Graham 所说的一样:

年轻的创始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自己对其它人的判断,相信得不够。他们很崇拜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但好像有时会对他们的观点感到疑惑。然后当事情搞砸的时候,他们说道:「我知道他说的某些观点或许不对,但我当时没有相信自己,因为对方看起来很厉害。」

2

人们容易过度相信自己,不太容易相信别人。初出职场,相信导师,闷头做事反而带来意外的好运。今晚与一位同事聊天时,提及另一位同事,说她是傻人有傻福。当初我的公司刚刚筹备,她是第一位加盟的实习生。在我手下实习,听从逼迫,盲目去干。今天回头看,成长不慢,整个过程收获不小。眼界、人脉与能力全方面超出同宿舍同学。我有时候跟同事开玩笑,你碰到一个还不错的老板,因此,运气不错,但是,在你年轻时,你能信任谁?

多数人的运气是不好的,碰到的第一个老板不会成为真贵人。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信任氛围还不好。在这样的国度,你很难相信别人。只有自行觉悟的天才,才可以高速成长。虽然国人面对的是命运的艰难模式,然而借助于中国足够庞大的人口基数,总会有人胜出。而这些胜出的人,必然会掌握一种技巧:有技巧地信任

所谓真贵人,那是能与你形成行为模式共振的人。打破「遇见贵人而不自知」的诅咒,获得命运的随机性带来的好运,你需要以学徒的心态,与那些真贵人建立一对一的信任关系。那么,如何建立与身边的人建立有技巧地信任呢?它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信任、偏见与平衡。

3

人生之屋,窗开百扇,门唯二三。信任是命运在你职业生涯早期,给你开的大门。然而,可惜的是,不少人,在刚开始工作时,没有与身边的人培养出信任。

在职业生涯早期,年轻人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什么都抗拒,不信任他人;要么什么人都相信。往往这类喜欢走极端的人,还经常会在两个极端之间转换。比如一位从不相信别人的人,一旦有人对他/她略微好一点,马上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家卖给人家。那些被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心理学家看来,信任仅仅是个概率函数而已。信任会受到大量的条件的制约,包括你对事情的风险投入的认知、你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你的人格特点等等。心理学家将信任分成两种,

  • 一种是对事的信任,因为你做了某些事,从而信任你,这是很多人都很容易达到的信任程度;
  • 另一种则是对人的信任,无论这人做什么事情,自己都信任他,这往往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

如果你在职业生涯早期,事事怀疑,人人怀疑,这个习惯几乎会伴随你一生。但人生需要冒险。就像王尔德所言: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尽可能人为地为人;至于第二要务是什么,还没有人发现呢。你常常常常迈出既定的生活模式,去认识一些有趣的人与有趣的事情。掌握这个冒险的尺度,就是有技巧的信任。你需要对一两位导师,采取无条件信任;对多数人,对事不对人。

4

这种技巧,需要通过认识大量的人来训练。起点较高的孩子,可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训练。而穷小子灰姑娘,在面对这种冒险的时候,容易退缩与犹豫,并且常常喜欢将自己的行为模式轻易归因于:性格。

比如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喜欢社交、内向的人。请记住:不要轻易假设别人跟你不一样。比如,他就是比我聪明与外向,我怎么学得会;他跟我不是一样的人,我怎么可能做得到。用人格差异来逃避学习与成长,是杀伤力非常强的理由。一旦养成此类归因习惯,基本会将该模式复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容易脑残一生

命运会给你开几个随机窗口,给你几次随机认识那些值得托付后背的人的机遇。而这种与你同一个时代的人,常常会集中在一个国家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出现,也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出现。在你来北京的前五年,很可能你已经见识过你一生的朋友、敌人

5

接着说说偏见。无条件信任更多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无条件信任需要一个人身心去与另一个人交互,从而达成行为模式的共振,这个难度太大了。 比如父母,在你开始一场人生冒险的时候,常常是反对的。

