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税来了,会由租客承担吗?
《住房租赁条例》,将在9月15日实施。由于中国实际上是存在租房税收的,这一条例要求备案,如若严格执行,那就代表着,租房税收有可能在完成实际征收的基础。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房租要涨了。房东肯定会把税收成本转嫁给我们。这种想法,不仅普遍,而且,恕我直言,是完全错误的。它建立在一个对经济学基本常识的误解之上。** **成本决定不了价格,供需才决定价格。 这句话,应该是每个人都刻在脑子里的经济学铁律。让我们先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如果房东真的能随心所欲地把成本转嫁给租客,那为什么在“房东税”出台之前,他不涨租呢?难道他是慈善家,心疼你我这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所以特意留了每年几千上万的涨价空间,就为了等一个收税的借口?这显然是荒谬的。任何一个理性的房东,在任何一个时刻,给他那套用于出租的房子定价时,遵循的都是市场原则: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他能收到的最高租金是多少?这个“最高租金”,不是由他的成本决定的。不是因为他当年买房花了500万,月供2万,所以他就必须租1万。如果他所在的区域因为产业外移,周边白领的平均工资降了一半,就算他月供10万,房子也只能租5000,否则就只能空关着,每个月净亏损10万。决定租金的,是租客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而这,又取决于这套房子周围,有多少高薪的工作机会。房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为你提供一个可以去赚钱的居住地),它的“产出”,就是你住在这里能赚到的钱。你能赚到的钱越多,你就越愿意为这个“地理位置”支付更高的租金。曼哈顿的租金为什么贵?不是因为曼哈顿的房东成本高,而是因为华尔街的精英们在那里能赚到大钱,他们付得起也愿意付高价,来换取通勤的便利和身份的象征。所以,在收税之前,你付的租金,已经是市场博弈后,房东能向你收取的最高价了。他已经把你的钱包榨干到了你能承受的极限。现在,一张税单拍在了房东的桌子上,他突然就能让你支付超越你极限的租金了吗?你可能会说,他可以涨一点,我咬咬牙也能接受。是的,你可以。但市场上还有无数套房子,无数个房东。只要有一个房东为了尽快租出去,选择自己承担税负而不涨价,那么他就获得了竞争优势。在租房市场供大于求(大部分城市如此)的环境下,试图涨价的房东,最终只会发现自己的房子挂了三个月也无人问津。租客用脚投票,他们会搬去那个不涨价的房东那里。除非所有房东串通一气,像一个卡特尔组织一样集体涨价。但这在分散的个人房东市场几乎不可能实现。总有急着要现金流的,总有怕房子空置的。所以,结论是清晰的:在市场化的租赁关系中,房东无法将新增的税收成本,系统性地转嫁给租客。 租金这道铁幕,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铸成的,而不是由房东的成本清单决定的。现在,我们进入更深的层次。既然成本无法转嫁,那么这笔税,到底由谁承担了?**税收,永远是由生产者(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承担的。**在这个模型里,房子是一种资本品,房东是这个资本品的所有者。他通过出租房子这项“生产活动”,来获得回报(租金)。租客,则是这项服务的消费者。政府的税收,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财富转移。它直接插入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但它攻击的目标,永远是生产者。为什么?因为价格是由消费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决定的。消费者愿意为一项服务支付多少钱,是他们内心的一杆秤。政府无法通过法令来提高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你不能通过法律规定,从明天起,每个人都必须觉得苹果手机值三万块。但是,政府可以直接从生产者的收入里拿走一部分。想象一下租金的流向:收税前:租客支付5000元 -> 房东收入5000元。收税后:租客支付5000元 -> 房东收到5000元 -> 房东向税务局缴纳500元(假设税率10%) -> 房东净收入4500元。
租客的支出没有变。他还是那个他,他的工资没涨,他周边的机会没变,他愿意为这套房子支付的价格上限,依然是5000元。
改变的是房东的净收入。他的财产(房子)所能产生的现金流,被永久性地削减了。
政府干预的本质,不是在创造价值,也不是在“调节”市场,它是在进行直接的财富再分配。
而再分配的对象,只能是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在这个案例中,就是房东。
有人会问,如果房东因为收入减少,不愿意出租了,把房子卖了,导致市场上租赁房源减少,供给下降,租金不就上涨了吗?这样不还是变相转嫁了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它把我们引向了最终的,也是最核心的结论。
当一个房东因为税收导致净租金收入下降,他确实可能会选择卖掉房子。但是,他会卖给谁呢?
接盘的,必然是另一个投资者,另一个想当房东的人。
现在,我们站在这个新投资者的角度来思考。他要买下这套房子,他会如何估值?
