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痛比想象中更强,房地产税的真正阻力

今天跟大家简单聊聊房地产税的问题。
过去这些年,中国关于房地产税的讨论,总绕不开一句话:这是大势所趋。
但问题是,大势归大势,现实却往往一步三停。
技术问题能解决,财政缺口能测算,法案也起草得差不多了。
而真正卡住这项政策的,恐怕从来都不是“怎么收”的问题,而是“收下去会怎样”的问题。
前几天财新峰会上,原财政部长楼继伟又把房地产税推到了风口浪尖。他讲得很明确,“房地产税法已经起草完了,难点大致解决,就差人大点头和国务院试点。”
理由也讲得很学术,房地产税的激励机制合理,“公共服务越好、房价越高、税收反过来又支持公共服务”。
这一套说辞头头是道,但具体到落地,就没有这么干脆了。
财政部之前说“今年不具备扩大试点条件”,表面是节奏,背后是心知肚明:房地产税改革最大的成本不是制度,是人们的反应。
房地产税是最典型的直接税,是“贴脸开征”的税,痛感是最直接的,搞不好是要反过来“被打脸”的。
它不是卖地那种“悄悄就收了”,不是增值税那种“藏在价格里”,也不是个税那样“企业代扣,肉没看到刀就没防备”。
它是你每年都要从银行账户里掏一笔真金白银出来,而且掏的很可能是你家里最贵的那件东西。
直接税的“痛感”,恐怕被他们严重低估了。
美国几十年的房地产税抗议,核心原因只有一个,纳税人觉得“太直接、太贵、太不值”。
中国的情况更微妙,对城市中产来说,房子的功能是三合一的,安全感、家庭未来、阶层位置。
大家会觉得,“我买房时已经交了契税、增值税、维修基金、土地溢价……怎么你现在又来一年一次的?”
楼部长去跟他们讲效率、讲激励、讲财政,他们心里只有一句话:“凭什么?”
城市家庭的财富结构其实是高度单一的,七八成都在房子上。
理财里几乎没钱,现金流也不一定宽裕。
房地产税推出来,对不同阶层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对于富人,资产组合里多了一笔“管理费”。
对于中产,核心财富被“重复征收”。
而对于穷人,恐怕未来购房压力会进一步抬升。
楼部长想要稳定税源,但大家更希望生活成本不要再加码。
这不是“协调关系”的问题,这是天然的对立结构。
欧美国家房地产税能稳定存在,是因为有个强绑定:“我交的钱直接改善我生活”。
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社区治安更好,图书馆、道路、绿化全部能“看到回报”。
但在中国,目前来看,没有这种强相关性,房地产税大概率是用来“填窟窿”的。
只要用途不透明,抵触就不是一个税制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情绪问题。
另外就是,房地产税不光会引发“政府 vs 居民”的对立,还会造成“居民 vs 居民”的多维冲突。
因为对于房子来说,这是中国财富差异最大的地方。
当一个税种落在一个高度不均衡的资产结构上,所有矛盾都会被放大。
房地产税最直接引发的,不是缴税,而是行为模式改变。
合法的避税行为,恐怕会成为新的社会撕裂点。
比如假离婚、多户拆分、换户口避税,把最贵的房登记在老人名下,资产拆到多个家庭单位等等。
结果就是,“老实人”最容易吃亏。
但是你要想彻底堵住这些漏洞,恐怕就需要更严格的立法和执法,还是会制造对立。
**还有个区域差异问题,**如果免征面积全国统一,看上去公平,实际效果却很荒诞。
比如同样免征 40 平,在上海可能价值200万,但在一个三线城市,可能就只值20万。
同一个政策在不同地方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税负,越发达越抵触,越欠发达越无所谓。区域矛盾会被制度放大。
再有收入差距的问题,制度设计稍有不慎,反而可能强化不平等。
结果前面也说了,对于富人,缴税就是“成本”,基本无感。
对于资产占比较高的中产来说,每年被连续征税。
而对于穷人来说,将面临买不起房,更交不起税的尴尬。
还有呢,大量农村地区有自建房、多套房,甚至出租经营。
城市居民如果每年固定交税,而农村完全免税,这种“不对称”,是不是也会演化成情绪问题?
楼继伟说“难题大体解决了”,很明显,他指的是技术问题。
但房地产税最大的难点从来不是技术,而是社会问题。
这项改革切在中国最敏感、最集中的几个神经上,财富结构、城市机会、代际关系、区域平衡、公共服务能力、家庭资产安全感。
说的严肃一点,这涉及到我们D的一个“Zhi Zheng 合法性”的问题。
搞不好,它就可能成为社会泄压阀。
所以,房地产税的核心问题不是“什么时候推出?”,不是“技术准备好了吗?”,而是“社会准备好了吗?”“人们能接受、愿意接受吗?”
拔鹅毛是一门手艺,不知道楼部长这门手艺练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