在职业生涯早期发展,挑选一位好导师,耐心当做学徒。不要批判性地接受导师,而是全身心投入,让导师感受到你自己的热情、专注。与其选择批判,不如选择偏见。正如安先生所言:

偏见是自己有平衡方法的,人必须有深度,其次才谈有没有偏见,一个没有偏见又没有深度的人是没有意义的人,一个有偏见但是有深度的人是有价值的人,首先要做到有深度然后再没有偏见。

就像村上春树感叹的一样,充满偏见的爱,才恰巧是我在这个不可靠的世界上,最为充满偏见地爱着的东西之一。充满偏见的信任,同样恰巧是你在这个没有不可靠的世界上,可以信任的事物。

6

最后说说第三个关键词:平衡。今晚在给同事培训时,我讲了一个顶级专家的能力模型。你可以将其近似地理解为一个六边形。每个创新者都会有自己的取舍、平衡、权重不同。

最终你会发现,每个顶级专家呈现的六边形会非常均称、具备美感。这就是他们具备了内在平衡美。几乎很难真的出现一个畸形怪物,某个边非常突出其他五个边很短。那样的人,很难达到顶级专家这个级别。

所有偏见都会自我平衡的。所有终身学习的人,他有这个平衡能力。如果你只看到他现在观点,那么,仍然是对事的信任,而不是对人的信任。在职业生涯早期,你需要与少数一两位师友建立人际信任,而非对事情的信任

台湾心理学家黄光国在成名作《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划分为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情感性关系三类。

  • 典型工具性关系是陌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公平法则」——「合则来,不合则去」;
  • 典型混合性关系是熟人关系,在交往中遵循「人情法则」——「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 典型情感性关系是家庭关系或者亲友关系,在交往中遵循「需求法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事情会将你置入到工具理性、交易型人际关系类别中去。那种关系,伴随工作年限制增长,你将有大量机会获得。恰巧类似青春期的爱情、刚刚工作前五年的对人的信任关系,这类非理性的盲从反而极其罕见。然而,正是这类非常规的、非理性的事情成就了穷小子的人生逆袭。就像人类的两性关系,不能遵从公平法则与人情法则,如果整个人类的两性关系也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那么整个人类早就灭亡了。

在你刚开始工作的前五年,你需要信任那么1-2个身边的师友;你需要狂热地非理性地爱1-2个人,这是人类先天注定的命运。正是这套机制,才能保证整体进化的随机性。具体到每个人命运,才能带来质变而非缓慢地量变。

小结

晚霞燃烧,我人生的岔路口上抱着那位囤积月光的女神,痛哭失声,却永远无法更改自己的命运。

穷小子如何改变命运?(下)

1

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叔本华如是说。所以穷人才谈命运,成功者更喜欢将意外之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然而,真相出乎所有人意料。美国社会学家 Christopher Jencks 在一本少为人知的著作《不平等》中认为,运气超乎人们想象的重要,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成就,跟家庭出身、阶层地位关系不大。

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遇见恰当的人,是谓运气。这种非主流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位青年社会学家。既然运气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同样会如此?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这位年轻的社会学家调查了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他发现,对于人们来说,找工作最重要的是那些原本不重要的联系。因此,他提出弱联系概念——相对那些经常联系的亲朋好友来说,你在咖啡馆偶遇或者通过电台偶尔听见的那些人,就是弱联系。

这位青年社会学家,他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他的经典名著《找工作》中,格拉诺维特如是致谢:

在原稿杀青以后,我才有读到 Christopher Jencks 及同事的《不平等》一书。对我来说,《不平等》产生了一个敏锐的主题,我应该更详细地阐述这个主题…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假设和方法与我的研究不同,但《不平等》的论点与我的论点吻合。Jencks 及其同事认为,通常被假定为不平等根源的因素甚至在统计上并非与之密切相关,这个观点得到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和资料支持。

了解了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层次甚至职业,并不能为我们提供预测其收入水平的显著杠杆作用。问题在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极大的收入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总之,我们认为运气对于收入发挥了比成功人士所承认的更大的影响。

