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要首先知道谁在制造失业,谁在制造就业
自由市场上的就业与失业,都是自愿的。
人之所以工作,是因为他偏好劳动的预期成果,高于劳动产生的负效用以及闲暇带来的满足。如果他认为闲暇的价值高于劳动成果带来的价值,劳动负效用升高的时候,他就会停止工作。
自由市场的货币价格计算,让所有人对自己劳动还是接受他人雇佣有了清晰的成本收益比较,当他觉得接受雇佣创造的边际价值产品折现、即现时工资带来的满足高于自给自足,他就会放弃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接受雇佣,就业发生。反之,失业就发生。因此,自由市场上的就业是自愿的,失业也是自愿的。
这告诉我们,只要不干预自由交换、自由契约,雇佣关系带来的就业是资本主义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那些失业,也必然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比方说大学生不找工作而啃老,这是他自主做出的决策,其原因在于他父母为他积累了足够的储蓄,让他可以不工作而满足消费需求;这同时是一种投机行动,认为通过等待、或者更高的学历,可以带来更好的工作,因此他愿意保持这种临时失业的状态。
不受干预的自由市场,只要你想就业就能够就业。我们可以想象一种劳动相对于土地过剩的状况,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时候若没有发生生产力的进步,就会发生杀婴、遗弃、甚至争夺生存资料战争,人类陷入赤贫之中。但是经验上,劳动相对于土地,总是稀缺的,存在大量并未被使用的边际以下的土地,就是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不可能零租金供给,因为劳动有机会成本,那就是休闲。然而土地和资本品,是可能零租金供给的,因为闲置不会带来任何收益。因此在自由市场上,劳动者相对于地主和资本家,总是更有主动性的选择性的。只要他们愿意就业,就可以就业。
关于“自愿”,意思就是个人的既定的社会环境下,基于价值权衡,由自由意志做出的自主决策,那你就不能说这是被强制的、被迫的。如果你胡乱地对词语进行定义,那么就会出现奥威尔式的错误:你每天上班都是被迫的,你带孩子出去玩也是被动的,你每天吃饭也是被迫的,因为不这样做你就会死。哈耶克就认为如果某地只有一家工厂而不雇佣某工人那就是“强制”,只要“人人平等适用”就是公正的规则,所以征兵也是可以的,因为人人都会被征兵。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混淆而消灭了任何论证。
谈论就业,如果不谈论价格,是毫无意义的。
就像你谈论一件商品能否卖出,却不说价格毫无意义一样。所以当我们谈论就业问题的时候,谈论的其实是以什么样的工资率就业。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收入大于消费而积累储蓄,由此延长生产结构,进行迂回生产,即不直接生产可供消费的消费品,而是先生产用来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品。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劳动生产力提升,未来的产出更大,由此,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以及更高的实际工资率。
这是因为,每一个生产结构层级,都必须有劳动力的支持,劳动力是任何生产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原来一个阶段完成的生产,现在10个阶段完成,必定带来的就是增加了的这9个生产阶段都要争夺劳动力,因此就业增加;而这种迂回生产带来的产出的几何式增加,必定又带来的是工资率的上升。
随着资本扩张,生产结构不断延长,带来的效果就是对劳动的需求不断增加,其结果就是,就业稳步上升,且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即实际工资率越来越高。这就是提高人类真实收入的资本主义过程。
以上正面论述告诉我们的是:
1、自由市场的自由交换、自由契约,必定会产生就业;
2、要想增加就业,即从劳动者工资率(价格)角度正确认识的就业,必须以资本扩张为前提,没有储蓄增长带来的资本扩张,迂回生产就无法启动,生产结构就无法延长,自然就不会有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率的增长。
那么:
1、一旦有人干预市场过程,破坏自由契约,给劳动雇佣设置重重限制,当然就是发生非自愿的失业,即制度性失业;
2、一旦有人侵犯产权,提高人类时间偏好,由此减少储蓄和资本积累,而倾向于消耗资本,那就会缩短生产结构,就业就会下降,工资率也会下降。而由于工资率的不断下降,导致接受雇佣边际效用下降,失业还会继续增加。把本来10个阶段安排的就业,现在假如集中在两个阶段,导致生产结构“扁平化”,造成的结果非常明显,那就是只剩下的这两个生产阶段的劳动供给过剩,工资率降低并制造失业。
理论上,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任何数量的非自愿失业。例如,让我们把逻辑贯彻到底,设想一种极端的情景:假定货币购买力不变,好心的政府认为资本家都是嗜血狂魔,都必然要榨取剩余价值将劳动者置于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地步(拉萨尔的所谓“工资铁律”),必须干预自由契约,因此现在规定最低工资为每月100万。
其结果必然是:将立即终结99.99%以上的就业,让这99.99%人被解雇回家,都重新回归“自我雇佣”状态,即自给自足。这会将人类逼入饥馑和死亡的绝境。
通过这个极端的例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工资率,那么必定有劳动者因无法创造最低工资所对应的边际价值产品,而被解雇或者自始至终得不到雇佣,即制度性失业。这只是个程度问题。
再比如,如果好心的政府又大发善心,认为失业都是非自愿的,要像个父亲一样给这些失业者兜底,因此决定通过从别人口袋里掏钱,给这些失业者发放救济金,并且要高水平保障,保障他们“免于匮乏的自由”,每月发放失业救济金100万。
其结果必然是,99.99%的人都不工作了,呆在家里等救济即可。如果有收入标准来界定,比如收入高于100万就不能领救济了,那么工作着的人,将在收入达到99万的时候停止,否则就领不上救济了,他们甚至会反对老板给他涨工资的。
