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的借钱不用还?天下有这等好事?
早高峰的地铁里,拥挤的人群中传来两个大学生的对话。
A 同学兴奋地说:“你知道吗,我表哥在欧洲留学,那边福利真好,读书不用花钱,平时看病也不花钱,听说就算毕业暂时没找到工作,还能领失业金呢!”
B 同学接话道:“咱国家现在也不差啊,你看有医保,以后还有养老金,时不时政府还发消费券,有些城市对我们这种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人才补贴…… 感觉国家真是有钱!”
如果你刚好站在旁边,听到这样的对话,会不会下意识地点点头?毕竟这些福利听起来确实很诱人,让人觉得生活有了不少保障。可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一个问题:国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一分钱都不会自己 “挣” 出来,那它用来发放福利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不光是地铁里,在大学校园的食堂里,也常能听到类似的讨论。几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围着餐桌,聊起未来的生活。
“我打算回老家发展,我们那儿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补贴,听说能领好几万呢,国家这政策真是太给力了!”
“可不是嘛,我同学去了南方一个城市,租房都有补贴,每个月能少花不少钱,感觉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这些讨论中,大家都在为国家的福利政策叫好,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好处。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这些福利背后的资金来源。就像我们享受着便利的公共设施,却很少思考是谁在为这些设施买单一样。
国家不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它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去上班挣钱,也不会像企业一样去生产商品创造财富。真正能创造财富的,是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辛勤付出的人。是写字楼里那些敲着代码的程序员,他们编写的程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是工厂里那些拧着螺丝的工人,他们生产的产品满足了我们的日常需求;是直播间里那些卖力带货的主播,他们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劳动,汇聚在一起,才形成了社会的财富。
国家手里的钱,其实都是从社会财富中转移过来的,无非是通过这三种方式:
税: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工资单上都会有一项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这就是国家通过税收从我们的收入中拿走的一部分钱。除了个人所得税,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商品价格里包含着增值税;我们买房的时候,要交契税;我们开车加油,油费里也包含着燃油税。可以说,税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为国家的财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债:国家会发行国债,地方政府会发行地方债。这些债券其实就是国家向公众借钱,承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连本带利地还给我们。但仔细想想,这些债务最终还是要由我们来偿还的。要么是现在的我们通过税收来偿还,要么就是把压力转嫁给未来的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就像一个家庭,父母借了钱,最后还是要由家里的成员一起偿还一样,国家的债务,最终的承担者还是全体国民。
通胀: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印的钞票太多了。当市场上的钱变多了,而商品的数量没有相应增加的时候,钱就变得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比如,以前一块钱能买一个馒头,现在可能要两块钱才能买到同样的馒头,这就是因为通胀稀释了我们手里现金的购买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相当于变相地从我们手里拿走了一部分财富。
所以说,所有那些看起来 “免费” 的福利,其实都被悄悄标好了价格,而最终的付款人,就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我们每一个人。
免费福利=时间差抢劫:福利是当下就能享受到的,但买单的账单却要在未来支付。
北欧的 “免费大学” 一直被很多人羡慕,觉得在那里上学不用花钱,是天大的好事。但实际上,这些免费的教育是用高额的个税来支撑的。在北欧一些国家,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要缴纳的税率就接近 40%。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上学时没花多少钱,但参加工作后,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要用来交税,相当于用未来的高收入来偿还现在的 “免费” 教育。
阿根廷曾经推行 “全民补贴” 政策,看起来让很多人享受到了福利,但这些补贴其实是靠借外债来维持的。这就导致今天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人均国债达到了 1.6 万美元。他们还没来得及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就已经被上一代人的福利政策套上了枷锁。
年龄差:享受福利的人,往往并不是最终付账单的人。
拿养老金来说,现在中国平均 2.8 个年轻人养 1 个老人。也就是说,每个年轻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支付给现在已经退休的老人了。而按照现在的人口发展趋势,三十年后,可能就变成 1.3 个年轻人养 1 个老人。到那个时候,年轻人的养老压力会空前巨大,他们要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才能维持退休老人的基本生活。
再看医保,2023 年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增速达到了 19.3%,而收入增速只有 7.6%。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的支出增长远远快于收入增长,长此以往,基金就会出现缺口。那么这个差额谁来补呢?很显然,还是要由现在的年轻人,以及未来的年轻人来承担。或许现在的你还觉得医保和自己关系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发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简单来说,当退休的大爷大妈在公园里悠闲地跳着广场舞的时候,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可能正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他们辛苦挣来的钱,有一部分正在用来帮大爷大妈们支付医药费。这就是免费福利背后隐藏的年龄差带来的不公平。
为什么你会觉得 “国家出钱” 天经地义?
