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与富人的真正鸿沟:你以为是钱,其实是“历史”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时代。
一方面,信息和机会似乎前所未有地“公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任何知识,任何人也都可以尝试在各种平台上创业。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鸿沟却在以一种令人绝望的方式拉大。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似乎总能“踩中”风口,而大多数人却只能在“内卷”的红海中苦苦挣扎?为什么有的人“打扫屋子很勤快”,却在面对任何“新事物”时本能地抗拒,最后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的劳动?
我们习惯于把这一切归咎于“运气”、“背景”、“资源”或者“天时地利”。
但最重要的,永远是“人和”。
今天,我想提出一个可能让你感到“震惊”的观点:穷人与富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更具体地说,富人(或者说“准富人”)在两种能力上形成了“认知垄断”:
- 一种极端的心理驱动力——即“对财富的企图心”。
- 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论——即“历史的了解”。
这两种能力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前者是“点火器”,后者是“导航仪”。没有点火器,导航仪就是一堆废铁;没有导航仪,点火器就是一枚“自杀式”火箭。
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彻底拆解这个“富人”的终极秘密。
一:点火器——“我想要”还是“我必须”?
我们先来谈谈那个最容易被误解的词:“企图心”。
对它的定义非常精准——它不是“我想要”,而是“我必须”,并且我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当然想挣钱!”但他们说的都是假的。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舒舒服服地挣钱”。他们想要的是“没有风险地挣钱”。他们想要的是“不用学习新东西就能挣钱”。
翻译过来就是:他们对财富的渴望,远远低于他们对“舒适区”和“即时满足”的渴望。
“穷人思维”看到的是“失败的概率”和“当下的成本”。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避免损失”和“规避麻烦”。他们极其害怕“浪费了时间精力,最后还没得到什么结果”。
“富人思维”看到的是“成功的概率”和“未来的收益”。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他们愿意用“打水漂”(可控的试错成本)去换取那个“一丁点”的成功希望。
这就是“企图心”造就的行为习惯。
穷人不是懒,(你妈妈打扫屋子就很勤快),他们只是“懒于动脑”。他们宁愿在“熟悉的简单重复性劳动”里内卷到死,也不愿意在“不确定的复杂脑力劳动”里走错一步。
为什么?
因为“动脑”是“痛苦”的。解决新问题是“麻烦”的。而“傻嗨式的娱乐活动”和“低层次的情绪消费”是“快乐”的。
当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压倒了他对财富的“企图心”时,他就亲手关闭了所有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这种“企图心”,就是成为“富人”的入场券。
它是一种近乎偏执的驱动力,它逼着你把“解决问题”排在“享受娱乐”之前。它逼着你把“学习新知”排在“待在舒适区”之前。
它,就是那个点燃一切的“点火器”。
但只有“企图心”这个点火器,是远远不够的。它只会让你变成一个“鲁莽”的赌徒,在每一个“风口”上都去冲一把,最后可能死得更快。
你需要一个“导航仪”。
二:导航仪——为什么“经济学”在说谎?
现在,我们来谈谈那个真正“价值万金”的秘密。
如果你有了“企图心”这个点火器,你下一步会做什么?
大多数“有志青年”会去读MBA,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他们认为,“经济学”是关于“钱”的科学,学会了它,就能赚钱。
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或者说,是一个“高明”的误导。
学习经济学与能不能赚钱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
这里,我们就必须引入米塞斯的“皇冠明珠”:《人的行动》。
米塞斯告诉我们,经济学(或者他称之为“人的行动学”)研究的是“普遍规律”。比如“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更少的付出去换取更大的满足”。
这些是“理论”。它们是“对”的,但它们是“抽象”的。
**理论,无法告诉你“明天”该买哪只股票。****理论,无法告诉你“跨境电商”这个风口还能持续多久。**理论,无法告诉你“现在”这个项目值不值得“All in”。
所有这些“赚钱”的决策,都不是“理论”问题,它们是“历史”问题。
什么意思?
米塞斯在另一本书《理论与历史》中说得明明白白:
- 理论(经济学),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它提供的是“逻辑框架”。
- 历史,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出于“具体”的目的,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集合”。
你不能“预测”历史,因为历史是“独一无 二”的。你不能像做物理实验一样,重复“2008年金融危机”。
那么,研究“历史”还有什么用呢?
研究历史,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
三:终极方法论——“历史的了解”
这就是“导航仪”的核心。
我们管它叫“历史的了解”(Historical Understanding),米塞斯管它叫“Verstehen”(德语,意为“理解”)。
这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种“科学的“预测未来的方法。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赚钱方法论”的步骤,看看它到底有多“牛”:
第一步:巧妇必须有“米”——收集资料
这一步,和“穷人思维”还没拉开差距。我们都在看新闻,看数据,看报告。我们收集到的,都是“零散的事实碎片”。
比如:
- 碎片A:一条新的监管政策出台了。
- 碎片B:某个短视频App的日活用户下降了。
- 碎片C:一种新的AI技术开源了。
- 碎片D:年轻人开始流行一种“反消费”的文化。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就是“新闻”,是“谈资”,是“零散的碎片”。他们“看”到了,然后“忘”了。
第二步:启动“同理心”——带入“人的行动”
从这里开始,“富人思维”的导航仪正式启动。
他们会拿起米塞斯的“经济学理论”(即“人的行动”这个逻辑框架),开始“带入”历史。
他们会问:
- “OK,这个‘监管政策A’出台了。谁(具体的人)推动了它?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他想得到什么?”