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联系。弱联系虽然不如强联系那样牢固,却在数量上更大,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更广。

2

贵人不仅来自身边的师友,更来自弱联系。将格拉诺维特的弱联系思想类比到人际交往上,它就是建立人际网络的三原则:

  • 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应避开跟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等;
  • 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还应注意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
  • 共同活动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应该注意与能够参加某些共同活动,如某些志愿者组织举办的活动的人链接。

类我原则与邻我原则侧重的是,我们不应该总是在与哪些人交往,共同活动原则侧重的则是,我们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摆脱命运,除了生老病死,往往是指摆脱阶级局限。然而,法国 Insead 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瓦拉的研究发现,人们为什么职业生涯转型失败,正是因为人们常常找身边的人请教

传统观念认为,当你计划职业生涯转型时,你应当向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和那些了解市场的人请教。但是,当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我们。家人或是朋友本意是很想给你支持,但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是拼命保住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3

你不仅仅要认识你跟联结最近的人,更需要认识到社会网络中的四类重要人物。社交、圈子在中文语境,带贬义。可以换用更中性的社会网络一词。社会网络分析将社会关系看做节点(node)和连带(tie)组成的网络(network)。节点表示网络内的独立行动者(actor),网络则用来表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img

当一个人在看社会网络时,首先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社会网络中谁是更重要的人?或者谁拥有更大的权力?**描述网络,有不同的层面。如果使用节点层面描述,一个人际网络中的四类重要人物分别是:

  • **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哪些是明星人物?哪些是边缘者?程度中心性回答类似问题。这是最为人们理解的社会网络测量指标。以微博为例,程度中心性就是粉丝的数量,那些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就是微博中的明星。
  • **亲近中心性高的人:**亲近中心性通过点与其他点的距离来测量。那些在社交网络中经常与人互动、人际关系颇好的人,比如公司中的八卦传播者,往往亲近中心性得分较高。
  • **居间中心性高的人:**节点的居间程度,表示一个网络中经过该点最短路径的数量。在网络中,节点的居间程度越大,那么它在节点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在两个社会网络之间的人,比如跨界者,往往拥有较高的居间中心性。
  • **特征向量中心性高的人:**那些在社交网络中沉默却拥有极大权力的人物,如《教父》中的主人翁柯里昂,特征向量中心性就是找出他们的办法。基本原理是,一个有着高特征向量中心性的行动者,与他建立连接的很多行动者往往也被其他很多行动者所连接。在社交网络中,有这样一种人,很多明星与其做朋友,即使他沉默不语,也可能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如下图中的 D 就是「居间中心性」高的人物,一方面承受了来自网络两头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过网络两头的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牟利。

img

人们常常将社会网络中「居间中心性」高的人看做「社交者」,其实除了这类人之外,还有其他三类人,比如以创作者姿态成为社会网络的核心节点。以我举例,十年来,从不参加任何行业吹牛大会。但跟很多学科/社区/公司的创始人有深入的一对一当面沟通。所以,慢慢地也形成了一个以我为联结中心的人际网络。关于社会网络分析,感兴趣者可以研读我的旧文《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目导读》与译作《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践》。

4

说说我去年的一个意外之喜吧。在2014年11月的某个周末晚上,我创办了开智社群,邀请众多师友加入,提倡「主题学习,读一手经典」。以书为切入单位,是个好做法,因为读书符合「共同活动原则」。水平极高的人与水平极差的人,都能从一本难书、好书中受益。反之,有的社群,采取的是主题讨论,但水平高的人,会觉得这个话题太 Low 了,而书不一样。好书会不断提升社群的智力资本。

——为了抵达世界知识边缘,寻找最聪明的人,将他们放到一个房间内讨论,会诞生什么?开智社群创办的前三个月,通过主题演讲,以及沉浸式讨论,初步交出了这份答卷。14 次世界一流专家的主题演讲,以及每天在自由生发、不断激荡的跨界讨论。最终竟然诞生了一本基于微信群聊天记录的好书《追时间的人》。