叙事陷阱:很多媒体在报道政府发放福利的时候,往往会把它描述成 “天降甘霖”,让人们觉得这是国家给予的恩赐,却很少告诉你,这些 “甘霖” 其实是你自己之前 “浇的水”。比如,政府发放消费券的时候,媒体会大篇幅报道消费券带来的好处,刺激了消费,让人们得到了实惠。但却很少有人提及,这些消费券的资金来源其实是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好处,却忽略了背后自己的付出。
心理账户: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会把不同来源的钱放在不同的 “心理账户” 里。税收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被扣除的,比如发工资时直接扣除个税,买东西时包含在价格里的税费,我们往往不会太在意。但当国家发放福利的时候,比如收到消费券、补贴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自己 “得到了钱”。这种心理上的差异,让我们只看见了福利,却忽略了税收的存在,从而觉得国家出钱是理所当然的。
代际沉默:未来的年轻人现在还没有投票权,他们无法对现在的福利政策和债务政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当政府制定一些需要未来几代人来买单的政策时,未来的年轻人只能被动接受,就像一个完美的人质,没有反抗的能力。而现在的我们,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享受的一些福利,正在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孩子和孙子。
生活中的那些 “免费” 背后的算术
- 一张 “免费” 地铁卡
政府说,学生乘坐地铁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剩下的一半由财政来补贴。这听起来是对学生的一种照顾,减轻了学生的出行负担。
但真相是,财政补贴其实就是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的钱来自于税收和债务。就拿北京地铁来说,一年的 “政策性亏损” 补贴超过百亿。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地铁的低价运营,政府每年要拿出上百亿的资金来补贴。按照北京的纳税人数来计算,这相当于每个纳税人每年要多交 500 元的税。也就是说,学生们享受的地铁半价优惠,其实是由全体纳税人共同买单的。
- 一次 “免费” 核酸检测
在全员核酸检测的高峰期,单日的成本就达到了 27 亿元。这笔费用看起来是政府承担了,我们老百姓没有直接掏钱。
但这 27 亿最终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变成了地方专项债。这些债务的期限是 30 年,利息是 4%。这就意味着,今天 18 岁的大学生,到 48 岁的时候,还在通过纳税等方式偿还这笔 “免费” 检测的利息。我们现在享受的免费核酸检测,其实是预支了未来的钱,让未来的自己承担了现在的成本。
- 一份 “免费” 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的采购价大概是 200 元 / 人,全国 14 亿人接种,总费用就达到了 2800 亿元。这笔巨额费用,政府当时是通过央行再贷款和特别国债等方式筹集的。
这相当于国家向全国每个人发了一张无息借条,期限是 10 年。10 年后,这笔钱还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收回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免费接种的疫苗,其实是自己向未来的自己借了钱,10 年后要连本带利地还回去。
- 一笔 “免费” 的创业补贴
很多地方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会提供一笔创业补贴,少则几千,多则几万。这让很多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觉得很划算,能减轻自己的创业压力。
但这些创业补贴的资金同样来自于财政,而财政的钱来自于税收。比如一个城市一年发放的创业补贴总额是 1 亿元,那么这个城市的纳税人就要多承担 1 亿元的税收。可能每个纳税人每年多交的钱不多,但积少成多,最终还是由全体纳税人来为这些 “免费” 的补贴买单。
- 一次 “免费” 的技能培训
政府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会组织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比如电脑培训、烹饪培训等。很多人觉得参加这样的培训不用花钱,还能学到东西,非常划算。
但这些培训课程的场地租赁、老师工资、教材费用等,都需要政府来买单,而这些钱最终还是来自于税收。比如一次有 100 人参加的技能培训,总费用是 10 万元,那么这 10 万元就会分摊到每个纳税人身上。
年轻人的自救指南
看清账单:在享受每一次 “免费” 福利的时候,都要在心里算一笔账,把它换算成 “自己未来要多交多少钱”。比如,当你拿到一张 500 元的消费券时,要想到这 500 元可能来自于税收,意味着自己未来可能要多交 500 元的税,或者通过通胀等方式,让自己手里的钱贬值 500 元。只有看清了这些账单,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付出。
拒绝道德绑架:当有人对你说 “国家应该给大学生发钱”“国家应该提高福利标准” 的时候,不要盲目地附和,而是要反问一句 “钱从哪来?”。很多人只看到了福利带来的好处,却忽略了福利背后的资金来源。通过这样的反问,能让大家更加理性地看待福利政策,而不是被道德绑架,一味地要求提高福利。
用脚投票:能选低税城市就选低税城市:不同的城市税收政策可能不同,有些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和企业,会实行较低的税收政策。年轻人在选择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时,可以考虑这些低税城市,这样能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让自己的收入更有价值。
能选低债国家就选低债国家:如果有机会出国工作或生活,可以考虑那些债务水平较低的国家。债务水平低的国家,未来的税收压力和通胀压力相对较小,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
实在走不了,就努力多挣钱,跑赢通胀和税率: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可能没有机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和城市。那么就要努力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只有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通胀和税率增长的速度,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不被福利背后的成本所拖累。
把声音传下去:告诉更年轻的人,没有天降馅饼,只有代际转账。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福利背后的真相,不要被 “免费” 的表象所迷惑。可以通过和弟弟妹妹聊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等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提前做好准备。
学习理财知识:通过学习理财知识,让自己的钱能够保值增值。比如,合理配置资产,购买一些抗通胀的理财产品,或者进行一些稳健的投资。这样即使面临通胀压力,也能让自己的财富不会缩水太多。
关注政策变化:国家的福利政策和税收政策是不断变化的,年轻人要时刻关注这些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规划。比如,了解养老金政策的调整,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准备;了解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增加自己的实际收入。
阅读 159