任何一项资产的价值,无论是一只股票、一家公司,还是一套房子,其根本逻辑都是一样的:这项资产在未来能带给我的所有净现金流的折现总和。
说得通俗一点:这东西以后能帮我赚多少钱,它今天就值多少钱。
我们来计算一下:
收税前:这套房子每月租金5000元,一年就是6万元。假设市场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是3%(你可以理解为买理财、存银行等的平均收益)。那么这套房子的市场公允价值大约就是 6万元 / 3% = 200万元。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愿意花200万买下它,因为每年6万的租金收入,能给他带来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收税后:现在,政府要对租金收入征收10%的税。房东的年净收入变成了 6万元 * (1 - 10%) = 5.4万元。租金本身没变,还是6万,但房东能拿到手的钱少了。
现在,你作为新的投资者,还会愿意花200万买这套房子吗?
绝对不会。因为如果你花200万,每年只能净赚5.4万,你的投资回报率就变成了 5.4万 / 200万 = 2.7%。
这个回报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3%。你把这200万拿去买别的资产,能赚得更多。你是个傻子才会买这套房子。
那么,你会愿意出多少钱呢?你会这样计算:要让我的回报率达到市场平均的3%,基于每年5.4万元的净收入,这套房子的价格应该是 5.4万元 / 3% = 180万元。
看明白了吗?
“房东税”的出现,直接将这套房子的市场价值,从200万元,削减到了180万元。
凭空蒸发了20万元。
这20万元,就是未来这套房子生命周期里,所有需要缴纳的“房东税”的折现总和。它被一次性地、在税法通过的那一刻,就从房子的资产价值中被资本化地扣除了。
这笔损失由谁承担?
不是未来的租客,他们的房租没变。 不是未来的房东(那个以180万买入的人),因为他的投资回报率是正常的。
这笔损失,完完全全由在政策出台那一刻,持有这套房子的那位“倒霉”的现任房东承担。
他面临的选择是:
继续持有,但接受自己资产的净收益率永久下降的现实。
- 卖出,但必须接受房子价值已经下跌20万的现实,以180万的价格卖给下家。
无论怎么选,这20万的财富,他都损失掉了。
这就是“房东税”的唯一经济后果:它不是一个流动的、可以转嫁的“成本”,而是一把一次性精准地从房东的资产上,割下了一块肉。
它是一个“存量税”,一个针对资产价值的减损。
回头再看你提供的《住房租赁条例》,它的内容通篇在谈什么?
备案、合同、企业管理、信息平台、部门共享……
这些条款,本身不涉及税率,但它们在做什么?它们在为彻底征收“房东税”铺平道路,建立“基础设施”。
过去,为什么这个税“一直都有,只是现实中交的人并不多”?因为交易是点对点的,信息是不透明的,税务部门没有抓手。
而新的条例,通过强制备案和信息联网,把所有租赁行为都置于“光”下。它堵住了所有“真空地带”和“漏网”的可能。
条例的实施,意味着这项税收将从一个理论上的存在,变成一个事实上无法逃避的负担。
当这个负担变得确定无疑时,市场的反应也会是确定无疑的。所有理性的投资者,都会在他们的估值模型里,加上这个“税收”的减项。
于是,所有用于出租的房产的内在价值,都将面临一次系统性的重估——也就是贬值。
在经济逻辑上,对于已经按照“可以占便宜”(即不交税)的预期价格买入房产的房东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亏损。
因为他买入资产的价格,是基于一个即将消失的前提。
所以,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给房东收税,会发生什么?
不是租客的哀嚎,而是房东的“失血”。
租金价格,将继续由它本来的驱动因素——本地的就业机会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来决定,纹丝不动。
而房子的资产价格,会因为其未来收益的减少,而发生立竿见影的下跌。
因此,“房东税”这个名字是完全正确的。它不是“租客税”,它甚至不仅仅是“房东收入税”,从最终效果来看,它是一个“房东财富税”。
它在房东卖出房产或新投资者买入房产的那一刻,完成了最终的清算。
当然有不少人欢欣鼓舞,认为这样就能把房子价格打下来了。
你错了,原来没有租房税的房子,与有租房税的房子,已经不是同一个产品了。
房产税同理,如果在中国执行房产税,你信不信鹤岗的房子,能是一个负价格,一个烫手的山竽,你拿走,我倒给你钱。
你当下是以低价、甚至负价格买到了房,但此后每年要交的房产税,会让你感觉你买回家一个没有任何价值、要花钱养着的祖宗,而不是一份可靠的财产。
但愿,有关部门并没有强力执行租房税的想法,否则,唯一得到好处的就是有关部门,他们的税收增加了,但损失的是房东的财产价值,是当下,立刻就会发生的。
只要强力执行,这种损失马上就会出现。
那房租会不会升呢?可能会!
他需要时间,当房东税持续严格执行时,市场中购买房产投资的人人会减少,如果本地持续吸引外来人口、同时购买房子的人减少时,这时,房租会上升。
也就是说房租会不会增加,取决于未来人口的增量,收入水平、以及可供出租房产的增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