你看,聚集了一群有趣的人,自然惊喜就会产生,好运伴随而来。**一屋子聪明人,最聪明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聪明人,而是那个屋子,因为它提供了容纳智者,生长智慧的容器。**同样,仕女问姻缘,我常常建议对方学习「共同活动原则」,不仅参与一些有趣的群体/活动,更要成为优秀群体与有趣活动的组织者。

5

如何更好地成为别人的贵人?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善意和幸福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善良的人们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并拥有更多的幸福回忆。令人诧异的是,不仅仅是实际的助人举动,仅通过为期一周的对善举的记录,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和感恩。

**只是光持有助人的善意还不够,你还得成为一名懂科学会武术的好人。**一位微信上的朋友要求你帮忙介绍一位你的死党;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获得面试推荐,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的研究表明,你如何处理这些助人请求,决定了你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多大成功。

你可以按照人们的助人行为,将人们分为:索取者(Taker)给予者(Giver) 与 **平衡者(Matcher)三类人。

  • 索取者:他们是那些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尽可能多,而自己付出尽可能少的人。
  • 给予者:这是与索取者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这类人更愿意在人际互动当中做付出的那一方,经常通过引荐熟人、给予咨询、提供帮助或分享知识来帮助别人,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 平衡者:这类人介于索取者与给予者之间,试图维持给予和索取之间的平衡。如果我帮助你,我希望你也能相应地帮助我。

6

格兰特的研究出乎人意料地发现,在社会最高层与最底层,居然都是给予者!最穷的人与最富有的人一样慷慨不求回报。那么,如何成为一名理性助人者呢?综合格兰特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丁健、赵昱鲲两位好友的实践经验,我总结为如下策略:

第一,screen 策略:在帮助对方之前或第一次帮忙,与帮助的人见面,识别他是给予者还是索取者?此项策略我使用非常多。一般与人第一次见面,尽量不通过大会认识,而是一对一饭局认识。

陌生人相当于一次性囚徒困境,熟人相当于重复囚徒困境,家人就是亲缘选择。线下认识就从一次性囚徒困境过渡到重复囚徒困境。

高质量的交流,能形成共鸣的交流,往往需要独特的时间(比如几个小时的饭局)、空间(一对一的私密空间)。如果你与人第一次见面是通过大会认识,会导致大脑错误的给对方快速贴一个标签,以为你在大会上看到的对方就是对方全部特质。

第二,广义的以牙还牙策略:从单回合的一报还一报,过渡为三个回合的一报还一报策略,每三次来判定对方是否值得帮助与长期合作:第一次,你是给予者;第二次,你是平衡者;第三次,你是索取者。

第三,公开助人策略: 尽可能公开一切帮助行为。如果有人邮件有助,直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做隐私处理后,公开在博客上发布回复,如果对方拒绝,那么你直接拒绝回复。

第四,集中助人策略: 每次助人行为,判定是否可以在五分钟完成;同时,采取集中助人行为,比如一周某日做很多助人事情或者集中见面帮一群人。不要总是全程地帮助他人,而是问自己,能否给对方提供独特价值,且不会超过自己五分钟,如果超过五分钟且你无法提供独特价值,那么予以放弃,可以介绍其他给予者给有需要的人。

第五,不给索取者机会策略: 不给索取者任何机会。惩罚索取者可能比较难,但至少可以惹不起躲着走。

第六,帮助那些帮助过别人的人: 不仅帮助那些经常助人的人,同时还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与公众媒体上传播对方的美名。

小结

命,几分注定;运,几分随意。在年轻时,遇见真贵人,并建立信任;伴随年岁增长,成为别人的真贵人,也许从此穷小子灰姑娘,会多了几分好运气。

尘世间,风起风灭,漆黑的木门,矗立在草原上。你直直地走过去。后来你才知道,那扇门,它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