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自然界的本来状态与法则
在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中,私有制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私有制导致社会不公,贫富分化,也有人认为它激发创造热情,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人类中心的思维框架,从自然界的视角观察,会发现私有现象并非人类社会的独创,而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本来状态。
动物界: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在动物世界中,私有行为无处不在,它不会因物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动物们或许无法用语言表达“所有权”的概念,但它们用行动捍卫着自己的资源和领地。
鸟类是展示私有行为的典型。每年一到繁殖季节,雄鸟就会选个安全又舒服的地方,精心筑巢。它们衔来树枝、羽毛、树叶、草、苔藓,一点一点把巢穴搭建起来。这个巢穴对它们来说,可不是随便一个窝那么简单,那是它们的“私人领地”,是繁衍后代的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巢穴建好,鸟类就会竖起“防护盾”。只要有别的鸟靠近,它们立刻就会发出尖锐的鸣叫,大声警告“入侵者”:这是我的地方,快走开!警告不管用,它们就会直接发起攻击,用翅膀使劲扑打,用尖尖的嘴啄咬,把外来者赶跑才罢休。
哪怕是一只小麻雀,为了守护巢穴,和比它大一圈的斑鸠对峙,也会一步不退,围着斑鸠不停地叫,时不时冲上去啄一下斑鸠的羽毛。对鸟类来说,巢穴这个“私有财产”,是它们全部的希望,必须拼尽全力去守护。
蜜蜂的“私有保卫战”更精彩。香甜的蜂蜜,是工蜂每天飞几十公里,从成千上万朵花中采来的。采回来后,还要经过反复吞吐、加工,才能把花蜜变成浓稠的蜂蜜,储存在蜂房里。

蜂蜜就是蜜蜂的“口粮”。人或者其他动物想打蜂蜜的主意时,蜜蜂绝会冲出来,用螫针攻击入侵者为了守护“私有财产”,根本不顾自己的性命。
除了鸟和蜜蜂,每个动物都有强烈的私有意识。老虎会在自己的领地周围留下气味标记,告诉其他老虎“这里是我的地盘”;狐狸会把食物藏在隐蔽的地方,防止被别的动物偷走;小小的蚂蚁,也会守护自己的蚁穴和食物。

动物不会说话,也不懂什么叫“私有制”,可它们的行动却清清楚楚地表明:私有,是刻在它们基因里的本能。他们的行为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私有是生物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人类社会:从本能到制度
私有观念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根深蒂固。家里有小孩的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会走路的孩子,会紧紧抱着自己的玩具,要是别的小朋友想碰一下,他就会立刻把玩具藏在身后,甚至哭闹着反抗。吃糖果的时候,孩子会把属于自己的糖果都摆在面前,一颗也不肯分给别人。

这种“护食”行为并非大人教导,而是自然本能的流露。
随着年龄增长,人类的私有观念逐渐复杂化、系统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
进入现代社会,私有财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房屋、车辆等有形财产,还出现了著作权、专利权、股权等无形财产。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也属于私有财产的新形态。这些私有财产的形态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对私有观念的制度化与精细化。
可能有人会问:私有制到底有何价值?答案在于它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下,农民会精心耕作以求好收成,工人会认真工作以获得更高报酬,科学家会废寝忘食地钻研以取得研究成果。这种基于私有制的激励机制,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私有:生存必修课
私有之所以成为自然界的永恒规律,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水源、领地都不可能无限供给。在资源约束下,生物必须通过占有和守护资源来确保生存。
草原上的羚羊需要足够的草场作为食物来源,需要安全的区域躲避天敌。如果缺乏“领地意识”,不懂得守护自己的资源,就难以在自然竞争中存活。海洋中的鲸鱼也会划定自己的“觅食场”,通过发出声波警告甚至身体冲撞来驱逐闯入者。

即使是植物,也有其独特的“私有”策略。大树会努力扩展枝叶以争夺阳光;一些植物的根系会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从而确保自己对水分和养分的独占权。这些看似被动的行为,实则是植物界的私有策略。

经过千万年的进化,这种为生存和繁衍而产生的私有本能,已深深烙印在每种生物的基因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遵循着这一自然法则。
私有与合作:平衡的智慧
在自然界中,私有与合作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平衡艺术。
蜜蜂在誓死保护蜂巢(私有)的同时,在蜂群内部却有着精密的分工合作:蜂王负责繁殖,工蜂负责采蜜和筑巢,雄蜂负责交配。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群体利益。这种分工合作不仅没有削弱私有本能,反而增强了个体和群体的生存能力。
鸟类在迁徙时会组成群体,互相照应,共同应对天敌和寻找食物。但到达目的地后,它们又会各自筑巢,守护自己的领地。这种“迁徙时合作,安家后私有”的模式,体现了生物根据环境需要灵活调整策略的智慧。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每个人在保护自己私有财产的同时,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农民需要工人制造的农具,工人需要商人销售产品,商人需要消费者购买商品。这种基于私有产权的合作网络,构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一家公司里,员工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个人收入(私有),同时必须与同事协作完成共同目标(合作)。
私有是合作的前提。正是这种私有与合作的平衡,推动着组织和社会向前发展。
尊重私有:守护规律,共赢未来
私有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从动物护食到幼儿护玩具,这些本能行为无关道德善恶,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正是这种本能,让花朵灿烂绽放,让鸟安心育雏,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财产。
历史上,曾有人认为“原始社会是完全公有的,我们应该回归公有状态”。这种观点其实不符合历史事实。原始社会是“集体共享”,与外界部落会交换但不会共享。即便在部落内,原始人也会将自己打磨的石斧、编织的网袋视为个人财产。完全的公有只会削弱个体积极性,导致社会失去发展动力。

当代的共享经济模式,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就是私有与共享结合的创新。企业拥有产品所有权(私有),用户通过付费获得使用权(共享),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私有是自然界的本来状态,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尊重这一自然规律,才能让每个生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自由生长、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