政府能发放多少失业救济金,就能制造多少失业。
压力集团和工会将工资率定在市场工资率之上,排斥其他劳动者的供给,造成的结果就是,受保护的行业工资率上升,但是未受保护的行业劳动力供给相对增加,由此发生失业、并拉低其他行业的工资率。因此,工会要提高受保护行业的工资率,必须以工会只在少数行业存在为前提,这样,工会受保护行业以外的市场,才可以吸收和消化过剩的劳动力。如果各行各业都有工会,那么实际上就会抵消工会的作用,这个时候出现的结果就是,各行各业工资率都很高,但是购买力都直线下降,因为供给下降了,物价上涨了。这时候,不工作的激励就增强,而工作(预期成果)的边际效用就会下降。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效果类似。它在方方面面侵犯企业产权,侵犯自由契约,让假期不断延长而不准企业降低薪酬,让解雇变得无比困难,让企业雇佣成本直线上升,带来的结果就是企业将减少雇佣,让大部分劳动者失去被雇佣的机会。
反歧视法的结果是,它宣称要保护的对象,将得不到雇佣。因为雇佣它就是给企业绑上了一颗定时炸弹。
刺激消费将减少就业、降低工资率。因为这就是在消耗资本,由此缩短生产结构。它是对人类理性权衡现在与未来的无情嘲讽,是对人类推动技术进步着眼于长远的野蛮攻击。它实际上是在说,你们应该像猪一样生活,今天吃饱,明天被杀即可。
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而增加就业,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大迷信。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就业有正效应,其错误的根源在于假定社会上有未被利用的资源是一件天大的坏事。他同时主张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增加就业,这是因为他把利率当成了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时间偏好现象,并且搞出了一个阴谋论,都是因为你们这些资本家故意保持资本的稀缺性,那么通过降低利率甚至降到零,资本就无限充裕了,就业就增加了。
问题是,如果有些资源是闲置的,那么说明它对人类没有价值,或者定价太高,那么这种未被利用就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劳动力也一样。如果失业是主动选择的问题,就好比一个地主故意将土地闲置、避免未来的调整成本太高,这是一种投机性需求,那么这本身就不是问题,因此就不应当干预。如果是被动的,那么这个时候恰恰是政府应当反思,是自己的干预政策造成了这种制度性失业,那么应当砍掉管制和干预,而不是增加管制和干预。总而言之,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在干预之上叠加干预去解决就业问题,那只会适得其反。
凯恩斯的通胀手段,之所以给人印象是增加了就业减少了失业,恰恰是因为通胀就是降低实际工资率。这就叫“货币幻觉”。然而这种做法是非常低级的错误,它必须假定工人都愚蠢到无法感知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弱智水平才能奏效。然而工人显然比凯恩斯聪明,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名义工资的上涨与实际工资的下降、即实际购买力的下降是可以同时发生的,于是便会要求更高的、超过通胀率的工资率,这时候失业将会继续增加。
在不断的通胀之下,会发生商业周期、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工人从被错误延长的较高生产阶段退出,要自降身份寻找工资率更低的工作,他们心理上会难以接受,因而可能会等待更好的机会。这被称为摩擦性失业。然而这正是拖慢整个经济调整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结果。它不是对已经发生的市场变化的一个自动的、无关求职者意志与选择的反应,而是求职者有意识行动的结果。它是投机性的,不是摩擦性的。
况且,即便我们承认这个概念,也要知道,摩擦性失业之所以发生,也是因为前期信贷扩张、人为压低利率的结果。
货币对于就业问题,是“中立”的。货币的多与少,跟就业没有关系。因为货币数量的多与少,都能履行交换媒介的职能作用。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就能增加就业,这是无稽之谈。它将带来超级通胀。增加货币,只会发生再分配效应。价格会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但是这对于就业,能推导出什么呢?什么都推导不出。
但利率与就业是有关联的。因为利息是时间偏好的反应,决定了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决定了把多少资源调用到未来生产中而不会影响当下满足。利率是时间的价格。当利率被人为干预,就会发生资源错配,错误延长生产结构和错误生产,由此导致劳动力的错误配置。一旦信贷紧缩利率上升,就会发生大规模失业。
政府在推动稳就业的过程中,抱着维稳的动机。就业根本就不是政府的职责,越是干预就越会造成大规模失业。政府推动稳就业的办法,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搞大型工程、以工代赈等罗斯福式的手段安排就业,这实际上就是把一部分人纳入财政供养,成为寄生阶层。就是把所有人都变成公务员,那就都就业了。
然而,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觉得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谁来生产财富来供养他们呢?生产财富的资本从何而来呢?
这种做法扩张政府权力,增加了征敛,货币增发会发生再分配效应,它们都减少了市场资本,由此缩短生产结构,减少就业,降低工资率;人们对政府的依赖会进一步增强,就会千方百计要求政府继续扩张财政和货币以安排就业。到时候,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被安排的。这种恶性循环开启,就不再有产权的存在,不会有资本积累。
这时候的工作,才真是强迫的,因为要让人们在没有产权下工作,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用皮鞭和铁链相威胁,建立集体农奴制,人类将在生死的边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