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分享第7季:预防近视的关键,竟然不是少玩手机少看电视

先直接说目前为止最科学的答案,说到预防近视,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少玩手机、少看电视。这么说当然也是没错,不过不是最为关键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预防近视,最关键的办法其实是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的重点不在「活动」而在于「户外」。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户外,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也能预防近视。

户外活动之所以可以预防近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较亮的光照条件。综合目前多项研究,通常认为:当光照度达到 1000lux,预防近视就有意义;而如果达到3000lux,效果就会更显著。可是为什么,现在室内有各种照明和灯光,近视的孩子还是越来越多了?因为灯光再亮压根代替不了阳光,用亮度测试仪结果表明:即使把所有室内照明灯开到最亮,也通常达不到室外最低 1000lux 的光照度。在人类漫长进化史上,人类进化出了需要在白天长时间远距离观察猎物的能力,而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则要求人们长时间在室内盯着电子屏幕完成,所以近视也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病。 60年前的中国大概只有10%的人近视,而今天,我国有6亿人近视,其中中小学生超过 1 亿,初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不要以为近视仅仅是多了副眼镜那么简单。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高,发生视网膜脱离等致盲的病变的风险越高,带框眼镜更导致活动不便受限从而减少运动。正确的近视防控已刻不容缓。 概念:近视眼是屈光不正状态中的一种病态,是指外界的自然光线,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晶状体)之后,不能把物体的成像准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而是投射到了视网膜前面的一种状态。 原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所以睫状肌肉特别紧张,不容易得到放松,人类适应系统以为环境已经改变,久而久之屈光系统就代偿性地发生了改变(眼球的前后轴伸长,眼球变突出),屈光力变得特别强,把光线聚焦的位置从视网膜上面挪到了视网膜的前面,从而形成了近视。 近视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生物改变。相比于矫正和治疗,预防才是关键。 但大多数人对近视的基本理解是错误的,导致多年来的近视预防事业接近无效甚至每年得近视比例创新高。所以 ,科学权威解释近视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控制才能切中要害。 遗传的真相:有无近视基因? 关于近视的遗传有很多流言:有的说会遗传,有的说不遗传;有的说只有过了 600 度的高度近视才会遗传…其实都不全对。近视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孩子遗传的是「容易近视的体质」,而不是「近视病」本身。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因为小孩的基因全都来源是父母,必然会遗传容易得近视的体质给下一代,近视属于多基因易感疾病。父母如果有近视,意味着遗传给孩子砝码也多。孩子遗传到这些小砝码,更容易发生近视。自己得了近视后,就会改变这几百个基因的表达并遗传。也就是说自己后天折腾成了近视,也会传给下一代。同时就算孩子遗传了很多容易近视的「遗传砝码」,孩子如果打小放牛,长大种田,也很难近视。 与基因遗传的小砝码相比,后天环境为近视贡献了两个大砝码。 1.长期近距离用眼与近视关系大 人们普遍认为,看书、玩手机使我们的眼睛长期聚焦于近处,得不到放松,久而久之远处就看不清了。这大概是最深入人心的「近视成因」了。确实有研究发现,近距离用眼与近视有显著的关联,教育普及度比较高的地区,长期需近距离用眼者的近视发生率较高。但即使减少了盯着书本、电子屏幕看的时间,还是会得近视。 2.户外活动的多少,与近视发生显著相关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户外强光下活动时间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患近视的风险,并能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的发展。户外活动,重在「户外」。在对 4000 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结论:只要有花足够长的时间待在户外,就能有效预防近视。 预防近视,最关键是要增加户外活动其次才是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眼保健操:无任何证据表明但对于治疗预防近视、恢复视力有任何帮助的。另外,每天2根胡萝卜、冷敷热敷等等都是没用的,日常饮食对于近视没有治疗作用。或许大家不知道,眼保健操的发明者刘世明是一位没有医学背景的体育老师,这套操是他利用穴位经络的原理自行摸索出来的。遗憾的是,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循证医学从来就没有承认过经络和穴位的存在,解剖学也没有发现人体有穴位和经络的人体组织。一种预防或治疗方法有没有用,不能靠个人的感觉,而要靠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和双盲对照测试。眼保健操并没有经过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的验证就贸然推广这么多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也确实有点搞笑。 控制: 近视矫正方法目前主要是佩戴框架或隐形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不管何种方式,均是通过镜片或者改变眼屈光面的折射力,达到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的目的。近视是不可逆疾病的一种,目前并无任何治疗的方法,只能控制其发展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