- “OK,短视频B的日活下降了。谁(具体的用户)不玩了?他们为什么不玩了?他们去哪里了?他们真实的需求(目的)是什么?是这个App没满足,还是有新的App(手段)满足得更好?”
- “OK,AI技术C开源了。谁(具体的开发者)会用它?他们想用它来实现什么?这个技术能帮他们降低什么成本(手段)?他们最终想服务谁(目的)?”
看明白了吗?
“历史的了解”,就是用“经济学理论”作为“手术刀”,去“解剖”那些“零散的事实碎片”,试图去“理解”碎片背后那些“具体的人”的“动机、目的、手段和价值判断”。
第三步:“鉴定”与“估量”——确定影响的分量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当你把所有的“碎片”都用“同理心”解剖了一遍,你就会开始“拼图”。
你会发现,哦,原来“政策A”和“技术C”和“文化D”是有联系的。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趋势”——一个“现在”正在形成、但尚未被大众察觉的“结构性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
- 有一些“动机”(比如人们对“效率”的追求)是“主要”的。
- 有一些“行为”(比如“旧的”商业模式)是“无效”的。
通过这个“拼图”和“估量”,你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的某个情况,是“不合理”的,是“暂时的”,它“即将”被一个新的“合理”的结构所取代。
这就是你“理解‘现在’”的时刻。
这也是你“预测‘未来’”的时刻。
最终:“企图心”与“历史了解”的宿命交织
现在,让我们把“点火器”(企图心)和“导航仪”(历史的了解)装回同一辆车上。
一个“戏剧性”的,甚至“残酷”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为什么“穷人”无法变富?
因为“穷人思维”从根源上就“拒绝”使用“历史的了解”这个导航仪!
你还记得“穷人”面对“跨境电商”这个新事物的反应吗? “这么麻烦,学不会,不想弄了。”
现在,你再看看“历史的了解”这个方法论的三个步骤:
- 收集海量的、零散的资料。(麻烦)
- 对每一个资料背后的“人”进行“同理心”分析。(超级麻烦,极度“烧脑”)
- 把所有分析结果拼在一起,“估量”它们的分量。(难到“变态”)
这不就是那个“有N个步骤是不懂的”新事物吗?
“穷人思维”的本质,就是“ mental laziness ”(精神懒惰)。
他们一看到这么多“碎片”,这么多“不确定”,这么多“需要动脑”的地方,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畏难”,就是“放弃”,就是“摆烂”。
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很低层次的情绪消费”上(刷短视频、打游戏、看爽文),也不愿意花在“历史的了解”这种“高层次的脑力折磨”上。
他们很怕“浪费了时间精力,最后还没得到什么结果”。
而“历史的了解”这个过程,恰恰是“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得不到结果”的!它是一个“痛苦”的、“孤独”的、“不确定”的“解谜”过程。
所以,“穷人”注定无法“理解‘现在’”。
他们只能“接受”媒体“喂”给他们的、二手的、浅薄的“结论”。他们永远处在“信息链”的最低端,永远在“随波逐流”。
那么,“富人”呢?
富人(或者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历史的了解”的“重度上瘾者”!
米塞斯说:“企业家的职能,就是‘预测’未来。”
他们如何预测?
就是靠这个导航仪!他们用“企图心”这个“点火器”提供燃料,去驱动“历史的了解”这个“导航仪”疯狂运转。
- 他们“痴迷于”收集“零散的事实碎片”。(马斯克为什么睡在工厂?他在收集“一手”碎片。)
- 他们“疯狂地”用“同理心”去“带入”这个世界。(乔布斯为什么如此偏执?他在“带入”用户自己都不知道的“目的”。)
- 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估量”和“判断”什么才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当他们通过这个“极其痛苦”的思考过程,最终“理解”了“现在”为什么是这样,他们也就“看清”了“未来”会走向哪里。
他们“看”到了一个“未来的不确定性”——即“现在的供需”和“未来的供需”之间存在一个“价差”。
这个“价差”,就是“利润”的来源。
他们于是“行动”(Human Action)了。他们在“现在”——当所有人还“看不懂”的时候——就开始“买入”资源(技术、人才、物料),并把它们“重组”成一种“新”的、更“合理”的结构(新产品、新服务)。
几年后,当“未来”变成了“现在”,当大众终于“看懂”了——
他们成功了。
而那些当年“畏难”、“躺平”、“刷短视频”的人,抬起头来,轻蔑地(或者羡慕地)说了一句:
“哼,他不过就是个‘幸运儿’。”
最终结语:
财富的“企图心”,是“发动机”。它决定了你“肯不肯”面对“麻烦”和“痛苦”去“动脑”。
“历史的了解”,是“导航仪”。它是一种基于“人的行动”理论,通过“同理心”去“理解现在”,从而“预测未来”的科学方法。
那些崛起于草莽的富豪们,他们可能不知道“米塞斯”,他们可能也说不出“历史的了解”这么“学术”的词。
但他们,一定在“本能地”使用这个方法。
他们一定是“好奇心”最强的人,是“最爱”问“为什么”的人,是“最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人,是“最敢于”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预测”下注的人。
他们不是“幸运”。
他们只是,也唯一是,掌握了“历史的了解”这门“赚钱的“科学”。
而你,现在也知道了。
剩下的问题是:
你那台“点火器”的能量,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