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分享:为什么西方人不喝烧开的水?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喝热水”是一种近乎文化图腾的执念,从长辈叮嘱的“多喝热水治百病”,到酒店房间标配的烧水壶,再到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潮流,热水似乎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东方力量。

另一方面,不少人把西方人普遍饮用冷水甚至冰水这样的差异,解读为“体质差异”“文化优劣”甚至“文明高下”。自媒体上诸如“西方人基因抗寒”“喝冰水导致不孕不育”“外国水质好不用烧”等说法层出不穷,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漏洞百出。

这些论调之所以流行,本质上是大众缺乏理性辨别的能力,将表象与本质混为一谈,甚至将文化习惯包装成科学真理。

在人民网一篇名为《一出国就找不到热水喝,为啥西方人不喝烧开的水?》的所谓科普文章中,将西方人不喝热水的原因归结为“身体需要‘灭火’”“先民没发明出煮水器具”等谬论。

图片

对于自媒体传播伪科学,笔者早已见怪不怪,可影响力巨大的人民网居然也在传播类似谣言,其影响力之大、误导性之强,让笔者实在无法坐视不理,下文将以事实和逻辑予以澄清。

谬论一:西方人吃东西火大,需要“降火”

人民网说:

*西方人每天摄入的肉食量、蛋白质量和热量,都比咱中国的饮食高。*从中医角度讲,这样的吃法会导致“上火”。火旺,则阳盛;阳过盛,则需阴水来平衡,而冰水,则是阴性较强的水了,可很快使身体恢复平衡。简单地说,老外喜欢喝凉水,也是因为平时吃得比较油腻,身体需要“灭火”。

首先,“上火”这一概念是典型的伪科学理论,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谓“上火”症状的真正原因主要来自于:

  • 口腔溃疡与维生素B缺乏或免疫失调相关;
  • 牙龈肿痛90%由牙结石引发牙龈炎导致;
  • 便秘首要原因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 成年人痤疮与雄激素水平及毛囊角化异常有关……

(详见 “上火”不是科学概念,而是中医理念缺失的背锅侠》

一个本就不科学的概念,强行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只能是错上加错。

其次,从历史维度看,中世纪欧洲平民的饮食以黑面包、豆类和少量腌肉为主,不可能做到“顿顿牛肉奶酪”,热量摄入远低于现代标准,谈何“火旺”?将现代西方饮食结构投射到古代,是时空错乱的想象。

**谬论二:(西方)**先民没发明出煮水器具

人民网说:

世界各大博物馆展览的古埃及、古希腊陶器,都是用来盛装物品的,没有发现一件类似古代华夏的煮水炊器。也就是说,煮水炊器,是华夏祖先在陶器时期的独特发明。

事实果真如此吗?

考古证据显示,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均有陶器用于烹饪,只是用途与中国不同——西方陶器多用于盛放食物,而非煮沸液体。但“没有专门煮水器”不等于“不会烧水”,用陶罐在火堆上加热液体本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通用技能。

下图是来自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无釉陶制烹饪锅(chytra)。

图片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古希腊无釉陶制烹饪锅

所以,说(西方)先民没发明出煮水器具,是对历史常识的无知。

除了人民网文章的两个典型错误,关于西方人为什么不喝开水,还有一些来自其他方面的认知谬误。

**谬论三:**外国自来水质优越,所以无需烧开

这种说法混淆了“技术标准”与“现实状况”。的确,欧美国家普遍实施直饮水标准,但这是自20世纪后半叶才实现的成果。在此之前,欧洲曾因饮用水污染引发的霍乱死亡人数以百万计。

更重要的是,直饮水系统并非绝对安全。202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报告显示,全美43%的自来水样本检测出全氟烷基物质(PFAS),这类“永久化学物”与癌症、生育问题密切相关[1]。在发展中国家,瓶装水和净水器的普及率更能反映真实水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至少20亿人仍在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源[2]。将“喝冷水”等同于“水质优越”,无异于用个别现象掩盖结构性问题。

谬论四:被虚构的“体质差异”

当历史和水质的解释站不住脚时,谣言制造者便搬出“基因决定论”。某养生文章宣称:“西方人阳气旺,适合喝冰水;中国人体质虚寒,必须喝热水”。这种说法的荒谬程度堪比“亚洲人天生数学好”。

现代遗传学研究早已证实,人类对温度的耐受性主要取决于适应环境,而非基因差异。北极圈居民饮用常温水的比例远高于温带地区人群;而赤道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热饮消费量反而高于中国[3]。

更反智的是所谓“冰水导致宫寒”。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人体核心温度由下丘脑严格调控,摄入冷水后,肠胃会迅速将其加热至体温,不会造成子宫受凉[4]。将生育问题归咎于一杯冰水,本质上是用伪科学包装性别偏见。

用批判性思维识破谣言

事实上,中西方饮水习惯的差异的形成是多重变量交织的结果。例如,中国推广喝热水的传统,与20世纪30年代霍乱疫情直接相关;而欧洲通过工业革命后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解决水质问题,避免了大规模传染病。两种路径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社会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选择。

这类谣言的之所以广为传播,暴露出的是部分公众及媒体人理性与科学素养的短板:片面归因、概念混淆和诉诸传统。

当他们用“祖先智慧”替代证据检验,用文化习惯否定个体差异,用个案经验推翻统计规律时,理性讨论的空间便被压缩殆尽。

培养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警惕“单一因果论”。例如,直饮水系统的建立涉及水质监测、管网维护、法规执行等数十个环节,绝非“西方人更讲卫生”就能概括。

其次要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尽管热水饮用率高的国家传染病发病率较低,但这主要归功于高温灭菌,而非热水本身的“养生功效”。

最后要敢于质疑“常识”——如果喝冰水真会致病,为何冰激凌消费量全球第一的芬兰,人均寿命反居世界前列?

结语

饮水习惯本是文化多样性的自然体现,但将其上升为文明优劣的评判标准,甚至编造伪科学为其背书,反而成了一场荒诞的现代迷信。从“喝热水包治百病”到“日本马桶水能喝”,这些谣言的本质都是反智主义的变种——用简单的答案应对复杂的现实,用虚构的秩序掩盖认知的无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比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质疑的能力:

看到“专家说”时,查证其学术背景;

遇到“老祖宗智慧”时,追问历史依据;

面对“外国人都……”时,警惕以偏概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